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西安碑林的文化內涵

西安碑林現(xiàn)收藏有從漢代以來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數(shù)量為全國之最,而且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這些碑石書體,篆、隸、楷、行、草各體俱備,名家薈萃,精品林立,無論從書法藝術角度,還是從考古學、歷史學的角度考量,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碑林石刻書法藝術

西安碑林中,秦代《嶧山刻石》的宋朝摹本,能讓后人一睹李斯“畫入鐵石,字若飛動”的小篆風采。東漢《曹全碑》字體流宕俊美,是我國現(xiàn)存漢碑中保存最完好的,獨具風貌的稀世精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司馬芳殘碑》《廣武將軍口產(chǎn)碑》《暉福寺碑》,以及民國于右任悉心收藏,并于20世紀30年代捐贈給碑林的北魏墓志《鴛鴦七志齋藏石》,都在書法藝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隋唐時期的碑刻書法,在碑林中最為壯觀。其中有隋《孟顯達碑》和《智永千字文碑》,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歐陽詢《皇甫誕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李陽冰《三墳記碑》、懷素《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的《集王圣教序碑》等。

尤其是碑林收藏的顏真卿的七通豐碑,是他44歲時寫的《多寶塔碑》、54歲前后的《臧懷恪碑》、55歲時寫的《郭家廟碑》和《爭座位帖》、70歲寫的《顏勤禮碑》、71歲的《馬磷殘碑》、72歲時寫的《顏家廟碑》,使我們有幸看到顏體由鋒芒銳利、字體端秀向筆力勁健、氣韻醇厚的發(fā)展過程。

《圣教序碑》是唐代僧懷仁花費24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現(xiàn)了書圣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上碑文由唐太宗作序,由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作記,內容記載了卓越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玄奘的事跡,故被后世譽為“三絕碑”。

唐朝以后的書法名家黃庭堅、米芾、趙佶、趙孟頫、董其昌、何紹基以至近代的于右任等,也在碑林留下了他們珍貴的詩文墨跡。

清代費甲鑄翻刻的《宋淳化閣帖》,是匯集我國歷代書法作品之大成的一部代表作,為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類別及演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二)碑林石刻的史料價值

從另一角度而言,碑林中的許多碑石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例如,唐代《開成石經(jīng)》刊刻的儒家“十二經(jīng)”共114通,228面,內容豐富,是研究唐代儒學經(jīng)籍珍貴的實物資料。

馳名中外的唐《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記載了基督教聶斯脫里派的教規(guī)、教義和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僧侶在唐朝一百五十多年中的活動情況,碑側及下部刻有古敘利亞文字的職名,對研究宗教史及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唐代書法家徐浩書寫的《不空和尚碑》對于研究佛教秘宗的傳播和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價值。

元朝的《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石碑,都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的事實。

明朝的《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等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遺物,記載著當時陜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斗二兩四錢,米每斗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

清朝刻的《張化龍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陜西扶風、歧山一帶農(nóng)民反抗官府的張化龍。清朝刻的《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

(三)碑林石刻的藝術價值

石刻藝術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漢唐盛世,造型藝術因反映時代精神而大放異彩。

石刻藝術的字內功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要表現(xiàn)出在石刻的時候用筆、結體、章法以及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取得新的突破,這樣就使得作品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其次,要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整體的風貌以及所造成的獨特境界,要在審美意象中給人全新的感受,使傳統(tǒng)文化藝術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其三,要開辟石刻藝術的境界,就必須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石刻藝術的字外功主要也有三點:

一是學識。學是應知,識是應會。所以,學識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

二是意識。書法屬于人類的精神的產(chǎn)物,意識應當為書刻的本質。

三是在藝術上的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德才兼?zhèn)涫钱斀裆鐣l(fā)展和時代進步的需要,也是衡量藝術家品格的要素。因此,學習和創(chuàng)造是每個藝術家必經(jīng)的兩個過程。

學習傳統(tǒng)是“自我”的塑造過程,學得愈多、愈廣,汲取的營養(yǎng)愈豐富,則知識的積累就越來越深厚,“自我”就越來越豐滿、充實。

革新創(chuàng)造則是自我的表現(xiàn)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藝術修養(yǎng)愈高,造詣就愈深,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就愈有分量,也就愈有感染力。

漢代石刻的雄勁、簡煉;唐代石刻的精美、圓潤,都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進取、向上的氣派和精神,在我國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室建設于1963年,匾額是由陳毅親筆所題。室內陳列著漢唐藝術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

石刻室陳列的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東漢雙獸,其造型綜合了獅、虎的特點,形象威武、活躍,動作矯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練、雕刻精致而成為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

這些東漢畫像石,內容除少數(shù)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側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石刻室陳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樣,既有傳世的精品,也有建國后歷年發(fā)掘品。有浮雕,也有圓雕,主要反映了古長安佛教造像藝術發(fā)展的水平。

例如,北魏皇興造像的彌勒,著通肩式袈裟,豐滿圓潤,肌肉勻稱,衣褶以條棱表現(xiàn),具有濃厚的域外藝術風格,其藝術水準在當時也是領時代之先的。

隋唐時代的造像藝術則把從北周開始的寫實風格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追求立體造型的同時,把傳統(tǒng)的線刻裝飾性的藝術手法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使中國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藝術達到鼎盛階段。其中,觀音菩薩像,金剛造像都是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

唐高祖李淵的弟弟李壽的墓志為罕見的獸首龜形,國內僅有兩件,非常珍貴。他的石槨為歇山頂式石屋,外部以減底平雕手法刻有四神、文臣武將、仙人騎鳳等畫面。槨內壁用陰線刻的技法刻樂人、舞伎、男女侍從、天象圖等,這些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

唐昭陵六駿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戰(zhàn)疆場所乘過的六匹有功戰(zhàn)馬為藍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適度,線條明快,高度寫實,是唐代石刻藝術中的佳品。可惜其中颯露紫、拳毛騧兩駿早年流失海外,現(xiàn)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唐高祖李淵陵墓的石犀牛重達十余噸,全身用幾條粗壯的線條勾勒出犀牛的特點,整體比例真實,形象生動逼真。漢唐史書都記載有外國曾向中國贈送活犀牛的史實,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獅、石虎、石羊、臥牛、走獅等也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寫實傳神的特點。

石刻室陳列的老君像是唯一一件有關道教題材的造像。這件漢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屬臨潼驪山唐代華清宮朝元閣老君殿之物。老君身著道服,腰束帛帶,結跏跌坐于三層蓮紋的須彌座上,人像與臺座渾然一體,有安謐華貴之感。

這通碑的雕刻手法極為精工洗煉,堪稱盛唐時期大型人體石刻的藝術珍品,同時對探討道教在關中地區(qū)的傳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在北魏、唐、宋等時期碑志上,除了書法,還保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

例如,北魏的《元暈墓志》四側,分別刻著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云彩,呈現(xiàn)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像綠林一樣陪襯著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以線刻和減地兩種手法并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臺孝經(jīng)》碑頭上的浮雕卷云和獅子,碑座上線刻的精致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xiàn)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堂皇特點。

唐刻《道因法師碑》碑座兩側,用流利的線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卷發(fā)深目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線刻佳作。

此外,碑林還保留有諸如《王維畫竹》《達摩面壁》《道因法師》碑座人物像和大量古代石刻圖案,其形象生動傳神,藝術手法純熟,文化內涵豐富,因而受到歷代藝術家的推崇。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門類,在我國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石刻屬于雕塑藝術的一種,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

我國古代的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chuàng)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我國現(xiàn)有石刻藝術專業(yè)博物館其規(guī)模較大的只有成都安岳“中國石刻藝術之鄉(xiāng)”、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重慶大足石刻、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西安碑林“中國石刻藝術博物館”、河南南陽石牌坊、北京海淀區(qū)石刻藝術館、徐州“中國石刻藝術館”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万全县| 西宁市| 松溪县| 广水市| 竹山县| 临江市| 体育| 定西市| 双流县| 肇州县| 涞源县| 焉耆| 廉江市| 湘西| 平山县| 华亭县| 鹤峰县| 新河县| 宝兴县| 晋江市| 富川| 名山县| 天长市| 唐河县| 天长市| 鄯善县| 西宁市| 六盘水市| 灯塔市| 托里县| 枞阳县| 阳春市| 新龙县| 定襄县| 长兴县| 普格县| 聂拉木县| 闽侯县| 宜宾市| 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