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鴻章傳·濮蘭德(9)
- 李鴻章全傳
- (英)濮蘭德 梁啟超
- 4936字
- 2016-11-02 22:23:02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心懷復仇之計,意欲擊敗各國列強,則必須等到軍隊和供給成熟的時刻,那時候地方上也不再有造反和回民暴動,資金籌集不再困難,那么我們出手對付他們也就可以毫不猶豫了;如果情況不是這樣,我們就可能卷入一場草率的戰(zhàn)爭中。即使各方面準備妥當,仍需萬分小心,靜心等待時機,直到士氣大振。那個時候,不需戰(zhàn)爭便可以解決問題;即使需要開戰(zhàn),也是戰(zhàn)無不勝的。”
李鴻章和洋人打交道多年,對他們的性格最為熟悉。他們在處理軍務時的態(tài)度,就很好地證明了他們的率直性格。英國人戈登曾經(jīng)出任過蘇州總督,召集了三千名常勝軍與叛亂者作戰(zhàn)。此后在收復蘇州的過程中,李鴻章曾親眼見到他率領眾人打前陣,其勇氣和鎮(zhèn)定實在可嘆。之后他也得到了皇帝的獎賞。
基于上述考慮,李鴻章建議皇帝最好采取與洋人交往的政策。似乎沒有必要過于急切地處理這些事項,駐京的外國代表也不會強求快速解決之法。
若皇帝成年后采納這個建議的話,許多災難性事件便不會再發(fā)生了。
當李鴻章巧妙地提出自己一生信奉的這個政策后,三年過去了,他接任曾國藩坐上了直隸總督的位子。在這個大清帝國最為重要的總督之位和京城的外交前哨上,他一直為朝廷服務了25年左右的時間,且從未中斷過。他一個人持續(xù)待在一個職位上是不符合國家法典的,但皇太后本人就是法,她習慣了自己在這類事情上開先例。皇太后看人的眼光十分不錯,這在李鴻章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
盡管有些妒忌李鴻章的人和主戰(zhàn)派們對她加以指責,說她執(zhí)行安撫政策,但是皇太后很快就憑經(jīng)驗知道,這些人之中沒有哪一個像李鴻章一樣在與歐洲人競爭的過程中可以為中國挽回“顏面”,也沒有哪一個人像他一樣可以在家門口與敵人談判。
此后的內容我們會充分地考察李鴻章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所聲稱的原則和采取的方法。可是單純地將以上原則和方法與李鴻章作為中國官員的地位的關系加以考慮的話,就會顯露一個事實,即在他活動范圍內,不論參與的什么事件,他都會堅持不懈地奉行著他在許多場合都公開宣稱過的原則,這個原則不僅僅只在上述引用的那份奏折里出現(xiàn)過。他清楚這樣行事會讓自己受到他人的指責,說他受屈于洋人。他也經(jīng)常因為這點被譴責為怯懦和叛國,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受到了御史的指責和彈劾,而張之洞和其他一些空泛的夢想家則對他的安撫政策冷嘲熱諷。
毫無疑問,李鴻章本質上是傾向和平的,但非難他的人忽視了一個事實,即李鴻章和平的傾向是出于他對中國無力抵抗的完全準確的估計。他從不驕傲自大,而是十分睿智,所以選擇棄戰(zhàn)。同時他獨自有系統(tǒng)地奮斗著,期望他的祖國像日本一樣擺脫衰弱的恥辱。
重新組織華北防御是李鴻章的目標(各個省自治會阻止了他目標的進一步推行),同時,在任何危險的爭論中快速地與敵手達成統(tǒng)一,這至少是一種計策。如果李鴻章得到機會進行反駁,他可以指出批判他的人中沒有人提出過更好的計策,事實上沒有人提出過合理的策略。他也可以自豪地指出,由于他在自己的司法管轄區(qū)內嚴厲地阻止過對洋人的攻擊,所以他比任何一個同一時期的總督都更有效地減少了歐洲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的借口和機會。(1900年中國的各個階層的人士都普遍認為要是李鴻章仍在天津,那么義和團運動絕不會持續(xù)發(fā)展進而蔓延到山東以外。)
盡管李鴻章去世后朝廷為他建立了很多祠堂,賜給了他不少榮譽,而且袁世凱和正統(tǒng)的儒家官僚們在他過世后一直對他的名號懷有敬意。正所謂墻內開花墻外香,他由于行政和外交才能而得到的名聲,在國外比在國內同胞中更為響亮。當一直尋求通向他衙門的道路的外國記者和游人在描述李鴻章武裝和改革中國的計劃時,很少忽略其中的規(guī)模和睿智。
很快李鴻章就從他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優(yōu)秀媒體的價值。通過熱心記者的幫助,他讓全世界相信,中國的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不是他的個人成就。
所有與歐洲外交事務有聯(lián)系的中國官員,尤其是在國外的中國使館的人員一起宣稱中國的快速“覺醒”是真實可信的;因此從1885年到1894年歐洲與美國對“黃禍”(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蔑稱,譯者注)的假象恐懼加劇,最終達到了十分嚴重的境地。那時國外出版的有關中國的大量書籍中,很少不包含“武裝的中國”、“巨人的覺醒”之類的章節(jié)。人們隨便地引用德國皇帝與赫德爵士的觀點(絕對不是完全公正的),來支持以上理念。
所有的預言家們一起加入合唱,把李鴻章歌頌為分配新世界的杰出構造師。我們有必要及時地考察一下李鴻章?lián)芜@樣一個重大責任的資格是什么,他管理的20多年的海陸機構的結果是什么。
此刻我們只需指出李鴻章能夠通過外國的媒體引起國外有產(chǎn)一族的驚訝之情,能為中國的軍事效能和資源造成夸大的形象;而他那些受過教育的同胞們從未像英國人、美國人或俄國人那樣,對他的成績給予很高的評價。其他總督同僚們雖然能充分贊美他挽回面子的計策,卻在心里清楚這種威武的基礎和中國其他行政事業(yè)一樣,根本上是不牢固的。這些人還清楚,在雄偉的艦隊與裝備了現(xiàn)代武器的炮臺后面,仍然活躍著官僚們的壓榨體系,并且由于新機會的到來這些壓榨行為在進一步擴展中。
在李鴻章的族人們和門生們多種多樣的活動中,這些人找到了大量的事實,證明他的海軍計劃仍然是老一套的傳統(tǒng),即裙帶關系和盜用公款。換句話說,李鴻章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分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官僚,所以他管理的結果不大可能和同僚們在其他地區(qū)取得的效果有什么太大的差異。任何一個了解實際情況的人都不會相信海軍軍官們會有高效的服務,因為這些人得到任命完全是由于家庭的影響力和地方上的家族利益使然。
中國人,在所有事情上對這一點不抱有幻想。文明世界漸漸把李鴻章看作愛國與智慧的化身,而他的同胞們主要是羨慕他有能力為族人和朋友發(fā)掘了一塊“榨取”利益的新領域,并從中獲利。
李鴻章早就擁有京城第一語言斗士的名聲,他還擁有萬貫家財,其家族的總督團體標志著家族的巨大勢力;更主要的是,他得到了皇太后對他長久以來的支持。這些都讓他贏得了同僚的羨慕和尊敬。他們欽佩他的機敏,他的精力,他在困境中無窮無盡的資源。毫無疑問很多人羨慕他對錢包滿滿的癖好,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不起那些清貧廉潔的官員,比如左宗棠和張之洞。同時,李鴻章盡管頗有外交手腕,但在國人中并不受待見,在許多位居要職的人中也樹敵不少。他和中國所有成功的官員一樣,不止一次地飽嘗到那種因不該得到的屈辱而感到的痛苦。
許多時候,特別是和法國交戰(zhàn)時期(1884),李鴻章遭到了朝廷中主戰(zhàn)派和其雇傭的御史們的譴責和非難,抨擊他通過簽訂條約期望阻止外國人的侵略。還有幾次,由于京城的無知和各省官員的漠不關心導致了危機的產(chǎn)生,挽救局面的重擔都強加在李鴻章身上,比如簽訂《河內撤退條約》。在所有這樣的時刻,李鴻章都盡量從不平等的協(xié)議中保留自己的利益,但每次都被京城里那些好戰(zhàn)的狂熱分子攻擊不已,指責他把大清帝國神圣的土地拱手讓給了洋人。如果不是老佛爺給他提供庇護,他肯定在猛烈的指責之中垮掉。但事實是他受到了皇太后的恩澤,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赝α⒅阉麄兊闹肛煴茸鳌肮方小保也恍加诓扇髲汀5窃诩孜缰腥諔?zhàn)爭之后,就連皇太后也不敢再提供給他與直隸總督同等的權勢了。太后自己對他的海陸防御系統(tǒng)的崩潰感到極度的失望,對簽訂《馬關條約》給政府帶來的屈辱感到十分惱火。
之后便是維新分子的打擊,皇帝的改革運動,滿人、漢人明顯分成兩派密謀策劃宮廷政變,這一切事件都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達到了高潮——自然而然地,她將這些事情歸咎于大清帝國喪失的威望,而威望的喪失是由日本帶給中國的。
慈禧太后是一個情緒化的女人,李鴻章與伊藤簽訂和解條約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而慈禧本人也不可能沒有想法。各省所有的高級官僚,無論是滿洲人還是漢族人,都一致上書反對合約的批準,主張繼續(xù)和日本打下去。劉一坤,在他年老的軀體中迸發(fā)出憤慨,宣稱不同意割讓中國領土,還要一戰(zhàn)到底。但是當時很明顯的事實是他根本沒有打仗的資質。張之洞是李鴻章多年的老對手,他也加入了“狗叫”聲中,譴責這位他三年前曾歌頌的忠誠愛國的同事。有幾分奏折說該以“警告叛國者”的名義把李鴻章和其主要隨從處死。然而盡管慈禧心中不快,還是很信任這位為她服務了近40年的政治家。她沒有恢復李鴻章直隸總督的位子,但采取了措施保住了后者的性命,并給他安排了其他工作。
李鴻章于1896年被任命為參與沙皇加冕典禮的使臣,毫無疑問,這是在俄國大臣的建議下皇太后做出的安排,這樣可以用最好的方法讓李鴻章遠離敵人的勢力范圍,同時給他一個喘氣的空間和恢復“臉面”的機會。
中日戰(zhàn)爭之后五年,李鴻章從海外游歷回來之后,實際上一直遠離官場,因為他被任命的位子不是閑職就是臨時代理人。人不在官位,必有錯可挑。他在歐洲和美國旅行時,他的敵人在京城忙活著。在列強給李鴻章隆重接待的氣氛里,他們找到了機會,向慈禧和朝臣們暗示道,李總督忘掉了慈禧一直強調的大臣們應該堅持的謙卑和忠誠。
此外,當京城里的宮廷權謀和各派勢力重組時,李鴻章都不在場,所以利益受到了影響。與他關系親密值得信任的伙伴、大太監(jiān)李蓮英此時還和他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私下聯(lián)合俄國對付日本。但是滿人與官僚中的保守分子組成一個陣營,維新派和官僚中的進步分子組成另一陣營,兩個陣營間的敵意愈演愈烈。
從職業(yè)上說,李鴻章同情反動陣營,從李鴻章廣博的智慧影響來說,他又倒向進步陣營,或者至少讓他保持中立。所以盡管外界覺得驚訝,但那些熟悉此中門道的人一點也不奇怪,當李鴻章從國外回來時,皇帝的詔書罷免了他的官階和頭銜。對外宣稱的罷免理由是李鴻章有一次覲見皇帝后沒得到批準就走進了頤和園。這道詔書明顯是讓他知道敵人的數(shù)量和活動,也是讓他意識到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大把的銀子讓他的宮中朋友同情他,以便將來的方便。
無疑慷慨的金錢在需要的時候派上用處了,因為李鴻章常常痛苦地說到在他進京時總要花費一大筆銀子。大筆銀子給他帶來了想要的效果,因為之后不久他又被恢復了官階和頭銜,且被任命至總理衙門——這是一次愛爾蘭式的晉升,按普遍的說法在這件事上他花了39000兩銀子。
1900年李鴻章被任命為廣州總督,從之后的事情來看這個任命相當有趣。此次受命和上任時的情形有助于我們判斷他在去世前的一年中,主要的做事動機。當時的英國公使館宣稱把李鴻章從直隸省的位子上調走是英國外交的一個勝利,而對俄國來說卻是一個挫敗。但無論是外國辦事處還是駐京公使館都沒有明智地預測到1898年至1900年之間所發(fā)生的事件。
李鴻章被朝廷委派至廣州一事,首先說明了盡管皇太后當時對端郡王和義和團的首領們深信不疑,但她還是李鴻章的保護人。這表明了李鴻章自己已經(jīng)預見到一場即將到來的暴風雨,并希望早日離開風暴的中心。最后,這也說明京城的保守分子把李鴻章當成了一個強勁的對手。當義和團運動達到高潮時,將蠻夷趕到海里的想法在頭腦發(fā)熱的人看來是完全可取的,比如徐桐這個人就是如此。徐桐總是說如果不殺掉榮祿和李鴻章就不能取得勝利。
無疑,李鴻章在慈禧太后明確表態(tài)支持端郡王的這種政策和行動前,就多次警告她,說這些人是不會成功的。但皇太后在希望和恐懼之間糾結不已,很難信任任何一方的忠告,也難以避免受到滿漢種族敵視氣氛的影響,這種氣氛正是義和團運動后期的特征。李鴻章大膽向皇太后說明,她的愚蠢行為將會導致不可避免的后果;最終,他去了南方,腦海里始終堅守著一個想法,即很快就會有人要他出面調解,他會再次地受命,站在中國和統(tǒng)治者的無知、愚鈍、傲慢所造成的后果之間。
義和團聲稱他們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而且戰(zhàn)無不勝,但這個神話被從天津來的外國聯(lián)軍的勝利進軍破滅了,慈禧太后試圖擺脫可惡洋人的期望也破滅了。她對端郡王、剛毅和他們的狂熱追隨者的擔憂也不存在了;她立馬又成了老佛爺,對許多意見謹慎處理起來;為了收拾不顧一切后果而造成的危險局面,她只好請李鴻章幫忙。在公使團得救的兩個禮拜前,她下了一道敕令任命李鴻章恢復直隸總督的位子上,讓他立即北上,聲明“急需一名對外交事務熟悉的外交官”。
李鴻章年紀大了,遭受著病痛的折磨,而正是這種疾病在次年奪去了他的性命。然而他絲毫也沒想過要拒絕慈禧給他的這個危險而不愉快的任務。對他來講,無論是嘴上功夫還是投機,他都會忠于朝廷(一般以慈禧為代表);在畢生事業(yè)中他都堅持不懈地奉行著這個原則,并把它作為學者和官員的首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