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超值全彩白金版)
- 宛華主編
- 1594字
- 2019-01-02 20:13:35
推恩令
七國之亂平定后,各諸侯國還擁有相當的實力,漢景帝開始醞釀削弱諸侯國的政策,但他還沒來得及實施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劉徹即位,就是漢武帝,繼續推行削弱諸侯國的政策。
其實早在漢文帝時,大臣賈誼就提出了類似推恩令的建議。自從文帝、景帝開始,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國的勢力,一直是令皇帝頭疼的問題。文帝時,淮南王、濟北王謀反,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就是讓各諸侯王國分為若干小國,使諸侯王的子孫都能有封土,直到地盡為止;國家大而子孫少的王國,則先建國號,等他的子孫出生后再冊封。漢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執行得不徹底,諸侯國的勢力依然很大。漢景帝即位后,采納大臣晁錯的削藩建議,結果引發了吳楚七國的叛亂。漢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了很大削弱。但直到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諸侯王驕奢淫逸,蠻橫不法,公然抗拒朝廷的命令,威脅著西漢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在向漢武帝的上書中提出了新的建議。依照漢制,諸侯王的王位是由嫡長子(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繼承的,而其他的兒子和庶出的兒子沒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主父偃說諸侯王子弟沒有一點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傳播。因此向漢武帝建議,令諸侯王推私恩分封其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肢解諸侯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又使諸侯王找不到武裝反抗的借口,因此這個建議立即被漢武帝所采納。漢武帝下令:“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這就是推恩令。

⊙漢武帝劉徹
推恩令規定,以推廣皇帝恩澤的名義,諸侯王可以將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給弟弟或其他兒子,建立侯國,由皇帝定封號。侯國的侯只能衣食租稅,無權過問政治。侯國的軍事和民政由中央委派的官員進行管理。王國分封了大量的侯國后,封地愈來愈小,權力也愈來愈分散,再也沒有力量與西漢中央政府對抗了。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子弟很多被封為侯,他們對西漢中央政府感恩戴德。據《漢書·王子侯表》記載的王子侯,大部分是在漢武帝元朔年間受封的。實行推恩令后,河間王國先后被分11個侯國;淄川王國被分為劇、懷昌等16個侯國;趙王國被分為13個侯國。此外,城陽、廣川、代、中山、濟北、魯、長沙、齊等諸侯王國也都分為幾個或十幾個侯國。按照漢制,侯國的地位相當于縣,隸屬于郡。所以王國分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郡縣的擴大。這樣,漢朝中央政府即使不廢除各諸侯王國,也達到了同樣的目的。到了后來,“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諸侯王國的直轄地也僅有幾個縣了,根本無力與中央對抗。
公元前140年
中國大事記:
董仲舒對策,請黜刑名,崇儒術。
此外,漢武帝還用種種的借口來剝奪諸侯國的爵位。根據漢制,每年的八月要舉行宗廟大祭,各王侯要獻出上等的黃金來助祭,稱為“酎金”。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漢武帝以諸侯王、侯所獻的助祭“酎金”成色不好或數量不足為借口,被奪去爵位、收回封地的王侯達106人,占當時王侯的一半。后來又以其他借口不斷剝奪王、侯的爵位。從此以后,諸侯王、侯二等封爵制度雖然還存在,但王、侯已經非常少了,而且只能“衣食租稅”,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勢力日益衰落。
西漢初年因功封侯的有143人,但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4~前101年)只剩下5人了。經漢武帝親自封侯的有75人,但后來其中68人被剝奪了爵位。因推恩令而封侯的諸侯王子弟共175人,被漢武帝剝奪侯位的有113人,王國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其中有個中山靖王,在祭祀祖先時,漢武帝以他所獻的黃金成色不足為由剝奪了他的王位,他的后代子孫逐漸貧困,以至于有個叫劉備的后代不得不靠買草鞋為生。

⊙朱雀銜環杯 漢
該器造型豐滿別致,制作精美,朱雀所銜環可擺動,為漢代出土文物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