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地位
中國的婦女,一般給人以這樣一種概念:在社會上總是處于非常低的地位。不過本文的宗旨是試圖說明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就是說中國婦女盡管受到傳統的壓迫,還是顯示了她們是具有樹立起自己應該占有地位的能力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樣才是公正的。如果要問,說明這些史實的用意何在?簡單地說,就是:即使在中國,壓迫婦女也是辦不到的。
首先,我想引用《詩經》中饒有興味的兩段記載: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
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煌,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
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詩經》是一部公元前八世紀以前描寫我國古代社會生活最豐富和最可靠的史實記載。這里描寫得這樣坦率地偏愛兒子,輕視女兒,再不需要做任何的辯解和說明了。這是社會上各階層女性常常必須面對的,屬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簡單事實。為反抗這種不懷善意的背景,女子必須奮起斗爭,并逐漸在家庭里和較大的社會范圍內贏得一席之地。
中國古代婦女在政治生活中曾起過重要作用。孔子說過周朝十位創業主中,有一位是女性。他沒有具體說她姓甚名誰,也沒有說她做了什么事;但在西周早期歷史的頌歌中,我們可以讀到對偉大女性的高度頌揚,頌揚她們在氏族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實際上史詩的描述一直可以追溯到這一氏族起源的傳說:一位未婚女子由圣靈感應而懷胎,生下一子,日后他教民耕種,成為這個偉大氏族——西周的創始者,他就是后稷。可能居住在我國西邊的氏族中婦女享有一種特殊的崇高地位。在他們的類似歷史記載的詩歌中,歌頌他們偉大的統治者時,幾乎常常是連他們的妻子一起提到的。太王和他的妻子一起遷移,有一首詩歌是對太季與妻子太妊結婚慶典的頌歌。對周文王的妻子太姒的贊美,可以說是這些頌歌中最美好的一首。太姒生了十個才能出眾的兒子,其中之一征服了殷紂,開創了長達八百年的周朝。另一個兒子周公,是一位偉大的將軍和政治家。不過周朝后來的歷史中,婦女所起的部分作用似乎常常是不好的。公元前721年,西周亡于西戎之手,歷史把這一事件歸咎于一個女子褒姒。一首詩中這樣記載著: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正史中沒有記載褒姒究竟是怎么使周朝遭到滅亡之禍的,但她必定是一位真正的奇特女子,居然能摧毀一個偉大的王朝。在另一首詩歌中這樣寫道: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懿厥哲婦,為梟為鴟。
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
這是對女子的譴責,同時又明顯地表示了當時女子所起的重要作用。女子必須事先處于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才能夠起到摧毀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作用。
綜覽中國歷史,有很多著名的婦女,她們在政治上的成就,不僅僅是由于她們處于皇后或太后的身份。一個不具備卓越才能的平庸之輩,雖然高居王位,也不可能會有什么成就。而這些中國婦女,她們在歷史上取得令人敬重的地位。戰國時齊國的王后曾執政近四十年,由于她在處理內政和外交時的謹慎明智,使齊國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局面,避免了公元前三世紀那場曾使不少國家遭到毀滅的戰爭苦難。有一次有人故意難她怎樣才能解開一對玉連環,她要來錘子,邊砸邊說:“我把它解開了。”
漢朝立國四百年,兩位女性起了重要作用。一位是開國皇帝漢高祖的妻子呂后(公元前180年卒)。她來自民間,沒有受過教育,但她是一位機智能干、行動果斷而又殘酷無情的女子,是她除掉了位高權重、已危及漢王朝的兩位大將韓信和彭越。再一位就是竇后(公元前135年卒),她也同樣來自民間,掌權四十五年。她是老子無為而治政治哲學的信奉者,要求她的兒孫們和她娘家的親屬們學習老子的哲學和其他道家著作。通過她丈夫和兒子的長期在政治上寬松自由和經濟上嚴格謹慎的政策,使人民能夠從受到長期戰爭之苦的影響中恢復過來,發展他們各自的能力。在她統治的末期,帝國已經高度繁榮興旺,政府受到人民愛戴。所以她的孫子武帝繼位以后,才有可能使漢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
唐朝最興盛的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女性武曌,占據統治地位達四十五年(公元660—705年),在她統治的一段時間里,她干脆宣布她不再是唐朝皇后攝政,而是一位新建的周朝的統治者,共統治了16年。她是一位具有卓越的文學才華和政治能力的女性。由于她的長期統治,使盛唐時期疆域擴張,文化得到發展。我不打算繼續列舉那些曾經統治龐大帝國的皇后們,和毀滅偉大王朝的寵妃們了。
我覺得我所說的已經足以說明中國的婦女沒有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在國家漫長的歷史上,她們曾經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非政治生活領域中,中國的女子也同樣有著卓越的、令人尊敬的成就。其中最受人稱頌的是淳于緹縈。漢朝廢除肉刑,是她起了重要作用。她的父親是當時著名的醫學家,曾被人誣告并受到肉刑拷問。她父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這位老醫學家在去服刑的路上對女兒們說:我很不幸,只有女兒,沒有兒子,以致無人能在我需要的時候助我一臂之力。他最小的女兒緹縈聽了以后,決心要救援父親,一路跟隨到京城,向皇上請求,自己愿意沒入宮中為奴,以贖減將置父親于死命的肉刑。她的懇求感動了文帝的仁慈之心,于公元167年親自頒布了那一道著名的廢除肉刑的敕令。
在學術文化界,中國女子常有重大的貢獻。西漢初期的幾十年中,上古時代傳下來的經書是通過逐字傳授才得以流傳的。五經之一的《尚書》是由一位女子承擔了保護古本,并逐字傳授才得以流傳下來的。三百年以后的公元92年,偉大的歷史學家班固被囚,死于獄中;他的不朽名著《漢書》還沒有完成。是一位女子,他的妹妹班昭奉命繼續他未竟的事業,從而圓滿地完成了這部偉大的著作。班昭還對當時的大學者馬融傳授了怎樣閱讀《漢書》,才使這部著作能刻印問世。班昭還奉詔進宮做皇后和嬪妃們的老師。公元105—121年鄧皇后掌權攝政時,她在鄧后身邊,成了類似政治顧問的人物。
在保存下來的她的著作中,《女誡》七篇是最著名的。在這些篇章中,她教人以謙讓的美德;但她也提倡婦女受教育。她說:“現在的君子們,只讓他們的兒子受教育,忽視對女兒的教誨,是對男女之間除了性別不同外,其他都一樣這一點缺乏了解。按照傳統,男孩子8歲時就教他讀書,到15歲時就會獲得不少知識。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辦法對待女孩子嗎?”這樣的呼聲,今天聽來仍然感到十分溫暖;但她在公元100年時說出這番話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中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一位女子是李清照。公元1081年她出生于濟寧,是學者趙明誠的妻子,死于公元1140年。她的父母都是著名文人。她自幼在這種儒雅高尚的書香環境中成長,擅長寫散文和詩,特別引人矚目的是她的詞——用當時流行的曲調填寫的歌詞,不過她對當時大量的詩歌的評論是非常嚴格的。她自己寫的詩歌只有很少數保存下來,得到與她同時代人的高度贊揚。最負盛名的詞人辛稼軒曾公開承認說他的詞有時是模仿李清照的風格寫的。
李清照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女子之一。她常常坦率地毫不掩飾地描寫她的愛好、快樂和憂傷的真實生活。為說明她的坦率,我舉個例子,引用她寫的一篇《打馬圖經自序》中的一段話:
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且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于胸中也。
在為她丈夫趙明誠編纂的《金石錄》寫的《后序》中,同樣寫得很坦率。這篇序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對幸福的夫妻親密無間生活的一幅非常迷人的寫照。我引用幾段以便說明在一個博學的家庭里,一位受過教育的妻子所處的地位: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學做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后……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子、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畫面,它展示了十二世紀初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看到的是完全的平等,智力相等、共同合作的伴侶,美滿幸福的小家庭。這畫面實在是太美了,以致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家庭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實際上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所有各地的絕大多數的家庭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這是一則非常有趣、極富人情味的文獻記載;它告訴我們至少有些中國女子曾經有過使我們現代人仍感到非常羨慕的、一定的地位。
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中國古代有多少女子可以說是受過教育?接受這種文學教育的女子占多少比例?
這問題還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不同地區的不同家庭有各不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書香門第的人家,常常給予家庭成員中的女子以基本的文學教育。貧窮和沒有文化的家庭中的女子,要長得特別聰明、有才華,才能得到學習讀書、寫字的機會。此外,確切地說,生長在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女子比起其他地區來,有較多的受教育的機會。再就是使女子受教育的風氣似乎在逐漸地發展,可能開始于公元九世紀印刷術的發明。到近四百年來,由于民間流傳的小說中的“才女”,作為女子的理想形象這一概念逐漸被接受,使女子受教育的風氣得到更廣泛的發展。
大概在十年以前,中國駐羅馬原公使錢恂的夫人,刊印了一部內容為三百年來的女作家著作書目。這位年近七旬的女士,為了匯集編纂這冊書,花了十年以上的工夫。我曾為她的集子寫了一篇序;曾從該書的目錄中試做一統計分析,發現了非常有趣和耐人尋味的結果。首先,該書為我們提供了近三百年來2310名女子的文學作品的書目,其中絕大部分已經刊印。這數字本身對我是個意外的發現。其次,我把這些女作家按籍貫做了分類,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江蘇 748人 占32.3%
浙江 706人 占30.5%
安徽 119人 占5.1%
福建 97人 占4.2%
湖南 71人 占3%
江西 57人
直隸 51人
山東 44人
滿族 42人
廣東 38人
湖北 20人
四川 19人
河南 18人
廣西 15人
山西 13人
陜西 10人
貴州 10人
漢軍八旗 10人
云南 6人
甘肅 4人
未注明籍貫 212人
總計 2310人
江蘇、浙江的比例最高,分別接近總數的三分之一;這兩個省加上安徽就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二;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五省加在一起占總數的四分之三。這些比例幾乎和男性文人的地理區域分布相一致,也和其他有著作問世的同一時期歷史人物的地理區域分布相一致。所有這些都說明錢夫人的書目著作是代表了全國女性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分布情況。
第三,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三千種著作的目錄中,大約99%是詩作,只有少數著作是數學,醫學一種,史學六種,大約有十二種為經學和哲學研究。再次很明顯地表示了這些女子所受的是純文學的教育。這是由于她們受到苛刻的史家們評論的影響,這些人對有文化的大家閨秀們的描寫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她們吟詩寫詩,認為大家閨秀只有這么做才是體面的。大多數女子學繪畫,她們當中有的成為有名的畫家。那也是文學教育的一部分。
為證實錢夫人的調查研究,我還可提出近三百年來女作家的詩作著實是驚人的。就我所知,這一時期有三部選自女詩人的重要詩集。第一部印于1831年,包括933位女詩人;第二部續集印于1835年,包括513位女詩人;第三部就是錢夫人于1918年編印的,包括309位女詩人。這三部詩集為我們提供了1755位女詩人的名單。此外,這些詩歌大體上是按正規格律寫的,人們稱它為詩。另一些是按已有曲調填的長短句,也就是所謂詞。著名的書籍收藏家徐積余先生近來刊印了一部集這一時期100位女詩人的全部著作的集子,他還刊印了一部近三百年來由783位女子寫的2045首詩歌。
可能還會有人問起,所有這些文學教育對中國女子能帶來什么好處?能使她們在反抗纏足的斗爭中取勝嗎?能使她們在爭取經濟上更加獨立自主中取勝嗎?能使她們自己在家庭里和社會上真正地提高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