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李鴻章傳·梁啟超(8)
- 李鴻章全傳
- (英)濮蘭德 梁啟超
- 4829字
- 2016-11-02 22:23:02
第八款 中國為保明認真實行約內所訂條款,聽允日本軍隊暫行占守山東省威海衛。又于中國將本約所訂第一第二兩次賠款交清,通商行船約章亦經批準互換之后,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周全妥善辦法,將通商口岸關稅,作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軍隊。倘中國政府不即確定抵押辦法,則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應不允撤回軍隊。但通商行船約章未經批準互換以前,雖交清賠款,日本仍不撤回軍隊。
第九款 本約批準互換之后,兩國應將是時所有俘虜,盡數交還。中國約將由日本所還俘虜,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國約將認為軍事間諜,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釋放。并約此次交仗之間,所有關涉日本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并飭有司不得擅為逮系。
第十款 本約批準互換日起,應按兵息戰。
第十一款 本約奉大日本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清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批準之后,定于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即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在煙臺互換。
觀李鴻章此次議和情狀,殆如春秋齊國佐之使于晉,一八七〇年法爹亞士之使于普。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猶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回視十年前天津定約時之意氣,殆如昨夢。嗟乎!應龍人井,螻蟻因人,老驥在櫪,駑駘目笑,天下氣短之事,孰有過此者耶?當此之際,雖有蘇張之辯,無所用其謀,雖有賁育之力,無所用其勇。舍卑詞乞憐之外,更有何術?或者以和議之速成為李鴻章功,固非也,雖無鴻章,日本亦未有不和者也,而或者因是而叢垢于李之一身,以為是秦儈也,張邦昌也,則盍思使彼輩處李之地位,其結局又將何如矣。要之李之此役,無功焉,亦無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復英雄無用武之地。平心論之,則李之誤國,在前章所列失機之十二事,而此和議,不過其十二事之結果,無庸置論者也。
9.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三國代索遼東 中俄密約
李鴻章歷聘歐洲 任外交官時代 膠州之役
旅順大連威海廣州灣九龍之役 李鴻章出總署
十九世紀之末,有中東一役,猶十八世紀之末,有法國革命也。法國革命開出十九世紀之歐羅巴,中東一役開出二十世紀之亞細亞。譬猶紅日將出,雞乃先鳴,風雨欲來,月乃先暈,有識者所能預知也。當中日未戰以前,歐人與華人之關系、不過傳教通商二事。及戰后數年間,而其關系之緊密,視前者驟增數倍。至今日,則中國之一舉一動,皆如與歐人同體相屬,欲分而不能分矣。此其故由于內治之失政者半,由于外交之無謀者亦半。君子讀十年來中外交涉史,不禁反而掩袖涕涔涔下也。
戰事之前,中國先求調停于英、俄,此實導人以干涉之漸也。其時日人屢言,東方之事,愿我東方兩國自了之,無為使他國參于其間。顧我政府蓄憤已甚,不能受也,惟欲嗾歐人以力脅日本。俄使回言:俄必出力,然今尚非其時。蓋其處心積慮,相機以逞,固早有成算矣。乙未三月,李鴻章將使日本,先有所商于各國公使。俄使喀希尼曰:吾俄能以大力拒日本,保全中國疆土,惟中國必須以軍防上及鐵路交通上之利便以為報酬。李乃與喀希尼私相約束,蓋在俄使館密議者數日夜云。歐力東漸之機,蓋伏于是。
當時中國人欲借歐力以拒日者,不獨李鴻章而已,他人殆有甚焉。張之洞時署江督,電奏爭和議曰:若以賂倭者轉而俄,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轉敗為勝。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與俄國商訂密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之地以酬之,許以推廣商務。如英肯助我,報酬亦同,約云云。當時所謂外交家者,其眼光手段,大率類是,可嘆。
馬關定約,未及一月,而俄國遂有與德、法合議逼日本還我遼東之事。俄人代我取遼,非為我計,自為計也。彼其視此地為己之勢力范圍,匪伊朝夕。故決不欲令日本得鼾睡于其臥榻之側也。故使我以三十兆兩代彼購還遼東于日本之手,先市大恩于我,然后徐收其成。俄人外交手段之巧,真不可思議。而李鴻章一生誤國之咎,蓋未有大于是者,李鴻章外交之歷史,實失敗之歷史也。
還遼事畢,喀希尼即欲將前此與李私約者,提出作為公文,以要求于總署。值物議沸騰。皇上大怒,鴻章罷職,入閣閑居,于是暫緩其請,以待時機。丙申春間,有俄皇加冕之事,各國皆派頭等公使往賀。中國亦循例派遣,以王之春嘗充唁使,故賀使即便派之。喀希尼乃抗言曰:皇帝加冕,俄國最重之禮也,故從事斯役者,必國中最著名之人,有聲譽于列國者方可。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當此責。可勝任者,獨李中堂耳。于是乃改派李為頭等公使。喀希尼復一面賄通太后,甘誘威迫,謂還遼之義舉,必須報酬、請假李鴻章以全權。議論此事。而李鴻章請訓時,太后召見,至半日之久,一切聯俄密謀,遂以大定。
李鴻章抵俄京圣彼得堡,遂與俄政府開議喀希尼所擬草約底稿。及加冕之期已近,往俄舊都莫斯科,遂將議定書畫押。當其開議也,俄人避外國之注目,不與外務大臣開議,而使戶部大臣當其沖。遂于煌煌矩典萬賓齊集之時,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而此關系地球全局之事,遂不數日而取決于樽俎之間矣。俄人外交手段之剽悍迅疾,真可羨可畏哉。時丙申四月也。
密約之事,其辦訂極為秘密,自中俄兩國當事之數人外,幾于無一知者。乃上海字林西報,竟于李鴻章歷聘未歸之時,得其密約原文,譯錄以登報上,蓋聞以重金購之于內監云。其全文如下:
大清國大皇帝前于中日肇釁之后,因奉大俄羅斯國大皇帝仗義各節,并愿將兩國邊疆及通商等事,于兩國互有益者,商定妥協,以固格外和好,是以特派大清欽命督辦軍務處王大臣為全權大臣,會同大俄羅斯國欽差出使中國全權大臣一等伯爵喀,在北京商定,將中國之東三省火車道接連俄國西伯里亞省之火車道,以冀兩國通商往來迅速,沿海邊防堅固,并議專條以答代索遼東等處之義。
第一條 近因俄國之西伯里亞火車道竣工在即。中國允準俄國將該火車道一由俄國海參崴埠續造至中國吉林琿春城,又向西北續至吉林省城止。一由俄國境某城之火車站續造至中國黑龍江之愛琿城,又向西北續至齊齊哈爾省城,又至吉林伯都訥地方,又向東南續造至吉林省城止。
第二條 凡續造進中國境內黑龍江及吉林各火車道,均由俄國自行籌備資本,其車道一切章程,亦均依俄國火車條程,中國不得與聞。至其管理之權,亦暫行均歸俄國。以三十年為期。過期后,準由中國籌備資本估價將該火車道并一切火車機器廠房屋等贖回。惟如何贖法,容后再行妥酌。
第三條 中國現有火車路擬自山海關續造至奉天盛京城,由盛京接續至吉林。倘中國日后不便即時造此鐵路者,準由俄國備資由吉林城代造,以十年為期贖回。至鐵路應由何路起造,均照中國已勘定之道接續至盛京并牛莊等處地方止。
第四條 中國所擬續造之火車道,自奉天至山海關至牛莊至蓋平至金州至旅順口以及至大連灣等處地方,均應仿照俄國火車造,以期中俄彼此來往通商之便。
第五條 以上俄國自造之火車道所經各地方,應得中國文武官員照常保護,并應優待火車道各站之俄國文武各官,以及一切工匠人等。惟由該火車道所經之地,大半荒僻,猶恐中國官員不能隨時保護周詳,應準俄國專派馬步各兵數隊駐扎各要站,以期妥護商務。
第六條 自造成各火車道后,兩國彼此運進之貨,其納稅章程。均準同治元年二月初四日中俄陸路通商條約完納。
第七條 黑龍江及吉林長白山等處地方所產五金之礦,向有禁例,不準開挖。自此約定后,準俄國以及本國商民隨時開采,惟須應先行稟報中國地方官具領護照,并按中國內地礦務條程,方準開挖。
第八條 東三省雖有練軍,惟大半軍營仍系照古制辦理。倘日后中國欲將各省全行改仿西法,準向俄國借請熟悉營務之武員來中國整頓一切,其章程則與兩江所請德國武員條程辦理無異。
第九條 俄國向來在亞細亞洲無周年不凍之海口,一時該洲若有軍務,俄國東海以及太平洋水師,諸多不便,不得隨時駛行。今中國因鑒于此,是以情愿將山東省之膠州地方暫行租與俄國,以十五年為限。其俄國所造之營房棧房機器廠船塢等類,準中國于期滿后估價備資買入。但如無軍務之急,俄國不得即時屯兵據要,以免他國嫌疑。其賃租之款,應得如何辦理,日后另有附條酌議。
第十條 遼東之旅順口以及大連灣等處地方,原系險要之處。中國極應速為整頓各事,以及修理各炮臺等諸要務,以備不虞。既立此約,則俄國允準將此二處相為保護,不準他國侵犯。中國之允準,將來永不能讓與他國占踞。惟日后如俄國忽有軍務,中國準將旅順口及大連灣等地方,暫行讓與俄國水陸軍營泊屯于此,以期俄軍攻守之便。
第十一條 旅順口大連灣等處地方,若俄國無軍務之危,則中國自行管理,與俄國無涉。惟東三省火車道,以及開挖五金礦諸務,準于換約后即時便宜施行。俄國文武官員以及商民人等所到之處,中國官員理應格外優待保護,不得阻滯其游歷各處地方。
第十二條 此約奉兩國御筆批準后,各將條約照行。除旅順口大連灣及膠州諸款外,全行曉諭各地方官遵照。將來換約,應在何處,再行酌議。自畫押之日起,以六個月為期。
中俄密約以前為一局面,中俄密約以后為一局面。蓋近年以來列國之所以取中國者,全屬新法:一曰借租地方也,二曰某地不許讓于他國也,三曰代造鐵路也,而其端皆自此密約啟之。其第九條借租膠州灣,即后此膠、威、廣、旅、大成嚆矢也。其第十條旅顧大連不許讓于他人,即各國勢力范圍之濫觴也。而鐵路一端,斷送祖宗發祥之地。速西伯利亞大路之成,開各國覬覦紛爭之漸者,固無論焉。嗚呼!牽一發,動全身,合九州,鑄大錯,吾于此舉,不能為李鴻章恕焉矣。
或曰,此約由太后主之,督辦軍務處王大臣贊之,非鴻章本意云。雖然,莫斯科草約,定于誰氏之手乎?此固萬無能為諱者也!自此約原文既登報章后,各國報館,電書紛馳,疑信參半,無論政府民間,莫不驚心動色。鴻章游歷歐洲時,各國交相詰問,惟一味支吾搪塞而已。其年七月,莫斯科畫押之草約,達北京。喀希尼直持之以與總署交涉。皇上與總署,皆不知有此事,愕怒異常,堅不肯允。喀希尼復賄通太后,甘言法語,誘脅萬端。太后乃嚴責皇上,直命交督辦軍務處速辦,不經由總理衙門。西歷九月三十日,皇上揮淚批準密約。
李鴻章之賀俄加冕也,兼歷聘歐洲,皆不過交際之常儀,若其有關于交涉者,則定密約與議增稅兩事而已。中國舊稅則,凡進口貨物,值百抽五。此次以賠款之故,欲增至值百抽七五。首商諸俄國,俄允之。次商諸德法,德法云待英國取進止。既至英,與宰相沙士勃雷提議。其時英與中國之感情甚冷落,且以中俄密約之故,深有疑于李鴻章,沙氏乃托言待商諸上海各處商人,辭焉,此事遂無所成。
李之歷聘也,各國待之有加禮,德人尤甚,世以為此行必將大購船炮槍彈,與夫種種通商之大利,皆于是乎在。及李之去,一無所購,歐人蓋大失望云。李之至德也,訪俾斯麥,其至英也,訪格蘭斯頓,咸相見甚歡,皆十九世紀世界之巨人也。八月,鴻章自美洲歸國。九月十八日,奉旨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自茲以訖光緒廿四年戊戌七月,實為李鴻章專任外交時代。而此時代中,則德據膠州,俄據旅順口、大連灣,英據威海衛、九龍,法據廣州灣,實中國外交最多事最危險之時代也。
還遼之役,倡之者俄,而贊之者德、法也。俄人既結密約,得絕大無限之權利于北方,躊躇滿志,法人亦于光緒廿二年春夏間,得滇、緬、越間之甌脫地,又得廣西鎮南關至龍州之鐵路,惟德國則寂寂未有所聞。廿三年春,德使向總理衙門索福建之金門島,峻拒不許,至十月而膠州之事起。
是役也,德國之橫逆無道,人人共見。雖然,中國外交官,固有不得辭其咎者。夫始而無所倚賴于人,則亦已耳,既有倚賴,則固不得不酬之。能一切不酬則亦已矣,既酬甲酬乙,則丙亦宜有以酬之。三國還遼,而惟德向隅,安有不激其憤而速其變者?不特此也,中俄密約中聲明將膠州灣借與俄人,是俄人所得權利,不徒在東三省而直侵入山東也。方今列國競爭優勝劣敗之時,他國能無妒之?是德國所以出此橫逆無道之舉者,亦中國有以逼之使然也。歲十月,曹州教案起,德教士被害者二人。德人聞報,即日以兵船闖進膠州灣,拔華幟樹德幟,總兵章高元擄焉。警報達總署,與德使開議。德使海靖惟威嚇恐嚇,所有哀乞婉商者,一切拒絕。欲乞援于他國,無一仗義責言,為我訟直者。遷延至兩月有余,乃將所要挾六事,忍氣吞聲,一一允許,即將膠澳附近方百里之地,租與德國九十九年,山東全省鐵路礦務,歸德國承辦等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