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畫·中國名畫(彩圖精裝)
- 青木
- 1766字
- 2018-11-08 19:37:05
哀悼基督
必知理由
◎ 佛羅倫薩畫派奠基者喬托的經典之作
◎ 擺脫中世紀繪畫傳統,進行藝術革新的成功典范之作
◎ 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透視表現形式的嘗試和運用
〉名畫檔案
名稱:《哀悼基督》/畫家:喬托·迪·邦多內/創作時間:1303~1305年/尺寸:183×198cm/類別:濕壁畫/收藏: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羅維克禮拜堂
畫家簡介
喬托·迪·邦多內(約1267~1337),14世紀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達·芬奇推崇他是“凌駕過去幾個世紀的眾多畫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幼年曾放過羊,后來跟隨契馬布埃學畫。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博采眾長,最終成為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領域的開山祖師。他是第一個以自然的筆調和戲劇性的人物造型,來描繪裝飾性宗教畫的畫家。代表作有《哀悼基督》、《猶大之吻》、《金門相會》等。

名畫欣賞
《哀悼基督》是畫家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維克禮拜堂所作的大型裝飾壁畫之一。斯克羅維克禮拜堂,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位商人為其放高利貸的父親贖罪而建的。這幅畫的內容表現了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后,遺體從上面被放下時的情景。畫面以左下角的基督與圣母為中心展開,基督四肢僵硬、蒼白,圣母悲痛地把他摟在懷里,母親痛苦欲絕的表情和基督冰冷僵硬的尸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人禁不住潸然淚下。位于構圖中心的圣約翰,在絕望和憤怒中向后伸展著雙臂,動作夸張而極富張力。兩個神情哀傷的女圣徒用手輕輕地握著基督帶著釘痕的手和腳,巨大的悲痛在靜默中永恒。周邊的圣徒都神情凝重地注視著基督,有的掩面哭泣,有的舉手致哀,有的默默無語……愈加襯托出了整個場面氣氛的悲凄。畫的上面,陰暗的天空中,回旋著趕來哀悼的天使,他們形態各異的造型和撕心裂肺的哭喊神態,把一種悲天憫人的痛苦表達得無以復加,任何人都會被這種場面打動。畫家以高超的畫技和寫實主義手法,給我們一種無比的真實感。仿佛不自覺中,我們也經歷了基督受難的場景,我們也成了其中悲憤和痛苦的一員。藝術強大的感染力,在這幅上體現得極為明顯。

猶大之吻 喬托·迪·邦多內
這幅畫取材于《圣經·新約》中的一個故事情節: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了得到30塊銀幣,與官兵約定,他上去吻誰,誰就是耶穌。隨后羅馬士兵和法利賽人逮捕了耶穌。
在這幅畫上,中世紀繪畫帶給人的那種平面抽象化的感覺消失了,人物也不再是程序化的一排,而是高低有別、錯落有致。從精神層面看,喬托在畫中把一個復雜而凝重的事件,用極為單純自然的筆法表達了出來,他用“痛苦和悲憤”作為該畫的靈魂,把畫中的人物,包括天使都世俗化后統領在這一主題下,從而使人物親切而自然,多了一種濃厚的人情味,更接近了自然的人性??梢哉f他基本上顛覆了中世紀繪畫中人物程序化的神圣面孔,把他們請下了神壇,賦予了他們更多人性的因素。
從表現手法看,畫家開始在平面中探索透視手法的運用,以及它的表達形式和空間效果,從而使畫中人物顯得渾厚、凝重而富有力量。這種具有實體感和雕塑感的造型方式,使畫面達到了某種深度錯覺的視覺效果。人物與人物之間疏密相宜,過渡得自然柔和。畫中的天使造型獨特、表情各異,無序而不雜亂,整體而又單一。畫中運用了多種色彩,使人物形象鮮明,特別是基督單調的蒼白與周圍各種色彩的強烈反差,突出了主題,也深化了人物形象。從總體看,畫中線條流暢、灑脫,人物造型生動、形象,畫面緊湊而不拖沓,畫家對畫中局部和整體的把握都極為到位。
繪畫知識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是13~16世紀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活動的藝術家所形成的繪畫流派,是文藝復興的主力軍,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畫派。其特點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旗幟,突破了中世紀繪畫平面化的特點,開始大膽運用透視法則、明暗對比等多種手法進行創作。前期以喬托、馬薩喬等為代表,盛期出現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大師。
“借用宗教題材來表現世俗化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現實場景,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立體空間見長”是這一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特點,被喬托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擺脫中世紀繪畫傳統、首開意大利文藝復興先河的大師,喬托對后世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這是斯克羅維克禮拜堂最著名、情感最澎湃的壁畫。描繪了圣母瑪利亞及眾人圍繞著從十字架下解下的基督遺體,哀悼基督死亡的場景。畫家采用自然而又強烈的效果讓圣母的臉靠近基督,并借由灰色巖石上的斜線以及眾人同方向的視線、肢體表情,引導觀者視線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傷母親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