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欲得真正的千里馬,自己先做伯樂(6)
- 識人用人管人并不難
- 張易山
- 4966字
- 2016-03-22 10:32:38
即使管理者沒有大局意識,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與其壓制能力超強的下屬,不如給他們一個盡情發揮的平臺。畢竟,這樣做是有好處的。
首先,壓制手段本身就不是一個合適的管理方式,它會影響管理者的威信。一旦管理者采用了壓制手段,就會給下屬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下屬會從被壓制的同事身上看到自己以后的命運,從而會對管理者失望,在整個部門中形成一種不良的工作習氣。管理者的管轄部門一旦出現這種問題,就將面臨被撤職或降職的危險。
其次,給下屬留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一個企業中,競爭的對象有很多,而不單單是自己的下屬。盡管下屬在自己的壓制下不能超過自己,但其他部門的人同樣會超過自己。與其限制下屬,不如通過下屬來提升自己。如果下屬的確是一個可造之才,在得到上司的鼓勵后,一路提升,最終職位超過上司后,只要是稍微有些人情味的下屬,都不會忘記曾經支持過他的上司。
另外,下屬之所以會得到提升,與他的業績是分不開的。下屬的業績提高了,上司的業績自然也提高了。如果下屬的能力都非常優秀,那么,上司的成績也將更加出色。
用人管人一點通:
強人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們的一個決策或一個小小的想法,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滾滾的財源。因此,無論是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還是作為企業的中層或高層管理者,都應該以大局為重,敢于用強人來提高企業效益。
10.選才從根本入手,實用即可
企業管理者在需要人才時,一定要立足根本,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用型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
按照不同的標準,企業可以被分成很多種。比如,按照性質,企業可以分為股份制企業、非股份制企業、國有企業、私人企業等;按照發展階段,企業可以分為剛剛起步的企業、發展中的企業、發展成熟的企業,等等。
不同特點的企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差別,比如資金實力、工作環境、發展勢頭、業務范圍,等等。企業在選用人才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人才。否則,就會造成人才與企業間的種種矛盾,比如企業不能滿足人才的薪金要求、人才的能力不能在企業中得到發揮等。
因此,管理者必須要立足根本,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出實用型的人才。不過,要想做到這點,需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知道企業缺少什么樣的人才。
春秋末期,魯國國君魯哀公去拜見莊子。
交談中,哀公說道:“魯國不缺儒士,但缺少像你這樣精通道術的人才,這是我感到遺憾的地方?!?
莊子并不同意魯哀公的看法,他不以為然地說道:“其實,在我看來,魯國不僅缺少道術方面的人才,同樣缺少儒士。”
魯哀公大為不滿,他向莊子反問道:“在我魯國的國土上,只要你隨便一看,就會看到無數有儒者打扮的臣民。難道你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顧事實地說魯國缺少儒士嗎?”
聽了哀公的話后,莊子并沒有立即辯解,他婉言說道:“我曾聽說儒士的穿著很有講究,人們甚至可以從他們的穿著上看出他們有什么樣的才能。比如,如果一位儒者頭戴一頂圓形禮帽,就表示他擅長天文方面的學問;如果腳穿一雙方形的鞋子,就表示此人在地理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如果在腰間佩戴一塊由五彩絲帶系著的半圓形帶有缺口的玉佩,則表示此人頭腦異常冷靜,能夠果斷解決突如其來的事情。”
然后,莊子話鋒一轉,說道:“然而,在我看來,儒者的才能與打扮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因為,有些儒士雖然才智超群,但他們不一定時刻都嚴格地保持與其才智相符的打扮;同時,雖然有些人整天把自己打扮成儒士模樣,但這并不能表明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儒士。因此,單憑魯國臣民的著裝是不能夠判定魯國有多少儒士的。”
莊子的話并沒有說服魯哀公,看到哀公一臉迷惑的樣子,莊子說道:“如果大王懷疑我說的話,不妨通過一個實驗來證實,大王意下如何?”
哀公點了點頭,表示洗耳恭聽。莊子接著說:“大王可以向全國臣民宣布,禁止非儒士者身穿儒服,否則就等同于犯欺君之罪,要被斬頭?!?
魯哀公同意了莊子的建議,并立即按照此建議做了安排。結果,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魯國的臣民紛紛將儒士服藏了起來,那種滿街盡是儒士的壯觀景象仿佛在一眨眼間消失了??吹竭@種現象,魯哀公感到很失望。令他感到驚訝的是,在他頒布命令后不久的一天,仍有一個人身穿儒裝并明目張膽地站在魯國宮門前。哀公知道此事后,火速召見此人。見到此人后,哀公與其談論國家大事,此人敏捷的才思和淵博的學識淋漓盡致地顯現了出來,令哀公感到佩服。
由此可見,正如莊子所說,魯國不僅缺少精通道術的人才,同樣也缺少儒士。
在魯哀公看來,穿著儒士服的人都是儒士。于是,他看到大街小巷的人都穿著儒士服時,就認為魯國到處都是儒士,從而推斷魯國不缺少儒士。
企業管理者在調查企業內部到底缺少什么樣的人才時,一定不要像魯哀公這樣,被表面現象所蒙蔽。否則,就會出現人才過?;虿蛔愕默F象。比如,當管理者不能夠充分了解下屬的工作性質時,他如果依據自己的看法對不同工作的工作量做出了錯誤的估計,就有可能在招聘的時候不能為某些崗位解決缺少人手的問題,反而使得有些崗位的工作更加輕松。
第二步,選擇需要的人才。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力克群雄、統一六國,并最終建立秦王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對人才的重視。為了得到自己渴望的人才,秦王政通過各種方法不斷從各個諸侯國招攬人才,甚至不惜動用武力,這一點可以從他對韓非的爭取上看出。
韓非,韓國“諸公子也”,貴族之后。他素喜“刑名法術之學”,因此花了很多精力去鉆研法家學說。而且,韓非早年曾同秦國宰相李斯一起在楚國蘭陵隨荀卿學習。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師的諄諄教導下,韓非在法學上有很深的造詣。
戰國末期,韓國積貧積弱,國勢衰弱,再加上外有強秦虎視,內有悍臣弄權,亡國之危已迫在眉睫。韓非是個熱忱的愛國者,看到祖國現狀,頓時身心沸騰,欲為祖國拋灑熱血。針對韓國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系列現實問題,韓非多次上書陳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改變現狀的意見。然而不幸的是,他胸中雖有報國志,但卻沒有報國路可行。庸懦無能的韓王不識人才,根本不理睬韓非的主張。隨后,韓非因滿腔的愛國熱情被澆滅,再加上自己有口吃的毛病而不善言談,于是將所有的悲憤和憂愁皆傾注于筆端,埋頭著述。
不久,韓非的學說便被廣泛流傳,他的思想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韓非是一個君權至上論者,要求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這也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他的名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彼^“圣人”,就是中央,也即是君主。所以,若欲安國,則必須尊主。韓非借鑒了前期法家的有關學說,提出了更為縝密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專制主義理論。
韓非自覺地站在儒家思想的對立面,疾呼要以法治國,同以德治國唱對臺戲。他所說的法,是指由封建官府制定和頒布的成文法。法治的對象是君主馭下的所有臣民;法治的目的是要維系封建的統治秩序,保障圣人——君主對全體臣民的絕對統治。因此,韓非主張法必須嚴峻,只有實行嚴刑峻法,老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亂。人們很少被火焰燒傷,是因為火焰猛烈灼熱;許多人溺斃于水中,是因為水性柔弱。嚴刑峻法就如同一盆火焰,約束臣民老老實實地接受君主的擺布,不敢鋌而走險,以身試法。
此外,韓非還鼓吹法不阿貴,賞罰嚴明,他認為圣明的君主設置官職爵祿,就是為了以此招引賢才,獎勵功臣。所以,賢能之人應任大官,拿厚祿;功勛卓著者,應當得到很高的爵位和獎賞。有多大的本事當多大的官兒,有多大的功勞領多厚的俸祿,主張任人唯能,任人唯才,反對儒家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基礎上的任人唯親的原則。在當時,韓非的主張有其進步意義。
不過,僅有嚴刑峻法,君主還不能有效地主宰他的臣民,還必須有勢。所謂勢,是指國君的地位與權力。認為君主一日不可無勢:夏桀為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為他有賢能,而是因為他的權位崇高。堯當老百姓的時候,不能治三家,不是因為他沒有才能,而是因為他的權位太卑下。千鈞重的東西,載在船上也會漂起來,錙銖般輕的東西,若不放在船上也要沉下去;不是因為千鈞輕,錙銖重,而是由于有勢與無勢的緣故。所以韓非得出了結論: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有了勢,法的威力才能發揮出來。
勢既然這般重要,君主應當將其視為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韓非以形象的語言告誡君主:覬覦君主權勢的大有人在,君主一旦失勢,即使求為匹夫亦不可得。猛虎依靠堅銳的爪牙能制伏狗,若待虎的爪牙移到狗身上,老虎就被狗制伏了。因此,為君者應當像防賊一樣提防所有的人,越是親近自己的人越要注意,例如父母、妻子、兄弟等,他們都可能構成對君主權勢的致命威脅。
韓非和他的老師荀卿一樣,都主張人性惡,但韓非的看法更為極端。他認為人之本性是好逸惡勞、趨利避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統統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關系,因此才會有那么多的子弒父、妻謀夫、下僭上、臣弒君。為此,君主要善于潛運權術以御臣民。
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主專制理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對于政治體制的變革實踐,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不久,韓非的著書便流傳到秦國。當秦王政如饑似渴地讀完韓非的《孤憤》《五蠹》時,不禁拍案稱奇,起身感慨地說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見到此人,并同他一道交游,死而無憾矣!”
這時,恰逢秦王的長史李斯入內稟事,見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詢問何故。秦王政請李斯閱讀案上的竹簡,并說道:“先生博學,請看案上的書簡,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筆?”
李斯遵命披覽書簡,片刻間便抬起頭,笑著對秦王政說:“稟報大王,此書簡乃韓國公子韓非所著,韓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學于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聽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韓非到底都寫了些什么,使心高氣傲的秦王如此興奮,并對他五體投地,必欲見之而后快?
加強君權、富國強兵、兼并天下、建立帝國,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韓非的著作為秦王日夜思念的大事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并且句句話都說在他的心坎上,使秦王猶如夜見明燈。既然如此,他怎能不發出“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而無憾”的感慨呢?
連日來,秦王政多次翻閱韓非的書簡,讀其文而思見其人。為早日見到韓非,使其為己所用,秦王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做出了決定,于公元前233年發兵攻打韓國。韓王安見秦國大兵壓境,驚慌得手足無措。危難中,韓王想起了韓非。盡管以往從未采納過他的意見,這次卻決定派韓非出使秦國,讓韓非勸秦王首先伐趙。
韓王哪里知道,秦王政此次發兵的目的,不是要在此時滅亡韓國,而是要借此得到韓非。因此,當韓非出使秦國時,秦國便撤兵而歸。
秦王政之所以要得到韓非,正是看中了韓非的治國思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思想,秦王政終于統一了六國,實現了他的霸業。因此,韓非便是秦國當時所需要的人才,秦王政在選用他的時候無疑是從秦國根本出發,看中了他的實用性。
如今,一些大企業同樣重視人才的實用性,諾基亞便是一個這樣的企業。
諾基亞將人才視為自己的生命,該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實用性。為了能夠選擇合適的人才,他們制訂了嚴格的選拔計劃。
每年年末,諾基亞的業務部和人力資源部就會共同商討如何選拔人才,并確立選拔計劃,然后由人才資源部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人才的選拔。諾基亞的選拔有好幾道關口,初次通過面試的應聘者并不能夠順利進入該企業,他們隨后將會接受第二次面試以及必要的心理測試。在測試的過程中,應聘者的自身素質、思想品格和性格特征都會被一一考察??疾爝^后,測評專家會通過對應聘者的考察情況進行一次綜合性的評估。只有評估結果達到了諾基亞的要求,應聘者才有資格進入該企業工作。
而且,人力資源部在安排測試的過程中會緊緊圍繞一條主線,這就是應聘者的價值觀。諾基亞認為,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很難改變的,如果他的價值觀與自己企業的價值觀相異或相悖,即使他的專業水準很高,也不能夠很好地為企業服務。
通過如此嚴格的選拔,諾基亞從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價值觀三個主要方面選擇了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合適人才。當然,任何體制都不可能達到一種完美的程度。盡管諾基亞的人才選拔制度如此嚴格,也不能夠保證它所選擇的人才都是最合適的人才。不過,諾基亞的選拔制度還是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值得很多企業學習和仿效。
另外,諾基亞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常常偏重于選拔本地人。因為他們認為,本地人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把握住市場命脈,靈活掌握本地人的需求,能夠為企業提出更好的建議。
用人管人一點通:
無論如何,保證人才的實用性是企業的重中之重。任何企業在選用人才的過程中,都必須以實用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