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還內心一份自由,給生活一份快樂

讓選擇順從內心

世俗規矩有時候會成為一個人做出選擇的障礙,不循規蹈矩,順從自己的內心選擇,心就不會被束縛,就保持了一顆自由之心。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做著各種選擇。有時候,這選擇是自己內心愿意的,有的時候事與愿違,如果有些時候我們不能順從自己的內心,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想做到這種境界是很難的,因為這種自由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它是像活泉一樣涌現的喜舍,像云卷云舒一樣的自在。

人們會失望痛苦,是因為有時候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如何讓自己的選擇順從內心。世人總是以為自由就是沒有束縛,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然而實際上這樣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心靈上的自由與生活條件的自由相隔甚遠。

也有很多人為了博得他人的開心,寧可違背自己的真心,以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于是壓抑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壓抑了那些原本清純的本性和智慧,誤入歧途。

虛云大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批商人,要到遠方去做生意,由于路途不熟,大家商量辦法,最終請來了一位向導,于是浩浩蕩蕩出發了。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曠野,那兒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廟。依照他們的習慣,必須殺掉一個人來祭祀才能通過這個地方。

商人們集中在一起商量,都認為大家是親戚族人,只有那個向導是外人,便決定殺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畢,便開始動身前行,可是由于沒有向導,卻迷失了方向,走來走去,一直都在曠野里打轉,終于大家都困死在曠野里。

這些商人最心底的想法是找到路,但在做決定時他們忽略了這一想法。只有順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才能引導我們走向自由的本性,作出正確的思考和判斷,否則我們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辨別的能力,陷入泥潭之中。

要想活得自由和快樂,就只能順應自己的內心。順從內心的前提是必須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這需要具備一定的智慧。所以要順從自己的內心就要奠定自己的智慧之心、堅固之心和清凈之心。

虛云大師為了實現真正的智慧之心、堅固之心、清凈之心,他的做法就是做一個活死人,什么叫做活死人呢?就是當自己已經死了,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再與我相關了。肉體不管在做什么事,心都不動,這叫活死人。要是心動了,跟著念頭跑,就不是活死人了。想不生念,就是要不斷地念佛。不斷地念佛,能打掉一切妄想。念佛,也可以入定。念而不著,自性即空。念佛的人是誰?自性既空,那么誰在念?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不知道自己在念佛,名為真念佛。要是知道自己在念佛,就是有執,還沒空。不管做什么,肉身在動,心不動。要管住自己的心,不要老跑出去。

這樣做到心無雜念,才能洞見自己的本性和真心所在。才能更清楚如何作出順應內心的選擇。

在虛云大師的指導下,我們得到了心靈的洗滌,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應該如何選擇,這讓我們在面對生活,面對工作的時候不再隨意地作出選擇,而是做一個堅定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進步的人。

別被名韁利鎖綁去了自由

在名利面前,人們常常被奴役,因此疲憊不堪,只有割斷繩索,打開心鎖,不為名利所累,才能讓內心得到舒緩。

在名利面前,人們常常被奴役,言必談名利,為了名利弄得身心俱疲、煩惱不斷、生趣全無,甚至見利忘義、六親不認,因此疲憊不堪。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然而人往往貪圖名和利,以至于陷入爭斗的漩渦中。一旦陷入爭斗的漩渦,就會行為反常,是非不分,善惡不辨。名與利,對一些人而言,可謂如魔如障,為了得到這些虛幻的東西,什么陰謀都想得出,什么手段都使得出,得之則沾沾自喜,喜而忘形,失之則郁郁懷恨,恨而生邪。陷入這種漩渦,殫精竭慮,爭斗不休,久無所得,且鬧得與競爭者視若仇寇,不共戴天。

出現這種難堪的場面,均由人的貪念所生。現代人的生活,無非就是這些財啊、名啊、利啊,我們每天忙碌就是為了這些虛頭名利,難道這就是人生的目標嗎?當然不是的。虛云大師曾說過:“現代人確確實實正是諺語里頭所說的‘利令智昏’,真可憐!鉆到名利里面去了,智能完全沒有了,他們追求財富、享樂、權力、地位,以為這個東西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其實錯了。天天追求這些物質上的享受、名聞利養的享受,以為這個東西是樂。實在講這個樂是什么?這個樂是吸毒!世間最毒的是什么東西?佛說是貪、嗔、癡三毒。財色名食睡等也都是細菌病毒。這個多么嚴重!幾個人覺悟,幾個人明白?唯有佛明白,唯有佛覺悟。”

我們要學習這些佛家的精神。我們要盡快從名利之中退出來,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即便跳出這些爭奪,仔細一想,仍有許多領域可以供我們施展才華,干出成就。何況這些名利不過是一時之榮,若名利一摘,什么都不是,若能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說不定可以飲譽于當代,傳名于后世,要比那一時之榮有價值得多。要真正有所作為,就要擺脫金錢的誘惑與困擾,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不圖名利,把自己的追求變為現實。

但是很多人仍然在為名利煩惱,甚至為之丟掉性命。對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引來殺生之禍的例子又豈止少數。

春秋時期,齊國有公孫捷、田開疆、古治子三名勇士,他們曾為齊國立下許多功勞,但是這三位傲慢無禮,不僅對大臣們無禮,也不把國君放在眼里,而且時常頂撞國君。當時晏嬰在齊國做宰相,他看著這三人的行為很擔心。因為他們勇武過人,但是卻沒有什么頭腦,對國君也不夠忠誠,萬一有一天受人唆使,就會成為齊國大患。晏嬰便與齊景公商議除掉這三個人。一日,魯昭公來訪,齊景公設宴招待,晏嬰獻上一盤鮮美的大桃子,宴會結束,只剩下兩個桃子。齊景公決定賞給功勞最大的兩位大臣,當然這是晏嬰的計謀。論功勞大,當然是三位勇士了,可是只有兩個桃子,三人各擺功勞,互不相讓,各爭榮譽,后來有兩個人吃掉了桃子,沒吃到的自覺無臉面,自殺而死。吃了桃子的兩個人也自覺慚愧,覺得對不起朋友,也自殺而死。就這樣,齊景公除掉了心腹大患。

三位勇士本已成名,到最后卻為虛無的名利丟掉了性命,他們各自退一步又何妨呢?

總而言之,當我們被縛于名韁利鎖,醉心于權力的追逐,受到欲望的羈絆時,要跳得出。能跳得出,方可擺脫憂煩愁懼的困擾,成為心靈自由、超然物外的自在之人。

不計瑣事常開懷

對瑣碎的小事斤斤計較,就會把大部分心思放在這些煩人的小事中,搞得自己被這些小事牽絆,多是發愁和陷于其中,很少笑口常開。如果多一份包容和謙讓,少一些計較,心就能從這些小事中解脫出來。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情況,街里街坊、鄰里鄰居不能和睦相處:王宏和李清是鄰居,但總是因為一丁點公攤面積誰付錢而爭吵,記仇記恨,在過道面對面時都要罵上幾句,這在王宏眼中是個難題,既不想吃虧也不想爭吵,兩家就這么僵著,這逐漸成為了王宏的心病,天天為此事愁眉不展,于是他在日積月累的郁悶和不爽中漸漸病倒了。

像這樣的情況并非罕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瑣碎的事情,經常為這些小事斤斤計較且煩惱不已。人們把大部分的心思用在了這些煩心的小事中,整天被瑣碎的小事弄得愁眉不展,很難笑口常開。

虛云大師1955年4月份開示時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些日子總組長為了些小事鬧口角,與僧值不和,再三勸他,他才放下。現在,又翻腔,又和生產組長鬧起來,我也勸不了。昨天說要醫病,向我告假。我說:‘你的病不用醫,放下就好了。’人不能總在煩惱中過日子,切不可執著,應當放下。”

幾十年中所作所為,人我是非,今日回想過去的事,盡覺全非。為人為法,不是結冤仇,就是鬧是非,脫不了煩惱,因此要放下煩惱,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想放下就要多一些包容和謙讓,少計較一些,心就能從這些小事中解脫出來。

在遇到矛盾時適時地放下,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放下能漸漸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面貌。放下意味著不僅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愛與真誠來溫暖別人的心靈。

虛云大師為了大眾不在煩惱中過日子曾說過:“人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么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么。辨邪正,識好歹,別圣凡;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于瑣碎小事應放下,什么名利、毀譽、得失、乃至一切財物都要放下,這些都不要掛心里,對于人和事都要寬容對待。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為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電如泡,無可留戀。補人之過,容人之短,讓心不再為瑣事計較,使心得到升華。

重情,但不為情所累

重感情、但不要把感情看得過重,過猶不及,如果重情到放不下,就會被拖累、被傷害,讓心變得不自由,所以想讓內心自由就不要為情所累。

人們之間的交往有熱情似火的友情,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有溫暖如春的親情……感情無時無刻不滲進我們的生活中,在感情的橋梁下人們的關系日益升溫。重感情,但不要把感情看得過重,否則就會為情所累。

虛云大師說:“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所以沉淪苦海。”大師十四歲時,便有了出塵之心。十七歲偷偷出家卻被中道截回。為了斷除其出家的念想,父親給他迎娶了兩房妻子,一為田氏,一為譚氏,虛云雖心中百般不愿,無奈于父命難違,只好假裝答應。據《虛云法師年譜》記載:“婚后三人同居卻無染,每日間,虛云都為田、譚兩人講說佛法,談經論道。由于長期熏染,兩人漸漸接受了佛法,開始信仰佛教。”

兩年以后,虛云決志離俗,作《皮袋歌》留別田、譚兩人,歌曰: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后成掛礙。

三百六十筋連體,八萬四千毛孔在。

分三才,合四大,撐天拄地何氣概。

知因果,辨時代,鑒古通今猶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態。

累父母,戀妻子,空逞無明留孽債。

從《皮袋歌》來看,虛云表達的意思就是佛教的“無常無我”“諸行皆苦”等觀念,這些觀念無疑對沖淡和化解妻子對虛云的情感依賴,減輕離別的痛苦起到巨大的作用,從而為后來虛云成功出家奠定了基礎。

其實真正能做到像虛云大師一樣不為情所累的人又有幾個?答案是少之又少。情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很重要,沒有感情我們的生活將缺乏色彩,變得乏味不甘,但是又不能把情感看得高于生活的一切,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掌握好感情的程度,不要讓它失衡。

生活原本無常,抱怨不如接納

抱怨自己的人,應該學著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祈求你的愿望。接納無常,心就會快樂自在。

人們總以為生活應該像自己希望的那樣,當事實與希望不一致,人們就習慣于抱怨,在這種情緒下,心就會被抱怨奴役,變得不再自由自在。所以應該對生活的無常有清醒正確的認識,接納無常,這樣抱怨的情緒沒有了,心就會自在快樂。

總是聽見周圍的人在抱怨:“本來不應該我值班的,上級來檢查安排上我了,真倒霉;我明明都說不讓他來了,他非得來,結果我錯過了時間,真是郁悶;我已經很用心地做這個案子了,領導還是覺得不滿意批評我……”生活就如大雜燴,什么事情都會發生,人們總是以為生活中的一切都應該順著自己,當現實與想象中的不一樣時,人們就會抱怨,就會感到不公,無法接受這無常的變化。

抱怨自己的人,應該學著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祈求你的愿望。虛云大師說:“世界變幻無常,說一切皆空,理甚明白,世人不悟,迷惑顛倒,真可憐憫。無知就是福。”當成為不抱怨的人時,你會在無知的福氣中開始穿越轉化,獲得真正的福樂。很多人都習慣在意傷害而喊痛,你如果在意痛,在意傷害,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到更多要抱怨的事情。

抱怨不是讓你事事如愿的萬能鑰匙,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有一個年輕的農夫劃著船,給另一個村子送自家產的農產品,那天,天氣酷熱難耐,農夫汗流浹背,苦不堪言,很著急地想把農產品送到然后趕快回家,突然,農夫發現對面有條船向自己的船迎面駛來,農夫大喊:“快讓開,快點讓開,不然你的船會撞到我的船的。”不管怎么喊,對面的船都沒有反應,農夫慌手慌腳地擺自己的船想讓開水道,可是已經晚了,兩只船重重地撞在了一起,農夫不住地埋怨著,卻發現撞上自己的船居然是空的。

在這個故事當中,農夫在碰上另外一條船的時候就不停地抱怨著,可是他也沒有想到那條船是空的,如果他知道那條船是空的就會主動避免相撞了。所以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應該抱怨,而是學著接受和改變。

有一位女醫生的做法恰恰與上文中農夫的做法相反。她的丈夫在回家的公路上出了車禍,送到醫院時已無呼吸。女醫生沒有實施搶救措施,反而是讓急救室停止進行胸壓,女醫生說:“我要帶他回家。”院長看著她冷靜的樣子,問她不急救了嗎,她說:“這種情況大家都知道沒有希望的。”在回家的路上她不斷地對老公說話,“現在要拐彎嘍”,“我們過去這個橋就到家了”。她不停地喊他,和他說話。回來的路上,他老公原來冰涼的身體慢慢變軟變暖,脈博曾經恢復到80次/分鐘,回到家后才完全停止呼吸。

她一面安排著各種事宜,一面接待著祭拜的人,甚至對于來安慰的人說她很好,不用擔心。后來提起這事問她為什么如此堅強,她說事已至此,悲傷抱怨也于事無補,不如面對它、接納它。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女醫生的這種精神,學著不抱怨,并且用積極的心態去接受。這樣才能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世間的良善與美好。

人們要明白,世間萬事如幻,在面對變化無常的生活時要積極,讓自己去適應社會。讓心開闊些,接納現實中的無常。只有積極地接納才能得到自由。

你可以不祝福,但最好別嫉妒

你是否祝福對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別給自己帶來麻煩,失去了自己的好心境。

真心祝福自己的競爭對手是種高境界,接近于理論上的東西,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但沒關系,只要不生嫉妒心就可以。嫉妒常讓人心生恨意,事端也由此而起,所以誰若有嫉妒心就會把自己卷入麻煩之中,麻煩一來人就變得不開心,也就失去了自由的心境。你是否祝福對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別給自己帶來麻煩,失去了自己的好心境。

有的人看到別人在學習上有了進步,家庭生活有了好的變化,自己心里就開始不舒服了,這是嫉妒。嫉妒心誰都有,只是不同的人嫉妒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嫉恨心特別強,容不得別人比自己有優勢,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不斷地比較,不斷地爭斗,對優于自己的人忌恨在心;有的人也有嫉妒心,但不是特別強,不會對優于自己的人產生過激的反應。

不管別人取得了什么好成績,我們都不要受到嫉妒心的支配,他得到了好處,所以他就高興了,你應該為他的高興而高興,為他的滿意而隨喜,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而有的人造惡業了,我們不應該不高興,應該可憐他,然后替他懺悔,愿他以后不要再這樣的造惡業,更不要感受這些因果報應。

其實一切念頭都來自內心,把心放正,發個好心,如果不把心放平就會失去好心境。虛云大師曾說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吾人本來是佛,何以佛有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光明,而吾人無之?是由吾人自己不信自己,把自己作踐,無明煩惱、貪嗔癡愛、貢高我慢、欺狂嫉妒,種種迷愚,將自佛覆蓋,不得現成。”可見嫉妒心終歸是害人害己,你不妨試著去祝福他人。

這里有個小故事:很久以前,佛在舍衛國有個弟子叫拘提。拘提一心精進修道,終于得到羅漢果時,心中非常高興。誰知一高興,便失去羅漢功德而前功盡棄。但是拘提并不灰心,繼續修行。并在心中暗自提醒自己,再得到羅漢果時,決不能得意忘形。沒多久拘提又得到羅漢果。但是,由于他太過擔心而終日悶悶不樂,幾天后,功德又消失了,他還是什么也沒得到。拘提毫不氣餒,三度修行。漸漸地,他心中的障礙全除,正果終于又回來了。這一次,拘提既不敢高興,也不敢發愁,正擔心著,又在一轉眼間喪失了羅漢果位。就這樣拘提在反反復復修煉到第七次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個名叫波旬的魔王聽說之后,是又高興又遺憾。高興的是拘提無法輕易得到正果,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看到拘提結束生命的那一刻。

于是,魔王去向比丘神打聽拘提轉生何處,想尋他開心。比丘神找了半天后卻不知道拘提轉生何處,魔王聽說拘提還沒有死,心生歹意,就去問佛,佛知道他的歹意,沒有告訴他,魔王軟磨硬泡,終于從佛的嘴里得知拘提修成了正果。魔王本是拿拘提取樂,卻不想拘提已經修成了正果。魔王心中妒火翻騰,只好大叫著跑出了佛所。波旬魔跑到一個池子邊,猛地跳了下去,絕命身亡。這就是過分嫉妒招致的結果。

后來波旬魔王轉世成為比丘,刻苦修練,不再自擾擾人、害人害己了。

嫉妒心非常嚴重,害人害己使得內心得不到自由,假如做不到祝福,也不要去嫉妒。如何遠離嫉妒?第一是把自己的嫉妒心壓制住,但這是石頭壓草,根沒有斷,只是因為想到嫉妒障礙的果報之可怕,才把嫉妒心稍微壓住。第二是調整自己的內心。以佛的開闊心想我與別人是一體,別人的長處就是我的長處,別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我不但不能嫉妒,而且要成人之美。為什么?他人的事業成就,社會大眾得福,自己也得福。所以,我障礙別人,實際上就是障礙自己,是障礙社會許多眾生的福利。如果此人的作為,功德利益非常大,能影響社會及歷史,我們用嫉妒心破壞、障礙他,這罪過多重!想到這個道理,嫉妒心自然就淡化了。這是最高明的。嫉妒不是善良的心態,嫉妒他人,只能使自己的心被困擾而得不到自由。

也許人們面對優于自己的人還做不到祝福,那么就不去祝福,但也不要去嫉妒,遠離它,還自己一顆清靜自由的心。

放下貪心得自在

貪心是不知滿足的心。貪念一起心就被奴役,從而被貪心牽著鼻子走,哪里還有自由可談。想要內心自在必須心無貪念。

生活中有人不斷在爭斗,為名譽,為錢財,為美色,貪念的增多使得人們欲望膨脹。

古人說:“人壽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大師曾說:“貪名貪利,終身忙碌,為己、為子孫,一到臘月三十大限到來,總是一場空。”人生在世數十年的光陰,不知不覺地過了。在這當中,有錢的人,或貪酒色財氣;無錢的人,為了衣食住行而勞碌奔波,很少有清閑自在的時刻,真是苦不堪言。何不放下貪念,留一方凈土在心中,視名利錢財美女于不見,忘記紛爭,看淡一切人間事態,還內心自由。

人們的心中有了貪,好比是人的眼睛中落入了一粒沙子,無論睜眼、閉眼總是不舒服,而且不把它取出來,就會身心不得安寧。人一旦有了貪心,則看世事的眼光就有了變化,本來是清凈的,因為貪,就成了污穢的;本來能夠看清楚的,因為貪卻成了睜眼瞎;明知道是火炕,還要往里跳……虛云法師開示云:“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時,我自知之。知而不隨,是謂不相續,不相續則我不為妄轉。縱有妄念起滅,亦不過如浮云之點太虛,而太虛固不變也。”

貪心就如粘糖,吃第一口時香甜可口,再吃第二口更是留戀美味,第三口再也離不開。越吃就越好吃,越好吃就越離不開,于是貪念如洪水般泛濫,再也擋不住。有個笑話是這么說的:一個人去游山,看見寺廟里有一口大鐘,問多少錢一撞?答:兩元。于是該游客掏六元,撞三下,老納每一下都給與美好的祝福,最后該游人又多撞了一下,老納說:“這是四大皆空,你不應該多撞一下。”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越來越貪婪。人的欲念無止境,當得到很多時,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是在愚弄自己。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能令人忘卻一切;貪婪令人喪失理智,產生愚昧不堪的行為。我們應當采取的態度是:遠離貪婪,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虛云大師講佛時曾說:“平時人們眼中見到的風花雪月,耳中聽到的歌舞歡聲,口里貪著的珍饈美味等會引起惑染思想。因此在人們有了貪念時,妄想來了就讓它來,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民間有一個故事:一天一個農夫上山砍柴,看見一條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就把它揣在懷里,把蛇暖熱,帶回家中喂養,蛇很感激農夫,后來蛇能自己找吃的,農夫就把它放在后山的山洞里。過了些日子,蛇的洞口長了棵靈芝,人們都想得到它,但是有蛇的守護,人們都不敢向山洞走動。這事被皇上知道了,就下旨誰要是采到靈芝就有賞,農夫想領賞,就央求蛇給他,蛇答應了。農夫把靈芝獻給了皇上,皇上獎給他很多的金銀珠寶。又過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睛瞎了,說是用蛇的眼珠才能治,農夫為了領賞,央求蛇挖眼珠子給他,蛇又答應了。農夫把眼珠子獻上后被封為了宰相。隨著官越做越大,農夫也越來越不滿足,他想:“要是自己長生不老多好,聽說長生不老需要吃蛇心。”農夫又去求蛇,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讓他去自己嘴里挖,農夫一靠近,蛇就吞吃了他。

農夫的欲望不停地增長,那條蛇不停地滿足他,直到最后,農夫的欲望膨脹到一個極限時,蛇只有吃掉農夫,才能滅了他的貪念。

所以,人不能有貪念,否則很可能會有農夫那樣的下場。不如放下貪念,得到真正的自在。

學會怎樣擔當

每個人都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面對責任時,我們要勇于擔當,但更要學會怎樣擔當。

每個人都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這些角色的不同使得自己承擔的責任也不同,有些責任是與生俱來的。人們總是面臨很多不同種類的責任,比如: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學習責任。在面對責任時,我們要勇于擔當,但更要學會怎樣擔當。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蕭棼明是南齊人,字景濟,擔任員外殿中將軍。他特別孝順,他的母親因為害風濕關節病,多年臥床不起,棼明找醫生診治,但總是沒有起色。他日夜憂慮,于是親自設壇,每天都焚香,對天祈禱,有一次下雪天寒,棼明臉上的兩行淚水,當即結成了冰,有如兩條白筋,叩頭哀禱,額破血流,也都結成了冰塊,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天地神靈,忽然出現一人,授給他一個小石盒,并告訴他說:“這是治療老夫人疾病的藥。”棼明很感激,跪下拜受,起來后那個人忽然不見了,他打開小石盒,里面有三寸絹布,用紅丹書寫“日月”兩個字及服用法,棼明依照指示,呈奉給母親服下,母親多年的病痛果然痊愈。人們都認為是孝感所致,他對母親盡孝,使得母親的病好了起來。

奉養母親的責任,不但在于孝心,還在于履行責任時的行動和結果,如果棼明沒有上香祈禱,而是日夜擔心,直到憂愁無奈致死,那棼明就是空有一片孝心了。

對待責任,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擔負。虛云大師在正確擔負責任這方面就給我們做了榜樣。云南協統李根源因討厭有些地方的僧徒不守戒律,親自帶著隊伍上各個寺廟逐僧拆寺,而且指名要逮捕虛云。虛云不顧自身的性命,獨自一個人步入李根源的軍營中,對李根源提出的問題作了積極的回應。李根源當時提出了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佛教的用處和益處。虛云的回答是:“圣人設教,總以濟世利民,語其初基,則為善去惡。從古政教并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第二個問題是泥塑木雕空費錢財,能否可用。虛云的回答是:“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張,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無敬畏,將無惡不作;無惡不作,禍亂以成。即以世俗言,泥山塑圣,丁蘭刻木,中國各宗族祠堂,以及東西各國之銅像等,亦不過令人心有所歸,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議。語其極則,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三個問題是和尚是否為國家的廢物。虛云大師用類比的方法作出回答:“和尚是通稱,有凡圣之別,不能見一二不肖僧,而棄全僧。豈因一二不肖秀才,而罵孔子?即令先生統領眾兵,雖軍紀嚴明,其亦一一皆如先生之聰明正直乎?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容。僧秉佛化,護持三寶,潛移默化,其用彌彰,非全廢物也。”第四個問題是護法的意義。虛云大師把李根源比作觀音菩薩來說明護法的意義。他說:“所謂護法者,護乃保護、護持之意,法即世法也,豈獨佛法為然哉!如先生今日亦以觀音菩薩現將軍身,不辭勞瘁,護國護民,旌摩所指,閭里又安,名山增色,豈不名大護法乎?”李根源聽后,態度由怒轉喜,并且認識到逐僧毀寺是不對的。

上文中虛云大師的例子就告訴了我們,責任是種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群中的一份子,因此青年們要發心,更要盡義務來擔當責任。但是我們也不要把擔當責任僅僅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還要有具體的行動和正確擔當責任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無愧于家庭,無愧于社會,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做一只快樂的蝴蝶

只要你有一顆快樂的心,你也可以像蝴蝶一樣在花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與花兒嬉戲,以湖水為鏡欣賞自己美麗的舞姿。

對待眼前的事情誠心誠意去處理,不推脫不怠慢就是良好心態的體現。做事情就像修佛一樣,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有一個小和尚整天悶悶不樂,于是去找師父開示,禪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黃昏,莊子信步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覺得自己很久都沒有這樣自在了。之前,他一直為無法被別人理解而壓抑痛苦,為了摒除心中的雜念,他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只沉靜在自己的生活中。

他躺在草地上,微風中泥土和青草混雜的香味不時撲來,這時的莊子覺得放松極了,于是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中他竟然變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蝴蝶。他在花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與花兒嬉戲,以湖水為鏡欣賞自己美麗的舞姿。

突然,他醒了過來,但是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分清現實與夢境,良久之后,他不禁哀嘆道:“夢境無論多么美好總歸是夢,夢醒之后莊子依舊是莊子。”于是他怏怏不快地回到了城里。

可是有一天,他終于想明白了,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只自由自在的蝴蝶呢?自己如此苦悶完全是因為自己心態的緣故,于是從此之后莊子變得快樂起來。

禪師對小和尚說:“你的快樂別人是不能主宰的,關鍵要看自己。”

小和尚頓悟。

心態能左右你的一切,包括成敗。不要忽視自己的心態,更不要因為心態而使你成為失敗者。

同一件事情,抱有不同心態的人取得的結果可能截然相反。改變自己的最好方法是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拋棄那些消極危險的心態,將自己的弱勢變為優勢,或將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

自卑是自設的牢籠

自卑是自己給自己設的套,套住了自己的自由與快樂。請解開內心的心結,打開自設的牢籠,使內心走出自卑、走向自由。

自卑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從而讓人失望、憂郁、不安或者自閉等。人們極容易被自卑心理所控制,從而讓內心處于一種被壓抑的、失望的狀態,這會對人們向往自由快樂之心形成障礙甚至是傷害。其實自卑是自己給自己設的套,套住了自己的自由與快樂。自卑的心理和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結有關,解開內心的心結,打開自設的牢籠,內心便會走出自卑走向自由。

自卑,每一個人都會有,引起他們自卑的因素可能是丑陋的外貌,可能是貧窮的家庭,也可能是沒有取得過巨大的成就……如果總是在想,我真的不如別人,真的挺差的,那你就沒救了。但如果你勇敢地走出去,你會發現原來讓自己在乎的自卑的事情其實什么也不是。

在虛云大師身邊就發生過一個關于自卑的小故事。清光緒三十三年的時候,一個其貌不揚的年輕人走投無路來投奔虛云大師,大師收留他,讓他在柴房住下了。年輕人很勤快,天未亮就去開墾種菜,從早忙到晚,干活的時候也不理會周圍的人,一心一意地忙活菜地。后來他對佛學產生了興趣,想跟著大師學念佛。一次,年輕人趁虛云大師巡視的時候不斷叩頭請大師教他念佛,但又自信心不足。虛云大師開導:“不要自卑而生退心,也不要去學人家聰明人。”后來年輕人拋棄自卑,一心向佛,終于成就了自己。

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自卑其實是套住了自己,沒有信心去做事。虛云大師開示:“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握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禪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若信根不深,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學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是論非,只是增長業習,到生死關頭,依舊循業流轉,豈不可悲。”

是啊,心不堅,萬事不能成。給自己一些信心,不用那么自卑,因為有些事強求不來,那就順其自然吧!

當你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將自己封閉起來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全世界,因為你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卻不知道,周圍的人根本就沒像你想的那樣看待你。與其哀怨,不如打起精神來,好好為自己的明天努力,相信自己,你也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美好。虛云大師曾說:“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脫生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只有堅固了信心,自卑感才會越來越小。

還有一則小故事也說明了這樣的道理。舍衛城的北面,有一條河流,沿岸有一個村莊。佛陀特地跑到對岸去弘法。佛陀的威儀,令村民肅然起敬,但他們卻不信佛法。后來佛陀離開舍衛城,舍利弗想親近他,就遠遠地跑來,但是佛陀已經過河去了。河水湍急地流著。舍利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滿信心,涉水而行。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動蕩,但是舍利弗專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地走著。波浪嚇不倒他,最后,他竟走到對岸。舍利弗來到佛陀面前,佛陀慈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滿贊美、鼓舞的神色。佛陀對他說:“你是一個智慧者,有信心,肯精進,可以學佛、成佛,普度眾生。”舍利弗贍仰佛陀,歡喜極了。村民聽了佛陀的話,看見舍利弗的異跡,都對佛法生起信心。由此可見,信心才是開創一切的第一步。

你的自卑只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對別人來說不會有任何損失。所以不要被自卑所牽絆,應該還自己一顆自由心,一顆堅固之心。

為你推薦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澄城县| 临高县| 鸡西市| 巨野县| 赤壁市| 桂平市| 乐昌市| 潼关县| 怀化市| 桓台县| 集贤县| 疏附县| 清新县| 咸丰县| 尼勒克县| 上犹县| 冀州市| 井研县| 乡宁县| 英德市| 兴化市| 平安县| 阿城市| 佛坪县| 休宁县| 汝城县| 明水县| 麻栗坡县| 金湖县| 溧阳市| 梓潼县| 洪洞县| 丰镇市| 筠连县| 三台县| 伽师县| 延川县| 都江堰市| 汉中市|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