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待己心待人,以愛己心愛人
書名: 淡定·從容·心安之心安作者名: 弘一法師本章字數: 8898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21:49:26
以貌取人不如誠心待人
對待別人的態度不同,自己受到的影響也不同。看重外貌的人只看到表面現象,能托起你一生的,除了你的智慧,還有你的誠懇。
以貌取人是一種流于膚淺的、表面的判斷,這樣的判斷偏離了尊重與平等的衡量標準,而誠心待人是一種真誠的待人心態,是基于尊重和平等的標準來對待他人。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歡接觸衣著光鮮相貌俊俏的人,對于那些衣衫襤褸相貌丑陋的人,很多人都會遠離,這是一種以貌取人的做法。
僅僅依靠外貌判斷一個人是不對的,佛說:眾生皆平等,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所以對待別人的態度也就不同了。
對待別人的態度不同,自己受到的影響也不同。看重外貌的人只看到表面現象,怎么能平等待人呢。
有這么個故事:迦羅越很想擁有像文殊菩薩一樣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瓔珞,騎著獅子,拿著智慧寶劍的文殊菩薩像前至誠頂禮,一心祈求文殊菩薩現身,為他加持。
有一天,迦羅越準備了豐盛的齋宴來供養僧眾,并在宴席的最前方放置了一張高大精致的座椅,希望莊嚴的文殊菩薩慈悲應供。沒多久,在前來應供的僧眾中,有一位其貌不揚的跛腳老人,身上披掛著破破爛爛、長短不齊的衣服,他的衣著如此地邋遢不堪,臉看起來也很臟。這位跛腳老人正一拐一拐地走向前方的華貴座椅,準備就坐。迦羅越看到這個情形,覺得這個座位應該是文殊菩薩坐的,一個邋遢的乞丐不能坐上去,他就把老人從座椅上拉下來,要他到旁邊的座位去吃飯。
不一會兒,老人又一拐一拐地上去坐。迦羅越再次上前把老人拉下來。可是不到一會兒,老人還是拐回到大座椅上去坐。就這樣拉拉扯扯了七次,老人不再走回高座,找了一處角落席地而坐,迦羅越終于松了一口氣。齋僧之后,迦羅越就到佛寺中恭恭敬敬地禮拜,并用今天供僧的功德,虔誠祈愿:愿以齋僧功德回向今世即能得見文殊菩薩現身加持,令自己得大智慧。
整整忙碌了一整天,疲憊的迦羅越從佛寺回家后,就倒頭呼呼大睡了。在睡夢中,他見到了他早也祈求,晚也祈求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對他說:“你不是從早到晚念著,希望親眼見到我,希望我去應供嗎?為了滿你的愿,今天我親自現身應供,可是你卻每次都把我從椅子上拉下來,一共拉了七次,為了不讓你起煩惱,我只好到角落去用齋了。”
此刻,迦羅越猛然從夢中驚醒,坐了起來,想到齋僧時一直要坐上高座的跛腳老人。原來那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慈悲的示現,自己不但沒上前禮拜,還有眼不識泰山,將菩薩一次又一次地請下座來!迦羅越愈想愈懊惱,愈想愈后悔:“唉!都是因為我習慣從外表去分別,才會當面錯過大善知識。今天文殊菩薩以這樣的外貌示現,不正是在教化我不能以貌取人嗎?教化自己心性才是真實可貴的。能夠面對種種外境不起任何分別、執著、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迦羅越想求得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對文殊菩薩頂禮膜拜,一心祈求菩薩現身為自己加持,后來卻因為以貌取人便錯過了見文殊菩薩的機會,因此任何時候都要切忌以貌取人,我們應該以誠心待人。
虛云大師說過:“天堂地獄息,心皎月圓孤。了茲平等性,凡圣本無殊。”只不過圣人們平等、誠心實意地待人,以真心換來了真情,從而得到了眾生的尊重。虛云大師還曾說:“真心為無價之寶,賢愚凡圣,天堂地獄,穢土凈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顯了真心,證自性佛,人能將種種習氣斷盡,則真心自顯,自佛即證。”
誠心待人就像植一棵樹能給世界一片綠蔭,給人心一片清涼。在我們誠心待人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才不會為虛假的感情所激動,而是實實在在地用心去體會內在,我們因此才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虛云大師的弟子具行大師是個其貌不揚的人,時常受到其他佛僧的欺負,虛云大師并沒有因此而瞧不起他,反而教他佛法,具行大師在師傅的鼓勵和幫助下,依靠自己的悟性成為了眾人景仰的僧人。就是因為虛云大師不以貌取人,使得具行更進一步接近佛祖,誠心念佛成就了自己。
虛云大師曾云:“眾生因迷住真心,故起惑作業,紛紛擾擾,此紛擾中有無量痛苦在。”
只有誠心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才會免去紛擾的痛苦。
切莫仗勢欺人
得勢時得人心,失勢時得人助;得勢時仗勢欺人,失勢時遭人唾。做人要懂得給自己留后路。
得勢時得人心,失勢時得人助;得勢時仗勢欺人,失勢時遭人唾。這是得勢之時兩種不同的待人態度造成的不同影響與后果。所以即便人此時有勢力也不要欺壓別人,要以平等心待人。
仗勢欺人給人的印象極不好。比如,力氣大的人依仗自己的力氣,對別人進行欺辱;權勢大的人擺官架子,利用職權去欺辱人;有金錢的為富不仁,利用錢財欺辱人;有名聲的借助自己的名氣制造聲勢,利用自己的聲望去欺壓人等等。
人們就是因為有了權勢榮譽后,才出現了高人一等的心態。有的人在得勢后,稱王稱霸仗勢欺人。但是,他們也會有失勢的時候,在得勢時欺辱別人,失勢后就會遭人唾棄。
仗勢欺人是因為沒有平等心,得勢時不平等的看待每一個人,失了勢也就相應地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其實一切榮譽權勢都會如云煙般隨風消散,所以請不要去計較那些榮譽權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虛云大師曾開示:“除人我,無彼此。冤親平等忘譽毀。”
人生來都是平等的,不要因為有了榮譽、地位、錢財和權勢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并且依仗著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去欺辱別人。平等不變,離差別相,無圣無凡,非善非惡,真實如常,不變真如也。即使很有勢力也不要欺壓別人。
虛云大師也曾說:“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貪嗔癡,沉淪邪僻歸淘汰。殺盜淫妄肆意行,傲親慢友分憎愛。呵風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無聊賴。出牛胎,入馬腹,改頭換面誰歌哭。多造惡,不修福,浪死虛生徒碌碌。入三途,墮地獄,受苦遭辛為鬼畜。古圣賢,頻饒舌,晨鐘暮鼓動心曲。善惡業報最分明,喚醒世人離五濁。不要依勢隨意地去傷害、欺辱別人,否則會遭到因果的報應。”
有這么個小例子:浙江省的中部有一位書生,靠著申商和韓非的刑名之學在江西非常吃香。他經常接受太守的聘請,去做法律顧問。他跟太守處得非常好。遇到縣里的訴訟案,就提到府郡親自審訊。當時有一位寡婦,被匪徒調戲。寡婦屢次拒絕,匪徒屢次來,寡婦忍受不了這些污辱,告到縣衙。沒想到匪徒反而說寡婦和他通奸,以此來侮辱寡婦。縣衙不能判決,就又控告到府衙,太守發現寡婦被冤枉,重重地懲罰了匪徒,這件案子才結。
太守坐堂審案時,那位書生站在屏風背后,看見寡婦的姿色對其動了心,他想要娶那位寡婦為側室,寡婦不肯,于是書生強行行聘。寡婦因為那位書生是府衙的幕僚,勢力很大,無法抵抗,她害怕自己被強暴,所以自縊而死。
寡婦死了三天后的早晨,那位書生不開門,大家撞開門進到室內,發現他手里拿著利刃,砍斷自己的脖子,血流滿地,倒在地面上死去。
書生依仗著自己是府衙的幕僚,想強行娶那位寡婦為側室,最后竟然導致惡果的產生,使自己也失去了生命。大師曾對眾人說過:“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依仗權勢對別人進行欺壓,最終導致了惡果,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于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
一切都有因果,有勢時的作為直接決定了失勢后的生存狀況。得勢時得人心,失勢時得人助,所以即使有了勢力也不要欺壓別人。
先度自己,再度他人
人的智慧不在別處,就在自己心里,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得事事明了,才能明白什么是智慧。
佛門有句老話,“學佛一年,佛在跟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云煙。”
智者修行不是走個形式,而是挖掘自身內在的潛力。一天,希運禪師剛剛踏入禪堂,云游的僧眾就圍了過來,希望可以得到開示。
希運禪師問:“你們想得到什么啊?還是趕緊離開吧!”說著,他用手中的禪杖往外轟眾人。
但是慕名而來的眾僧卻不肯離開。
希運禪師只好坐下來,說:“你們這些人根本就不配讓人開示。表面上看來,你們在行腳修行,看到有千人的禪院就蜂擁而至,聽說某人已經開悟就趕過去希望得到開示。但是這種行為只能被人譏笑,你們根本就沒有明白到底什么是參禪悟道。當初我行腳時,如果在荒野里能夠遇到人,也會跟他攀談,看我是否有所領悟。你們如果真心向佛的話就要振作精神。”
看僧眾們一臉茫然,禪師繼續說道:“如果你們連自己的事情都沒有搞明白,只知道一味學習別人的言語,然后將聽到的東西大肆宣揚,說自己已經悟道。難道這是真的悟道了嗎?”
“你們不應該在我這里浪費時間,更不要輕率從事,空過了一生,要不然只會讓人譏笑。如果你們明白我說的話,那就趕緊離開這里。”
智者之所以為智者,并不是因為他們能從外界獲得更多的智慧和經驗,而在于他們能夠挖掘出自己的心智。
很多時候,我們通常看到的是他人的成果,盲目地去崇拜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無法看清自己。盲目地追尋不會讓你前進,只有膚淺的人才會如此。人要看到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挖掘自身的潛力,這才是誠信篤行。
辱人者是自取其辱
一個人對他人說多少侮辱性的話,就映射出自己內心有多少污濁。這世間最美的,永遠都是善待。
以侮辱性的語言說別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是種我高彼低的心態,這種不平等的心態恰恰體現了辱人者自己的修養不夠,對被辱者說多少侮辱性的話,就映射出自己內心有多少污濁。
世間每一個人的修養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是有才能有學問而不顯耀,有的人空腹高心,有一點點才干就顯耀夸大,并且口出狂言,以侮辱性的語言攻擊低于自己的人。
這種我高彼低的心態,引發了侮辱者對別人的不尊重,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虛云大師曾說:“若了知一理平等,透徹諸法空相,云散天空月朗,雨過山溪水漲。照體獨立,一道真常。”只有認識到眾生平等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
大家生來都是平等的,只不過是后來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人們以地位高低來區分一個人,地位高的人瞧不起地位低的人,他們甚至會用言語來侮辱他人,這種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最后會導致自己也得不到尊重。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年輕的時候收過幾個徒弟,因為修行很苦,到最后只剩下一個徒弟,這個徒弟跟他虔心學佛,老禪師很愛惜這個弟子。后來,一個青年聽了幾次老禪師講的佛法,便對佛法如癡如醉,央求老禪師收他為徒,起初,老禪師沒有答應他,但是一天天過去了,青年依舊堅持拜老禪師為師,終于,老禪師被青年的虔誠之心所打動,收他為閉門弟子。老禪師先前的徒弟依仗著自己在師傅心中的地位,對青年吆五喝六的,時常用一些侮辱性的語言來攻擊青年,青年每次都不理睬,一心念佛學佛。先前的徒弟見青年無動于衷,更加跋扈,老禪師看在眼里卻什么也沒說。老禪師圓寂前把自己一生的精華傳給了青年,先前的徒弟不服,問師父為什么這么處理。老禪師告訴他不尊重別人的人沒有資格繼承自己的衣缽,先前的徒弟后悔不已。
不管是誰都不要因為自己的優勢而不尊重別人,應該用正確的心態對待他人。
虛云大師曾說過:“在交往中應自尊而不驕傲;尊重別人而不諂媚;批評別人且以精誠相待,忠言誘導;受人批評應虛心誠懇,即使對方有失偏頗也不要耿耿于懷。”虛云大師以自己的言行給后人做了好的榜樣,體現了大師深厚的修養。
就是因為大師對人沒有偏見,才受到眾弟子的尊重,也成為受世人尊重的一代禪師。
但不是人人都具有大師這樣的修養,沒有這種修養的人總是侮辱別人,但這真的是自取其辱。一起看看下面這個故事吧。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位老婦人,她像照顧自己兒子一樣地照顧卡拉比庫。有一天,她聽鄰居說了佛陀的德行之后,希望能去祇樹給孤獨園聽聽佛陀的說法,于是就向卡拉比庫提出了她的愿望,但卡拉比庫前后三次都試圖打消她的念頭。有一天,老婦人不理睬卡拉比庫的反對,直接前往祇樹給孤獨園。當卡拉比庫發現老婦人已經前往精舍時,自私地想:“如果她確實喜歡聽佛陀講經說法,就不會再照顧我了。”于是,他也急忙趕到祇樹給孤獨園。當他抵達時,發現老婦人正在聽佛陀說法。于是他恭敬地靠近佛陀,并且告訴佛陀說:“世尊!這位老婦人非常愚笨,請您只教她有關布施和持戒的佛法吧。”
佛陀知道卡拉比庫懷有惡意,而且知道他是為了使老婦人離開精舍才這么說,就告誡他:“你的愚癡和邪見污辱了佛法,你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卡拉比庫以自己的邪見侮辱了佛法,最后被佛陀揭穿,反而自取其辱。
辱人者是因為沒有好修為才會羞辱別人,他以這種不平等的心去對待別人,到頭來也會被別人侮辱。我們要以此為戒,成為有修養的人。
內心的鎮靜才是淡定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誠實地面對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自己。
淡定和鎮靜不僅是佛門修煉的一門心法,而且也為世人所追求。但要做到淡定不能只流于形式,應追求一種內心真正的鎮靜。
有一年的年景特別不好,有良知的人都在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救濟窮苦之人,佛教界的人士也想做些善事,以感謝平日里鄉親們的相助,于是請了戲班,希望募捐一些錢。演出當日,他們還請了附近寺院里的僧人。
在這些僧眾中,有一個學僧剛入道沒有多久,他覺得僧人是不該看這些東西的,本不想去,但是住持要求所有人都得出席,他只能勉強跟著去了。在節目表演時,他緊閉著眼睛,正襟危坐,似乎周圍的一切都根本不存在。
表演中途,佛教界的代表出來招呼觀眾募捐,這位學僧站出來反對說:“我進來后就一直閉著眼睛,根本不知道在演些什么,所以沒有必要捐助。”
代表一聽,樂呵呵地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應該比別人多捐一倍才行。”
學僧不解地問:“這是為什么呢?”
代表解釋說:“別以為你不看不聞就無事了,主要的是心動沒有。你沒有看表演,但是聽到人們的嬉笑,你一定會猜測,所以你在心里看了,想了。”
能夠騙人的不只是眼睛、耳朵、嘴巴,還有心,而且,眼睛、嘴巴、耳朵只能騙你一時,但是心卻會騙你一輩子。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欺騙自己。無論何時何地,內心的鎮靜才是真正的淡定,一件事情是否流于形式,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正確看待他人的選擇
理解是對他人,也是對自己的寬和。以待己心待人就能接受他人的正確選擇。
以給自己造成的利益得失為標準看待他人的選擇,是一種將自己置于別人之上的不平等心態,如果他人的選擇是無私的,是維護集體利益的一種選擇,即便對個人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起碼也要從道理上認同對方,調理自己的心態并肯定對方的做法。想想如果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將做怎樣的選擇,以待己心待人就能接受他人的正確選擇。
對人們來講,從出生到人生過程中一步步的成長,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如果他人的選擇與自己在利益方面起了沖突,人們就不能認同對方的想法,并且不能接受對方給自己造成的那些不利影響。有時內心甚至產生仇恨。其實只要識得平常心,則一切都是道;不識這平常心,就顛顛倒倒了。
人之所以顛倒,是因為他們放不下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以待己心待人。最終使自己原本清純的本性變得污濁。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將軍驍勇善戰,為國家立下了很多大功勞,很得國王的賞識。每次征戰后國王都賜給他許多的金銀珠寶。
在一次征戰中,一個年輕的下屬給將軍提出了另一種戰略方案,將軍不想采納,但是為了給下屬一個教訓,他把一小部分兵交給這個下屬帶,自己帶著大部分的兵馬按照自己原來的想法進行了這次征戰,但他卻沒有想到,最后他竟然敗下陣來,而下屬這邊按照與將軍不同的戰略方案進行征戰,不僅以少勝多,而且還救了逃亡中的將軍一命。這一仗下屬立下了頭等功,得到了國王的賞賜。這讓將軍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認為就算下屬的戰略正確,但是一個小小的部下怎么能勝于自己。后來下屬在征戰中一次次取得勝利,將軍才認同了這位年輕下屬的作戰方案。
只有以己心待人,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才能接受他人的正確選擇。
虛云大師教化世人放下一切,大師說的放下一切是一種大智慧。他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勸告人們放下塵世的煩惱和愁苦,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只要對方的選擇是無私的是正確的,我們就要以正確的心態去看待。
正確的看待別人的選擇說的很容易,其實做起來卻有些難度。那么應該怎樣做到正確看待別人的選擇呢?第一,要有一顆平常心。只有有了平常心,在利益榮譽面前才會穩而不亂。第二,要有一顆平等心。人們的個性不同,所做的選擇不同,不要因為對方的地位比自己低,就不去認同,不去尊重他。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智慧。第三,要學會換位思考。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做出的選擇就不同,在與對方有利益沖突時,從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只要是有道理的,能維護集體利益的選擇,我們就去認同它。
我們應該以虛云大師為榜樣,不管在工作還是在學習中,要學會理解他人,正確看待別人的選擇,這會使我們的心胸變得更寬廣。
關愛每一個生命
眾生平等,每一個微小的生命都值得我們用心關愛。做到對每一個生命和每一種生靈的關愛和尊重,自然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眾生平等,不要將生命分貴賤,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被關愛,每一種生靈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我們要以這樣的平等之心去認同生命、關愛生命。
生活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家世顯赫,有的家庭貧寒;有的錦衣玉食,有的粗布糲食;有工作在高層的管理者,也有工作在底層的小職員……雖然家庭背景、生活水平、職位高低的不同造成了人們的不同,但是生命是不分貴賤的。
無論我們擔任什么職務,從事何種工作,取得何種成就,都是社會的分工,都不應該以此去歧視別人,誰不是滄海一粟呢?
我們都是平凡人,但是能夠正視自己這種平凡的人又有幾個呢?只有正視自己的人才會虛懷若谷,謙虛謹慎。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認為每種生命都有被關愛、被尊重的權利。不要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不去尊重他。生命是短暫的,人們都要敬畏生命,認同活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
不管人還是動物都有被尊重的權利,人與人或是與動物之間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視同仁才使得生命變得昂貴。
虛云大師在這方面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不僅以自己的思想開示眾生,還始終以佛陀的平等心、平常心,對待眾生,對待世事。
這里有個關于虛云大師關愛生靈的小故事。
1936年春,南華寺開春期戒壇,在戒期即將結束時,曹溪駐防軍第十六團團長林國庚來南華寺拜望虛云老和尚,他帶來了一只狐貍,其毛色銀白光滑,嘴突出,尾巴細長蓬松,十分惹人喜愛。團長告訴了虛云大師這只狐貍奇特的來歷后,虛云大師便收下了這只白狐。并為它說三歸五戒法,然后把它放歸后山樹林中。
但每當白狐饑餓時,就會回到寺中找食物,僧人就給它喂食物。奇怪的是自從云公給它說過三歸五戒后,它就不再吃肉了,而是喜歡吃水果。有時當寺院的工匠用肉摻雜果類食物給它吃,它覺出后,隨即吐出來,還用前爪反復擦幾遍,爾后怒視工匠良久。
當虛云老和尚坐禪時,白狐就趴在云公的禪床上,見云公坐禪時間過長,它就不時地捋云公的胡須嬉戲,示意云公休息。虛云老和尚睜開眼看看它,讓它不要胡鬧撒野,它就安靜地趴了下來,不再胡鬧了。最后這只有靈性的白狐因受傷結束了生命,虛云大師厚葬了它。
大師對動物如此關愛,對待人則是更加呵護有加。從大師這里我們懂得要善待每一個生命。世間萬事皆有因果報應,所以要戒殺放生,善待眾生。
做到對每一個生命和每一種生靈的關愛和尊重,自然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眾生皆有佛性,佛在人間
你對生命微笑,生命就是微笑的;你對生命敬畏,生命也會敬畏你;你以善念美德對待他人,你就是真善美的傳播者。
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對眾生佛性的平等看待。佛性是平等的,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佛性的種子。
大多數人認為只有得道高僧或是有修為的人才有佛性,普通人是沒有的。其實佛就在我們的身邊,你行善時你就是佛,別人行善時,別人也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處處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虛云大師曾開示云:“曠觀古往今來之人物,至高至上,無如佛者。佛為大覺王,圣中圣。首倡平等無我之旨,以解救一切眾生痛苦為務,萬德周圓,九界尊仰。然則立志,舍學佛,其誰與歸?況眾生皆有佛性,本與佛同,立志學佛,終當成佛。倘若不負己靈,必以佛為趨向。”
虛云大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年,在關中,有一天,迎祥寺一僧人來找我,說寺里有一只放生的雄雞,有好幾斤重,極其兇惡好斗,所有的雞都被它啄傷了冠子。我馬上為它說‘歸戒’,又教它念佛,時間不長,就發現它不再斗了,它獨自棲在樹上,也不吃蟲子,你不喂它它不吃。時間長了,一聽見鐘磬之聲,它就隨著僧眾去上殿,早課、晚課完畢后就又棲在樹上。教它念佛,即作‘佛佛佛’聲音。兩年過去后,一天晚課結束時,它站在那里仰著頭,舉翅三扇作念佛狀,立刻化去,幾天都不變。大眾為它做了一個籠子埋葬了它,我為其作銘云:‘好斗成性此雞雄,傷冠拔羽血流紅。知畏奉戒狂心歇,素食孤棲不害蟲。兩目瞻仰黃金相,念佛喔喔何從容。旋繞三撲奄然化,眾生與佛將毋同。’連動物都有佛性,所以可見每個人心里都有佛性的種子。”
光有佛性的種子是不夠為佛的,還要有覺悟。“佛陀”二字,意思就是覺悟者。大師闡釋:“覺的意義包含有三點,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行圓滿。自覺即自己覺悟,自己了解善、惡、苦、樂,概由因果演化而來。如果能夠自己明明白白,徹悟這些道理,便能了卻四相,即成覺者。覺他即一切宇宙萬有之生物,無論是胎卵濕化,蛹飛蠕動,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覺,幫曰眾生,我們應該自重自愛,本著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轉教他人,拯救這苦海沉迷的眾生。所以,佛是覺者,眾生是迷者,迷與覺即是眾生與佛的界限,背迷入覺,背妄歸真,這即是覺,也即是佛。只有覺悟了才能使心中佛性的種子發芽,圓滿智慧法相,莊嚴功德法身。”
大師曾點化發心學佛的人:“立志學佛,故必奉法奉僧。不要以貪心來學佛,不要以爭心來學佛,不要以自私自利的心來學佛,必須要躬行實踐。若口念彌陀,身行惡行,或心中散亂者,亦屬徒然。故初步學佛,當受持五戒。五戒者: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凡學佛者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愿堅固,莫貪神通巧妙。大眾總要信得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無奇特,要先持戒修行,立穩腳跟,自然入妙。
佛在人間,只要人們誠心向佛,必定會使佛性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人們也能在佛性的洗禮中更懂得真善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