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淺談篆刻(1)
- 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詩詞(04)
- 弘一法師
- 4945字
- 2016-11-02 21:21:50
一.緣起
承蒙諸位抬舉,說我于篆刻有所深研,這些話實在過譽。既然諸位對敝人學篆刻的事感興趣,那么敝人就略述個中簡概,以供諸位參考!因我國篆刻藝術淵源流長,從頭講起,恐篇幅太長而時間不許,故今日先略講明代以前的篆刻發展,之后將從明代流派開講,因明代以前,篆刻多用于官府,文人士子亦多不涉及;明以后,篆刻方為文人所自習,遂成文化大觀。
篆刻,自商周始即應用于政治中,后影響所及更廣,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藝術乃至宗教,無不產生過密切聯系;且其美術價值極高,故與書法、繪畫最終鼎足而立,故不可輕視其藝術特性。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變革,至明清之際蔚為大觀,終成獨立之藝術。
篆刻起源,據考起自商周,那時多用于帝王之璽或官府之印。至春秋戰國時期,刻印已有私用,間有當著飾物者;因當時小國林立,故篆刻之印因文化之差異而風格各異。
至秦漢時期,篆刻之法更趨成熟,因文化成就所影響——尤其漢代篆刻,其印面篆文與處理方法,一直為篆刻家追求的藝術境界,認為那是篆刻藝術難以逾越的藝術巔峰。
經魏晉南北朝而到隋唐時,因文化的高度發展,故篆刻也呈現出“中興”氣象,其中尤其是因皇帝的收藏以及用于鑒賞字畫之印,因而隋唐時篆刻在繼承之上有所發展。
到宋元時期,官印、私印比前代都有所增加,且于此時出現了文人自篆自刻的現象了,后人將元朝王冕視為文人自刻印章之第一人;又因趙孟頫、吾丘衍等文人提出篆刻復古的思想,加之古印譜的匯集與印刷業的發達,因而開文人篆刻之先河。此時的篆刻著作,較有名者如錢選的《錢氏印譜》、趙孟頫的《印史》(一卷)、吾丘衍的《古印式》(二卷)、吳睿的《漢晉印章圖譜》、楊遵的《楊氏集古印譜》、陶宗儀的《古人印式》等,故篆刻至元代時已有長足的發展。
至明代時期,因文彭、何震、蘇宣等人的愛好與成就,加上古印譜的印刷與流通,故令篆刻藝術于明朝一代大放異彩,后形成了不少流派;其中,以文彭、何震、蘇宣最為杰出。
到清代時,篆刻更是達到空前的發展,其成就幾乎可與漢代比肩。其時主要以汲古、創新為特色,流派紛現,個性分明,且不乏篆刻之大家,令篆刻又達一座新高峰。
以上為篆刻之藝術特點,簡述如上,以利綜觀,詳情容后再述。
二.明代篆刻
前面講到,篆刻至元代時,已從官印擴充到私印,并出現文人自刻自篆之風。這主要是因為宮廷及民間輯錄的古印譜增多;加上大書法家趙孟頫、吾丘衍等人的提倡;又因印刷業的發達,令印譜流傳漸廣,故篆刻至元代,不但開文人自刻之先河,且開復興之氣象。
明代時期,因印刷之便利、石材多樣化,以及印學理論之興起,于是文人篆刻漸成風氣,致使文人流派異軍突起,成為明代藝術風景線上一道亮麗的景色。其中,文彭、何震二人被世人認為是明后期最杰出的兩大印家,對當時篆刻藝術影響極大。
1.文彭
文彭,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書法家文征明的長子,與弟弟文嘉一起稱譽藝壇,曾任兩京國子臨博士,故世稱“文博士”,他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篆刻家,是明代篆刻史上的先驅者。
文彭曾嘗試將青田石作刻印材料,很成功,后被文人廣泛采用和傳播;又因其身份顯赫,又開風氣之先河,故后人公認其為明代篆刻之領袖。時人對他評價較高,如朱簡云:“德靖之間,吳郡文博士壽承氏崛起,樹幟坫壇……自三橋而下,無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漢,猗歟盛哉!”可見其影響所及。
據明代王野的評論,文彭的篆刻作品“法雖出入,而以天韻勝”。以其作品觀之,其印以安逸清麗為主調,刻意師法漢代,但亦有宋元之遺風。以其書畫作品上的鈐印考之,后世認為出自文彭之手的,如“文彭之印”(朱、白各一)、“文壽承氏”“文壽承父”“壽承氏”“三橋居士”等;常見者為“壽承氏”“七十二峰深處”二印。這些印的四周邊欄都呈現嚴重剝蝕狀,頗似金石所印效果,而這種潔凈的篆法配以古樸邊欄的處理方法,成為后世修飾印面技藝之先聲。
綜觀其于篆刻之貢獻,可分為二:一是開創以石材刻印,后遂成風氣,開辟了石章之先河;二是師法秦漢,擯除宋元之流弊,有承前啟后之功績。他所開創的“吳門派”(亦稱“三橋派”),開篆刻流派之端緒,故后人將他視為流派篆刻之開祖。
2.何震
何震,字長卿,又字主臣,號雪漁,安徽婺源人(婺源,明清時期屬于安徽徽州,現劃歸江西管轄,明代《徽州府志》《安徽通志》有記載),明代著名篆刻家,與文彭合稱為“文何派”。
何震一生曾游歷過江蘇、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一位終生靠賣印為生的篆刻家。早年客居南京,曾與文彭探討六書,終日不休。后來,由友人江道昆(著名文學家,官至兵部佐侍郎)引薦,后遍歷邊塞,因篆藝精到,故而名噪一時;晚年又回到南京,后居承恩精舍,“直至無錢,主僧為之含殮”。
何震一生對篆刻癡迷,而貢獻亦大。他的作品多呈蒼勁老練、持重穩重之勢,用力剛猛,線條犀利,如“云中白鶴”一印即是;其他易見之精品,如“沽酒聽漁歌”“蘭雪堂”等印。
他的印頗具秦漢章法,對其作品也推崇倍至,說其“白文如晴霞散綺、玉樹臨風,朱文如荷花映水、文鴛戲波……莫不各臻其妙,秦漢以后一人而已”。董其昌更有“小璽私印,古人皆用銅玉。刻石盛于近世,非古也;然為之者多名手,文壽承、許元復其最著已。新都何長卿從后起,一以吾鄉顧氏《印藪》為師,規規帖帖,如臨書摹畫,幾令文、許兩君子無處著腳”之語。
后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輯自刻印而成印譜,取名《何雪漁印選》,開印家匯編自刻印之先河,頗具開拓之精神。時人稱他的成就為“近代名手,海人推為第一”,誠實語也。
他后來開創了“雪漁派”,篆刻風格影響當時篆刻界,乃至整個文化藝術界及政治用途,其后延續至明末清初,可見其印影響之大!時人多爭相收藏其所篆之印——“工金石篆刻,海內圖書出其手者,爭傳寶之。生平不刻佳石及鐫人氏號,故及今流傳尚不乏云”(《徽州府志》,1699)。
3.蘇宣
蘇宣,字爾宣,安徽歙縣人,篆刻曾得文彭的傳授,但受何震的影響較大。其印中精品有“嘯民”“蘇宣之印”“流風回雪”等,所治之印,篆法自然,剛勁有力,既有何派之猛利,以摻以自家之平實,故別具一番新氣象。
他在晚年總結治印心得時說:“始于摹擬,終于變化,變者愈多,化者愈化,而所謂摹擬者愈工巧焉。”其印與何震的“神而化之”是相承的,故明代吳鈞贊嘆其印“雄健”,有渾樸豪放之勢。蘇宣亦曾感慨云:“余于此道,古討今論,師研友習,點畫之偏正,形聲之清濁,必極其意法法,逮四十余年,其苦心何如!”
他曾在文彭家設館,得文彭傳授篆法;后縱覽秦漢璽印,深得漢印的布白之妙,在朱、白文的處理上充分汲取了斑駁氣息,多追求金石氣息,因其印古樸蒼渾,故名揚海內。因他的篆刻在當時頗有名氣,僅次于文、何,時人稱他與文彭、何震三家鼎立,曾著有《蘇氏印略》,計四卷。
4.朱簡
朱簡,明代篆刻家,字修能,號畸臣,后改名聞,安徽修寧人。
其人工詩文,精研古代篆體,師事陳繼儒。曾從友人收藏品中看過大量的古印原拓本,后來花了兩年時間精心摹刻,編成《印品》二集,對于后人分辨印章真假、考證璽印、深研章法都有極大好處;并首創印學批評,提出篆刻分“神、妙、能、逸”四品,為其獨到見解。其印有“董玄宰”“董其昌”“陳繼儒”“馮夢禎印”等,可謂其代表作。
其篆刻著重筆意,以切刻石,后自成一家。他曾在《印章要論》中說:“印始于商周,盛于漢,沿于晉,濫觴于六朝,廢弛于唐宋,元復變體,亦詞曲之于詩,似詩而非詩矣。”“印譜自宣和始,其后王順伯、顏叔夏、晁克一、姜夔、趙子昂、吾子行、楊宗道、王子弁、葉景修、錢舜舉、吳思孟、沈潤卿、郎叔寶、朱伯盛,為譜者十數家,譜而譜之,不無遺珠存礫、以魯為魚者矣。今上海顧氏以其家所藏銅玉印,暨嘉禾項氏所藏不下四千方,歙人王延年為鑒定出宋元十之二,而以王順伯、沈潤卿等譜合之木刻為《集古印藪》,裒集之功可謂博矣。然而玉石并陳、真贗不分,豈足為印家董狐耶?”可見其涉獵及領悟頗深。
對于篆法,他認為“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次則嶧山碑、詛楚文。商、周、秦、漢款識碑帖印章等字,刻諸金石者,庶幾古法猶存,須訪舊本觀之。其他傳寫諸書及近人翻刻新本,全失古法,不足信也。”此可謂至論,值得我輩深思!
善詩,與李流芳、趙聲光、陳繼儒等交往較密;由于他的廣見博聞,故其在印學理論上的造詣頗深,著有《印品》《印經》《菌閣藏印》《修能印譜》行世。
5.汪關
汪關,原名東陽,字呆叔,后得一方漢代“汪關”古銅印,遂改名汪關,后更字尹子,安徽歙縣人;汪關不僅癡迷收藏,還喜鉆研秦漢古璽印章,并潛心摹刻;他的兒子汪泓在其影響下亦愛上刻印。汪關父子開創了一種明快工穩、恬靜秀美的印風,深得眾人青睞;但因過于癡迷,故得“大癡”“小癡”之雅號。
汪關父子的印風對后世影響較大。與他們同時代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李流芳在《題呆叔印譜》中贊道:“今世以此道行者,自長卿(何震)而后,有蘇嘯民、陳文叔、朱修能諸人,獨呆叔(汪關)獨癡,足跡不出海隅,世無知之者。然能有漢、宋、元之長,而獨行其意于刀筆之外者,不得不推呆叔。吾謂長卿之后,呆叔一人而已。世有知者,當不以吾言為妄也。”可見其于藝術追求之執著不同一般。
汪關治印樸茂穩實,仿漢印神形俱備,他治印,善使中刀,刀法樸茂穩實,章法一絲不茍,深得漢印神韻,邊款亦有功力,為明人追摹漢法之開創者,令當時印壇面目一新,受其影響者有沈世和、林皋等;著有《寶印齋印式》二卷行世。
6.明代印譜
明代時期,文人或篆家匯集古印而輯成譜者眾,可謂“蔚然成風”,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明萬歷年間顧從德所匯集之《印藪》(木刻本)——此譜原拓本名為《集古印譜》,初僅拓20部,“雖好者難睹真容”,在當時影響極大。三年后又作修訂,屢經翻版,故流傳極廣,對當時篆刻的傳播與推廣有較大的影響。
當時,大部份篆刻家集中在以南京、蘇州為中心的江南,故篆刻與文學、書法、繪畫交流較密;而不少書畫名家也樂于自刻自篆,如文彭、趙宦光、朱簡、李流芳等人。由于印學理論在發展中形成了兩派意見,即主張復古和反對復古,因而促進了印學理論的進步。而明代的印學著作最為杰出者,當推周應愿的《印說》、朱簡的《印品》和徐上達的《印法參同》。《印說》一書所涉甚廣,論議中常有精要之言,并對時興之石章鐫刻法總結出六種刀法之害,對后世影響極大;它還于中提出了審美之見解,可算得上是篆刻美學開創性作品。而《印品》一書,是朱簡廣交印家及收藏家,看過他們收集的古今印章近萬枚,共花了14年時間摹刻了自周秦至元明間的各類璽印刻章,并詳加評論,而編成《印品》一書,共計五冊。《印法參同》一書,是徐上達對篆刻技法與理論的深入和發揮,頗具藝術價值,對明代及清代的印學有極大的貢獻。
三.清代篆刻
習書法篆刻,宜從《說文》的篆字入手,隸、楷、行等輔之;書法篆刻作品皆宜作圖案觀,古人云“七分章法,三分書法”,謂為信然,誠為篤論。于常人所注之字畫、筆法、筆力、結構、神韻,乃至某碑某帖某派,吾人皆一致屏除,不刻意用心揣摩,此為自見,不知當否?
篆刻之法,亦應求自然之天趣,刻印亦可用圖畫的原則,并應注重章法布局。篆刻工具,可用刀尾扁尖而平齊若椎狀之刻刀,因錐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椎形刀刻白文,能得自然之天趣也。此為敝人之創論,不知當否?
敝人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整體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觀之則可矣,決不用心揣摩。不唯寫字,刻印也是相同的道理。無論寫字、刻印,道理是相通的;而“字如其人”,某人所寫之字或刻印,多能表現作者之性格(此乃自然流露,非是故意表示)。體現朽人之字者:平淡、恬靜,中逸之致是也,諸君作參照可也。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可見,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有刻字藝術了。
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形狀各異,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至秦代,因文字由“籀書”漸演變成篆書,而印之形式亦趨廣泛,故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至漢代,篆刻藝術頗為興盛,所刻之印,史稱“漢印”,其字體由小篆演變成“隸篆”。漢印的印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岡曾有“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之語,可視為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