- 世界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有刺
- (德)叔本華 六六譯
- 14字
- 2019-01-03 07:07:48
一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享受當下

唯有意志才是自在之物
恰恰由于我們不會自滿于時下對表象的這些認識,因此才更努力地去探索。我們想知道表象的意義,想知道除了表象以外,這世界是不是就什么也沒有了——假如真是這樣,那么世界也就一定同虛幻的夢、幽靈般的海市蜃樓一樣,根本不值得我們去探求了。我們想知道的是,除了是表象以外,世界是不是還有其他什么;假如有,那到底是什么呢?
想從表象來探尋事物的本質,基本行不通。不管怎樣探尋,除了作為比喻的空洞、形象的名稱以外,人們什么也得不到,就像一個徒自繞著皇宮走而找不到入口的人,最終只能把各面宮墻描繪一番。在我之前,所謂的哲學家們走的都是這條路。
這樣一來,探討者自己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在這個世界里,他是以個體的形式而存在的,這也就表明他的認識即便是作為表象的整個世界的前提,但到底是通過身體所獲得的。就像前文所指出的,悟性在直觀這世界時以身體的感受為著眼點。只當作認識者的主體,以其為主體來說,身體就是表象里的一個表象,客體里的一個客體。假如不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考察這身體的活動與行為上的意義,對這個主體來說,就和它所知道的全部其他直觀客體的變化一樣,既陌生又不能理解。應該說,這個結果是作為個體出現的認識主體早就清楚的了,這就是“意志”。也只有它才是主體理解自己這個現象的鑰匙,從而一一揭示和指出了它的本質和作為,行動的意義和內在的動力。
意志和身體的活動,并不是經過因果性關聯起來的兩種客觀地認識到的不同情況,并不在因與果的關系當中,而是合二為一的同一事物,僅是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下的給予:一種是完全直接的給予,一種是在直觀中悟性的給予。身體的活動只是客體化了的、進入了直觀的意志活動。因此我想把這一真理放在其他真理之上,稱之為最高意義上的哲學真理。這一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我的身體和意志是同一的;被我看作直觀表象且稱為我的身體的事物,只要它是在一個沒有其他方式可比擬的情形下為我所意識,那它就是我的意志;我的身體就是我的意志的客體性;假如忽略“我的身體是我的表象”這一點,那我的身體就只是我的意志;諸如此類。
身體的每一部分必須要和意志得以釋放的主要欲望相吻合,一定是欲望的可見表現:牙齒、食道和腸道的輸送就是饑餓的客體化;而拿取物品的手與跑步的腿所結合的已是意志較為間接的要求了,二者就是這些要求的可見表現。就好比人的普通體形與人的普通意志相吻合,個人的身體也與個體形成的意志、性格相吻合。因此不管是對全體還是每一部分來說,人的身體都有個體的特征,表現力豐富。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里所引的巴門尼德斯的一段詩句,就表達了這種思想:
就像人人都有屈伸自如的軀體結構,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人們內心的靈魂;
由于精神與人的自然軀體
對于所有人都一樣,在這之上
有決定性的依然是智慧。
唯有意志才是自在之物。作為意志就必然不是表象,并在種類上異于表象。它是一切表象、客體以及現象、客體性和可見性的出處。它是個別的,而且也是整體的內核。在每種盲目起作用的自然之力中,在每一個通過人類思考的行動之中,都有它的身影。而從顯現的程度上看,兩者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對“顯現者”的本質來說則并不是這樣。
就像是一道符咒,“意志”這兩個字好像要為人們揭示出自然界事物最內在的本質,這并不是一個未知數的標志,并不是一個由推理得到的東西,而是表明我們直接認識的東西,且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我們清楚并比了解其他東西更了解意志,無論那是什么。過去,意志常被人們放在力的概念之下,我則恰恰相反,要把自然界中的一切力都想象為意志。人們不該只把這歸于字面上的爭論,認為這沒什么、可以不予理會,而更應將其作為特別重要且別具意義的事情。和其他概念相同,力也是以客觀世界的直觀認識——現象,即表象——為依據并由此而生的;是從因與果支配的范圍內提取出來的,所以也是從直觀表象中而來的。假如將力歸于意志這個概念,實際上就相當于將較未知的還原為最熟悉的、最直接的且完全已知的,這也就大大地擴展了我們的認識。
意志在作為人的意志而表現得尤為清楚明白時,人也就可以完全認識到意志的無根據性而將人的意志稱為自由獨立的,不過又會將意志的現象到處要服從的必然性忽略掉,而以為行為同樣是自由的。行為并非是自由的,動機作用于性格產生的一切個別行為都遵循著嚴格的必然性。就像前面說的,一切必然性都是因與果的關系,而一定不是其他。根據律是現象的一般形式,和其他現象一樣,人在其行動中肯定也要服從根據律。當然意志是在自我意識里直接被認識的,因此在意識里也含有對自由的意識,但這樣就忽視了作為個體的人,人格意義上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是意志的現象了,由此也就進入了現象的形式——根據律了。這就是怪事的根源:人人都先驗地以為自己是絕對自由的,在部分行為中也一樣,無論哪個瞬間都可以開始另一種生涯,即變為另一個人。但在后驗地經驗中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得服從必然性;即便自己有很多計劃與詳盡的思考,但實際的行徑最后并不會改變;從出生到死亡,他都一定要扮演自己不愿承擔的角色,直到結束。
從根本上說,不管是理性的認識,還是直觀的認識,它們都是由意志本身而來的。假如只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一種“器械”,那么和身體的器官一樣,認識也是維系個體與種族存在的工具,并屬于意志客體化高層次的本質。認識是為實現意志的目的,為意志服務的,自始至終它都很馴服并勝任;在所有動物——差不多也包括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我已經成功地傳遞出了一個如此明確的真理: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按其本質來說,根本即是意志,根本即是表象——這就已假設了一種形式,主體與客體的形式,因而表象是相對的。假如我們問,在取消了這一形式和全部由根據律引出的從屬形式以后還有什么?那么,除了意志,這個在種類上就異于表象的東西不會再是別的什么了。因此真正的自在之物就是意志。每個人都會看到,自己就是它,世界的內在本質就在其中。而每個人也會看到,自己就是認識著的主體,整個世界就是主體的表象;在人的意識作為表象的支柱這個前提下,表象才有了它的存在。所以,在這雙重觀點下,人本身就是這世界,就是小宇宙,并且認識到這世界的兩個方面皆備于我。如果每個人都能承認自己固有的本質,那么,整個世界的、大宇宙的本質也將被歸于其中。因此,不管是世界還是人本身,根本即是意志,根本即是表象,除此再無其他了。
實際在本質上,意志本身是沒有任何界限、任何目的的,它是無限的追求。我們在講到離心力時就觸及了這一點。在重力——意志客體化的最低級別——上也可以發現這一點;重力永不停息地奔往一個方向,這很容易讓人看出它沒有最終的目的。由于,即便一切存在的物質都按照其意志組成一個整體,但在這個整體中重力朝著中心點奮力前行的同時也要對付不可透入性——不管它是固體的還是彈性的。所以物質的這種追求常受到阻礙,進而不會、也一直得不到滿足或安寧。意志的全部現象的追求就是這種情形。在實現某個目標以后,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追求過程,就如此反復以至無窮。植物從種子經過根、莖、枝、葉、花和果,以提高自身的顯現,但最終的結果卻只是新種子的開始,新的個體開端,又按照原有的過程上演,歷經無限的時間循環往復。
動物亦是這樣:過程的頂點就是生育,完成以后,這一批的個體生命時間不定地走向死亡,與此同時,新個體的出現很自然地保證了這一物種的延續,繼續著相同的過程。無限的流動,恒久的變化,屬于意志的本質顯現,一樣的情形也可以在人們的追求欲望里看到。這些欲望常常把自身的滿足當作欲求的最后目標來誆騙我們,而一旦實現,就很快又被拋開了;即便我們不愿意坦率承認這點,實際上也常常當作消逝的幻想放在一邊。假如還有什么值得期盼的,能使這游戲繼續進行而不會陷入停頓,那就是幸運的了。從愿望到滿足再到新愿望,這一持續不斷的過程要是循環得快,就是幸福,慢,就是痛苦;而陷于停頓之中,就成了僵化生命的空虛無聊,成了毫無對象、模糊無力的妄想,成了致命的苦悶。由此,當意志有意識地把它照亮時,會清楚它此時的欲求,在此處的欲求,卻并不明白它根本的欲求。每一個別的活動均有目的,但整體的總欲求卻毫無目的。這就好比每一個別自然現象在隨時隨地顯現時一定有一個充足原因,而在現象中顯出的力卻完全不需要原因,由于這個原因已是自在之物的、沒有根據的意志現象的層次??傮w而言,意志的自我認識即是總的表象——整個直觀的世界,它是意志的客體性與顯出,就像鏡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