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政治軍事(5)

機關槍、手槍、步槍

近代機關槍的發明者是美國的電機工程師海勒姆·斯·馬克沁。

1881年,他在巴黎博覽會上遇到一位朋友對他說:“你要是想賺大錢,就該發明一種能使歐洲人戰斗起來更得心應手的東西。”馬克沁深受啟發,隨即移居英國,開始研制自動速射機械。這樣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機關槍制成了,人們叫它馬克沁槍,重40磅,每分鐘發射600發子彈。馬克沁于1883年發明成功的機關槍,受到英國威爾士王子和英國國防官員的高度重視,他們看了馬克沁的表演后,購買了馬克沁槍的專利,并大量制造,于1898年裝備了英軍。

手槍的最早雛形在14世紀初或更早,幾乎同時誕生于中國和普魯士。在中國,當時出現了一種小型的銅制火銃──手銃。它口徑一般為25毫米左右,長約30厘米。使用時,先從銃口填入火藥、引線,然后塞裝一些細鐵丸,射手單手持銃,另一手點燃引線,從銃口射鐵丸和火焰殺傷敵人。這可以看作是手槍的最早起源。

1331年,普魯士的黑色騎兵就使用了一種短小的點火槍,騎兵把點火槍吊在脖子上,一手握槍靠在胸前,另一手拿點火繩引燃火藥進行射擊。這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手槍雛形。

現代手槍主要有左輪手槍、自動手槍、全自動手槍三種類型。

步槍的起源,最早的記載是中國南宋時期出現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后,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15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即火繩槍。到16世紀,由于點火裝置的改進發展,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

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對螺旋形線膛槍作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并一改過去長期使用的球形彈丸,發明了長圓形彈丸。德爾文的發明對后來步槍和槍彈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明顯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

魚雷

魚雷是海戰中在水中使用的武器。現在的魚雷,發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水中導彈”。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于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

雷達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意為無線電檢測和測距,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世界上第一部雷達是由英國人沃森·瓦特發明的。這是一種能發射并能接收電波反射的裝置,當時能在250千米內發現飛行者的飛機。后來經多次改進,雷達更加完備起來。

潛艇

2300多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想去海底探索奇妙的世界。于是便命令能工巧匠為他做一個用繩子拉著,可以沉落海底的不透水的圓桶。站在桶內的他通過一個透明玻璃小窗口,盡情地觀賞著海底奇觀。這便是世界上有史可鑒的第一個潛水工具。

到了1587年,英國人威廉·伯恩提出了“沉行海底”的設想。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尼利斯·德雷貝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水船。

1775年,美國人布什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的“海龜號”潛艇,它能在水下停留30分鐘。

179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又建造了一艘裝置魚雷的潛艇,這艘潛艇被認為是第一艘名副其實的軍用潛艇。

沙盤

沙盤是軍事上用于研究地形、敵情、作戰方案、組織協同作戰和實施訓練,而根據地形圖或實地地形,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價值。世界上最早的沙盤雛形出現于我國的東漢時期。

東漢光武帝時期,部將馬援在隴西一帶領兵作戰,在一次商討戰略時,他用米堆成一個與當地地形相似的模型。依此模型,馬援對于戰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為光武帝制訂作戰方案提供了依據。

細菌武器

細菌武器是生化武器的一種。據史料記載,1347年,圍攻意大利熱那亞要塞的韃靼人,曾把自己隊伍中死于鼠疫的尸體投入要塞,從而把鼠疫傳染給城內的防守人員。

1763年英國進攻加拿大時,曾把帶有天花病毒的衣物,送給居住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領袖,結果使天花病毒在印第安人中大肆傳播。這些都是細菌武器的雛形。

真正的細菌武器是產生于20世紀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間諜就曾用馬鼻疽桿菌感染了協約國的4500頭騾子。在戰爭快結束時,德國軍用飛機在羅馬尼亞上空投過染有病菌的食物。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大量制造過細菌武器,并在哈爾濱、長春等地設有制造廠,專門進行細菌武器的研究。

臭名昭著的日軍“731部隊”即是其中重要的研制細菌武器的日本部隊。

手榴彈

手榴彈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先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早在15世紀的時候,歐洲就已經出現了裝黑火藥的手榴彈,當時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監獄。到了17世紀中葉,歐洲一些國家在精銳部隊中配備了野戰用手榴彈,并把經過專門訓練使用這種彈藥的士兵稱為擲彈兵。

1904年日俄戰爭中,手榴彈被派上了用場。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于塹戰壕的興起,手榴彈得到了廣泛應用。當時較為典型的手榴彈有德國的木柄手榴彈和英國的菠蘿形米爾斯式手榴彈等。這些手榴彈亦為后來手榴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火箭

歷史上最早的火箭源于我國。公元1000年,謀士唐福,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火藥火箭。他在竹筒中填滿火藥,底背面扎一根細小的“定向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竹筒中的火藥劇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由尾部向后噴射,推動火箭(竹筒)射向敵方。

現代火箭源于美國。1926年3月,美國克拉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哥達德在馬薩諸塞州成功地把一枚3米長的火箭送入高空,這是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原子彈

原子彈是核武器的一種,具有巨大的殺傷性和毀滅性。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躲避戰亂,很多科學家流亡到了美國。這些科學家都是對原子彈的產生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于是,他們便請愛因斯坦出面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要求美國務必要搶在德國之前制造出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正式制訂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到了1945年7月初,第一顆原子彈“瘦子”試爆成功。緊接著又相繼制成了“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小男孩”和“胖子”。迫使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坦克

最早的坦克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御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新式武器。

此時,英國人E·D·斯文頓突發奇想,他在拖拉機上裝上了火炮或機槍。這樣便增加了它的威力。隨后不久,他的建議便被英國政府采納了。于是便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1916年一輛名叫“馬克Ⅰ”型的坦克誕生了。該坦克艙內可以容納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

1916年9月15日,60輛“馬克Ⅰ”型坦克開始在索姆河戰役中正式服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騎兵

騎兵是騎馬作戰的部隊。我國最早的騎兵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在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后,中原地區便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騎兵。

在古代軍事史上,騎兵曾經是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

警犬

警犬,亦稱警用犬,是指由警察機關使用的具有一定警務用途的犬。警犬具有靈活的嗅覺、聽覺和視覺,有很強的兇猛性、靈活性和奔跑能力。目前,世界各國選用做警犬的犬種主要有德國牧羊犬(俗稱黑背)、蘇格蘭牧羊犬、羅威納犬、拉布拉多犬、大丹犬、血提犬、杜伯文犬、馬里努阿犬及雜交犬等犬種。

在我國警犬一詞最早的記載出自唐代杜佑的《通典》:“恐敵人夜間乘城而上,城中城外,每30步懸大燈于城半腹,置警犬于城上,吠之處需加備脂油火炬。”到了宋代以后,警犬開始成為了戰場上必不可少的武器之一。而現代的警犬則主要用來協助警方破案。

肩章

肩章最早是被古代的俠客義士用來保護雙肩的工具。后來逐漸演變成了軍隊中識別軍官和士官的記號,最早出現在法國的軍隊中。后來逐漸傳播到其他各國。1763年俄國軍隊把肩章戴在男式長衣的左肩上,作為隸屬于某一團隊的識別記號。

從1810年以后,各種肩章開始固定各地的顏色,用來戴在雙肩上面,此時的肩章便成了區別軍銜高低和軍兵種的符號。

軍禮

當今世界各國軍隊行的軍禮,最早是從英國開始的。據說英國在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后,為凱旋歸來的將士舉行了一次規模相當壯觀的祝捷大會。

在大會上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親自為有功將士頒發獎品。當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規定將士領獎時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對女王平視,這種動作后來就演變成了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

軍樂

軍樂產生于14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烏爾汗王第一個建立了軍樂隊。隨著軍隊的大肆擴張,軍樂也隨之流傳到了歐洲諸國。

18世紀,波、德、奧、俄各國相繼建立了軍樂隊。后來,樂器經過改革,軍樂隊規模擴大。

在我國,直到清朝末年才引進歐洲的軍樂,在“興洋務,建新軍”時,由袁世凱在天津小站操辦“新軍”,建立了軍樂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中方县| 通榆县| 文山县| 孙吴县| 金沙县| 三门峡市| 根河市| 汝州市| 拉孜县| 山阴县| 文登市| 始兴县| 北辰区| 霍邱县| 潞城市| 博野县| 嘉义市| 仪陇县| 金寨县| 锦州市| 章丘市| 安阳市| 临泽县| 资中县| 任丘市| 南充市| 桃园市| 珲春市| 榆中县| 阿克苏市| 工布江达县| 连江县| 同仁县| 镇雄县| 廊坊市| 揭东县| 河南省| 湘阴县| 富民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