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云計算發展歷史

1983年,Sun公司就提出“網絡是計算機”(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概念,并推出了相關的工作站產品。

1999年,VMware 推出了針對 x86系統的虛擬化技術,旨在解決提升資源利用率方面存在的很多難題,并將 x86系統轉變成通用的共享硬件基礎架構,以便使應用程序環境在完全隔離、移動性和操作系統方面有選擇的空間,為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打下了基礎。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上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Google“云端計算”源于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云計算的概念和理論基礎首次出現在學術界。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云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并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臺個人電腦、BladeCenter與System x服務器,這些計算平臺提供了1600個處理器,支持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臺),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中國臺灣地區啟動“云計算學術計劃”,與臺灣臺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云計算技術大規模、快速地推廣到校園。

2008年2月1日,IBM公司宣布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云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包括美國、德國和新加坡在內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云計算研究測試床,以推進云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伙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臺,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公司。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申請了“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云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云計算計劃”(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2010年4月8日,由劍橋大學發起的開源虛擬機 Xen項目發布了4.0.0正式版。它支持64個虛擬CPU,主機支持1 TB RAM和128個物理CPU,推動云計算的加速發展。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Rackspace、AMD、英特爾、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了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其11.04版本中。

觀察圖1-1所示的Gartner 2014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我們可以發現,云計算技術已經進入泡沫化的低谷期,即將進入爬升和高峰期。據業內預計,Gartner 2015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中將不再出現云計算技術,這表示云計算已不再是“新興”技術,而成為“主流”技術了。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OpenStack、KVM等開源項目的不斷成熟,VMware、IBM、惠普等云計算產品在行業市場的不斷推廣,以及Google、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對云計算的廣泛應用,云計算作為主流技術,正無時無刻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圖1-1 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北碚区| 宝鸡市| 铜山县| 大兴区| 城步| 旬阳县| 商丘市| 宝清县| 甘谷县| 株洲县| 三原县| 时尚| 岳西县| 巍山| 石景山区| 宽甸| 彰化市| 沙河市| 贡觉县| 灌云县| 龙岩市| 仙桃市| 张家界市| 株洲县| 房山区| 西乡县| 莎车县| 都江堰市| 丹江口市| 二连浩特市| 保德县| 沙田区| 天峨县| 诏安县| 聂拉木县| 渝中区| 泗阳县| 甘孜县| 来安县|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