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政治軍事(6)

法國水兵帽子上的“紅絨球”

法國水兵帽子上的“紅絨球”是法國國防部規定的制式水兵服的組成部分。據說,法國古代海軍戰船的船艙低矮,水兵們經常會被碰得頭破血流。為了避免碰破頭,水兵們便在自己的帽子里墊上一團棉紗。但是還是不能幸免,墊上的棉紗總是會被染成紅色。

于是法國海軍開始在水兵的冒頂綴上一個紅絨球,代表著:“祝你走好運,不會碰破頭。”

從此這個習慣便被傳承下來。今天,水兵帽頂的紅絨球不但成了法國水兵的裝飾品,也成了備受水兵喜愛的吉祥物。

子彈頭為什么是用鉛灌制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子彈頭里的灌鉛是為了增大子彈的殺傷力而制,其實不然。往子彈頭里灌鉛其實是為了讓子彈打得更遠。原因是,鉛的比重比鋼、鐵和銅都大,在形狀和大小都相同的情況下,重的彈頭要比輕的彈頭飛得更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整,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并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于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30余個國家,15億人口卷入戰爭,對人類的精神和物質都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2年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3年9月3日同盟國的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美英聯軍取得諾曼底登陸的勝利,為盟軍積蓄了實力,開辟了第二戰場。1945年5月8日,德國疲于東西兩線作戰最終敗降。歐洲戰場盟軍獲得了最后的勝利。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美、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千米,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十八般兵器

據《五雜俎》和《堅集》兩書所載,“十八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锏、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

今天,武術界普遍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中國古代著名的劍

1.吳王劍: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巖幽。”

2.金劍:古劍的一種。《刀劍錄》:“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于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3.王氏劍:古代名劍。《五代史·馮暉傳》:“吾聞王氏劍,天下利器也。”

4.大劍:古代劍名。《五代史·史弘肇傳》:“周太祖出鎮魏州,弘肇議帶樞密以行,蘇逢吉楊邠以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會飲竇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禍亂,直須長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5.大梁氏劍: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劍13口,稱大梁氏劍。《劍記》:“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又引《水經注》:“梁國多沼,時池中出神劍,至令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劍。”

6.隋刃:亦名浪劍。劍身用毒藥煉鑄,傷人即死。《新唐書·南詔傳》:“隋刃,鑄時以毒藥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

7.浪人劍:古代名劍。為浪人(行蹤無定者)所鑄。《會要》:“貞觀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詔獻鋒槊、浪人劍。”亦名“浪劍”。

8.玉柄龍:古代名劍。《事物異名錄·武器·劍》:“汾陽王(郭子儀)誕日,裨將以父所寶玉柄龍奉之。”

9.青龍劍:唐代名劍。唐·殷成式《酉陽雜俎》:“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10.疥癆賓:古代劍名。《唐書·顧彥輝傳》:“養子瑤,尤親信,彥輝以所佩劍號疥癆賓佩之。”

11.青霜:古代名劍。此劍之劍光青凜若霜雪,故名。唐·王勃《藤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12.鴉九劍:唐代鑄劍師張鴉九所造之劍。唐·白居易《鴉九劍》詩:“歐治子死千年后,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13.裴旻劍:古代利劍。宋代文同:“交柯揮電裴旻劍,亂蔓漓張曉笑。”

14.鞘劍:古代劍名。《元史·何實傳》:“實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命從木華黎選棄前鋒。”

15.破山劍:《珊瑚鉤詩話》:“有農夫耕地得劍,磨洗適市,值賈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萬,約來日取之。夜歸語妻子,此何異而價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劍指之,立碎。詰旦,胡人載鏹呈,則嘆叱曰:劍光已盡,不復買。農夫苦問之。曰:是破山劍,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

16.青蛇:古代劍名。《萬花谷》載:“龜文、龍藻、白虹、青蛇皆劍名也。”

17.干將:古代名劍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于是干將夫妻,乃斷發剪爪,投于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一說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爐而成劍。

18.莫邪:古代寶劍名。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干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發剪爪投于爐中,而后劍成。

19.太阿: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歐冶子、干將所鑄。也作“泰阿”。《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史記·李斯列傳》:“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

20.太哥:“太阿劍”之異名。敦煌遺書《王陵變文》:“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哥寶劍。”

21.掩日: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柄長劍之一。

22.轉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柄長劍之三。

23.懸翦: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柄長劍之四。

24.驚鯢: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柄長劍之五。

25.滅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柄長劍之六。

26.卻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柄長劍之七。

27.真剛: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柄長劍之八。

28.光劍: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29.照膽:古代劍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監獄”一詞的由來

我國最早提出創建監獄的人是皋陶。監獄在開始的時候并不叫監獄。夏朝時叫“宮”,商朝時叫“圈”,周朝時叫“圜土”,秦朝時叫“囹圄”。而正式稱為監獄是在漢朝。

秦朝時,不僅京城有獄,地方也開始設獄。漢時,監獄更是名目繁多。北朝時期,又開始掘地為獄。

宋朝時,各州都設置了類似周朝的圜土的獄,犯人白天勞役,晚上監禁。明朝的京、府州、縣都有監獄,而稱獄為監也始自明律。

朝鮮“三八線”

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是此時的美軍遠在沖繩,而蘇軍已經逼近朝鮮半島。這對于想要控制亞洲的美國來說,形勢十分不利。于是美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所有與會人員認為,此時想跟蘇聯爭速度是不現實的,只有立刻劃出一條界線才能阻止蘇軍到朝鮮南部接受日本投降。因此,他們便選定了早在1896年日俄經秘密會談,雙方所劃定的北緯38度分界線。三八線從此得名。

警察

“警察”這一稱呼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雅典城邦。17世紀末,警察首先在歐美大陸國家形成獨立的部門。其中以英國警察最為著名。

我國的警察原稱是巡警。“巡警”一詞是由袁世凱首創的。1902年5月,袁世凱仿照八國聯軍在天津督統衙門的“巡警辦法”制定章程,并在省城保定首創巡警局。我國巡警最先出于保定,而其發展卻在天津。按照《辛丑條約》的規定,天津20里內不準駐扎軍隊,而巡警不在此限制內。于是袁世凱便借此擴大巡警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顺义区| 石家庄市| 遵化市| 新密市| 宜黄县| 临颍县| 泰和县| 咸丰县| 泰州市| 沁水县| 承德市| 鲜城| 正镶白旗| 澳门| 巴塘县| 托克逊县| 靖宇县| 太仆寺旗| 托克托县| 美姑县| 西畴县| 汕头市| 沁水县| 张家界市| 镇平县| 卢龙县| 什邡市| 杨浦区| 平罗县| 巴中市| 登封市| 日土县| 平和县| 阜康市| 罗源县| 灯塔市| 百色市| 阳高县| 永兴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