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曾侯乙墓的墓葬形制

曾侯乙墓為我國古代戰國初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

曾侯乙墓墓葬坑和陪葬坑的形制,集中體現了戰國初期殯葬制度的變化,在我國殯葬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曾侯乙墓的墓坑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曾侯乙墓無墓道,也無臺階,呈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整個槨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重達7000公斤,槨內分作東、中、北、西4室。

曾侯乙墓棺由內棺和外棺組成。外棺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是由青銅框架構成,框架由青銅澆鑄而成,經過精確的隼接,主要起支撐作用。這些框架設計合理,制作精致。內棺外面飾有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

在東西南北的方位中,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而古人認為東為貴,于是,墓主居最大的東室。

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人共13個,各配木棺,均為13歲至25歲的女性。

棺室上部及周圍填有厚厚的木炭,是用來防潮的。木炭之上蓋有一層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十多米厚的青膏泥黃褐土,這種土具有很強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著分別重達數噸的石條,叫作封頂石。再往上是厚厚的堆土層。

(二)曾侯乙墓的陪葬坑

曾侯乙墓有陪葬坑共五處,位于曾侯乙墓西13米處,呈南北向排列。此陪葬坑是在1999年元月,曾侯乙墓墓坑槨木脫水疏干工程破土動工時,才被發現并清理出來的。

陪葬坑坑口長4.3米至6.1米,寬4.1米至5.8米。坑內共出土文物500多件,主要為陶器和銅器兩大類。陶器類均為生活用具,有罐、盤、缽、盆等;銅器類主要為戰車構件和生產生活工具等。

通過對出土器物的考證,得出五處陪葬坑均為人工挖成,排列有序,屬于一個整體。整排坑中軸線為北微偏東,方向與曾侯乙墓偏向相同。坑中器物排列、組合也是經過特意安排的。

一號坑屬于儲存戰車的車庫及修理戰車用的工具庫,其它四處除五號坑被嚴重擾亂未見殉葬品外,剩余三處殉葬品均為陶器,器物中盛儲的可能是供祭的食品。五處陪葬坑的下葬年代應為戰國早期,即與曾侯乙墓同時代。

(三)曾侯乙墓葬形制的來由

我國古代各時期的墓葬形制都不同,因而考古學家往往從墓葬形制進行年代推斷。

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這種墓葬;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豎穴土坑墓;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木棺和木槨。

到了商朝出現了墓道;西周出現了用鼎制度;春秋末年出現了高大墳丘、陵園;戰國時期,地上形成了一套陵園設施,包括陪葬坑、陪葬墓等,地下多重棺槨也繼續發展。在兩周時期,形成了以多重棺槨和用鼎來規范墓主的等級制度,也就是喪葬的等級制度。

戰國晚期,在洛陽一帶出現了空心磚墓,這是一種新的墓葬形制。由于這個時期封建制剛剛建立,奴隸制殘余還普遍存在,禮樂制度和宗法觀念還在各地不同程度的起作用。特別是在喪葬制度方面,奴隸制度的殘余還相當嚴重,如殉人的現象還沒有絕跡,墓地還不能自由買賣。因此,曾侯乙墓有21人殉葬,在當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封建勢力的不斷增強,在用鼎制度方面已沖破了周禮所謂的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的規定。此時的諸侯王也開始用起了九鼎。曾侯乙墓出土九鼎八簋的青銅禮器就是一個明證。

在棺槨和樂器的使用方面也出現了僭越的現象。有些列國國君或王室大臣也用起了數重棺槨、四五套樂器。

戰國時期,“族墳墓”制度,所謂“族墳墓”,就是墓地公有,聚族而葬,墓位按一定的關系排列。在新的階級對抗中被當作緩和階級矛盾、安撫民眾的良藥而受到保護。

多年來發掘的戰國墓地,往往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很少有打破族群關系的。墓地中貴族大墓和身份比較低的小墓相混雜的現象也比較常見,這顯然是按血緣關系實行族葬的結果。

戰國時期墓葬的等級,一般可分為甲、乙、丙、丁四類。

甲類墓屬于統治階級的墓葬,相當于國君和王一級,有多重棺槨,用鼎數目有九鼎或七鼎。

乙類墓屬卿、大夫級別,也有多重棺槨的,用鼎數目一般為五鼎,也有同時用仿銅陶禮器的。

丙類墓屬于下層貴族,約相當于士一級,一般多是單棺單槨,用鼎數為一至三鼎或用仿銅陶禮器。

丁類墓為庶人級別,一般是有棺無槨,或無棺無槨的土坑墓,也有用一兩件陶鼎的。

由于各地區的墓葬形制不太一致,表現禮制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因此劃分墓葬等級的標準也不同。如有的國君到有田祿的士的墓,統稱為甲類墓;將下層貴族,即一般的士和部分富裕的平民墓,作為乙類墓;丙類墓屬于被統治階級的庶民墓,大都有棺無槨,只有很少的隨葬品或沒有隨葬品;丁類墓屬于窮苦平民的墓,還包括一部分刑徒墓,一般是無棺無槨無隨葬品的墓。

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戰國時期的甲類墓,有河南輝縣固圍村的魏王墓、河北邯鄲附近的趙王墓和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墓等;乙類墓有長治分水嶺的二十五號墓和十四號夫婦合葬墓等;丙類墓發現很多,以洛陽地區發現最為集中;資料齊全,對戰國時期葬俗的變化有比較清楚的反映;丁類墓在洛陽中州路發現一些,因缺少隨葬品,能確定為這個時代的不多。另在陜西渭河流域等地發現各類秦墓不少,出土文物也很豐富。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戰國時期的墓葬發現較多,尤其是楚墓,建國以來先后在各種基本建設動土工程中清理和發掘的就有數千座之多。出土文物也十分豐富,其中有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玻璃器、竹器、漆木器和竹簡、帛書、帛畫、毛筆以及絲麻織品等。

曾侯乙墓就是甲類墓的代表。乙類墓有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和荊門十里鋪包山二號楚墓為代表。江陵望山一號、二號和藤店一號等楚墓,也都應屬這一類。丙類墓發現最多,多為一棺一槨的小墓,出土遺物多少不等。丁類墓也發現一些,一般是有棺無槨或棺槨皆無,出土遺物很少或根本沒有。

戰國時期的墓葬,無論大小,都是以土坑豎穴墓為主。大型墓多為長方形,一般有墓道,有的坑壁還設臺階,逐級內收。有的墓還有腰坑,墓中葬具較好,有棺有槨。有的還有套棺,槨甚至有三、四重之多。

棺的形制,一般是兩端的高低、寬窄都基本相同,均以木榫接縫與合蓋,未使用鐵釘,棺的內外均髹漆。有的棺材外表還有精細的彩繪圖案花紋,十分美觀。曾侯乙墓槨外面用的是青銅框架固定,接榫類似于今天的“工”字型鋼。

有些大、中型墓槨室外面還有積石、積炭和青灰或白顏色的膏泥,可以防盜、防濕和防腐爛,有些大、中型墓的地面還往往留有高低不一的封土堆。小型墓既無地面上的封土堆,也無墓道。曾侯乙墓墓槨室外面有厚厚的積炭和青膏泥,這都十分符合當時他這個等級墓葬的形制。

到了戰國中晚期還出現了在墓坑的一頭或一側掏洞的洞室墓。在中原地區還出現了一種空心磚墓室,即用一種空心磚的大磚堆砌墓室,以代替原由木材構成的槨室。

另外,在中、小型墓的墓坑中往往還設有壁龕,以放置隨葬品。隨葬品一般是以禮器或仿銅陶禮器的多件器物組合在一起。其主要組合關系,在戰國早期一般為鼎、豆、壺或鼎、簠、壺;中期一般有鼎、豆、壺或鼎、敦、壺,也有鼎、簠、壺;晚期一般有鼎、敦、壺、鈁或鼎、盒、壺、鈁。但因地區不同,在器物的種類上也有所差異。

因此,根據墓葬形制推斷朝代,不能膠柱鼓瑟,各個地區不能按統一的形制特征來分期斷代,必須摸清地區墓葬的特點,掌握其規律,研究其趨同中呈現的差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山市| 雷州市| 洞头县| 巴中市| 宣化县| 兰坪| 大化| 丹东市| 彰武县| 大厂| 阿克陶县| 江安县| 周口市| 商水县| 广昌县| 盘山县| 斗六市| 吴江市| 馆陶县| 汝南县| 和硕县| 繁昌县| 和政县| 繁昌县| 六枝特区| 滨州市| 天津市| 嘉鱼县| 汕头市| 德安县| 朝阳县| 泸州市| 霍城县| 邹城市| 彩票| 临潭县| 安达市| 贞丰县| 车致| 铁岭县|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