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舞龍制作及表演

舞龍是一種大型的團體性的習俗活動。從龍的制作到舞龍隊的組織,再到現場表演以及表演后的道具處置等,是一個參與者眾多、程序頗為繁瑣的活動。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香火龍、百葉龍、燈籠龍、板凳龍等。

(一)龍燈

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扎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

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節日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能燃燒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

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于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后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征“鯉魚跳龍門”之意。

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匯集竟達百余條,隊伍長達一兩千米。每條龍燈隊伍還伴有鑼鼓,甚為壯觀。

“舞龍燈”是瑤族人民逢年過節時十分喜歡的舞蹈,以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尤其在大旱之年,更要組織舉行盛大的舞龍燈活動,盼望天降甘露,以保好收成。

出于對龍的崇拜和信仰,舞龍燈一直在瑤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所以,舞龍燈在瑤寨廣泛流傳,經久不衰。

瑤族民間曾有這樣一段傳說:在很久以前,瑤民世代在高山峻嶺的山坡地開荒,刀耕火種,種出了各種作物。但經常受到毒蟲、野獸的糟蹋損害,甚至連人們的生命也受到極大的威脅。

“龍宮大帝”為了給人間消災除害,于是化身成一條色彩斑斕的巨龍,在山嶺上空翻滾游動,濃霧滾滾,并放射出五顏六色的光芒,發出隆隆的巨大響聲,久久地在山間回蕩著……

從此之后,害蟲、野獸再也沒有出現,獲得了好收成,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為了感謝龍宮大帝的恩德,就用篾扎紙糊成一節節的龍燈,點燃燈火,舉著龍燈歡快地起舞。此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每次舉行舞龍燈時,首先要舉行請龍儀式:眾人舉著已扎制好的龍燈,一齊到溪、河邊,面對河流,灑酒點燭、燒香化紙后,再到土地神位處,點燭、燒香化紙,拜求土地神靈允許舞龍燈。然后,才開始串村過寨,從年頭一開始,至元宵節通宵達旦地進行表演活動。

舞龍活動結束前,要舉行送龍儀式:由舞龍者舉著龍燈又回到河邊,面對河水,灑酒點燭,燒香化紙,同時將經燈點燃燒掉,以示送龍歸海。

龍燈由龍珠燈1個、龍頭燈1個、龍身燈7個至9個、龍尾燈1個組成,另加魚燈2個,牌燈4個,共18人組成龍隊。每人手舉一燈,按次序排列:龍珠燈在前引龍,龍頭燈隨著龍珠燈的晃動方向追逐;龍身燈一個接一個跟隨著龍頭燈走動和左右、上下晃動;龍尾燈緊跟在最后,不斷地擺動;兩個魚燈隨著龍的滾動,在兩旁襯托配合自由地游動;4個牌燈分別在表演場地的邊沿4個方位站立,不參與舞動。

龍燈表演時,根據場地的條件,每套動作可舞兩個方位,多數是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轉動做完一套動作后,便可以接著舞第二套動作,直至舞完為止。

舞龍燈以鼓、鈸、京鑼、云鑼等樂器伴奏,有時也可加入一支或兩支嗩吶,跟著擊樂吹奏一些瑤族的曲調。在表演中,按舞龍動作的舞動狀況,默契配合,最后進入高潮。

龍燈的制作精致,用篾扎成型,表面再用各色紙糊貼出一些瑤族花邊、花紋圖案。每個龍珠、龍身燈,都制扎有8個風耳,舞動起來能自行轉動,靈活、輕巧。每個燈內還可以點燃燈火,夜間舞動時,龍燈迎風轉動,人走燈移,五彩繽紛,宛如游龍,別具特色。

(二)布龍

布龍也稱“彩龍”。制作布龍,工藝復雜,要掌握編、插、織、嵌、鑲、纏、掛、剔等10多種技巧,共有200多道工序,所需的材料達100余種。

制骨架的竹片、竹篾,要選擇不易蟲蛀的毛竹,制作龍衣的布料,要選擇質地最牢固的,用以印染龍鱗等的染料,也要用最上乘的產品。

布龍能否制作得傳神、逼真,很大部分體現在龍頭,龍頭是布龍制作的關鍵部位。從編扎龍頭骨架,到制作龍角、耳朵、眼睛、牙齒、舌頭,道道工藝,要十分盡心才行。

舞布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日中不點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格。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復雜。

舞布龍主要分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輔助材料,制成逼真,威武雄壯的布龍。

舞,舞龍隊員運用滾、翻、伸、跳等全身動作,舞出龍騰云駕霧、翻江倒海的動態,展示出龍靈活、氣吞山河搏擊長空的雄姿,反映了人類勇敢拼搏的豪邁氣概。

曲,有龍歌和伴奏音樂。節奏運用或緩慢、或激越、或如夜雨定葉、或如微風搖曳。描繪出龍由靜到動,由開始、高潮,到結尾全過程。

現在,舞龍已成了人們表現幸福生活,逢年過節大家歡樂的一種文化活動形式,促進了人們對我國傳統的舞龍文化的認知。

(三)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已久,在湖南汝城縣志早有記載。據傳,汝城香火龍最早起源于祀龍止雨、祀龍止水,其形象主要來源于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

香火龍的制作材料,以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特制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

舞香火龍的招龍儀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節前后夜間進行。火龍有圓龍、扁龍,還有特制的磺龍,長度分為7拱、9拱、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3米。其制作材料簡單、制作工藝精巧、工藝流程復雜、造型威武、氣勢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麗、氣氛熱烈、場景壯觀、群眾參與性強,具有典型的地域標志性文化。

表演香火龍時,必有兩龍,即母龍和子龍;兩獅,即母獅和子獅陪隨而舞,一獅在龍前引路,一獅在龍尾跟隨。

香火龍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龍長度一般為7節,子龍長度一般為5節,用當地特制的大約為半米長的“羅漢香”插滿龍的全身。

當夜幕降臨時,以土炮3響為號,鼓鑼管弦樂器、花炮齊鳴,眾人手持火把點燃龍身全部香火,抬龍出游,情景十分壯觀。

香火龍的表演程序是: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做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做些引龍和隨龍護駕的動作。

民間舞香火龍常在蟲災發生時舉行,點燃的香火插在龍身上,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邀游。蟲螢追逐龍身的點點火光飛來,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

香火龍在除害蟲這一點上,較其它形式的舞龍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汝城的香火龍,是一種造型威武、結構精美、技藝精湛、場景壯觀、氣氛熱烈、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綜合藝術活動。

汝城香火龍的制作很講究,先用稻草扎成長數百米、直徑0.04米粗細的“趙公鞭”待用。按照設計圖分節,依次用趙公鞭扎成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再在規定位置扎上龍足、龍爪和龍脊。龍頭結構復雜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龍須、龍眼、龍耳、龍牙、龍鼻、鼻須、龍額、龍珠。環環緊扣,形成整體。

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于龍身兩側插龍香,每隔0.02米插一支龍香于“趙公鞭”上,用細篾片連接形成連線。每支龍香長0.6米,按造型插遍龍香,包括插成龍鱗,需龍香40000支左右,密密匝匝,十分壯美。

插好龍香后,在祖祠前將每一節構件用竹竿繩索連接好,裝上抬桿,非常好看。

等到舞龍的當天晚上,待數十聲三眼炮響徹夜空,前來觀龍的人們成群結隊從各家各戶趕來。在“龍燈會”的組織和指揮下,男女老少紛紛持松明火把,給香龍和雙獅、雙魚生肖吉祥物都點上火,加上幾十盞紅光閃閃的龍燈,一片珠光寶氣。

火光到處,紅光閃閃,場面熱烈壯觀。龍燈會長一聲令下,20支三眼炮爭先轟響,接著鼓樂喧天,鞭炮齊鳴,100多位青壯年頭頂草帽,身穿防火衣一齊上陣。舞龍頭每8人一組,其余每兩人一扛,剎時間將一條很重的香火龍抬起來,舞起來。

先繞宗祠大門旋轉三周,一旋一拜,三拜后沿村內主道和村邊游走。特別在水田邊,天幕黝黑,香火龍將萬點火光倒映水中,既雄壯,又輕盈,陣陣香煙隨風飄動,整條香火龍就像在騰云駕霧。

汝城舞香火龍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舞之前要到祠堂舉行祭祖儀式,設案、焚香、作揖、施叩禮,這時村民們一臉虔誠,絕無一點嘈雜嬉鬧聲。

儀式過后,將龍抬起,在祖祠前叩首三次,方可“舞龍”,沿街的人家要燃放爆竹,謂之“接龍”。按規定的路線舞過后,又回到祖祠前,龍首居中,盤成3圈,村民扯香后,即燒龍謂“化龍”、“龍歸天”。第二天清晨將龍灰倒入溪流中,寓“龍歸大海”之意。

千百年來,汝城人民以村為單位,年年都有舞龍的盛會,各村都有一整套的相關器具、一整套的鑼鼓點子和嗩吶牌子,大勢相同,卻各具特色、豐富多彩。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汝城縣“香火龍”榜上有名。

(四)百葉龍

“百葉龍”發源并流傳于浙江長興縣林城鎮一帶,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

最初,長興百葉龍是以紙扎的花籃和花瓶為基本道具,主要在春節元宵期間的燈會上亮相。清朝道光后期,民間藝人對其制作工藝進行改進,突出了表演時的變形:把“聚寶盆”改為“龍頭”,“荷花燈”變“龍身”,“蝙蝠燈”變成“龍尾”,“壽桃燈”變“龍珠”,使原來一覽無余的“花龍燈”變成了“進門是花燈,出門是龍燈”的“化龍燈”。

再后來,道具中的“九連燈”又改成片片荷花瓣,再由9片花瓣圍成一朵大荷花,幾百片荷花瓣組成龍身,使百葉龍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進一步得到提升。

百葉龍,顧名思義,由百葉構成。而此葉卻非一般的樹葉,乃是一瓣瓣荷花的粉紅花瓣。

百葉龍的主要特點就是整條龍既是龍身,又是荷花。百葉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在制作龍頭時,先用金屬絲或竹片做出龍頭骨架,再用桃花紙糊面,紙糊彩繪后,用荷花做出龍頸,接著用線制成龍須。

制作龍的眼睛難度很大,不但要使龍眼有神,且開閉自如,眼珠又要能轉動。由于龍眼的“點睛”作用,百葉龍靜則睡態可掬,動則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即使整條龍呼嘯而來,也不會有兇猛的感覺,而是讓人感受它的活潑可愛。

龍身是主體部分,由81朵荷花分9段連接組成,每段有9朵荷花,每朵由63片布制成的花瓣疊成,荷花花瓣代表龍鱗,龍鱗共900多片,龍身共長16米。

制作龍尾的巧妙在于,要做出可以張合的蝙蝠狀骨架,紙糊彩繪后固定在木桿的一端。雙翅張開時為蝙蝠,合攏時即為龍尾。

現今的百葉龍在表演時,荷花能在瞬間突變成龍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它將我國傳統的舞龍轉化成龍舞,通過“湖水蕩漾”、“荷葉擺動”、“荷花盛開”、“彩蝶撲飛”、“荷花變龍”、“蛟龍嬉戲”、“龍變荷花”等動作和情節,完成一個完美的舞蹈過程,展示出江南水鄉的絕美意境,堪稱“江南一絕”。

與古樸剛勁、粗獷豪放的我國北方龍舞相比,在江南水鄉里誕生的百葉龍以造型輕巧精致、外形秀麗見長。它在表演風格上講究構圖維美,動作輕靈典雅,氣氛活潑靈巧。

百葉龍盛傳百年之久,依然為人民所喜愛,這與百葉龍幾代的工藝造型民間藝術傳人的不懈探索是分不開的。幾十年來,民間藝人在百葉龍的制作工藝上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現在的百葉龍不僅舞動時越來越輕巧,而且造型更逼真,色彩更絢麗,組合更加完美。

2006年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百葉龍被批準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燈籠龍

燈籠龍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9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9段。龍頭用竹條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涂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須。

龍身各節用細篾扎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扎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接起來,并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

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2對至4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后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游各街頭巷尾。

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彌漫,圍觀者水泄不通。

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著大花筒鞭炮36對,鞭炮數萬響,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

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須掛彩披紅,用上等佳肴款待舞龍隊伍。

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沒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綢,品嘗不到上等佳肴。所以,舞燈龍者,都是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盡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至農歷正月十五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后,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沖去,意為“送龍歸海”。

(六)瑞安布龍

瑞安的舞龍歷史久遠,可以追溯至宋代。瑞安風行的舞龍有布龍、魚龍、板凳龍……其中以布龍為多數,它歸屬武龍。

布龍制作很是講究,由龍頭、龍尾與龍身組成。龍頭用竹篾或者細鐵絲扎成扇骨子,外表糊上紙,再裝扮成駱駝臉、鹿角、牛耳、虎眼、獅鼻,下巴還配上長長的龍須;龍尾也用竹篾為架外糊彩紙,狀似帶有尾鰭的金魚尾;龍身是由很多節竹篾扎成的簍狀體組成的,中間可插燭,俗稱“龍檔”。

每節之間保持一米多的距離,上邊蒙上繪著彩色斑紋與鱗甲并用白布鑲邊的龍布,民間稱“龍被”。把龍頭、龍尾與龍身結合起來,即成一條栩栩如生的彩龍。

9節龍全長20多米。除此之外還有龍珠。它雖不起眼,但是很關鍵,舞龍表演的全過程都是盤繞著龍珠而動。龍珠是用細竹篾扎成一個球體,中空可插燭炬,外面蒙上一塊紅綢,似一顆赤紅的彩球,并鑲上木柄,由一人操作。

一支舞龍隊由舞蹈與音樂兩部分人員組成。舞龍人員按龍檔計較,每檔一人外加執龍珠一人,如10檔龍則需11人。樂隊也要看使用的樂器的多少,一般使用鼓鑼、鈸等打擊樂器的,有6人便可。此外還有參龍、執旗等總共20余人。

在龍隊的諸腳色中,執龍頭、龍尾與龍珠的三腳色甚為重要,舞龍頭的要力氣大、跳患上動、舉患上高;執龍尾的要機警,配合龍頭,做到首尾呼應;使龍珠者是領頭人,要在躥、蹲動作中見長。

舞龍者都是男性,因為舞龍會使身體的力量耗損大,跳躍動作多,常從人身上跨過,女性不宜;龍寄意為陽,歷史上有“龍生九子”,這與舞龍者9人偶合,9位舞者正似9位龍子,在龍腹下嬉戲、玩耍、歡騰。

舊時,民間龍隊舞龍前還要進行一定的儀式,“龍”一般要放置在龍王廟,也有放于其它古剎的,出行前先在廟中行“起香”式,一般在早上六七時進行。開始祭龍、凈龍、開桂圓,由參龍師長教師致詞,時間可長可短,全憑參龍者的程度與現場情形而定。

參龍師長一邊兒擊鼓,一邊兒唱參龍詞,參龍詞都用四句七言韻文,用方言押韻。其內部實質意義大部分是稱道龍的英武、好事與希求龍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舞龍,各地風俗不一,各有特色。布龍首要偏重于花腔技法,民間叫“掉頭”,瑞安最多見的有見面禮、龍穿門、龍纏柱、龍銜尾、龍穿花、潛龍、盤龍、兩頭順、龍障壁、倒穿抽、龍打滾、龍搶珠、二頭運等30多個。

舞龍的樂隊所使用的樂器,首要是鑼、鼓、鈸、小沙鑼等打擊樂,但有的也還有響嘁等其它樂器。舞龍也有其經常使用的詞調,如:《慢長錘》“嗆一乞一患上一乞,嗆一乞一患上一乞”;《快長錘》“嗆乞、患上乞,嗆乞、患上乞(快速)”;《吃緊風》“關乞、關乞、關乞(連續急劇)”;還有《將軍事命令》用響嘁伴奏。

舞龍很具有觀賞性。龍,在一陣歡暢的鼓鑼聲中進場,一條金碧輝煌、栩栩如生的彩龍,在龍珠的指導下蜿蜒而出,繞場一周。跟著龍珠的舉起,遽然抬頭回頭,遽然左右翻滾,場外鞭炮齊鳴,鼓鑼聲、喝彩聲迭起。

龍如果在《將軍事命令》的樂曲伴奏聲中,會追著一顆紅色寶珠,時而翻滾,時而回旋,忽而騰空躍起,氣焰磅礴地翻騰,扶風云而雷霆萬鈞;忽而俯沖下撲如破波入水,翻江倒海,激起驚濤萬頃;忽而擺尾嬉戲,輕捷矯逸地蜿蜒,晃頭擺尾而婀娜多姿。

表演者不斷地做著跪、臥、伸、扭、屈、撲、跳的動作,把一條巨龍的躍、滾、游、盤、翻、戲的動作表演得活靈活現。

如果雙龍齊舞,則更為精彩。兩龍來回穿梭、雙龍彼此絞花或者雙龍搶珠、雙龍戲水等,排場更熱鬧,好像在洶涌澎湃的浪潮中翻滾,在閃電雷鳴的云霧里狂舞。精彩熱鬧的情景,還有龍隊出鄉巡演。屆時,前有燈籠、火把、火銃、長號開路,后有五彩繽紛的旌旗、儀仗和樂隊擁隨。長長龍隊異彩紛呈,或者穿村繞莊,或者越野過橋。尤其在黑夜,龍隊上燈后,那華光閃爍,在河水中反照,流光溢彩,蔚為壯觀。龍隊所到的地方鼓鑼喧天、鞭炮震地,一片燈燭輝煌,人群沸騰的場面。

當龍隊在村中拜年訪問演出時,挨家挨戶地到鄉村居民家去賀喜、祈福,各戶的正堂中擺設著禮品,迎接龍燈的到來。

按民間習俗,舞龍也是為了“討彩”。每一年,當龍燈到來每個人都很開心,誰家如有不孕媳婦,或者要求“早生貴子”,龍燈在演出中還會耍個出格的“花腔”,將龍身縮短,令一個小孩子騎在上邊,在堂前繞行一周,謂之“吉祥物送子”。

龍與吉祥物同屬靈物,那縮短的龍身正象征吉祥物。

(七)燒火龍

燒火龍又叫“舞火龍”,是流傳于廣東豐順一帶的獨特的民間傳統項目,一般在春節和元宵夜舉行。

燒火龍由燒火樹、燒禹門、燒火龍組成,至今有300多年歷史。

“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扎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炮竹、火箭多達數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藥更數不勝數。一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

關于燒火龍,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傳說很久以前,豐順一帶來了條火龍,混身噴火,興妖作怪。從此,土地干裂,禾苗枯死,農民心焦如焚。

這時,一對年輕夫妻挺身而出,帶領大家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龍又來了,它張開血口,噴出烈火,燒死年輕夫婦,烤干了水的源頭。

年輕夫婦留下一個男孩叫張共,他繼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學法。3年后歸來,與惡龍苦戰3天3夜,用神火將惡龍燒死在洞里,他自己也力竭身亡。從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當地人民為紀念張共,慶祝豐收,每年元宵之夜要舉行燒龍活動。年復一年,形成風俗。

燒火龍的“火龍”,是用紙扎成的,長15米至20米,四周扎滿五顏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響鞭炮,以引龍出海。然后一隊赤膊袒胸和舉著火棍的舞火龍者,隨著快速的鑼鼓聲在場上快跑,反復三次,名叫“請龍”。

接著,火龍出場了,它在場上繞著大圈子,先從龍嘴中噴出火來,然后,龍身上扎著的鞭炮被點燃了,從頭至尾,火光四射,霹靂連聲。巨大的龍身就在煙火和爆響的包圍之中,上下翻飛,左右騰舞,煞是好看。

此時,預先準備在場上的煙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煙花,五彩繽紛,璀璨奪目,從而把舞火龍推向高潮。

整個活動持續10多分鐘,待煙火熄滅,火龍也被燒掉了。而舞火龍者的胳膊上、胸脯上灼起一個個血泡,以血泡最多者為“吉利”。

“燒煙架”是火龍表演的一個項目。把安裝好的煙架,豎起在廣場適當的地方,由下向上順托次燃放。同樣是用“老鼠游梁”擊中引火線,在爆竹聲中,第一托飛下一條“蜈蚣”,一位勇士立即抓住它的頭部,蜈蚣一邊吐珠和放出艷彩,一邊不停地飛舞。

第二托上飛降一條口吐火光的小龍,又名軟龍,一勇士立即抓住它的龍頭。小龍就一邊放出燦爛的火花,一邊在不停地輕柔地騰舞。第三托上就放燃著口吐金珠的大鯉魚,接著散下一群小鯉魚。

第四托是“菊盆”。五光十色的火花在旋轉,像一盆盛開的菊花。第五托“輪船”。在金色的火花中乘風破浪向前進。第六托“對聯”。第七托“珠燈”。

第八托“花籃串”。第九托“箭擔”。第十托“大箭桶”。第十一托“大珠盤”氣火樹銀花,金光溢彩,變化萬千,如像群星傾瀉,火蛇凌空,時如像金色的瀑布落“九天”。

特別是最后的“大箭桶”轉動時,叫“雪花蓋頂”漫天雪花飄落,“大盤珠”萬箭齊發,長空溢彩,天地間渾成一體,這就是,“臨火金光迎新歲,瑞雪漫天兆豐年。”

舞火龍也是廣東省的大路邊鎮與星子鎮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據說,舞了火龍后村子可以逢吉避兇,風調雨順。

從中秋節起,連續三天,大路邊鎮與星子鎮都會舞火龍,特別是最后一天,舞火龍會達到高潮:一條條的火龍走街串巷,給各家各戶帶來好運氣,然后聚集到鎮中心,集中舞蹈。

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攜帶鞭炮等候火龍的到來。旁觀者用鞭炮往赤膊的舞龍者身上丟過去,鞭炮在年輕人的身上炸開。但是勇敢的舞龍者卻不在意,而且歡迎你這樣。只要鞭炮不停,火龍就會不停地舞下去。

第二天的白天,你走過大路邊鎮與星子鎮,可以看到帶著一身傷口的年輕人,他們用紅藥水涂在傷口上,而在他們的臉上卻呈現出一副自豪的神情。據說,紅藥水涂得越多,來年的生活越紅火,運氣越旺。

(八)板凳龍

板凳龍是一種舞龍運動。相傳源于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于違反了天規,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

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并把它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

關于板凳龍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湖南祁東某地有個叫劉牛的農夫。劉牛家里很貧苦,50歲才娶親,先后生了兩個兒子,不久老婆就去世了。劉牛只好辛辛苦苦地拉扯著兩個小孩生活。

劉牛的兩個兒子不到十二三歲時,劉牛病倒了,十天半月起不得身,兩個兒子守著父親床前哭哭啼啼。

劉牛撫著著兩個兒子,流著眼淚說:“兒呀,父親沒能力把你撫養大了,父親有罪哩。”

兩個兒子聽了,哭得就更傷心了:父親病倒了,他們沒能給父親做點好吃的,沒能給父親買上一劑藥。他們只曉得哭喊:“父親呀,你不能離開我們。”

劉牛說:“父親只有一個要求,父親平生最愛看龍,若是別人辦喜事舞龍時,你倆能扶我去窗口邊飽飽眼福,父親死了就滿足了。”

兩個兒子聽父親這么說,心里急得很。他們只好天天站在窗口邊,盼望著富人家舞龍來。可是一天又一天,哪有龍的影子!父親的病卻一天天地重了,眼看就要不行了,兩個兒子急得直跺腳板。

兩兄弟急中生智,突然想出了一個好方法:他倆試著舉起板凳當龍耍,一個做龍頭,一個做龍尾,在父親床前舞動起來。兄弟倆舞得真好,舞的生龍活現,惹得父親開心地笑了。

父親說:“好孩子,父親看到龍了,這比富豪人家做的龍還好,這是一條多好看的板凳龍啊。”說著,父親閉上了眼睛,嘴角邊還留下一絲笑容。

從此,耍板凳龍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祁東、祁陽一帶,每當逢年過節,民間都要耍一耍板凳龍。這古老的節目,直到今天還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板凳龍還有“干龍”、“濕龍”之分,干龍多為娛樂,濕龍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

板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其中有獨凳龍。一條家用普通花條板凳飾以彩龍,可由2人至3人舞。一人玩時,兩手分別執前后腿。兩人玩時,一人執前兩腿,另一人執后兩腿。3人玩時,前兩人各以側手執一腿,后一人雙手執兩腿。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

還有多凳龍,每人各舉一凳。前一名示龍頭,后一名示龍尾,其余為龍身。另由兩人舉寶珠逗引龍行進,數人協調行動,節節相隨,時起時落,穿來擺去。

有時,一條龍從頭至尾,要用80多條板凳相連,板與板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一個木棍有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扎著花燈以替代龍體,花燈上都畫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鳥等圖案。

由于每只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為此80多只花燈的圖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

到了夜晚,花燈內點燃燭光,形成一條長長的燈。有篾扎板凳龍,即用竹篾扎成龍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腳示龍爪,造型逼真。耍板凳龍又分兩種舞式,一為獨凳龍,一為9節龍,即由9個板凳相接。

耍獨凳龍時,將板凳翻過來四腳朝天,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合抓一頭,第三人雙手抓住另一頭的兩只腳。耍起來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換位。舞龍尾的角色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角色擔任。舞龍頭的兩人要求身高一致。

耍9節龍,由9個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節為龍尾,其余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

板凳龍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二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

板凳龍中,較為有名的一個分支是江蘇興化沙溝的民間板凳龍。沙溝板凳龍源自明末清初的東岳廟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沙溝板凳龍已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浙江金華東陽和浦江、永康、義烏、蘭溪、磐安以及重慶市的巴縣等地,也有舞板凳龍的習俗。

(九)奉化布龍

奉化布龍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國很有影響的代表性龍舞之一。

奉化布龍由敬神、請神、娛神,逐步演變成為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其舞姿優美、風格獨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古典舞。

奉化山川秀麗,有很多山澗淵潭。舊時,人們把這些深潭視為龍的隱身之處,稱為龍潭。又把生長于潭中的蛇、鰻、蛙等水生動物視為龍的化身,尊稱為龍王。每當干旱,田地龜裂,禾苗枯萎之時,農民們就敲鑼打鼓,成群結隊去龍潭祈禱,向龍王求雨,待到旱情解除,又把它送回原潭,這成了定規。

奉化的龍舞,到了清末民初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以后更有發展,隊伍也有擴大。

舞得活、舞得圓、神態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龍的主要藝術特征。奉化布龍的舞姿變化多端,整個舞蹈動作有盤、滾、游、翻、跳、戲等40多個套路和小游龍、大游龍、龍鉆尾3個過渡動作。

具體舞蹈動作有盤龍、龍抓身、挨背龍、龍擱腳、左右跳、套頭龍、龍脫殼、龍翻身、雙節龍、背搖船、圓跳龍、滿天龍、游龍跳、靠足快龍、弓背龍、龍戲尾、龍出首、快游龍、直伸龍、快跳龍、滾沙龍、大游龍、小游龍和龍鉆尾等。

其中,許多不同的跳躍動作和躺在地上滾舞的技巧,都是民間藝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來,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提高和完善。

舞者速度快,調動的幅度也相當大,技藝嫻熟,動作干凈利落,靈活敏捷,所有的舞蹈動作都在龍的游動中進行,舞動時做到“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舞得狂,舞得活,龍身圓,形態神。

動作間的銜接和遞進十分緊湊,再加以熱烈而奔放的鑼鼓,只見龍在飛騰,人在翻舞,龍身迎風,呼呼有聲,煞似蛟龍出海,令人屏息凝神,目不暇接,確有一種翻江倒海的磅礴氣勢。

奉化布龍以竹篾制成骨架,又用布料作為龍面、龍肚,故名。奉化布龍在形制上有9節、12節、18節、24節、27節不等,一人持一節。龍身既有龍面布,也有龍肚布,外觀優美。12節以上的布龍制做得粗大結實,各節可以點燃紅燭,夜間起舞時,五彩斑斕,猶如真龍凌空飛舞。但形體龐大,演出場所受限,唯有9節龍由于節數適中,形象矯美,舞動起來,顯得靈活矯健,不擇場地。在院子、廳堂隨處可舞,深受群眾歡迎。

奉化布龍傳統套路為一般龍舞所罕見。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國家體育舞龍比賽的規定動作,被大江南北的許多龍舞所移植。

1996年,奉化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即布龍藝術之鄉。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被國家文化部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的手中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風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巴南区| 南丰县| 同德县| 保德县| 西青区| 陇南市| 纳雍县| 确山县| 潜江市| 岳阳县| 龙泉市| 乌兰察布市| 南康市| 海盐县| 都兰县| 凤凰县| 防城港市| 鞍山市| 威远县| 和顺县| 乐山市| 金山区| 正蓝旗| 遂溪县| 保德县| 洛浦县| 长海县| 定远县| 洞口县| 盐津县| 甘肃省| 道孚县| 镇雄县| 商河县| 南溪县| 启东市| 色达县| 开江县| 北碚区|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