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明清城墻的歷史概述
- 堅如磐石:明清城墻(文化之美)
-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 2778字
- 2016-07-07 16:36:16
城墻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傳統防御設施,是由墻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
明清城墻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思想指導下建成的。城墻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建造,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墻頂可以跑車、操練,非常堅固。
(一)明清城墻的結構
明清城墻作為一個圍護或防御的完整建筑體系,除了作為主要部分的城墻以外,還有若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城門 是城市內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筑之規模、數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來確定。
在大多數情況下,城門是陸路交通的旱門。由于某些特殊的自然條件,如城市一部地勢低洼,附近有可通行之河道、湖泊等所提供的便利條件,有些城市就設置可供水路交通的水門。
2.城臺 又稱墻臺,指稍高出長城墻頂,四周砌有堞墻、垛口、射洞等平臺型建筑。這是士兵們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御的地方。
城臺的面積及厚度增加,既有利于防守,又可在上面建造城樓。城樓平時可供宴集及觀景,戰時則作為瞭望與指揮所在。
3.城樓 城樓指城墻上的門樓,是一個城市的標志,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市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
城樓也是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御建筑,城樓之間城墻相連,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一道古城堅固的屏障。城樓多形成于明代,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
4.角臺和角樓 角臺和角樓均建于城墻轉角處,平面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圓形,上建角樓,功能與城樓相仿。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墻,均建有角臺。
角臺是指按歐式城堡防守體系而建的城堡,其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連,當時我國最先進的紅夷大炮便放置在角臺的特制炮車之上。火炮調轉,火力可覆蓋城墻外270度的范圍;相鄰城墻角臺之間的大炮還可相對射擊城下的敵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城墻防御戰中的火炮死角。
5.馬面 又名行城、敵臺,這是依一定距離在城墻外側建凸出的墩臺,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
馬面一般寬度為1.2米至20米,凸出墻垣外表面8米至20米,間距為20米至25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內。特點是能夠自上而下的從三面攻擊城下的敵人。
明代時西安為秦王藩封,其城墻建馬面98座,平面為20米×12米矩形,間距120米。
6.護城河和河橋 古時候合稱“城池”。護城河又稱城河、城濠或護河。它一般環繞于城墻外側,也有少數在城墻內側再修一道內護河。大城內若建有小城,如帝王都中之宮城,州府郡城中之子城等,其城下也常修有護城河。
護城河道在城門前,常掘成為外凸的緩弧形,可使入口處有較大的活動面積與空間,并由此架設橋梁聯系內外。所架橋梁,大多為固定式樣的平直木橋或石橋,因其不利于車馬通行,又阻礙防御視線,使用拱橋者甚少,在河道水面不甚廣闊時,也有使用可拉拽起落的木質吊橋。
7.甕城 為了避免城門直接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人們常在城門外側添筑一道城墻,以形成面積不大的防御性附郭,這就是甕城。甕城顧名思義,敵人一旦進入此處,就會遭到四面圍攻,猶如甕中之鱉。
甕城平面有矩形和半圓形兩種,墻垣較主城墻低且薄。而對外交通門道,大多置于側面,與主城門曲折相通,以有利于防守。南京中華門甕城,采取了三層重疊的布置方式,其縱長深度達128米,并于城墻內辟有屯留兵卒和貯放軍需的券洞27處,門券上方又有防御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及多道可阻敵之閘門。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城門防衛的措施。
(二)明清城墻的材料
我國古代的城墻構筑,從建筑材料上可分為版筑夯土墻、土坯壘砌墻、青磚砌墻、石砌墻和磚石混合砌筑等類型。明清城墻主要是后三種。
1.版筑夯土墻 版筑夯土墻是我國最早采用的構筑城墻的方法。它是以木板做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筑成的。
有的是用粘土和沙,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沙、石灰加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墻,它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頂部寬度為墻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這種墻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它能一定程度上阻止敵人步兵和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
但這種墻極易被敵人破壞,而且不耐風雨侵蝕。
2.土坯壘砌墻 土坯壘砌墻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曬干后再用粘土做膠結材,像砌磚一樣壘砌而成,墻面外再抹一層黃泥作保護層。
這種墻的承載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與版筑夯土墻類似,但比夯筑施工更加方便。這種墻也容易被敵人破壞,不耐風雨長久侵蝕。
3.青磚砌墻 唐代以后,由于制磚技術有了發展,所以對城門及附近的城墻,開始采取用磚砌,內填黃土的方法來修筑。這樣構筑的城墻比版筑夯土墻堅固得多。唐、宋時期,磚還沒有廣泛使用。
到了明代,不僅制磚業規模宏大,磚的產量大增,磚價低廉,而且磚的質量和制磚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磚已被普遍用于居民生活。又由于用磚砌墻,不僅能承受較大的垂直載荷,而且它的強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墻及坯壘土墻。
磚砌城墻不但能有效阻止敵人步兵、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而且也能抵抗當時的火器襲擊。所以明朝時,不僅許多地、府、州、縣的城墻用巨磚砌筑,而且規模宏大的長城城墻的也開始采用巨磚砌筑。
砌磚的膠結材,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宋代以后,石灰沙漿才逐漸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墻時,已廣泛采用石灰沙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后做膠結材,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城墻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摻拌沙漿,直到今天磚縫的沙漿粘結力仍很堅固。
4.石砌墻 石徹墻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墻。山石有的加工成條石,也有的是毛石,每一層條石的上下錯縫,多用石灰摻糯米汁做膠結材。這樣砌筑的城墻,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當時各種兵器的襲擊,而且更能經受住大自然的侵蝕。明清時的城墻已大量采用這種方法建造。
5.磚石混合砌筑 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蝕,所以不少城墻均以條石做基礎: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磚,由于磚的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來砌筑在城墻的上層。磚石混合砌筑城墻,結構更加堅固,對當時的各類兵器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例如建于明初的南京城墻即是如此。所用特制城磚長37厘米至44厘米、寬19厘米至21厘米、厚8.3厘米至11厘米,重24公斤。
磚上均印有制磚所在之府、縣及監造官員與工匠姓名。當時制磚已延及工部、三衛即橫海衛、飛熊衛、豹韜衛、28州府,即臨江府、應天府、武昌府等,118縣,即上元、江寧、句容、泰州、合肥、桐城、南昌、上高、鄱陽、吉水、萍鄉、大冶等。
其中除江西袁州府和臨江府以磁土燒制的白色城磚外,其余皆為由一般粘土所燒制的青灰城磚。
由于明清城墻特殊的構造,在冷兵器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626年和1627年,明朝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的兵力在興城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就是以城墻抵擋雄兵的光輝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