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期文明中的管理浪花
管理的歷史非常久遠,幾乎與人類共同勞動的歷史同步。人是社會動物,人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是以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的,要組織和協(xié)調集體活動就需要管理,因此當文明的曙光初現(xiàn)時,人類就開始了管理的實踐。盡管古人類時代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但在古人類的一些共同勞動中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管理的痕跡。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管理思想也有了很大進展。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對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一節(jié) 東方文明古國的管理浪花
一、古中國的管理思想:中華圣賢“三駕馬車”
1.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圣”,是當時社會上博學者之一,又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政治上,他主張仁政,其杰出的治國才能在治理魯國期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致使當時強大的齊國也對他產生畏懼。但時逢亂世,他并沒有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圖1-1 孔子
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論語》一書中。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這足以彰顯《論語》在當時對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的非凡意義。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和而不流,以求安人的管理目標;德禮之治,法制為輔的管理手段;薦舉賢才,唯才是用的管理機制;以義取利,富國惠民的管理原則。這其中蘊涵著高超的管理藝術。
(1)和而不流,以求安人。“和”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最終目標,“禮之用,和為貴”,一切以“和”為貴。在國家的管理工作中,不僅要充分實現(xiàn)管理目標,完成規(guī)定任務,取得預期成果,還要使整個管理過程進行得盡量平穩(wěn)、順暢、圓融,人際關系盡量和諧,少有摩擦和沖突。“和”不是無原則的遷就。孔子認為“和”并不是要取消矛盾與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是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對立雙方可以相互協(xié)調、和平共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緩和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間建立和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
(2)德禮之治,法制為輔。在孔子看來,有效的管理是“道之以德”和“齊之以禮”的相互聯(lián)系,相得益彰。“道之以德”是一種內在的控制方式,可通過對人的品德進行有意識的修養(yǎng),使之能發(fā)揮顯露出來,從而實現(xiàn)有效控制。“齊之以禮”是一種外在的控制方式。“禮”提供了一種管理規(guī)范,依靠它,上可以治國安民,下可以修身自好。但是,在孔子心目中,應該依靠德、禮來進行管理,不能強制執(zhí)行,需要通過教育手段來引導和說服人民。因此,孔子十分看重教育手段在管理過程中的作用,但并不忽視行政、法律和經(jīng)濟手段的重要性,只是相對來說,教育手段為主,行政、法制手段為輔。
(3)薦舉賢才,唯才是用。孔子認為,管理問題的關鍵在于舉用賢才,并且明確提出“舉直”的重要性,也就是要選拔正直的人擔任管理者。什么樣的人才才算得上是“賢才”呢?孔子用“恭”、“寬”、“信”、“敏”、“惠”五種美德來具體衡量一個賢才的素質,并且還分別描述了各種美德的好處。如何選拔到符合要求的賢才呢?第一,要端正選才的指導方針;第二,要有一個正常的選賢機制;第三,需要全面深入地考察和了解;第四,要打破門第之見,唯才是舉。
(4)以義取利,富國惠民。孔子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富貴的欲求,正所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他認為管理者應該在承認人們這種欲求的基礎上,盡量采用合適的方法加以滿足。孔子提出人們得到一定的經(jīng)濟利益,可以提高勞動積極性,從而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勞動產品,使管理者達到“惠而不費”的目的,也就是說,用盡可能少的代價取得盡可能多的成果。這一經(jīng)濟原則,即減少生產成本,在當代企業(yè)的運營管理中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管理思想表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孔子認為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孔子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有了人才有管理,一切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第二,孔子對組織有獨到見解。對于組織,人們很早就明白了“組織的整體效用大于部分效用之和”這一道理。在孔子看來,組織結構的建立簡言之就是一個字“群”,而實行分工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個字“分”,在實行分工的組織里,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基礎就是“義”。
第三,孔子在管理上偏重于禮和義。孔子認為,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是重視“禮”和“義”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當群體建立起來后,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guī)范,用“義”來協(xié)調,使組織高效運行。
2.修身平天下:孟子的管理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稱為亞圣。其母為努力使其學習文化,留下了“孟母三遷”的千古佳話。孟子的學說以性善論為出發(fā)點,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主要反映在現(xiàn)存的《孟子》一書中。孟子曾游說各國規(guī)勸統(tǒng)治者實施“仁政”,為各國統(tǒng)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方法。孟子認為,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爭取民心和實施仁政,主張勞心勞力說,具體闡述了“經(jīng)”、“權”的管理思想,并論述了領導者的素質問題。
(1)爭取民心,實施仁政。從民本觀和性善論出發(fā),孟子認為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爭取民心和實施仁政。在諸侯之間戰(zhàn)爭和兼并異常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民心向背成為諸侯乃至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他認為暴君夏桀和商紂王喪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支持,并由此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著名論斷。既然民心對于一個國家如此重要,那么又如何獲取民心呢?孟子認為“仁政”是獲取民心的主要手段,是治國安邦的主要方法。

圖1-2 孟子
如何實施“仁政”呢?首先,突出和強調被統(tǒng)治者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民貴君輕論”所指出的那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次,制定具體管理措施時應充分考慮民眾需要,民眾希望得到的東西,就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他們所厭惡的,就要盡量避免加到他們的頭上。再次,對不同的人應實施不同的“仁政”,讓才德出眾的人能夠各在其位。
(2)勞心勞力的社會分工論。孟子提出“勞心勞力說”,即認為,官有官事,民有民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依孟子所言,社會分工是必要且合理的,人們就通過交換勞動成果來維持生計,而作為管理者,就應該通過將自己的管理成果換取他人的勞動成果以維持生計。例如,在堯為天子時,洪水泛濫,五谷不登,野獸傷人,堯就任用舜協(xié)助管理天下,舜又任用益帶領百姓用火驅趕野獸,任用禹為之治水,任用稷為農師管理農業(yè),任用契為司徒制禮服,天下才太平昌盛。在現(xiàn)代社會組織中,有人動腦,有人賣力,動腦的人統(tǒng)治別人,賣力的人受別人統(tǒng)治;受統(tǒng)治的人得養(yǎng)活別人,統(tǒng)治人的人受別人供養(yǎng)。
(3)執(zhí)經(jīng)達權。經(jīng),指正常情況下人們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或原則;權,指特殊情況下人們選擇道德行為時應有所變通權衡。經(jīng)與權,大致可用原則性與靈活性來解釋。孟子認為,堅持一定的原則和標準是好的,但如果過了頭,變成死板僵化就使人憎惡了,因為它違背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否定了事物的豐富多樣性。他舉例:嫂子溺水快被淹死,小叔子就應該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伸手救嫂子上來,這就是權變。孟子認為權變管理是管理的智慧、管理的藝術。在管理實踐中不能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框架和僵硬的標準。當承諾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無法兌現(xiàn),或者兌現(xiàn)承諾無益而且有害時,放棄承諾就是必需而且明智的;當已經(jīng)開始的某項工作因條件的變化而無法繼續(xù)下去,或繼續(xù)下去完全失去意義之時,放棄該項工作就是明智的。
(4)修身平天下。孟子從“修身”的角度論述管理者素質的問題。“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為一個管理者,要管理好天下國家、平治天下,其根本在于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先經(jīng)歷苦難的考驗和生活的磨煉,培養(yǎng)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修齊治平”成為現(xiàn)在很多政治家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模式。
3.流傳千古的《孫子兵法》:孫子的管理思想
孫子,名武,字長卿,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哲學家。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著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一書,是從戰(zhàn)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zhàn)爭。孫子在《孫子兵法》一書中提出的許多戰(zhàn)略思想,對當代企業(yè)的運營與管理仍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中許多管理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xiàn)代經(jīng)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孫子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全”為特色的戰(zhàn)略管理思想;以“分數(shù)”為特色的組織管理思想,以“五德并舉”為特色的領導管理思想和以“主動權變,立于不敗”為特色的權變管理思想四個方面:

圖1-3 孫子
(1)“全”的管理目標。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要達到“全”的管理目標,一方面要做到“知己知彼”,保證信息暢通;另一方面則要做到“經(jīng)事校計”,全面謀略。

圖1-4 孫子兵法
(2)“分數(shù)”的組織管理。孫子明確提出“治眾如治寡,分數(shù)是也”的著名論斷。也就是說,要通過對士卒的組織編制進行分門別類從而實現(xiàn)對士卒的管理。對孫子而言,管理三軍之眾和管理班排連隊,道理是一樣的,都要按照嚴密的組織系統(tǒng),實行層級管理,借助組織機構的力量,才能使“眾”井然有序、協(xié)調一致,從而形成強大的合力。
(3)“五德并舉”的領導者修養(yǎng)。孫子明確提出了為將者的五條標準,即“智、信、仁、勇、嚴”。智,是指領導者的知識、才能,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信,包括領導者的威信和領導者處事講信用,言必行,行必果,辦事公平,獎罰公正;仁,即領導者要關心下屬的疾苦;勇,領導者處事應當果斷,勇于乘勢而上,有膽識,勇于承擔責任;嚴,即領導者要嚴于律己,對工作嚴格管理,對部屬嚴格要求。
(4)“主動權變,立于不敗”的權變管理。孫子的權變管理思想包括:形勢之變、虛實之變和奇正之變三種變化,它們是相互關聯(lián)的。形勢之變是對戰(zhàn)爭進程中各種因素所形成的總體情況和變化趨勢的把握過程;虛實之變乃是對敵我雙方力量分布動態(tài)變化情況的把握過程;奇正之變乃是我方主動改變自己力量分布,以實現(xiàn)避實擊虛的過程。它們共同組成了《孫子兵法》最博大精深的權變競爭思想體系。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企業(yè)的發(fā)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huán)境,為了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企業(yè)內部應作出相應的戰(zhàn)略、目標、方法的調整,揚長避短,實現(xiàn)企業(yè)的經(jīng)營目標。
二、古印度的管理思想:“失落的文明”魅力猶存
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公元750年)與古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歷史既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無底洞。逝去的依舊鮮艷,留下的永遠偉大。古印度雖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卻為世界文化留下了風格獨特的遺產。
1.《國王利益的手冊》:孔雀王朝的管理法寶
在古印度的歷史文明進程中,第一個統(tǒng)一印度政權的強大王朝——孔雀王朝出現(xiàn)在公元前322年~公元前185年,該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是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出身于一個飼養(yǎng)孔雀的家族,孔雀王朝的命名就源于此。在這個時期,一部著名的論述治國安邦策略的著作——《政事論》(梵語譯為《國王利益的手冊》)問世。該書相傳為印度孔雀王朝的開國大臣考底利耶所著,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4世紀末到公元前3世紀初。這本書共15卷、150章、180節(jié),包含豐富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外交等治國思想,系統(tǒng)論述君主如何統(tǒng)治國家的種種問題,主張實行中央集權統(tǒng)治,國王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依《國王利益的手冊》的思想觀點看來,君主必須有良好的教養(yǎng),勤于政事,關心臣民的福利;樞密大臣、國師、大臣會議和政務大臣等各部門長官輔佐君主共同統(tǒng)治國家;國家負責建立新村落,控制商業(yè),干預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國王利益的手冊》的政策引導下,孔雀王國的國家治理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實行君主專制,建立一套完備的軍事官僚體制。國王總攬一切大權,代表國家任免官吏、頒布法律、統(tǒng)率軍隊、掌握最高司法權、控制國有土地和其他重要資源。國王之下是一個由貴族組成的咨詢會議,稱為帕利沙德。在行政方面,宰相主持日常政務。宰相下面有管理行政、軍事、經(jīng)濟、司法、城市和鄉(xiāng)村等事務的各類機構。孔雀王朝時期有三類官吏:第一類官吏維持河流暢通和負責土地的重新測量,檢查堵塞的溝渠,以便大家能平均用水;第二類官吏監(jiān)督手工業(yè)者的技藝,接待外國人,負責生死登記,主管出售和易貨貿易,主管工匠的制品,并按印記出賣這些東西,征收商品售價的什一稅;第三類官吏則主管軍事。
(2)法律相對完備,刑法相當嚴酷。《國王利益的手冊》包含有大量的民法與刑法內容,主要涉及土地所有制、財產關系、奴隸制度和種姓制度等內容。不同種姓在財產繼承、婚姻關系和刑事處罰等方面規(guī)定了不同的待遇,反映出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在刑法的執(zhí)行方面,中央設有最高法院,國王往往親自過問審判事宜。據(jù)多種資料記載,當時的刑法十分殘酷,例如,任何人如果犯有偽證罪,就要砍掉其手足;假若他使工匠喪失其手和眼,則處以死刑。佛教文獻說到阿育王設立的人間地獄中就有種種酷刑。
(3)龐大的軍隊及其“分組”管理。孔雀王朝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據(jù)說旃陀羅笈多可征集60萬兵力。據(jù)考證,孔雀王朝時專管軍事的官吏分為6組,每組5人,其中一組管艦隊,二組管運輸軍械、人畜的糧草及其他軍需;三組管步兵;四組管騎兵;五組管戰(zhàn)車兵;六組管象兵。
2.璀璨奪目的建筑藝術:蘊涵高超的組織才能
(1)佛塔。在古印度統(tǒng)一政權之后的阿育王時代,開始將磚石材料用于建筑,使得一些充分體現(xiàn)藝術水平的建筑得以保存完好。如著名的印度古建筑——桑奇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后又擴大,并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徑約30余米,頂端為平臺,臺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著層疊的傘形柱。佛塔的周圍有環(huán)形道路,并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精致雕刻。

圖1-5 印度古建筑——桑奇佛塔
(2)石窟。古印度的石窟藝術最引人注目的非阿旃(zhān)陀石窟莫屬了。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于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處于深山之中,建成后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fā)現(xiàn)。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xiàn)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xiàn)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范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粹之一。據(jù)說我國唐朝時期的僧人唐玄奘到天竺(唐初對印度的稱呼)學習佛教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xiàn)了古印度人民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圖1-6 古印度石窟藝術——阿旃陀石窟
三、古埃及的管理思想:令人嘆為觀止的金字塔
古埃及(公元前4500年~公元642年)位于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qū)),地理范圍大約與今日的埃及國家相當。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fā)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fā)源于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最終注入地中海。它給古代埃及居民帶來了極其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水和沃土,孕育了這個國家和民族,使其在新石器時期就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
1.金字塔:既是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管理史上的奇跡
年代越是久遠,越是留給人們更多的神秘感。正如埃及的金字塔,它們歷經(jīng)千年滄桑,恐怖的咒語、離奇的猜測、令人驚異的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現(xiàn)代科技在它面前顯現(xiàn)出的尷尬,無不使這令人由衷敬畏的千古之謎顯得越發(fā)神秘。

圖1-7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塔內結構復雜,有三個墓室(國王墓室、王后墓室、地下墓室),并有波狀隧道通往各墓室。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據(jù)估計,胡夫金字塔的修建,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的時間。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管理和指揮了一個10萬人的城市達20年以上。要完成這樣的管理工作,有大量人員、食物、住房、運輸?shù)葐栴}需要安排和解決,需要進行大量的計劃、組織和控制工作。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時間采掘石塊,要多大的石塊,如何搬運,這些都需要進行前期規(guī)劃。石塊的采掘大都在冬季和春季進行,并在每一石塊上標明其運往基地的時間。為了盡量減少陸地搬運,石塊的運送是在每年的漲水季節(jié)進行的。所有石塊在堆砌上去以前,都要在工地鑿刻成形并標明編號。這些都顯示了古埃及人的領導能力與組織能力。
2.“以十為限”:金字塔式的集權化組織與管理
有史料表明,埃及人知道管理人員所能監(jiān)督的人數(shù)是有限的。從考古發(fā)掘中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監(jiān)督者大約管理十名奴仆。管理者和工人的衣著是不同的。監(jiān)督者穿的是短裙或長袍,而奴仆穿的衣服則能表明他們從事的行當或職業(yè)。在管理跨度方面,“以十為限”的規(guī)律是埃及的實際做法。
通過對埃及在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各個時期政府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通過集權化組織對廣大業(yè)務進行控制的原則。在公元前2160年到公元前1788年期間,政府采取一種松散分權的管理方式。稅收是中央政府和下屬各省唯一的真正聯(lián)系,中央的控制極為薄弱。隨后,中王國時期的統(tǒng)治者認識到這種分權使稅收減少,使各省效忠程度降低,于是從公元前1600年左右開始,改為由軍隊接管各省的權力,實現(xiàn)了集權化管理。
到新王國時期,集權化進一步加強,土地和權力都集中在國王手中。希支索斯王把外國侵略者從各省趕出去并實現(xiàn)了完全的控制,擁有埃及的全部財產,并以谷物形式在全國收租,通常為年收成的20%。新王國時期的工商業(yè)和政府事務都有詳細的記錄。他們還認識到實行專業(yè)化的重要性,通過法律禁止手工工人從事祖?zhèn)魇炙囈酝獾氖炙嚭蛥⒓诱问聞眨员銓>谧约旱淖鎮(zhèn)魇炙嚒?/p>
古埃及的管理者注意到了計劃、管理的權力和責任,產生了萌芽狀態(tài)的管理咨詢制度、例外原則、授權等思想。例如:“領導者對未來要有所打算”;“一個人的顧問是偉大的人,他自己才是真正偉大的人”(參謀咨詢對管理者的價值);“你應該一視同仁,應該對你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接近的人和不接近的人一視同仁”;“每一級官員,從最低級到最高級,都要到大臣的官邸去聽取他的意見”。這些管理規(guī)則至今仍有價值。
四、古巴比倫的管理思想:曾經(jīng)如此壯麗而輝煌
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與中國、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王國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是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的文明古國,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公元前1895年,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古巴比倫王國。
1.古老而又殘忍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央集權的標志
古巴比倫最杰出的國王是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他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xù)、損害賠償、租佃關系、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
現(xiàn)存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內的《漢謨拉比法典》是1901年在伊朗發(fā)現(xiàn)的,它為一個黑色的玄武巖圓柱,圓柱上端有漢謨拉比從太陽神沙馬什手中接過權杖的浮雕。
法典將人分為三個等級:一是有公民權的自由民;二是無公民權的自由民;三是奴隸,包括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和公民私人奴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奴隸制專制國家中央集權的集中體現(xiàn),對于國王管理國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對其他奴隸制國家的法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除《漢謨拉比法典》外,古巴比倫的一些宏大建筑也體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管理水平,比如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以及“巴比倫塔”就充分體現(xiàn)了建筑設計與施工管理者不凡的組織管理能力。

圖1-8 盧浮宮內的《漢謨拉比法典》
2.城垣雄偉、宮殿壯麗:精美建筑凸顯精湛的管理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巴比倫城內的主要建筑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城墻的厚度,可以讓一輛4匹馬拉的戰(zhàn)車轉身。城墻周長達16千米,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此城有100座銅做的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其中,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墻相連,門洞兩邊的墻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制成的雄獅、公牛等圖像。這座城門建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只有這座城門幸存下來。在千百年風雨侵蝕下,古城城墻已坍塌無存,唯獨這座城門依然完好如初。穿過城門是一條寬闊大道,上面鋪著灰色和粉紅色石子,大道兩旁的殘墻上現(xiàn)在還留有清晰可見的雄獅、公牛等圖像。
巴別通天塔以及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均坐落于巴比倫城內。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fā)拉底河畔,采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臺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并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墻環(huán)繞。從遠處向花園望去,如懸空中,故稱“空中花園”。在5000多年前,人們能建起如此巍峨雄偉的巴別通天塔與如此如夢如幻的“空中花園”,實乃人間奇跡。
第二節(jié) 西方文明古國的管理浪花
一、古希臘的管理思想:哲學的光輝映射出管理智慧
古希臘(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23年)是歐洲文明的搖籃。恩格斯說:“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yè)和工業(yè)之間的更大規(guī)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xiàn)代的歐洲。”因此,古希臘無愧于“歐洲文明搖籃”的稱號。公元前5世紀和6世紀的希臘,尤其是希波戰(zhàn)爭以后,經(jīng)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1.哲學“四杰”:巔峰哲學散發(fā)出管理光芒
古希臘的哲學家,最先產生在那些工商業(yè)最發(fā)達,自由民內部斗爭最激烈,而且又最容易接觸其他先進文化的地方。其中佼佼者當屬哲學“四杰”:蘇格拉底、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的思想結晶,無論從哲學的角度還是從管理學的角度,對后世的文明進步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1)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出生于希臘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年輕的蘇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羅泰哥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問題。他創(chuàng)立的“問答法”至今仍被世界公認為“最聰明的勸誘法”。其原則是:與人論辯時,開始不要討論有分歧的觀點,而著重強調彼此共同的觀點,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轉向自己的主張。

圖1-9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管理具有普遍性。他說:“管理私人事務和管理公共事務僅僅是量上的不同。”他認為一個人如不能管理好他的私人事務,也將不能管理好公共事務。因為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管理技術,是可以相互通用的。然而,遺憾的是,蘇格拉底忽視了管理的特殊性,即管理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結果導致了雅典人按照蘇格拉底的主張,頻繁地輪換其軍隊領導人和市政府領導人,使得他們在面對馬其頓腓力二世精良軍隊密集的“馬其頓方陣”時束手無策。

圖1-10 色諾芬
(2)色諾芬(Xenophon,約公元前430年~公元前354年)。色諾芬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作家,蘇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參加希臘雇傭軍助小居魯士(約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01年)爭奪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軍而返。公元前396年投身斯巴達,被母邦判處終身放逐。著有《遠征記》、《希臘史》(修昔底德《伯羅尼撒戰(zhàn)爭史》之續(xù)編,敘事始于公元前411年,止于公元前362年)以及《回憶蘇格拉底》等。
色諾芬首次提出了經(jīng)濟管理的研究對象,認為“家庭管理”研究的是優(yōu)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財產的問題。這里的“家庭管理”囊括了奴隸主階級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奴隸)的各種組織與管理的問題。古代奴隸制經(jīng)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生產是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這就決定了色諾芬對財富的看法。《家庭管理》一開始就提出奴隸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富,使財富不斷增加,而檢驗其管理水平高低的標準就是財富是否得到增加,這就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務。
(3)柏拉圖(Plato,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其思想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其著作《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和《法律篇》中。

圖1-11 柏拉圖
柏拉圖的管理思想可以通過對國家范圍內的分工的研究來展現(xiàn)。柏拉圖認為:“如果一個人根據(jù)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適當?shù)臅r間內不做別的工作,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由此,他得出結論說:“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于他天性的職務。”在《理想國》中,他把人分為三等:第一等人,治國賢哲,即管理國家的哲學家;第二等人,衛(wèi)國的武士;第三等人,民間藝工。不同級別的人所從事的職業(yè)各不相同。治國賢哲的職能就是通過其智慧來管理國家,因為他們可以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識,以正義治國。衛(wèi)國的武士的職能則通過其勇敢來幫助統(tǒng)治者實施暴力和防御,以保障從事各種行業(yè)的人們的生活需要。民間藝工包括手工業(yè)者、農民和商人,他們通過其勞動供給國家物質財富,并接受上面兩個等級的統(tǒng)治。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拉圖看來,理想國里是不存在貧民和奴隸的。

圖1-12 亞里士多德
(4)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閃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的火花,并在某種意義上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問題。他說:“從來不知道服從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好的指揮官。”他關于“天賦人性”的思想與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所宣揚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具有同樣的性質。當然,他所確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是天賦的。
亞里士多德對于事物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對管理思想的發(fā)展也極具啟發(fā)意義。他認為,一切具體事物都可歸結為“形式”和“質料”。其中,“形式”是事物的目的因和動力因,因此是積極能動的因素;而“質料”即物質,則是消極被動的因素。他肯定具體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是真實的,它們的這種運動、變化、發(fā)展是“質料”實現(xiàn)的“形式”。他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潛能”向“現(xiàn)實”轉化的過程。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實質上揭示了管理矛盾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過程,即“目的→(物質+管理)→新的目的”的過程。
2.古希臘城邦的管理:雅典與斯巴達
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的希臘城邦,在公元前5世紀經(jīng)歷了繁榮時期,當時數(shù)百個城邦并存,出現(xiàn)過許多城邦聯(lián)盟。
(1)雅典的管理。雅典是古希臘一個著名的城邦國家,地處阿提卡半島,全境多山,不宜耕種,但港灣甚多,宜于海運,所以工商業(yè)發(fā)達。形成之初的雅典國家,實行貴族寡頭專政。執(zhí)政官是從貴族后裔選出來的,他們執(zhí)掌著國家的權力。初時,執(zhí)政官任期終身;后來,10年改選一次;再后來,每年改選一次。最初只設一個執(zhí)政官,大約到公元前6世紀中葉,設9名執(zhí)政官組成“執(zhí)政官9人團”共執(zhí)國事,但9名執(zhí)政官各有分工。執(zhí)政官任職期滿后,可入元老院。元老院是國家最高議事機構,它還是最高的裁判與監(jiān)察機關,并擁有舉薦或制裁執(zhí)政官之權。
雅典在不同時期,其國家管理機構的設置是不同的。在被稱為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的伯利克里時代,雅典的國家管理機構是由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元老院等組成的。
(2)斯巴達的管理。斯巴達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是古希臘最大的農業(yè)城邦國家。斯巴達是一個奴隸主貴族寡頭專政的國家,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奴隸主斯巴達人為軍事農業(yè)貴族,是外來的征服者。
斯巴達的國家機構由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jiān)察官組成。國王有兩人,分別由兩個家族世襲。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戰(zhàn)時,一個國王外出領兵作戰(zhàn),權力較大。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斯巴達男子組成,實際作用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只有表決權。長老會議成員和監(jiān)察官由公民大會選出,是最高權力機關,成員共30人,除去兩個國王外,其余28人都是年逾60歲的貴族。一切國家大事先由長老會議討論決定,然后交公民大會通過。
二、古羅馬的管理思想:從城邦到大國的崛起
古羅馬(公元前753年~公元1453年)通常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于公元1世紀前后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于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王政時期: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羅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臺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繼愷撒之后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zhàn)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shù)十年的內戰(zhàn),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1.古羅馬社會治理:兩大“殺手锏”
(1)古羅馬帝國的組織結構。古羅馬人最有效的管理實例,是當時統(tǒng)治者戴克里先(公元284年)對羅馬帝國的重組。他上臺以后,看到帝國組織龐大、事務繁雜,但又人浮于事。針對這一情況,他重新設計了帝國的組織結構,把軍隊和政府分為不同的權力層次,對每一層次規(guī)定了嚴明的紀律以保證組織職能的發(fā)揮。他把帝國分為100個“郡”,歸為13個“省”,進一步把“省”組成4個“道”,從而建立起專制的組織結構。
(2)古羅馬完備的法律體系。古羅馬對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其完備的法律體系,包括市民法(僅適用于羅馬公民)、自然法(適用于所有人)和國家關系法(用于調節(jié)羅馬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羅馬人大約在公元前450年,制定了有名的《十二銅表法》。該法在私有財產的保護、債務、奴隸制度、財產繼承、刑法和訴訟等方面都有詳細規(guī)定。從公元2世紀~6世紀,《羅馬法》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的過程,至公元534年在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編撰完成并頒布施行,后人稱之為《民法大全》。該法典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被認為僅次于《圣經(jīng)》,其基本思想和原則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中。
2.古羅馬經(jīng)濟治理:“類股份制”組織
羅馬人與生俱來具有堅韌、淡泊的特點,它征服了日漸衰落的古希臘文明。羅馬人建立了一套準工廠體制,以便制造古羅馬軍團所需的武器,以便陶器制造者為一個世界市場進行生產,以便生產后來主要用于出口的紡織品。著名的羅馬道路系統(tǒng)的修建,加快了貨物的運輸和傳送,也加快了軍隊前往各個叛變的殖民地的速度。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對貿易的蔑視,將商業(yè)交給希臘人和亞洲人處理。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對外貿易要求商業(yè)的標準化,因此,羅馬人制定了一套度量衡保證體系。第一個類似于公司的組織以股份制的形式出現(xiàn),它把股份出售給公眾,以履行供應戰(zhàn)爭所需物資的政府合同。羅馬出現(xiàn)了一批高度專業(yè)化的勞動力,除了少數(shù)外,他們大都作為獨立的工匠在小規(guī)模的工廠里勞作,其銷售面對整個市場而不是個人消費者。
3.古羅馬軍隊治理:“十人”規(guī)則
古羅馬軍隊遵循“十人”規(guī)則,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應用也在變化。騎兵隊伍中有十人長,管理一個由10名騎兵組成的作戰(zhàn)單元;3個十人長組成一個騎兵中隊。百夫長帶領100名士兵,這些百夫長又被組成步兵大隊,而10個步兵大隊組成一個兵團。可以說,羅馬人追求秩序和紀律的天賦不僅建立了一個執(zhí)行特定任務的單位,同樣還建立了一套權力等級制度來確保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