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圓罩魚、有鱗龍魚、深海斧魚和燈魚

尖細的牙齒、發光器官、柄眼——這都是巨口魚目物種的部分特征,這一呈世界性分布的深海魚類群包括4個科和7個亞科。該目的分類目前十分模糊,是人們積極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中提及的部分科和亞科的劃分也許將來仍然需要進行調整。

所有的巨口魚目物種都有發光器官,其中許多還具有用做誘餌的發光頦須。它們是食肉魚類,有能張得很開的有齒大嘴。巨口魚多數無鱗,體呈黑色或深棕色,只有一個科的圓罩魚(鉆光魚科)是個例外,它們幾乎呈銀色,棲息在中等深度的水域中。一般而言,巨口魚都具有脂鰭,但部分物種的脂鰭、胸鰭和背鰭卻已經消失。

圓罩魚

鉆光魚科

鉆光魚科的圓罩魚素以尖細的鬃毛狀牙齒著稱。圓罩魚屬有約12個物種,分布于所有海洋中。就個體數量而言,圓罩魚與串光魚一樣,可謂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物種屬:拖船一次就可以捕獲到數萬條小型圓罩魚。它們以小型甲殼類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自己本身也是大型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它們的部分近族物種也以這些圓罩魚為食。

巨口魚物種的體型由其所在環境的資源豐富程度所決定:在資源豐富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巨口魚可長達6厘米;而在如地中海深處那類污染的水域或食物匱乏的地區,巨口魚的體型就小得多。

有些物種呈世界性分布,而另一些物種的分布卻極其有限。除地圖上顯示的二維分布外,還有一種三維分布可顯示出物種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一般說來,銀色或透明的物種靠近水面而棲,深色的物種則遠離水面。此外,與棲息于水面處的物種相比,棲息在水域深處物種的發光器官較少也較弱。圓罩魚的鰾極不發達,這也許就是它們不像許多深海魚類那樣進行日常的垂直遷徙的原因吧。

知識檔案

圓罩魚及其同類

綱 輻鰭魚綱

目 巨口魚目

約320個物種,分為50多個屬,約4個科。

分布:分布于溫帶的所有大洋中,但在其間的分布并不均衡。

體型:成魚最長達35厘米,大部分魚則小得多。

⊙ 大西洋鉆光魚白天主要在300~600米深處活動,而夜間則上潛至50~200米深處。它們是卵生物種,能產下營浮游生活的卵和幼魚。

圓罩魚物種兩性之間有明顯差別,與燈籠魚一樣,不同性別圓罩魚的發光器官類型不盡相同,鼻的復雜程度也不盡相同:成熟雄性的嗅覺器官從鼻孔中長出,而雌性卻并非如此。包括圓罩鉆光魚在內的部分物種還能通過其長吻來緩解延伸出來的鼻板(片)所帶來的水壓。

有鱗龍魚

巨口魚科

巨口魚科目前約包括6個亞科,隨著新研究的開展和新信息的涌現,這種劃分還有可能調整。

其中的有鱗龍魚(巨口魚亞科)只包括一個巨口魚屬,由約11個物種組成。它們是身體狹長的肉食性物種,無脂鰭,棲息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它們身上覆蓋著大片易脫落的六邊形鱗片,深色的身體因而呈現出十分漂亮的蜂窩形。巨口魚物種無鰾,因此它們能輕而易舉地在水域中進行大范圍的垂直遷徙,此外它們身體腹部的邊緣上通常有2行小型的發光器官。最長的有鱗龍魚也很少長于30厘米。

殘牙魚(星衫魚亞科)物種的背鰭從其身體的中點漸漸開始,在臀鰭前完全展開。除細杉魚屬外的所有殘牙魚物種屬都具有脂鰭。殘牙魚是棲息在中等深度水域中的肉食性物種,它們扁平狹長的身體通常呈黑色。

黑色龍魚(奇棘魚亞科)是身體狹長的無鱗魚,也沒有鰾。由于它們呈世界性分布,因此其確切的物種數量尚不明確,可能只包括不足6個物種,也可能僅由1個變異的物種組成。

棲息于北大西洋的帶形鋸尾魚素以兩性間的顯著差別和奇特至極的幼魚而著稱,其幼魚只有在長至約4厘米時性別才能被確定。這一物種十分不同尋常,因此一度被歸入單獨的一屬,后來人們才發現它們其實是奇棘魚的幼魚。它們有柄眼,即位于軟骨桿末端的眼睛,這種軟骨桿能長達身體長度的1/3。它們通體透明,腸延伸出尾部,無腹鰭,但胸鰭(成魚無胸鰭)卻十分發達。它們的幼魚也沒有成魚所具有的發光器官。

在變形(從幼魚發育為成魚)的過程中,幼魚的眼柄逐漸變短,直至眼球回復至頭骨上眼眶內的合適(正常)位置。幼魚的胸鰭消失,只有雌性才具有腹鰭。此外,雌性還有發光頦須,身體上還有數排小型發光器官,以及有薄薄鉤齒的有力頜。雄性既沒有觸須也沒有牙齒,但其眼睛之下卻有一個大型的發光器官。雌性體呈黑色,雄性則呈棕色。雄性在變形后就不再生長,因此其體長一直保持不足5厘米的長度,而雌性則一直積極捕獲大小合適的獵物,因而往往能長至30多厘米長。

人們對奇棘魚的基本生物特性所知甚少。人們曾在極深的水域中捕獲到奇棘魚最小的幼魚,而處于變形期的奇棘魚則在約300米深處被捕獲,因此它們很可能是在相當深的水域中產卵的。由于人們偶爾才能捕獲到奇棘魚幼魚,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是以魚群或聚集的方式生存的。其成魚白天會從1 800米的深處垂直遷徙,到了夜間便會到達水面。

蝰魚(蝰魚亞科)中有約6個物種,均屬于蝰魚屬。它們是棲息在中等深度水域的物種,呈世界性分布于各大洋的北緯60°至南緯45°區域。蝰魚在各大洋中都有出現的記錄,但有些記錄者卻意識到它們其實是呈清晰的離散分布的,也就是說,所謂分布于“各大洋”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們會均勻地平衡分布在所述的區域中。海洋中的水質在溫度、鹽度、水流、食物含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魚類在不同水中的分布也不盡相同,蝰魚物種在大洋中的分布狀態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達氏蝰魚和小蝰魚(無俗名)是蝰魚屬的2個小型物種,它們分別棲息在大西洋北部和南部的中央水域中。大型蝰魚則棲息在食物匱乏的中央水域周圍那些富含食物的區域內,據稱其體長逾30厘米,是中央水域物種體長的2倍多。就連水域中的氧氣含量也能左右物種的分布:譬如,黑蝰魚僅棲息在氧氣含量較低的阿拉伯半島和馬爾代夫附近的深海中,為適應當地的環境,它們的鰓絲也比其近族長得多。

蝰魚物種是十分特殊的肉食性動物,其背鰭的第2條棘刺長而靈活,末端還有一個能發光的誘餌。它們不同物種的牙齒形狀各異,但每個物種本身的牙齒形狀卻如出一轍。其上頜的前齒尖端附近有4個鋒利的突起,能用以刺穿獵物。蝰魚下頜靠前的2個齒最長(這也意味著其張口寬度同樣十分可觀),它們保持嘴巴緊閉時,這兩個齒便露在上頜外,一旦它們刺穿獵物時,牙齒的自然曲度便會將獵物帶入自己的口腔頂內。它們第二、第三上頜齒的基部有一個向側面伸出的小齒,可能是用于保護眼睛下方的大型發光器官。

蝰魚為適應肉食特性所進行的變異絕不僅限于牙齒而已,其心臟、腹部大動脈(主要血管)和鰓絲都比一般物種更靠前:事實上,心臟及腹部大動脈位于下頜兩側之間,而鰓絲幾乎要伸展至下頜的前方了。鰓絲如此脆弱,對它們又十分重要,那么蝰魚在將獵物吞入口中的時候又怎么會不損傷鰓絲呢?奧妙就在它們的脊椎。幾乎所有的魚類脊椎都由一系列咬合緊密的骨骼組成,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而蝰魚沒有前端椎骨,脊椎柱也是一個靈活的軟骨質桿(比骨骼更柔軟)。胚胎和新生物種的軟骨質脊椎是十分常見的,但一般當其發育為成魚時,脊椎就會被骨質椎骨所取代。

蝰魚的軟骨質脊椎能使其頭部獲得更大的自由度。首先,由于其背部肌肉能將蝰魚的頭部向前提拉,上下頜之間的鉸合處也被推向前。同時,其嘴保持張開,心臟所附著的肩帶被向下向后拉,特殊的肌肉便將弓鰓及鰓絲向下拉,使之遠離獵物入口的通道。最后,喉上的移動齒便抓住獵物,并緩緩將其送入彈性胃中。當獵物被吞入后,上述器官又可恢復原狀了。

人們曾從深海潛艇觀測到活的蝰魚,它們在水中保持靜止不動,頭略低于尾,長長的背鰭刺向前彎曲,正好位于嘴前。它們的身體上覆蓋著一薄層表皮或“皮膚”包裹的潮濕厚鞘,這層凝膠層背部、腹部最厚,而兩側最薄,其中包含神經、血管和許多小發光器官。

除用做誘餌的外,蝰魚物種還有各種不同的發光器官。它們的腹部上布有復雜的器官,分別由色素層和接收器2種分泌細胞組成。這類器官位于眼睛下,依賴于牙齒和透明骨的保護,其中色素層和接收器的排布方式能確保光線被它們的眼睛接收,人們確信,這種排布方式能使它們的眼睛對光線更加敏感。位于其眼睛上方和前方的小發光器官能照亮可能出現的獵物,這意味著對于蝰魚而言,光線對其攝食十分重要。

蝰魚的凝膠狀鞘和嘴內都散布著小發光器官,活蝰魚的這些發光器官能發出藍光。球形的發光器官中央充滿了生物發光物質,與腹部發光器官不同的是,它們受神經的控制。盡管人們對它們的具體功能尚不了解,但卻有一些十分有趣的發現。

蝰魚休息時,其腹部發光器官能發出藍光,一旦有東西觸碰到,這些發光器官發出的光亮便會照亮它們全身。此外,試驗結果還顯示,蝰魚能依據從其上方接收到的光量來調整腹部發光器官所產生的光強。在最清澈的大洋中,所有光線都能在約900米的深度被完全吸收。有趣的是,棲息在超過900米深度的魚類就根本不具有腹部發光器官。蝰魚的棲身處高于900米,因此會受到較弱光線的影響。它們眼睛附近的發光器官能依據腹部發光器官的光強進行相應變化,據推測,蝰魚的腹部發光器官能發出適宜的光強,以平衡動物內外部的光線,使其融入背景光亮中,從而不容易被下方的敵人發現。

柔骨魚亞科的黑色柔骨魚屬物種也被稱作松頜魚,它們的口腔無底,帶有長齒的裸頜如同兇殘的齒夾式捕獸陷阱(常用于陸上非法誘捕哺乳動物)那樣有力。該科的部分物種還有一個能發出紅光的鰓發光器官(大部分發光器官只能發出藍綠色的光)。

無鱗黑龍魚棲息在各大洋中,為肉食性動物。它們中的一部分身體細長,另一些則較為寬厚;它們都具有背鰭和靠近身體極后方的臀鰭,還有犬牙狀的齒和成排的小型腹部發光器官。幾乎所有的本亞科物種都有頦須,有些物種的頦須為十分細小的多分支狀,有的則長達其體長的6倍之多。

深海斧魚及其同類

褶胸魚科

褶胸魚科物種的身體側向收縮——即兩側呈扁平狀,胸部很厚,因此也被稱為深海斧魚。它們中的一部分物種有管眼,其中許多物種的嘴為垂直方向分布。銀斧魚屬物種向上伸出的管眼中還有黃色的球形晶狀體。它們以極小的甲殼類動物為食,部分物種能進行小范圍的日間垂直遷徙。燭光魚屬包括30多個物種,大部分都棲息在太平洋西部,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可能便是納氏斧魚和三棘斧魚。它們都棲息在45~450米的深度,與該科中的所有物種一樣,斧魚都有向下伸展的精細的大型發光器官。

人們對低褶胸魚屬中4個物種的發光器官研究得最為深入,這其中便包括高光斧魚。這些物種的口腔頂上有2個橢圓形的斑點,該斑點既無色素,也無接受器或有色過濾器。它們能發出冷光,并與腹部發光器官彼此獨立,互不干擾,其冷光能持續約半小時,并漸漸淡去。這些光除了能像人們推測的那樣用于吸引獵物外,還能起光線的引導作用,即將這些光亮中的一部分匯聚在動物的眼睛附近,從而與從其腹部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相平衡,使它們與背景光融為一體。

深海斧魚是十分美麗的銀色魚類,但它們所呈的斧頭外形究竟有何優勢,人們還不得而知。珠邊魚是一種小型的小鯡狀魚類,在夜間的北大西洋面上十分常見,人們認為它們是深海斧魚的原始近族。珠邊魚與深海斧魚在許多內部結構上都十分相似,但它們的身體更接近于傳統的魚形,因此被歸屬于一個單獨的亞科,其中包括約13個物種,分為7個屬。上面提到的3個屬都有它們自己的亞科。

燈魚

褶胸魚科

燈魚棲息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白天主要位于200~400米的深度,夜間則在100米的深度生活。它們主要以橈足類動物為食,一般在下午至傍晚集中捕食。燈魚的身體形狀與鉆光魚相似,并有十分發達的鰓耙。該科物種都沒有下頜須,除刀光魚屬外其他屬的物種都有脂鰭。

⊙ 圓罩魚及其同類的代表物種

1.黑巨口魚,屬于無鱗黑龍魚;2.雌性帶形鋸尾魚;3.太平洋蝰魚,其腹部上有一排發光器官;4.蝰魚;5a.黑柔骨魚,棲息于水中0~2 500米的深度;5b.黑柔骨魚驚人的可擴張頜;6.太平洋斧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余干县| 芷江| 织金县| 莲花县| 杭锦后旗| 舟曲县| 黔西县| 德清县| 中西区| 同德县| 东乡县| 北宁市| 调兵山市| 崇阳县| 荆州市| 桦川县| 沾益县| 葫芦岛市| 松潘县| 通辽市| 澎湖县| 山阴县| 乃东县| 三明市| 叙永县| 望奎县| 云梦县| 桑植县| 会理县| 苍梧县| 娄底市| 南汇区| 垫江县| 五峰| 闻喜县| 湖口县| 巴彦淖尔市| 阿瓦提县| 霸州市|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