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附1 杜威講演(10)

7.心物關系問題

先講關于第三組“心”與“物”的問題。用這個見解看來,心與物完全相反。物質界是靜的,不變的,固定的,可分為部分甚至原子、分子。物質界是小部分組織起來的,從這里到那里,雖然可以重新安排組織,物質總是不變。

照柏格森的意思,物質界是空間的關系,心理上的經驗,要用“綿延”來解說。物質只有空間的,有“時間”,也只是空間的變相。“真的時間”本身就是變遷,物質界的時間是假時間。譬如說三個月后有日蝕,這三個月好像是真的時間了,其實能這樣隔斷的,還是假時間,是空間的變相。

我們可以用比喻說明假時間與“真時間”的區別:時鐘上長短針表示的幾點幾分,是用長短針的相對位置來呈現,所以是空間的變相,不是“真的時間”;人餓極了急需食物充饑,人掉到水里,等人來救,公堂上將判而未判,這些流逝、等待、煎熬,才是“真的時間”。用這種時間與鐘上長短針表示的時間相比,就知道“真時間”與假時間的區別了。

8.感覺來自物的影響

這一段話總結起來,就是物質界是空間的,心理的生活經驗才是“真時間”。柏格森還有一種講法,就是用“感覺”與“記憶”來講。他說感覺全是物質的影響,譬如這個杯子把燭光的火反射出來,可以說他是感覺到燭火的熱;鏡子能反射一切東西,也可以說有感覺。外物的影響,是純粹的感覺。

9.“記憶”為人所獨有

杯子、鏡子可以有感覺,“感覺”是物的影響,但“記憶”決不是物所能有的。記憶可以把種種過去都召回來,立刻跳到將來,隨著時間增長、隨時吸取。這是唯獨人才擁有的現象,這決不是物所能擁有的,只是太習慣,熟視無睹。如果人真能明白記憶的作用,純粹唯物論的見解,就不攻而自破了。

物質可以彼此感覺,杯子放在燭光的前面,杯子有感覺,茶壺放在鏡子的前面,鏡子也有感覺:但這些都是死的。人在生活上的感覺不是這樣,人的感覺會因需要而有所“選擇”。手放在眼前,便把大門遮住了。

柏格森說:這因為位置近的比遠的更重要,所以把不重要的擋住了;走到門口,大門就顯現出來。大門的重要性也就上升了。譬如說地球是圓的,乍一聽,一定很奇怪,如此一來,這邊是頭在上、足在下,那邊不就是頭在下、足在上了嗎?柏格森說:這個例很可以說明我們用感覺中的區別,應用到物質界去,是不可能的事。

10.人的看法“再造”了“我們”的世界

柏格森說,因為動作行為上的需要,人硬把宇宙分割成片斷,其實真的宇宙并不是片斷的。就是物質界,雖有上下、前后、左右的區別,像是片斷的,其實本來也不是片斷的,因為事實的需要,就把區別硬加上去。

這種分析,重要在柏格森的斷案。他提出假說,認為這樣看來,不動的、不變的、死的物質界,也許可以鮮活變動起來,與心靈世界一樣。這是一個極大的假設。他說:因事實的需要,硬用人的智慧(這是他所最看不起的),把不斷的世界割成固定的、死的、有區別的世界,本來物質界與心界是沒有分別的。

柏格森見解的兩點:

第一,科學上把“質”與“力”的區別根本打消。譬如桌子,不是物質,而是無數的力在活動。這就是科學把質與力的區別打破了,再用力來解釋質。

第二,人的記憶確把經驗割成片斷,又怎么能不知道物質界也是割成片斷的呢?

現在再把他應用到第一組本體界與現象界的問題上去。

從前的人以為本體界比現象界為高,超出現象界之上。柏格森以為本體界并不高,并不難懂。本體界就是繼續創造活動永遠更新的“真的時間”。人只要內省,不要因為需要知識就把綿延遮斷,自然能達到“綿延”,這種真正的時間。

11.智力與直覺

柏格森從這個本體、現象兩界的區別上,引出知識論的兩個重要觀念:“智力”與“直覺”。這兩個觀念都以知識與人的需要和興趣密切相關為前提,就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確定知識的價值。但與實驗主義不同,柏格森看不起知識,不相信知識,以為知識把“真的時間”遮住了。

柏格森看不起知識,主張直覺,只要內省的程度到了,自然會有直覺,自然就知道本體是連續不斷的創造。柏格森受到古代神秘主義的影響,為了杜絕知識對生命的曲解,寧愿調用神秘色彩極濃的直覺主義觀念。

無論如何,柏格森這種學說,一方面固帶有很科學的意味,另一方面要顧及人類滿足宗教形而上學的欲望,又帶有神秘的意味。他這種態度,也許是他享有大名、信徒很多的原因。他以實驗主義的論調作為根據,又能滿足各方面的欲望,自然有這么多的信徒、這么大的名聲了。

再把這個觀念應用到終極問題上,就是宇宙是前定的還是自由的問題。柏格森以為“真的時間”之內的宇宙,不斷創造進化,時時活動,時時變新,決不會前定。人知道過去,決不能知道未來。占據空間的物質世界是固定的、隔斷的、前定的。

柏格森講“真的時間”是創造發明永遠不斷的,可比詩人做詩,詩中從一個字一個字的分開來看,是機械的;但其神味詩興,是創造的、獨一無二的。創造進化更新生命內涵,鍛造自由。不能做到這個地步,只有墮落到機械習慣中。

12.達爾文觀點的疑難之處

他在這部書中,指出達爾文生物演化學說的三個主要觀點存在疑難:

(一)生物的種種機能是由極微細的變遷一點一點積累而來;

(二)這種微細的變遷,應對四周環境,不知不覺演變出來;

(三)是自然天擇:變遷以后,適合環境的,子孫繁昌;不能適應環境的,就淘汰了。

達爾文這種講法,有一個很大的困難。有許多機能是很復雜的,照達爾文講,一定以為這是一步一步很微細地累積起來的,越復雜越有用;但是這些機能在沒有發達到這樣復雜的時候,有什么用呢?達爾文說眼睛是為應對環境演變出來的,但是要演進到相當復雜的程度才能應用,只有一小部分機能而還沒有完全成為眼睛,看的機能如何運用,沒有運用又怎么能繼續演變?

目的論者則以為,這些變化,一定出自一個人格神之手,有了計劃,有了目的,然后一點一點地演變出來。例如一所房子,必須先有目的,從基礎、地板、墻壁、屋頂和裝飾,一層層堆積起來,最后有復雜完整的房子。生物進化也是如此。眼睛的變遷,是計劃好了才這樣變遷的,是先有目的。柏格森認為,這兩種觀點,在達爾文的思想中都存在,雖然解釋得精細嚴謹,但始終是在生物演變的投影上做工夫,從未深入生物演變本身。

13.批評機械論和目的論

柏格森在《創造的進化》一書中,開端就批評機械論和目的論。它們的共同錯誤在于,都只承認現成的,而不承認新生的力量。

達爾文以為,進化是小分子機械的因緣和合,和合好的生存下來,不好的就消亡了。這種小分子和機械和合的規則都是現成的。目的論假設一種計劃,以為想造房子一樣計劃好的,現有的和將來出現的,早就包含在過去之中,沒有任何新生的東西出現,也不承認創造和發明。

柏格森以為這兩派所以不能有滿意的解決,都是因為想用知識的緣故。不知知識只能應付物質,不能懂得生命的。生物進化的生命,就是“真的時間”。知識只能對付分段的零碎的東西,決不能懂得永遠變遷永遠創造的生命。譬如潮水打過一塊海上的小石,小石是死的,怎樣懂得潮水是個什么東西。知識要懂得生命,也和這個道理一樣的。

第一種問題 能夠領會生命的是意志,不是知識

柏格森以為,知識不能領會生命,生命是意志的作用。要懂得生命,必須從意志的動作入手。知識的作用,只能把有機體分析解剖;血脈、皮膚、筋肉,甚至分子、原子,分得很細,但生命是整個的,越分越不能明白生命如何運作。要領會,只有從意志勇猛前進,奮發努力,意志生活最充足的時候,才有可能懂得生命是什么。

柏格森確定,生命是意志的作用,意志是沒有計劃的,沒有意識的。意志只是生命的沖動,努力往前推,遇見險阻,就打破險阻,繼續前進。這是意志的經驗,是生命的真相。要想了解生命的真相,只有看作沖動,沒有別的觀點可以解說進化的道理。

柏格森以為生物進化之機能的變遷,只有這個觀點可以解說,他名之曰“生命的奮進”,就是永遠往前推的意思。一切官能變遷到這般復雜,不像機械論、目的論的兩種講法,而是生命內在的生活意志。生命奮進,遇環境有困難的時候,便立刻征服,再往前奮進,沒有什么計劃和考慮。眼睛是為要看而奮進的結果,久而久之,成為應對環境的最滿意的機能。

眼睛是生命往前奮進時留下的影子。生命往前奮進,遇著障礙就征服,眼睛就是努力要看的一點意志的結果。譬如桌上鋪著許多鐵屑,手摸過去,一定留下一個手的痕跡;機械論者以為這是偶然成功。目的論者以為這是先有預算然后畫出來。兩說都沒有看見生命往前奮進的沖動,遇著障礙,留下這一點意志的痕跡。

第二種問題 種種生物怎樣產生的

柏格森以為進化學者的大錯,在于把植物、動物、人三者看作一條直線,不知這個三步并不從一條直線來的。生命奮進的時候,總希望最滿足最完備最充分的前進的。但是隨時遇見障礙,隨時征服,遇見一下,征服一下,試驗一下,停頓一下,各種動植物就是隨時停頓的結果。

生命從一個出發點往前奮進,不是一條直線的,而是隨時遇見障礙,隨時征服,隨時試驗,隨時停頓。譬如生命演進,到了昆蟲,遇見障礙,停頓了;另外一個物種產生,到了蛇,遇見障礙,又停頓了。再有一個物種產生,……如此持續和間歇并存的生命接力運動,一步一步,直到誕生人類。

柏格森以前的哲學家利用進化觀念最烈的是斯賓塞,他以生物環境差異來解釋生物的種群差異:魚必在水中,鳥必在空中,都以環境的適宜與否為條件。柏格森以為這是錯了。譬如從城中有一條到鄉村的路,中間總有許多橋,山,灣等等,這都是環境需要不能不如此。但這是環境的結果,必須先有造路的意志,然后有路,橋,山,灣,同樣,我們不能以環境去確定種類。生物為什么要適應環境?因為它們有要生活的意志。

第三種問題 人的智慧與動物的本能結合才有繼續發展的希望

人與動物的一切區別,在于動物發展天性的本能,人發展智慧。昆蟲中的蟻和蜂還有智慧,因天性的沖動,可以把本能充分發展。

柏格森舉出動物發展天性本能與人發展智慧,有三種不同之處。

第一,人的智慧是應對物質世界的,而動物是為了應對生存。

柏格森所講,人的天性不及動物的發展,所以用智慧彌補不足。

第二,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就是人能制造器具。

動物的器具,尖牙利爪,都是隨身帶的,不能制造身外的器具。人就不然了,眼睛不夠看,所以造顯微鏡、望遠鏡。動物要溫暖,只靠著他的皮,人則能用金石取出火來,制造爐子。這都是人類以智慧彌補天性不足的例子。

第三,人與動物,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

動物能發展他的天性,而吃虧在沒有智慧,不能靠器具;人有智慧造器具,如顯微鏡、望遠鏡等,而因天性不能如動物的發展,不懂得生命的真義。

柏格森以為哲學的問題,就是怎樣把動物的天性與人的智慧融合起來的問題。動物不知道尋找東西的方法而找得到,人知道方法卻找不到;這層短處,只要把智慧與直覺聯合起來,就能補救。

14.評價

柏格森在現代哲學家中,對許多問題的解說,見解獨到;他有藝術天才,其哲學見解也有許多超絕之處。最重要的一些觀念,足以幫助我們遠離概念化的經院說教,如:

1.生活不能用知識來了解,要想了解,只有投入生活;

2.行動不能用知識來了解,要了解只有去行動。

這雖然不是他獨創的,但以前沒有講得這樣圓滿,在具體的、鮮活的生活經驗中來檢驗知識,雖然他沒有提及知識必須用效果來證明自身為真,但其哲學傾向與實用主義大同小異。

3.繼續創造、繼續進化的觀念,也講得很痛快,這與強調知識的未完成性十分接近,杜威先生也持此觀點。

4.真理不能由冰冷的知識得來,而是來自人心的內在直覺。

但他把許多機智的見解組織成哲學系統的時候,用了許多的譬喻修辭。他很會做文章,只想盡力發揮,卻不能自圓其說。他有組成哲學系統的野心,想把哲學用一個觀念貫串起來,免不了困難。這些地方,詹姆斯比他聰明得多。詹姆斯有見解,盡管各方面盡量發揮,一點沒有組織哲學系統的野心。柏格森免不了這個短處,也許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三、羅素

今晚講的是第三個哲學家羅素,英國人,現在還是青年。他前幾年在劍橋大學當數學教授,因為主張和平,反對戰爭,歐戰起后,很受英國政府的嚴重干涉,辭去教授的職務,直到戰爭結束為止。今天先講他的理論方面的哲學,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放在下次再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夏河县| 定兴县| 那曲县| 贵南县| 孟津县| 阿勒泰市| 高雄市| 加查县| 怀仁县| 沙雅县| 大田县| 房产| 綦江县| 石林| 和平区| 石河子市| 贵定县| 山丹县| 蓬安县| 会宁县| 郴州市| 洛扎县| 始兴县| 嵩明县| 延长县| 安阳县| 广河县| 霍城县| 灌云县| 布尔津县| 武邑县| 竹北市| 洛浦县| 民权县| 桐庐县| 永春县| 沂水县| 民和| 中牟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