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萬念起于內心,斷念才得清凈
- 靜心·舍得·放下之靜心
- 弘一法師
- 9472字
- 2016-11-02 21:22:28
心有定慧才得安寧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沒有人生來就如此從容,那是修煉之后的一種境界,是人的心智升華后的一種結果。
弘一法師把從容看作一種定慧,他在講經說法時說:“我們發愿要真實懇切,諸位如到大陸觀光在鄉下仍可看到大糞坑,如掉在糞坑里,還愿意多待一刻嗎?必想急于出離。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地急想出離,自己無能力出來,一定要求人幫忙。我們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確是甚苦,但又無法擺脫。佛在經論中講的理論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詳,叫我們斷煩惱,修戒定慧。”
定慧永遠靠自身,它是靠修煉而來的。古時候的波斯,有一個賢明國王,篤信佛法,廣施善緣,深得百姓愛戴。他有個可愛的女兒叫善光,智慧過人,而且同樣信奉佛法,因此皇宮上下的人都很喜歡她。
有一天,國王處理完國事后找善光公主聊天。他看著美麗的善光,心想:“善光身為我的女兒,擁有最優越的環境,王后和我又對她如此疼愛,她所擁有的一切沒有人能夠企及!”
于是國王對善光說道:“女兒啊!你今天能夠有這么大的福報,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全是因為我是你父王的緣故。”
國王本以為善光公主一定會很感激他,想不到善光卻回答道:“不是這樣的,父王,并不是因為您的緣故!”
國王聽后有些不高興,于是,又鄭重地將剛才的話說了一遍。結果善光還是回答:“不是這樣的,父王,并不是因為您的緣故!這全是我的修為所感召,因果得報。”
這下國王真的很生氣,他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兒到底怎么了?于是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又把剛才的話重復了一遍。不料善光還是堅持己見。
終于,怒不可遏的國王對善光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是憑自己的修為,才有這樣的福報?”
之后,國王命令左右侍從到城中找了一個年輕乞丐,將善光許配給他,并對善光說:“如果你是憑借修為得到的福報,與我無關,從今以后,便可證明。我倒要看看因果怎能拯救你的命運!”
善光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兒修為所感召,因果得報。您和因果爭吵是沒用的。”說完便帶著乞丐離開了王宮。
出了王宮,善光問乞丐:“你還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嗎?”乞丐回答道:“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
善光告訴他:“我想去看看,請你帶路好嗎?”于是乞丐便帶著善光回到了舊宅。
不曾想,善光沿著早已破敗的舊宅走了一圈之后,地面竟神奇地開始下陷,地下突然浮現出寶藏來。之后,兩人便用這些珍寶修建了宏偉的住宅,請了用不清的傭人。
有一天,國王突然有點想念善光,于是便讓屬下去打探善光的情況。屬下回答:“她現在住的地方,與王宮不相上下。”國王感嘆地說:“佛曾經說過:‘自作善惡,自受其報,’果真一點也不錯。”
修禪是一個過程,人生何嘗不是一個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埋怨境遇,也不要安于現狀,一步一個臺階,培養一種從容的定慧。
萬念起于內心,斷念才得清凈
萬念起于內心,又消除于內心,一念生而煩惱自來。想要消除煩惱,必須任何時候都保持理智清醒。
弘一法師點化善友:“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初機同修,尤其對于知識分子,這是當頭一棒。學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細密者少。四弘誓愿誰都會念,不但教我們如何發心,連修學的程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首先要發大愿,眾生無邊誓愿度,即與佛的心愿合一。煩惱無盡誓愿斷,業識未消是煩惱未斷,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凈。此刻不能學法門,要等三昧成就再學法門。現代人前面兩項不要了,先由法門無量誓愿學開始。如同蓋樓房,一樓二樓都不要,只蓋第三層,大錯特錯,光陰都虛耗了。我建議各位在這一生先修前兩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學后邊兩條,把時間精力都放在執持名號上,念到一心不亂,煩惱就沒有了。
有一個愚笨之人,一直過著貧窮的日子。
一天,大雨淋塌了他家的院墻,在整理廢墟時,他從墻里挖出了一罐金子,從此告別了貧苦的日子。生活境遇雖然改變了,可是他的愚笨卻并沒因此而得到改善,這使得他非常的苦悶,于是決定找當地的高僧幫忙。
愚笨之人來到寺院,問禪師:“我怎樣做才能變得聰明呢?”
禪師回答道:“方法其實很簡單,用你的錢去買別人的智慧就可以了。”
聽了禪師的話后,愚笨之人來到了城里,希望可以碰到一個有智慧的人。恰巧有一個僧人從他身邊經過,于是他叫住僧人說:“大師,你能把你的智慧賣給我嗎?”
僧人答道:“當然可以,不過我的智慧很貴,一句話一千兩銀子。”
愚笨之人回答道:“只要能買到智慧,我愿意。”
于是僧人對他說:“其實得到智慧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在遇到困難后,能夠靜下心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復三次就可以了。”
愚笨之人用懷疑的口吻問:“智慧難道真的就這么簡單嗎?”
僧人微笑著說:“施主還是先回去吧,等到你覺得我的話不假時,再來找我付錢吧!”
愚笨之人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進門之后,他發現自己的妻子居然和另一個人睡在一起,于是怒從心生,到廚房拿起菜刀想將她們都殺死。
可是到了房間門口,他突然想起了僧人的話,于是向前走了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復了三次。他的走動驚醒了屋中沉睡的人,于是屋里有人問:“兒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笨之人一聽,原來是自己的母親,他倒吸了一口涼氣,暗自慶幸道:“若不是我白天聽了僧人的話,今天就錯殺母親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將銀子給僧人送了去。
人在遇事時要懂得遏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去處理,做事不三思,聽憑失衡、失去對情緒的操控,只能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低下頭才能看到真相
高傲地昂著頭,認為自己這也行、那也行,他永遠不會看到真相,只有低下頭,以一顆虔誠的心去看待萬事萬物,才能看到自己的短,看到世界的長,然后你才能感受到內心的安靜和坦然,才會享受內心的安靜和坦然。
弘一法師講經云:“汝雖于凈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前面談過學愚,愚好,笨好,聰明伶俐不好,時間不會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遠,能光能大。淺識者見不到。祖師責備此人習氣很重,好高騖遠。不要同世間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認不如人,這與真誠恭敬相應。如認為自己這也行,那也行,樣樣都比人強,你來生還要經受六道輪回。
一個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答道:“有。”
“馬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依舊答道:“有。”
學僧不解地問:“為什么這些動物都有佛性呢?”
惟寬禪師答道:“眾生皆有佛性,它們都是眾生,當然會有佛性了。”
“既然這樣,那么你有佛性嗎?”學僧問道。
“沒有。”
“你不是說眾生皆有佛性嗎,為什么你沒有?”
“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你不是眾生,那么你是佛嘍!”
“我也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什么’。”
“我有點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著,只能靠悟。”
之后,惟寬禪師反問學僧:“你覺得如果荒田沒有水,脊土沒有肥,能耕嗎?”
學僧答道:“不能。”
“那么,如果我們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種,你覺得能行嗎?”
“恐怕還是不能吧!”
惟寬禪師接著又問:“你覺得香里有佛嗎?油里有佛嗎?”
“沒有。”
“那么,買香買油能燒出佛嗎?”
“當然不能!”
惟寬禪師最后說:“其實真正的佛,就是一種智慧,一種光明磊落的行為。”
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們的虔誠,所以到底有沒有佛,人們并不會去爭執。其實,我們對待生活也應該如此,只要無欲望、無爭執,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犧牲,這樣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
順從自己才能禪定心安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時候很多,但一定要記住,只要你可以選擇,就不要違背自己。如果你違背了自己的內心,你將背上沉重的枷鎖,從此心無寧日。
弘一法師對修行之人指點迷途:“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念佛人隨緣絕不攀緣。光陰非常快,往生西方有無把握,自己知道。如無把握,人情俗事必須擺脫。所以菩薩勸我們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人只有懂得反觀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這就像修行中佛家弟子要有認知自我的能力一樣重要。
馬祖道一禪師,是四川廣漢縣人,幼年在羅漢寺出家,唐開元年間,來到南岳山,在一個草庵里修習禪定。
懷讓禪師每次路過草庵都看到馬祖禪師關門用功,就想點悟他,于是敲門問道:“大師每天枯坐在這里,圖的是什么?”
馬祖禪師沒有理解懷讓禪師的話,反而覺得他打擾了自己的清修,于是繼續坐禪。
懷讓禪師看到后,覺得他太執著、固執,但是又不忍心不理會,于是拿起磚頭,在馬祖草庵前用力磨了起來,一連磨了很多天,聲音非常刺耳。馬祖禪師沒法靜心,于是打開了庵門,循聲音望去,看見懷讓禪師在那里不停地磨磚,于是不高興地問道:“大師,你磨磚究竟是要干什么?”
懷讓禪師哈哈大笑,說:“我想把磚磨成一面鏡子。”
馬祖禪師奇怪地問:“磚怎么可能做成鏡子呢?”
懷讓禪師說:“你說的沒錯,磚是磨不成鏡的,那么你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嗎?”
馬祖禪師一聽,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悟,于是投在懷讓禪師的門下聆聽教誨,終于成了禪宗的一代宗師。
磨磚成鏡,同掘地看天、緣木求魚一樣,雖是苦行,但無法達到目的。禪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觀自心,才能洞見真如。
我們在做事情時,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能埋頭蠻干,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復雜的問題,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抬手相讓只為求一份簡單
怨起于心,結于心,所以當了于心。以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一切惹人煩惱的事兒,以一種低姿態與那些惹你煩惱的人擦身而過,抬手相讓只為求一份簡單,不要沉迷于那些繁雜的小事兒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來的方向。
弘一法師教誨:“嗔是三毒之根,煩惱起于嗔心,起了嗔心必與眾生結怨。平時對人、對事、對物常犯此病,必須深自悔責。為什么自己智慧不開,功夫不得力沒有進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貪嗔癡未斷。”
除上述教誨外,大師在給善友們講經說佛時也曾提到:“《華嚴經》是佛對法身大士所說,菩薩立志存心是自度和度他,如還有嗔心,結怨于人,則自度和度他的目標就達不到了。對于多嗔的人,佛菩薩在想,‘此人欲求菩提,為什么還會生嗔心與人結怨?’這與他的心愿恰恰顛倒,有嗔心即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解脫得自在。”
有一個小和尚最近感覺異常苦惱,因為他覺得師兄師弟們老是在背后說他的壞話,所以即使是在念經的時候內心也煩躁不安。
終于,小和尚無法忍受這種痛苦,來向師父哭訴:“師父,師兄師弟們常常說我的壞話,中傷我,不論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對我指指點點,這讓我無比羞愧。”
師父雙目微閉,輕輕地說:“是你自己說別人的壞話,為什么賴給師兄師弟呢?”
小和尚一聽急了,跺著腳說道:“師父,我沒有說別人的壞話,是他們胡亂猜忌。”小和尚不服氣。
“不是他們胡亂猜忌,是你自己胡亂猜忌。”
“他們無中生有。”
“不是他們無中生有,是你自己無中生有。”
“師父為什么這么說?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說壞話、亂猜忌、管閑事,那是他們的事,就讓他們說去,與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經,領會佛法,老想著他們說壞話,不是你在說壞話嗎?老說他們亂猜忌,不是你在亂猜忌嗎?老說他們管閑事,不是你在管閑事嗎……”
小和尚茅塞頓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嗔心未斷。
凡人要斷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動治百動。保持沉默,再大的毀謗和中傷都會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靈就不會迷失,這是大智慧。
迷途知返內心才安靜
欲望是人的一種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誘惑。兒女情長的欲望讓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錢利益的欲望讓人迷失原有的銳利。無欲則剛,修一顆清凈無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長久。
弘一法師在講到生死二字時曾有論斷:“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學任何法門都脫離不了輪回。”就法門來說,一律平等并無高下。貪是貪愛,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這個世間,還貪愛這樣,貪愛那樣,想離開娑婆就難了。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沒能出三界,仍在輪回,就是因為貪欲嗜味。
“若不離開,如養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這個偈子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寫照,始終沒有離開辛苦。特別在這個時代,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志同道合,真修實練,不是人多湊熱鬧。第二,道場重實質,有學風道風,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沒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凈心,其他神通感應都不重要。
慧遠禪師的修行之路便無求無欲,非常專注。慧遠禪師年輕時喜歡四處云游,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煙的路人,兩個人結伴走了很長一段山路。在休息的過程中,那位路人送給了慧遠禪師一袋煙,慧遠禪師非常高興,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饋贈。后來,他們談得很投機,那人便送給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與路人分開之后,慧遠禪師心想:“這個東西實在令人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禪定,時間長了的話,一定會養成壞的習慣,所以還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給他的煙管和煙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過了幾年,慧遠禪師又迷上了研究《易經》。那個時候剛好是冬季,天氣非常寒冷,他給師父寫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經過去了,他仍舊沒有收到師父寄來的衣服。于是,慧遠禪師便用《易經》為自己算了一卦,結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沒有送到師父手里。
慧遠禪師心想:“《易經》占卜這么準確,如果我沉迷于此的話,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參禪呢?”之后,他便放棄了對《易經》的研究。
后來,慧遠禪師又迷上了書法和詩歌,每天鉆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幾位書法家和詩人的贊賞。但是他仔細一想:“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很有可能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不是一位禪師。”
從那以后,慧遠禪師不再舞文弄墨、習字賦詩,而且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一心參悟,終于成為了一代著名的禪宗大師。
欲望可以是推動人們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為主宰人們墮落的源頭,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為欲望所驅使。這樣內心才能更清凈,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路上不為外物所惑動、所引誘,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保持通靈的心境
性情是一種修養和內涵,人的修養越高,就越安靜從容,也就不會輕易發作。發脾氣是一種情緒的發泄,發泄情緒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阻礙了真正的智慧,所以,想要不失智慧,就要提高境界,保持理性。
弘一法師用佛語教化世人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火為嗔恚之火,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功德與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發脾氣,定就失掉了,跟著慧也沒有了。福德不會失掉。名聞是榮譽,為社會大眾所尊重贊嘆者,雖有好名聞,也會被嗔恚所破壞,因為人不喜見也。
佛家教化世人不要有嗔恚之心的故事也頗為多見,白隱禪師是日本江戶時代有名的禪僧,從不追逐名利,終生住在鄉下的小廟里,以著作和說法來渡化眾生,培養出了很多名僧,如東嶺圓慈、峨山慈棹。
一次,一個武士慕名前去拜訪白隱禪師,見了面后,武士恭敬地問白隱:“禪師,你所描述的地獄和極樂之說到底是真實的呢,還是憑空虛構的呢?如果是真實存在的,能否帶我參觀一下呢?”
白隱禪師聽后,沉默了幾分鐘,突然破口大罵,而且用語極其惡毒。
對于這種突發狀況,武士非常震驚,沒有想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白隱禪師會如此粗俗,但他還是以一個武士應有的修養克制著自己內心的怒火。
但是,白隱禪師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且越來越過分,甚至嘲弄武士的劍連只老鼠都砍不死。
武士終于忍無可忍,拔出腰里的佩劍刺向白隱禪師,并罵道:“你真是豈有此理,我誠懇地來求教,你怎么可以出口傷人,如此羞辱我呢?”
殺氣騰騰的武士用劍尖指著禪師的鼻子,一步步把禪師逼到了角落里。白隱禪師退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說:“你不是要我帶你參觀地獄嗎?現在你不是已經看到了嗎?這就是地獄。”
聽了白隱禪師的話后,武士一愣,察覺到自己的失態,明白了禪師的良苦用心,連忙扔掉劍,跪在地上道歉:“對不起,禪師!剛才是我魯莽失態了!請你原諒。”
白隱禪師微微一笑,說道:“這就是極樂!感覺到了吧!”
事實上極樂世界和地獄就在每個人的心里,一念之間,你可以身處極樂世界也可以身處地獄,關鍵是看你怎么對待人生。
如果人人都能夠處處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與人和睦相處,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極樂;如果斤斤計較,事事與人為難,爾虞我詐,相互攻擊陷害,我們的世界就只能是地獄。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一顆善良的心來面對世界。
追求沒有的不如珍惜擁有的
迷醉于別人的擁有,卻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生存和駕馭能力,終將是一敗涂地。但人們卻總在得意的時候忽略了這一點。其實無論得意失意,無論任何時候,只要能靜下心來客觀評估自己,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才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勞苦總是給人以警醒,弘一法師曾教化那些迷醉于聲色場上的人們:“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垣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被煩惱束縛的凡夫,假如沒有貧窮疾病,也不一定會順暢一生。如果沒有這樣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樂造罪業。苦人沒有時間金錢,自然可以避免許多罪過。誰肯在得意時想到將來會墮落,得意時難免損人利己。
大師曾指點聽佛的善友們,吃苦心是一種生存能力,是一種能夠承擔悲喜的淡定。有兩只老虎,一只被關在籠子里供人們觀賞,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對另一只老虎說:“我們換一換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應了。于是,籠子里的老虎走進了鳥語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則走進了狹窄的鐵籠子。
從籠子里出來的老虎在森林感受到了無比的自由,盡情地奔跑著;走進籠子里的老虎也很快樂,因為它從此不再為食物而發愁。
出人意料的是,兩只快樂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餓死,另一只則是憂郁而死。很顯然:從籠子里走出來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卻沒有同時得到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的空間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時候,表面上雖然有所損失,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是壞事。當你成功時,不要得意忘形,因為說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著你;當你失敗時,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或許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堅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橋頭自然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你覺得損失掉什么的時候,不要把心關閉在失去的痛里;你覺得得到的時候也不必得意。你此時擁有的并非如你認為的一樣苦,只要轉身回頭,珍惜擁有的,你就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絲毫必爭不如通達相讓
絲毫必爭,己對人錯,是很多人對某些事情的第一反應。但有時候吃虧是福,這福說的就是智慧,是一種大氣。人只有大氣才能達到心境通達,心境通達是一種通透的智慧,這種智慧能讓你擺脫心靈上的束縛。何必在乎別人怎么看,何必去跟別人解釋你為何代人受過,修煉心境就是修煉人生。
弘一法師在和他的善友們溝通時,一向主張多審視自己的言行。在講解經文時他曾提到:“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事實上生活中有些人是本著這個原則去做的,但往往有時候人們缺乏修為,無法堅持到最后。
有一位紳士,急著去處理一些事情,但是在途經一座獨木橋時遇到了麻煩。
到了獨木橋之后,紳士剛上橋走了幾步,就看到橋的對面來了一個孕婦。于是紳士很禮貌地退了回來。
孕婦過了橋后,紳士再次上橋,急忙向對岸趕去,但是走到橋中央時,一個挑著兩大擔柴火的樵夫匆忙地迎面走來,紳士什么也沒說,又退了回來,讓樵夫過了橋。
有了這兩次的經歷,紳士在上橋之前,等了幾分鐘,橋對面確實沒有人時,才又上了橋。上橋之后,紳士迅速地向橋對面趕去,眼看著馬上就要過橋了,誰知這時候,橋對面趕來了一位推著獨輪車的農夫。
紳士覺得自己馬上就要過橋了,而且已經讓過兩個人了,不應該再讓了,于是摘下帽子,非常有禮貌地向農夫說道:“尊敬的先生,你看我馬上就要下橋了,能不能先讓我過去呢?”
農夫生氣地說:“難道你沒有看到嗎,我正急著去集市呢!”兩人協商不妥,于是爭吵起來。
這時候,河上駛來了一葉小舟,舟上坐著一個胖和尚,于是二人同時叫住和尚,讓和尚來評評理。
和尚兩手一合,看了看農夫問道:“你真的那么著急過橋嗎?”
農夫說:“我真的很著急,晚了怕趕不上集了。”
和尚說道:“既然你那么著急趕時間,為什么不給紳士讓一下路呢?只要你稍微讓一下,紳士過去了,你不就可以早點到集市了嗎?”
農夫無話可說,但還是不愿意讓路。這時,和尚對紳士說:“你為什么要讓農夫給你讓路呢,僅僅是因為你快到橋頭了嗎?”
紳士感覺到非常委屈,辯解道:“在此之前,我已經給兩個人讓過路了,如果這樣一直讓下去的話,我可能永遠也過不了橋。”
和尚反問道:“那你現在過去了嗎?你既然給那么多人讓了路,給農夫再讓一次又何妨呢,既然過不了橋,至少應該保持紳士風度啊,你何樂而不為呢?”紳士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讓一讓別人又有何妨呢?做人不能太自私,如果總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永遠都不可能和解。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不要看別人的罪惡和過錯,要多審視自己的言行。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也是一個大部頭的經。傳到中國來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譯過來,即心地戒品,上卷講心地觀法,下卷講戒律。學做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能承受代眾人之毀辱。一切過錯自己承擔,好事讓與別人,可以消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嗔罪業,這與世間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覺悟,很難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回頭自省才見清靜處
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但走過一段時間,我們是需要回頭看看的,回頭看時,我們會看到自己成長的腳印,會看到自己走的冤枉路,也會從中發現很多我們一直求索的東西。人生之路,勇敢者應時刻記得回頭自省。
弘一法師開示:“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這種毛病,妄想就是念頭,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宗門所說的向外馳求。清凈心中本來無一物,一個妄想都沒有。神秀說的塵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觀世音菩薩說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不肯回頭,佛家常說回頭是岸,古圣先賢教我們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因如意是回頭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貴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頭。世間人求功名富貴,也要知足。
勇敢者要用真心待人,真誠之處回頭可見。一次,一位饑餓難耐的官員和一位很長時間沒有吃飯的高僧一起用餐。當時桌子上有兩碗面,一碗多一些,一碗少一些,官員為了表示謙讓,將多一些的那碗面推到了高僧的面前。
高僧毫不客氣地端起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后,官員又將小碗的面遞到高僧的面前,對他說:“大師如果沒有吃飽,就將這碗面也吃了吧。”高僧二話不說,端起小碗的面吃起來。
看著高僧將兩碗面全部吃光后,官員厲聲斥責道:“你是什么得道高僧,連起碼的禮貌都不懂,我看不過是浪得虛名罷了。你很餓,難道我不餓嗎?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你就是這樣普度眾生的?”
高僧緩緩地說:“一開始,你將大碗的面推到我的面前,而我原本就想吃大碗的面,如果我再推到你的面前,那就不是出自我的本愿了,我為什么要那么做呢?之后你又將小碗的面讓給我吃,而我原本也是想吃小碗的面。所以我也沒有必要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推辭。我的兩次不推脫是出于真心,施主的兩次謙讓是出自你的真心嗎?”
聽了高僧的話,官員茅塞頓開。
過于謙讓不過是虛假的表現。壓制自己的真心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表面上獲得了別人的稱贊,但是卻違背了自己的意愿。
坦率真誠是做人的真諦,當你對別人謙讓的時候,不要苛求對方回報。你只能告訴自己應該怎么做,但是不能要求別人也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