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曾侯乙墓的發掘

1978年春,在湖北省隨縣,即今隨州市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兩公里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即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曾侯乙墓葬不但出土了迄今為止我國古代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制曾侯乙編鐘,還出土了其它樂器、禮器、漆器等隨葬品共一萬五千多件。文物保存良好,墓主人身份明確,下葬年代十分確切,文字資料非常豐富。墓葬全面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冶鐵鑄造水平、音樂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文明成果,是研究那個時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因此,這個發現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

(一)神奇墓葬被發現

1977年9月底,隨縣城郊擂鼓墩駐軍、駐軍空軍某部后勤雷達修理所進行擴建營房。一天上午,隨縣南郊擂鼓墩七組的二十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挖著挖著,有個民工在離地面兩三米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了二十余件古代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蓋;有的像香爐,帶三只腳;有的是長方形樣子,帶四只腳;還有的如燈座形狀,帶有箭頭。大的幾公斤重,小的只有幾十克重。因為土質較松,他挖得很是小心,所以這些青銅器出土時基本上都完好無損。

收工后,這個民工把自己的棉布脫下,將挖出的東西分兩大包包好,準備背回去。由于兩包東西又大又沉,很是惹眼,被部隊的監工人員看見了,忙叫他將東西放下來檢查。監工人員看了看,見不是部隊的東西也沒有說些什么。

就這樣,這個民工把東西背回了家,放在院子里,叫家人看著。

消息不脛而走,一些鄉鄰紛紛跑到他家來看稀奇。后來,這個民工意識到這些都是文物,應該上交國家。于是,他就把這些青銅器全部交給了部隊。

不久,部隊在東團坡山崗上開山平地時,又挖出一片同地面顏色大相徑庭的“褐土”。時任駐軍空軍某部后勤雷達修理所副所長解德敏愛好考古,憑直覺他猛然意識到,出現如此大面積的異常土層,可能地下有古墓。于是,他立即向隨縣縣委匯報了情況。

縣里派了一位文化部分的人員去察看現場。這人由于缺乏考古常識而對此沒有足夠地重視,部隊仍繼續施工。1978年2月,在開挖過程中,民工們突然挖出了大量兩米多長、一米多寬的長方形青石板。

聯想到前幾個月挖出的文物,當時部隊在此管基建的負責人解德敏猜想很有可能是古墓群。于是,他當即要求暫停爆破式開采,全部啟用人工開挖。民工們越挖,青石板越多,解德敏感到,如果前面挖出的是第一批文物的話,那么這兒就是一個大古墓。

解德敏深感事態嚴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隨縣縣委匯報。此次縣里派出文化館副館長王世振來到現場。懂得考古學的王世振初步判定是座古墓,于是向原襄陽地區文化部門盡快作了報告。

同年3月,接到報告的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譚維四,迅速率領勘察組赴隨州實地勘測。有了初步的勘測結果后,立即向國家文物局作了匯報。

1978年5月,在經過近半年的準備后,考古挖掘工作正式開始。在鏟除掉堅硬的地表皮和深厚的五花土后,一種柔軟而粘性的泥土出現了,它的名字叫青膏泥,有著很好的密封作用,能部分地隔絕空氣,保護有機物。青膏泥的下面還鋪著六萬余公斤木炭。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葬中,也曾經發現同樣的青膏泥和木炭,有人猜測,正是靠了它們的防護,才使得墓主人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仍保持軀體不朽,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尸。

在清理完青膏泥和木炭后,現場露出了巨大的木質蓋板。

(二)發掘曾侯乙墓

僅就槨室而言,曾侯乙墓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六倍。發掘這樣一座巨大古墓,自然是一項工作量和難度都相當大的工程。

1.前期勘測 1978年3月,春寒料峭。風雨中考古隊分秒必爭,一個上午就弄清了墓坑的準確形狀與槨室的深度。

3月21日,天氣放晴了。大家集中精力查看有沒有盜洞,因為這是判斷墓內文物資料是否得到完好保存的關鍵。清除了墓坑內已被炸散的浮土,把坑內填土鏟平后,南北兩坑相交偏西處,一個被盜過的古墓赫然在目!

這個被盜墓斜著直插槨頂,將一塊蓋板的東段斬去了一節,使這塊蓋板的西段斜著塌進槨內,墓內淤泥中夾著幾塊石板,一片驚嘆聲隨之而起。

勘測小組內的幾位小伙子泄氣地說:“別白干了,墓已被盜過,還有發掘價值嗎?”

面對一片質疑聲,在隨后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譚維四說出了繼續發掘的三個理由:盡管有一個被盜墓,但規模小,屬于早期的一種民間小型盜竊,不可能把文物全部盜走;考古不是“挖墳取寶”,比金銀珠寶更重要的文物,也非常有價值;根據政策規定,這么大規模的墓坑要發掘的。

在進一步勘察中發現,被盜墓底端墓室的淤泥中,發現一具尸骨和幾件古代盜墓用的工具。據考古專家分析,這具尸骨是盜墓者留下的,盜墓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戰亂頻發,民不聊生,幾個盜墓者乘著月黑風高,夜深人靜,前來盜墓。

經過幾個夜晚,盜墓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將墓打通。可是不知是深深的墓室缺氧,還是墓中有什么暗器,一個盜墓者腰間系著繩子,剛進入墓室便一命嗚呼。上邊的同伙見此情景,都逃之夭夭。所幸的是,墓內文物并未丟失。

2.發掘情況 做完前期的準備工作之后,1978年5月11日,發掘工作全面展開。按照顯露槨蓋板、取吊槨蓋板及浮在水面的器物、排積水清淤泥、清槨室取文物、取棺拆槨回填墓坑五個程序,各發掘小組人員穩步推進發掘工作。

曾侯乙墓木槨頂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木炭之上夯實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夯筑五花土直達墓口。

挖掘古墓的工程是巨大的,青膏泥、重石條、方梓木、黑木炭、重達成千上萬噸的覆蓋物,還有一件件珍貴文物,都需要從地下起運到地面上。為此,部隊專門派出了一個連隊人員配合考古隊,鍬挖鎬刨,晝夜奮戰,還特地抽調了一部吊車專門負責較重文物的起吊,確保了挖掘工作順利地進行。

不知是由于千百年的自然滲漏,還是那個被盜墓所至,墓室打開后,發現里面充滿了積水,水呈黑褐色,如同煤窯里流出的水一樣,墓內所有文物都被浸泡在水中,無一幸免。

考古發掘隊完成現場清理工作后,決定起吊墓葬槨蓋板。起吊墓室槨蓋板的難度是考古隊員始料不及的。47塊槨蓋板均由0.6米見方的梓木做成,最長的達10.6米,重4噸。部隊支援的5噸吊車在這些大家伙面前都束手無策。情急之下,臨時調來的10噸大吊車上場應戰,幾經周折,才得以成功。

17日凌晨,巨型槨板被緩緩移開。這個墓的總面積達至220平方米,深13米。整個墓葬用巨型的槨板分割出4個空間。按照方位,它們被稱為東室、北室、西室和中室。

最先浮出水面的那幾具棺材,就是被放在墓葬西室的。考古人員在清理這些棺材時發現,里面的尸骨都是女性,一共有13具。后來在東室的墓主人身邊又發現了8具女性尸骨。據推測,她們的年齡都在20歲左右,最大的也不過26歲,最小的只有13歲。專家認為,她們是墓主人的陪葬者。

考古發掘還在繼續。人們發現,這座墓葬與以前發掘的古墓不同,整個墓穴呈現出不規則的多邊形,這在以對稱為美的我國古代墓葬中并不多見。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13米深的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

根據測量,人們發現主棺的規模令人吃驚,它有3.2米長,2.1米寬,2.19米高,分兩層,在外棺里還放著內棺。工程師估計主棺可能重4噸左右。

外棺的裝飾并不華麗,但設計者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和外棺相比,內棺顯得無比精美,內外涂滿了朱紅的漆,兩側各畫有一個窗戶。在窗戶的周圍,布滿了繁復而神秘的裝飾畫。它們既像人,又像動物,專家推測,它們其實是守護墓主人的神獸。

棺材出土時,旁邊還站著這樣一個青銅動物,它長著鹿一樣美麗的角,卻有鶴的長頸和翅膀。在我國古代,鶴和鹿都是吉祥的動物,神仙經常乘坐仙鶴飛翔。也許,這個鹿角立鶴就是準備馱著主人升天的神鳥。

然而,這位墓主人遠遠沒有馬王堆的墓主人那么幸運。這就是他留下來的全部遺骨。根據尸體的骸骨,還可以知道墓主人的身高大約1.63米。由于頭骨保存比較完好,人們復原了墓主人的頭部雕像。

這是一個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的男人,可是他的墓穴如此豪華,說明他曾經擁有至高的權勢和無窮的財富,他的人生一定有著非凡的經歷。

當時在把槨板揭開以后,墓穴里面都是水,西室的水面上浮起了八具棺材,東室浮起兩具棺材。當工作人員清理出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時,隨著水面的下降,三段橫梁和一根木柱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渾濁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只好繼續用抽水機慢慢抽水,清除淤泥。

最早出現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木柱,待到水落石出時,竟釀成了此次考古發掘中的千古遺憾。原來,這根木柱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樂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貫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們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時,建鼓已在水中聳立了兩千多年,當積水逐漸抽去時,由于巨大的鼓身脫離了水的浮力,受腐蝕的木柱再也無法支撐鼓身的重量,便折斷倒地了。

因為擔心脫水導致文物受損,在采取了防曬、噴水等保護措施后,繼續實施發掘工作。

5月24日午夜,發掘現場又露出一層橫梁,長短兩根曲尺相交,梁體粗大。下面由3個佩劍銅人及一根銅圓柱頂托,梁下懸甬鐘,應是33個。此前看見的3個小木架立于梁上。

3.編鐘顯露 25日午夜,露出第三層橫梁,與第二層相近,有12個大甬鐘及一個鐘,或懸于梁下,或掉在梁旁。這兩層有四根木梁,兩端都有浮雕或透雕鏤空龍首、鳳鳥、花瓣的青銅套,梁身又以黑漆為地,朱黃色漆彩繪菱形幾何花紋,乍一看去,真似蛟龍模樣。

此時,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已基本上顯露出來。誰能在同一個古墓內見到這么多的編鐘呢?誰曾見過這么雄偉的鐘架逾千年而不倒呢?目睹這個奇跡,整個工地一片歡騰。

隨后,這個地下文物寶藏露出了真面容。經考古工作指揮部與部隊首長協商,出土的所有文物都用軍車運送到部隊營房,擺放在師部寬大的俱樂部舞臺上,逐一進行清點、擦拭、整理和測試。

曾侯乙墓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轟動了全國及海外。接下來的文物去留問題頗費了一番周折。隨縣人想留在當地保管,但專家認為當地不具備保管的條件,最后,還是送往了湖北省博物館保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吉安县| 建湖县| 镇康县| 巴林左旗| 建宁县| 九龙县| 尼木县| 灌云县| 清水河县| 锡林浩特市| 云梦县| 甘肃省| 南和县| 保德县| 虎林市| 临泉县| 寿阳县| 收藏| 鄯善县| 寿阳县| 日喀则市| 乌什县| 宁津县| 双牌县| 奉新县| 英超| 邓州市| 林口县| 长宁县| 金乡县| 葵青区| 长寿区| 黎城县| 中方县| 同心县| 临沂市| 米易县| 瑞安市| 天镇县|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