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南京城墻的修建與構造
- 堅如磐石:明清城墻(文化之美)
-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 5955字
- 2016-07-07 16:36:16
明清城墻比較著名且保存完整的有江蘇南京古城墻、陜西西安古城墻、湖北荊州古城墻和遼寧興城古城墻等四處。
南京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在聽取翰林學士朱升關于“高筑墻”的建議后而興建的,它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5.67公里,周長33.676公里,時至今日比較完好的依然達到25.091公里。朱元璋稱它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
南京明城墻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構成。現在所說的南京明城墻,一般指其宮城,被譽為我國數千年城墻建造史的巔峰之作。
(一)南京城墻的修建歷史
南京城墻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86年,歷時21年,經歷了漫長的修建過程,其基本城墻結構由城臺城和城磚組成,它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墻,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墻之一,被譽為我國數千年城墻建造史的巔峰之作。
南京城墻,一般的稱呼應該是“南京明城墻”或“明代南京城墻”,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明代南京京城墻”。因為,南京是明朝初年的都城,又稱應天府城,它的城市名字以及城墻的修建是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才發(fā)展而來的。
1.南京城墻的早期修建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京屬吳國,相傳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此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取名冶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后,企圖進一步吞并楚國,他看中了位于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遂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jiān)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
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長只有一公里多,占地面積也只有六萬多平方米,稱作“越臺”,這是南京有軍事城堡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筑城,稱為“金陵邑”,這時的南京也被人稱為“金陵”或者“石頭城”。
211年,孫權將其統(tǒng)治中心從鎮(zhèn)江遷至秣陵,并改秣陵為建業(yè)。第二年,在清涼山麓金陵邑的舊址上興建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從這時開始,石頭城一直是南京的代稱之一。
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遷都建業(yè),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封建王朝的都城。其后,繼東吳在南京建都的有東晉、宋、齊、梁、陳,史稱六朝,時達三百多年。
六朝建康都城大體依東吳舊制。南京以前唯有土墻籬門,480年改立磚墻。全城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置宮城,南部置中央和地方各級衙署。宮城以北為皇家苑囿;居民則大多住在南城以外,以秦淮河和青溪兩岸最為稠密。
2.南京城墻的后期修建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參加了反元民族英雄郭子興的紅巾軍起義后,由于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并在郭子興死后,取得了對這只軍隊的控制權。朱元璋要大展宏圖,就必須要有穩(wěn)定的根據地,這樣當時叫作“集慶”的南京城就進入了他的視線。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并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采用“高筑墻”的政策建造堅固的城池,穩(wěn)固應天府的根據地。
自1360年至元滅亡期間,朱元璋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開始占絕對優(yōu)勢。在此背景下,為建立新王朝、登基皇位,朱元璋在應天府城池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規(guī)劃,并于1366年開始大規(guī)模建造城池。南京明城墻六百多年的風雨歷史由此開始。
明代對南京城墻的修建分為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幾大板塊。宮城,俗稱紫禁城,為都城核心,偏于南京京城的東隅,有御河環(huán)繞。
1366年,朱元璋下令興建應天府宮城,經宰相劉伯溫勘測,宮城位置適合建在鐘山“龍頭”之前,因為此處有“帝王之氣”,這一帶正是南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tǒng)去世所埋的燕雀湖所在地,于是,朱元璋便下令填湖來做宮城的基地。
朱元璋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由于湖廣勢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所以在南京的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
據傳,當年由于湖水盈滿,填湖工程進展緩慢,朱元璋很焦急,多次來湖邊微服訪察,后采用了一個名為“田得滿”的老農“移三山,填燕雀”的計策,才填平了燕雀湖。
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說是開始填燕雀湖總是填不平,后來聽說江寧縣有一位老漢叫田得滿,朱元璋迷信的“借其音,討其吉”,竟派人將老漢抓來,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墊底。事后,朱元璋又將老人封為“湖神”,以掩蓋他的殺人罪行。
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為了避免地基下沉,朱元璋又命人在城墻下部鋪墊巨石,在宮殿下面打木樁,并鋪砌磚石結構的大型下水道以穩(wěn)固地基。盡管如此,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宮城還是出現了地基下沉的現象。
在封建時代,帝王宮城建設,一般是就南低北高的地勢而建,取意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強,江山可以萬代相傳。
明宮城下沉后,呈南高北低態(tài)勢,依陰陽家之言,這是絕后和喪敗亡國的征兆。這令朱元璋追悔莫及,但此時他已經年老力衰,雖有遷都的愿望,卻已力不從心了,只好在一篇《祀灶文》中哀嘆說:“興廢有命,唯有聽天。”
南京宮城建成后,南北長達2.5公里,東西寬達兩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分前朝三大殿和后廷六宮兩部分。在宮城城墻上開筑城門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和玄武門。
皇城是護衛(wèi)宮城的最近的一道城墻。城墻上開筑城門有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和北安門。
皇城的外圍,還筑有一道都城的城墻以加強防衛(wèi)。這部分都城的東南角,在通濟門附近與宋元時期的舊金陵城相接。
皇城興修完畢后,朱元璋就著手向北拓寬都城。但是,在開始時他還拿不定主意,究竟是沿著玄武湖南岸的覆舟山和雞籠山麓的六朝建康城北墻向西筑,還是沿著玄武湖的西岸向北筑。
從現存的遺跡看來,起先他是傾向于利用建康城北墻向西延伸到鼓樓和清涼山一帶的。因為今雞鳴寺后俗稱為六朝“臺城”的一段城墻,已在明代進行過加固和改筑,并在雞籠山的北麓中斷。如果按照這一方案,明初的都城就只有今城的三分之二大小。
事實證明,朱元璋后來廢棄了這一方案,而沿湖向北筑城,這可能是更多地考慮了鞏固江防的需要。
但是,這個方案的工程量很大,沿線都是山崗丘陵地帶和人煙稀少的地方,于是,建造者先通過秦淮河的入江孔道,將建筑材料從水路運到漢西門和龍江關一帶,再分段建筑,并且充分利用了沿線的黃土丘陵,以增加城墻的高度。最后分別自神策門向南,自今雞鳴寺后解放門向北筑“后湖城”,充分利用了六朝時的“十里長堤”,從而完成了應天府城的全部工程。
這座作為明代初年都城之用的應天府城,是明清時代我國最大的一座城池。即使與同一時期世界范圍內的大城相比,也是首屈一指的,甚至要超過城周29.5公里的巴黎城。
傳說,朱元璋建筑好應天府城以后,就帶著他的兒子們登上鐘山觀察都城的形勢。他們發(fā)現宮城離鐘山太近,如在山上架炮,皇宮很容易被擊中,而且還有一些其它重要制高點,也對城防非常不利。于是,朱元璋又于1390年下令建造外郭城。
這座外郭城主要是利用應天府城外圍的黃土丘陵筑成,只在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砌一部分城墻并開設城門16座,所以俗稱“土城頭”。它的周長號稱90公里,實際上只有60公里左右,各段磚筑的部分加起來計20公里。
外郭呈菱形,最北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為麒麟門,最南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墻未合圍,留下南北兩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從東郊的麒麟門起,向北經過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直到江邊的外金川門;從麒麟門往南,經過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鳳臺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和柵欄門,也止于江邊,其中外金川門和柵欄門是明代晚期所開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南京有“外城門十八”。
現在,這座外城已毀,但人們仍然使用這些城門的名稱來作為當地的地名。
明代南京城墻經歷六百多年的歷史滄桑,仍舊昂然屹立,忠誠的守護著這所城市。我們看到當今世界古代城墻絕大多數已被毀壞或蕩然無存,而南京城墻仍有三分之二以上得以保存。它不僅是我國古都中保護最為完好的古代城墻,也是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墻。
(二)南京城墻的建筑構造
有人形容南京明城墻是“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此言不虛,南京明城墻的四重城墻結構在世上獨一無二,不僅如此,其城門和墻體的建造、防排水與護城河的設計也顯示了非同一般的智慧。
1.南京城墻的城門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墻攻防戰(zhàn)中的焦點。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門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筑改制,以壯其勢、瞻其觀。
明初建城時,南京城共開城門13座,正陽門,即今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即今中華門、三山門,即今水西門、石城門,即今漢西門、清江門,即今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即今興中門、鐘阜門、盆川門、神策門,即今和平門、太平門、朝陽門,即今中山門。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guī)模的城樓,并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
門址位置依據城墻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甕城有內、外之分,甕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
甕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外的附屬建筑。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甕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wèi)城門的設施。
甕城是我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zhàn)爭實踐的產物,是我國古代城墻建造工程的一大發(fā)展,也是護衛(wèi)城門建筑形式中一種成熟的建筑設施。
南京城墻的內甕城,一反我國傳統(tǒng)甕城建造的舊制,將前人把甕城設置在城門內的設想,大膽用于實踐,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因此,內甕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城墻首創(chuàng)。
由于內甕城設置在城門的里邊,就有條件設置甕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御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御作戰(zhàn)中的強點,這是外甕城所無法做到的。
南京城墻城門的順序是:“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
三山門、聚寶門和通濟門,均為內甕城,規(guī)模與氣勢均超過其它諸門,尤以聚寶門內甕城為最。僅藏兵洞就達27個:第一道城門左、右各三個,城門上的樓基中設七個,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為最大,面積達310平方米;東西礓下面各設坐西向東和坐東向西的藏兵洞七個。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作儲藏守城器械和軍用物資,戰(zhàn)時藏兵,可藏兵三千余人。
通濟門的內甕城,也是非常壯觀的,特別是呈船形的通濟門內甕城,在增強城門防御能力的同時,又融入了強烈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反映了當時人的審美情趣和某種愿望。
正陽門、朝陽門和太平門,分別位于環(huán)繞皇宮的南、東、北三面京城城墻上。其中,正陽門為皇宮南北中軸線的最南端,是外國使臣赴京朝覲入城必經之正門;而太平門外玄武湖之濱,則為1384年朱元璋設置的主宰刑殺大權“三法司”之所在。
神策門,是當前所知的南京城墻唯一的傳統(tǒng)形制的外甕城。有趣的是神策門外甕城與聚寶門內甕城幾乎在城市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內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甕城。這也是明南京城墻建造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例證之一。
金川門、鐘阜門、儀鳳門和定淮門四門,位于南京城墻的西北角,瀕臨長江,是抵御江北進犯南京城的重要門戶。
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難之師”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在城內策應,打開金川門迎燕師入京,恐怕朱棣當時也難以順利進城、很快就能登基稱帝。
清涼門、石城門均置內甕城單座。
堅固而形制各異的城門,是南京城墻絢麗多彩的一章,也是當年建造者設計思想的生動體現。城門的設計與建造,在充分滿足城門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極力追求城門建造藝術上與恢弘雄偉、形制獨特的南京城墻主體協(xié)調,達到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的效果。
2.南京城墻的墻體 城墻最本質的原生價值之一,在于具備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防御功能。城墻最初由土壘、土石混筑、磚石砌筑其表皮,發(fā)展到南京明城墻大規(guī)模采用磚石構造,逐步趨于完善的過程,與兵器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南京明城墻的建造者們在無數次攻城掠地實戰(zhàn)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南京明城墻在軍事防御功能上,針對當時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結合南京地區(qū)地形、地貌,無論在城墻的高度、厚度、基礎、建材、城墻關鍵部位的設防,其城防建筑體系,都達到了我國城墻建筑較完美的程度。
南京,地處雨水豐沛的江南,丘崗連綿,河灣如織,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城墻擇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軟,或平坦如砥。為防止高大的城墻下陷、開裂、傾倒,建造者根據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學處理方式。有的順山勢而建,城墻與山體巖石連結成整體;有的深挖基礎至原生土,上鋪巨石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還打下十余米長的木樁,上面鋪設圓木井字形木排,借以達到轉嫁城墻壓力的作用。
用于南京城墻最大的條石,每塊重達500余公斤,城磚每塊一般重10余公斤,層層疊疊壘砌成高達12米至24米、底寬8米至27米、頂寬3米至18米的墻體,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負荷,城墻能夠屹立迄今,與牢固的基礎密不可分。
南京明城墻在砌筑中,對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質地墻體的處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guī)r和花崗巖的條石作為城基、勒腳和部分城墻內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磚壘砌;還有的地段以條石、城磚砌筑墻面,中間填以片石、城磚、黃土混合夯筑等。粘合墻體的材料十分堅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漿建造的說法。
3.南京城墻的防排水 南京明城墻的防、排水系統(tǒng)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墻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qū)的防、排水兩部分。
城墻填層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黃土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兩米,在其上面和沿墻體兩側直至墻根用灰漿砌筑多層城磚;墻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五十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墻體。
城區(qū)的防、排水系統(tǒng),主要是利用城墻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三道,前后兩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
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甕洞,分為三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中洞可通船,下層通水。
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4.南京明城墻的護城河 環(huán)繞南京明城墻的護城河,是南京明城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護城河的水源,來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經對城墻外側河道疏浚、開挖,引導河水入濠而成。寬闊的護城河水面,襯映高大堅固的南京城墻,使進犯之敵望而生畏。
明南京城門外護城河的橋梁,是人流車馬往來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堅硬的石質材料為主要構件。例如石城門外的石城橋、三山門外的三山橋、聚寶門外的聚寶橋、通濟門外的九龍橋、正陽門外的夔角橋、朝陽門外的平橋等。
明初建造在相關河道上的著名橋梁中,最大的石拱橋是上方橋,即七橋甕,由于這座橋是拱衛(wèi)京城的門戶,以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在明初建造的橋梁中,明初稱為“大通橋”,民間又俗稱“賽工橋”或“賽公橋”,現在又稱為賽虹橋。橋梁與南京明城墻的建造,傳說故事最多。
南京明城墻的建造,歷經洪武一朝。在城墻的結構、甕城的創(chuàng)新、護城河水源的利用、水關涵閘及橋梁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勞動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