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初入官場,不按規矩出牌,一再出局(1)

牛人劉伯溫的低調生活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幾個月以來,杭州城里,一個在這里隱居了一年的人不斷地聽到從四面八方飛來的戰亂消息,甚至聽說徐壽輝的紅巾軍正大舉逼近杭州。

形勢十萬火急,一時間杭州城里人心惶惶,但唯獨此人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捶胸頓足,只是發出了一聲輕微的嘆息:“看來元朝徹底大亂了,真的要完了。”

發出這聲嘆息的人,名字叫劉伯溫——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繼姜子牙、張良、諸葛亮之后深有智謀的人,一個注定將要名垂青史、成為傳奇的人。

有人看到這里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開口就罵:“你這白癡,歷史上還有很多人都很厲害,比劉伯溫厲害的大有人在,劉伯溫只不過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而已,未必有傳說中那么厲害,聽你在這里瞎吹。”

這話乍一聽很有道理,其實很無厘頭——既然有那么多牛人,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一大堆,要神化干嗎非要神化劉伯溫?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為什么一定要是他?

挑中他自有挑中他的道理。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神化一個人,前提是這個人一定要有非常大的被神化的價值,而且要有被神化的基礎。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這個人一定要值得被神化,能被神化,而且被神化之后能讓人信服。

其實,真正有本事的人不需要神化,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神話。要知道爛泥是扶不上墻的,一般的泥也是不行的,真正能蓋起高樓大廈的,都是鋼筋水泥。

劉伯溫就是這樣實打實的“鋼筋水泥”——政治謀略、軍事韜略、天象、兵法、經史、文學無所不通,堪稱曠世奇才、天才、全才。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超凡脫俗的謀略和能力,幫助他的老板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雄圖霸業。

不是一般的了不起,而是相當了不起。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衡量和總結一個人的人生,最完美的評價其實只有兩個字——“三立”。“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能拿到“三立”這張滿分成績單絕對比拿到“三好學生”(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難多了,要知道,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都面面俱到并做到極致,比登天還難。能完美做到“三立”的人那都不是一般人,要么是圣人,要么接近圣人。

首先是立德。立德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排在第一位的修身,修身不是簡簡單單說沒什么道德問題、不殺人放火、不坑蒙拐騙就行,而是忠、義、孝、悌、仁一條都不能少。

立德是“三立”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為儒家最重視一個人的道德修為。如果一個人立德都不行,那么對不起,他這輩子的“三立”大業沒戲了。

曹操就是最典型的教材。平心而論,立功(鎮壓黃巾起義、掃平北方)、立言(撰《魏武帝集》)他都沒問題,但因為他這個人一向我行我素,修身不夠,做人沒有原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奸詐殘忍,殺人如草芥(比如夢中殺人、因軍糧不夠借糧官首級穩住軍心),所以即使他武功冠絕當時,而且詩書傳世,“三立”還是對他亮起了紅燈。

立德這個相對比較容易做到,只要是正常人,一般都沒啥問題。最嚴峻的考驗是立功,最難的也是立功。功分文治和武功。文治注重的是治國才能,要求業務能力特別突出,富國安民是為最高境界。這在太平盛世實現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只要你有能力、有權、有資金、有手腕、能折騰,立功也不是什么太難的事情。武功才是最難的。武功當然不是指武術,而是殺敵報國、掃平天下。

所謂殺敵報國、掃平天下,首先你得確定你很能打,“很能打”的意思并不一定要你自己很能打,哪怕你只是個文弱書生,只要你能帶兵打勝仗,能帶團隊干倒對手就是大本事。一個人再牛也牛不過一批人,以一敵萬這事兒說說還行,項羽、呂布都是萬夫莫敵,夠厲害吧?萬箭齊發,分分鐘能把他們射成刺猬。

其次,你得有一個可以讓你發揮自己很能打的本事的一個形與先決條件,也就是說要有仗可以讓你打,太平年代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樊噲、李逵都只有在家殺豬的份兒。沒有仗可以打,你總不能自己上街隨便砍幾個人就說自己立功了吧?

最后,你得明白武功是要建立在打過很多勝仗或者一戰定乾坤的基礎上的,不說要你百戰百勝,但一定得是勝多敗少或者前面打了多場敗仗但憑借關鍵一戰一舉終結了一向強大的對手,這樣也行,畢竟誰能笑到最后才是勝利。

三國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屢戰屢敗,但他屢敗屢戰,終于在街亭一戰打敗諸葛亮,最后還把諸葛亮活活氣死,徹底終結對手,成了最后的大贏家。類似的還有清朝的曾國藩,跟太平天國PK(對決)前期一敗再敗,但屢敗屢戰,最后居然把太平天國給滅了,也成了最后的贏家。

很明顯,像司馬懿、曾國藩這樣的人,盡管打的敗仗遠遠多于打的勝仗,但從最終的結果上來看,他們畢竟都消滅了對手,笑到了最后,所以他們立的功足以蓋過以前的過。

但這些人立的功跟有些人在歷史統一的大格局中所立的功相比都還差了一大截,比如姜子牙、諸葛亮、張良、劉伯溫。

不過就立的功在地理范圍上的大小而言,姜子牙、諸葛亮、張良、劉伯溫這些人又有區別。

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只是輔佐周武王統一了黃河流域,諸葛亮也僅僅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漢,都只是局域性的功勞。只有張良和劉伯溫立了全功,立的功是全國性的:張良幫助劉邦一統天下,成立大漢帝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一統天下,成立大明帝國。就統一的地理范圍而言,張良和劉伯溫都幫助了各自的領導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成為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代言人,功績相當之大。

然而,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個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堪稱完人的只有劉伯溫,張良輸就輸在沒有立言上,沒有留下什么著述,而劉伯溫著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燒餅歌》《百戰奇謀》,可謂著作等身。

牛人,超級牛人。超級牛人劉伯溫相當有來頭,光家世背景就足以嚇死人。劉伯溫,浙江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人。劉家的家世可謂相當顯赫,祖籍江蘇豐沛(今江蘇沛縣),后來由于王朝興替,戰亂頻繁,全家遷到了鄜延(今陜西省延安地區)。

北宋滅亡之后,劉伯溫的七世祖劉光世跟著康王趙構(后來的宋高宗)一起南渡,立過赫赫戰功,位列南宋“中興四將”,跟岳飛齊名,可見也很有幾把刷子。曾祖劉濠曾經擔任南宋翰林掌書,祖父劉庭槐曾經做過元朝廷的太學生,父親劉爚相對來說混得差點兒,只干過遂昌縣教諭(當地公辦學校教師),四十歲時生子劉基,字伯溫,是為次子——因為在生劉伯溫之前,已經生了個兒子,叫劉舒。

對于長子劉舒,劉爚看在眼里,明在心里:這個兒子天資平平,沒法指望他光宗耀祖,但是現在有了第二個兒子,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了這第二個兒子,光耀劉家門楣的事業就有可能發生轉機。這就好比先培育了一株幼苗,眼見長出碩果希望不大,失望之時突然又有了第二株幼苗,自然喜出望外,因為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總歸有了新的可能。

劉爚精神為之一振,希望之火重新燃起,對劉伯溫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絕對想不到,這第二個兒子會足以讓他告慰平生。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盡管你肉眼看不到,但它確確實實存在。只有當你目睹了它的威力,你才會相信:人和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這種東西,叫“天賦”,也叫“天分”,也叫“天才”。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有的人有一點,有的人有很高;有的人這個時候有,那個時候卻沒有,比如方仲永,比如“江郎才盡”的那個江郎。

但無論是叫“天賦”也好,“天分”也好,“天才”也好,對于劉伯溫而言,他天生就有,而且非常之高,具體來說可以用我們更容易理解的五個字來解釋:“記憶力”“悟性”。

記憶力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因人而異。有些人的記憶力好,看到什么東西一下子就能記下來,并且經久不忘,而有的人記憶力很差,死記硬背很多遍也記不下來,被家長和老師痛罵“榆木腦袋”。而更多人的記憶力不好不壞,屬于比較中等那種。

說到底,記憶力存在天生不同的區別:記憶力好到極致的足以堪稱照相機,令人嘆為觀止;記憶力差到極致的,記什么東西都如同鴨背上澆水,不留痕跡,叫人恨不得找一面墻撞死。

中國歷史上很多名人記憶力都很強,但記憶力能達到過目不忘就像照相機一般的人其實并不多,有確切記載的不過數人而已,比如王粲、楊修、李白、劉伯溫、解縉、唐伯虎、紀曉嵐、錢鐘書等,這些人都是天才中的天才。當然了,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里桃花島島主黃藥師老婆馮蘅的記憶力也相當之強,憑借過目不忘的本領硬是將周伯通的《九陰真經》默寫了下來,但那畢竟是小說,再厲害都是虛的。

外國記憶力好的偉人更是非常多,比如愷撒大帝,據說他的記憶力好到能記住自己手下每一個士兵的長相和名字,布排兵陣點名時都不用拿花名冊,指誰叫誰,搞得那些想睡懶覺讓人替自己答“到”、曠操的人叫苦不迭;軍事天才拿破侖更是“飛機中的戰斗機,戰斗機中的轟炸機”,居然能準確記住法國設置在海邊的各種大炮種類和位置,一旦部下報告有誤,他就會指出你哪兒哪兒說錯了,搞得部下汗顏無地。記憶力強到這種程度,實在讓人無語。偉人就是這么煉成的。說這些無非是想證明一點:記憶力好,那是天生的,記憶力不好,那也是天生的。雖然如此,但必須說明一點:記憶力不好也是可以努力的。所以,我們經常見到有人雖然記憶力不好,記幾個英語單詞都要反反復復地背很多遍,但到最后也能記下來,并最終成功考過托福、雅思考試,這就是努力之后的結果。

悟性跟記憶力一樣,也是天生的,且存在高低差別。我讀書的年代,班里有同學平時上課從不學習,下課也不看書、寫作業,到處瘋玩,半夜翻墻出去上網吧打游戲,一打都是以通宵計,早上回教室睡覺。但每次月考下來總是名列前茅,實在詭異得出奇。

當然,有人說他們的成績是抄出來的,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每次考試都能抄到名列前茅,高考都能抄到重點大學,簡直是“抄神”。

還有人說是他們在背后偷偷下了很大功夫,只不過我們沒看到而已,我想說的是,那也需要很強的悟性。沒有悟性,想在考試前短短十天半月內掌握那么多知識,可能性幾乎為零。

劉伯溫就是一個記憶力和悟性都相當強的人,可謂天資聰穎、天縱奇才。

劉同學從小就像金庸《笑傲江湖》里練過吸星大法的任我行,涉獵廣博,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在兵法、韜略、天文、術數、陰陽、天象讖緯(類似《周易》這類東西)方面更是造詣非凡,如此年少卻如此高才,實在匪夷所思。

我們可以用以下具體數據及具體史實來說明,他的能量絕對超乎你想象:十四歲進處州(今浙江麗水)郡學(郡國的最高學府,相當于省直屬大學)學習《春秋》。令人驚奇的是,沒人見過劉伯溫成天捧書誦讀,但他居然能把那些必讀書目一字不差地全都記下來(人未嘗見其執經讀誦,而默識無遺)。

十七歲被他父親劉爚送去拜名儒鄭復初為師,專門攻讀宋代儒學大師周敦頤的“濂溪學”、二程(程顥和程頤)的“洛學”,不久就融會貫通、爛熟于心。鄭復初看出劉伯溫天賦異稟、潛力無限,大喜過望,對劉伯溫父親說了一句后來被證明無比正確的話:“老兄你真是好福氣,祖上積了大德,你的這個兒子以后必定能為你老劉家光宗耀祖。”(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二十三歲上京趕考,一舉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在這次上京趕考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事,讓劉伯溫的超強記憶力震驚世人。

劉伯溫路過一家書店進去閑逛,想看看有什么好書,碰巧看到一部很厚、內容很豐富的兵書很喜歡,想買回去慢慢看,但一問之下,得知價格相當貴,以他當時身上所帶的錢根本買不起,無奈之余,他決定干脆站著把這書看完算了。

書店老板見他站在店里半天只看書不買書很惱火,問他到底買不買,劉伯溫笑了笑說已經全都記下,不用買了。

老板大驚,以為他吹牛,拉住他說,你要是真有這么厲害,這書我白送你,你要是沒這么厲害,這書你就得買下。

劉伯溫二話不說,給他從頭到尾背了一遍,老板翻書核對,一字不差,頓時驚為天人,在場看熱鬧的觀眾也無不驚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反應過來,紛紛拍手叫好。

于是,書歸劉伯溫,劉伯溫躬身致謝,攜書而去。老板長嘆一聲:如果每個進書店的人記憶力都這么好,書店可以關門大吉了。

劉伯溫一舉高中進士,順理成章。但劉伯溫年紀輕輕就這么出類拔萃,并不能完全歸功于他的天分,沒有一個人雖然天資聰穎、智慧過人,但從來什么書都不看,什么東西都不學或者不下一點功夫,就能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只能是神人。

事實上,正是因為劉伯溫讀書努力、用心、投入,他才能將天分派上用場,發揮出最大的效力,所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是也。

劉伯溫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開始引起當時慧眼識人的前輩矚目,在他們看來,劉伯溫這顆明日之星絕對前途無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孜县| 峨边| 屏东市| 洛川县| 明光市| 渭南市| 微博| 江西省| 新密市| 驻马店市| 新和县| 河津市| 依兰县| 吉林省| 本溪市| 昌黎县| 康乐县| 河西区| 唐山市| 鲜城| 渭源县| 资源县| 怀化市| 大洼县| 仁布县| 苍梧县| 晋中市| 绥中县| 蓝田县| 乌拉特后旗| 大宁县| 阆中市| 北碚区| 化德县| 钟山县| 逊克县| 楚雄市| 沂源县| 富蕴县| 徐汇区|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