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大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
- 趙鉞
- 4978字
- 2016-02-29 11:19:10
仁和趙鉞 勞格同撰 歸安丁寶書參證
碑陰題名
殿中侍御史兼內(nèi)供奏(武后中至玄宗末。)
崔(見郎官吏外。)
《石刻大唐御史臺精舍碑銘》前署中書令崔任殿中侍御史日纂文。(文云:長安初,始自左補闕拜殿中侍御史。) 《舊傳》:舉進士,累轉(zhuǎn)左補闕,預(yù)修《三教珠英》,遷殿中侍御史。神龍初,轉(zhuǎn)考功員外郎。(《新傳》云擢累左補闕。)《舊盧齊卿傳》:長安初,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旭擇僚吏堪為御史者,齊卿薦萬年尉崔。(《新傳》同。)
陸景初(又監(jiān)察。)
《新表》:陸氏太尉枝、武后相元方子象光,本名景初,相玄宗。(《新傳》:睿宗賜名象先。) 《元和姓纂》一屋:中書工部侍郎、平章事、(原衍‘生’宇。)刑部尚書、(疑脫‘太子’二字。)少保、兗文貞公。 《舊象先傳》:應(yīng)制舉,自洛陽尉遷左臺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殿中,歷授中書侍郎。 蘇《授陸景初大理少卿制》稱,朝議大夫、守中書舍人、上桂圓陸景初,翔集仙署,翻飛禁省。(《文苑英華》三百九十八。)
王守廉《舊王毛仲傳》:開元十九年,王毛仲男太子家令守廉,貶溪州司戶。
蘇《授王守廉申王府長史制》稱,朝議大夫、守忠州刺史、上騎都尉王守廉,往操簡憲,已著厥聲。洎頒條寄,克修其政。可申王府長史,散官勛如故。(《文苑英華》四百五。)
程行諶(見郎官金中,又監(jiān)察。)
蘇《御史大夫贈右丞相程行謀(當作‘諶’。)神道碑》:尋遷左肅政臺監(jiān)察御史裹行,歷二尉(‘蔚’字作‘殿中’。)左右肅政丞侍御史。回復(fù)雙拜,周旋五入。悉心果孚,履尾奚懼。犭賁豕既制,拉二豎于威弧之張;神羊既立,挫三思于止戈之武。固亦霜驅(qū)準勁,露落鵬摧。豈避忄僉言,俄招物議。出為幽州司馬。(《文苑英華》八百八十九。)
裴ㄘ(見郎官吏外,又監(jiān)察。)
《舊傳》:陳留主簿,累遷監(jiān)察御史。時吏部侍郎崔、鄭坐贓,為御史李尚隱所劾,ㄘ同鞫其獄。安樂公主、上官昭容阿黨等,ㄘ竟執(zhí)正奏其罪,甚為當時所稱。三遷中書舍人。(《新傳》略同。)
封無待《新表》:封氏踐一子無待,刑部侍郎。(《姓纂》三鍾:郎中。)
高恂沈期有《餞高唐州詢詩》。(‘恂’疑‘詢’訛。)
田貞干(見侍御。)
王(見郎官勛外,又陰下層,又右側(cè)侍御兼殿中。)
王昌齡有《宿灞上寄侍御弟詩》。(《英華》二百九十二。)
王志(見侍御,又監(jiān)察下。)
王道洽
辛長孺(又監(jiān)察。)
《新表》:辛氏比部郎中玄道子、禮部侍郎廣嗣弟(見吏中。)長儒,都官郎中。(《元和姓纂》十七真同。)
呂延祚《新突厥傳》(上):玄宗時,拜薛訥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太仆卿呂廷祚等佐之,備默啜。 《舊刑法志》:開元初,玄宗敕紫微舍人呂廷祚等刪定格式令,三年三月奏上,名《開元格》。(《新書藝文志刑法類》同。) 《新書藝文志》(《丁部集錄總集類》):《五臣注文選》三十卷,開元六年工部侍郎呂延祚上。
馬懷素(見郎官考外。)
《舊傳》:則天時,由尉四遷左臺監(jiān)察御史。長安中,累轉(zhuǎn)禮部員外郎。
(《新傳》略同。) 《石刻故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兼昭文館學士侍讀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贈潤州刺史馬公墓志銘》:則天太后大崇諫職,授左拾遺,尋改左臺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彈纟不避強御。加朝散大夫,轉(zhuǎn)詹尹丞,朝論稱屈,遷禮部員外郎。(《績古文苑》十八。)
張思義(見侍御。)
魏奉古(見郎官左中,又監(jiān)察。)
宋慶禮《舊良吏傳》:則天時,由衛(wèi)縣尉遷大理評事,充嶺南采訪使。開元中,累遷貝州刺史。
鄭景復(fù)《新表》:鄭氏北祖房、流水令九思孫、慈州刺史曾子景復(fù),殿中侍御史。
(案:粱升卿《唐故慈州刺史光祿卿鄭公陴》:曾字景參。則景復(fù)當是曾弟,表誤下一格耳。)
柳讠令(又監(jiān)察。)
章抗(見郎官吏中。)
蘇《刑部尚書韋抗神道碑》:自雍州司戶升左臺殿中侍御史,轉(zhuǎn)尚書主客吏部二員外、吏部郎中。(《文苑英華》八百九十六。)
楊虛受(見侍御。)
張應(yīng)《舊李復(fù)傳》:德宗時,安南經(jīng)略使高正平、張應(yīng)相次卒官。(《新傳》同。)
傅黃中(見郎官勛中。)
楊滔(見郎官吏外。)
姬處遜(見侍御,又監(jiān)察。)
齊處沖(見侍御,又監(jiān)察。)
袁守一(又監(jiān)察。)
《舊魏元忠傳》:神龍三年,宗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則天昔在三陽宮不豫,狄仁杰奏請陛下監(jiān)國,元忠密進狀云不可。據(jù)此,則知元忠懷逆日久,伏請加以嚴誅?!凶谥^楊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錯。人臣事主,必在一心,豈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請?zhí)又??乃是仁杰樹私惠,未見元忠有失?
守一假借前事羅織元忠,豈是道理。’楚客等遂止。(《新傳》略同。) 《朝野僉載》:侍御史袁守一就羅公遠看年命。(《廣記》二百八十五。) 又袁守一性行淺促,任萬年尉,于中書令宗楚客門餉生菜。除監(jiān)察,竇懷貞為左御御史大夫。為自左臺除右臺御史,無何,客以反誅,守一配流端州。(又二百五十九。)
王履道
崔琬(見侍御,又監(jiān)察。)
宋庭(見侍御,又監(jiān)察。)
鄭勉(見郎官度外。)
崔子源(又監(jiān)察作‘子原’。)
《新表》:清河大房崔氏龍藏孫子源,同州刺史。 玄宗《賑懷州詔》:朕以懷州去年偏并不熟,宜令刺史崔子源察問,貧下不支濟者,量加賑貸。(《大韶令》。)蘇《授崔子源岐王府長史制》稱,朝散大夫守尚書駕部郎中崔子源,憲曹白簡,秋隼曾飛。禮闥青縑,晨鳧就列。卷于藩邸,親則舅甥。俾踐端寮,宜膺寵命??蓹z校岐王府長史,散官如故,仍追赴京。(《文苑英華》四百五。)
鄭瑤(又監(jiān)察。)
樊欽賁《宣室志》:中宗御歷,樊文男欽賁以郜城縣山中寇天師刻石記本上獻。
(《廣記》三百九十一。)
趙升卿(兒郎官吏中,又監(jiān)察。)
任奉先
李(見郎官左外。)
《新傳》: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萬年尉李聞,擢監(jiān)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條其奸,中宗不納。
遷中書舍人。(《舊傳》失載。) 蘇《唐紫微侍郎贈黃門監(jiān)李神道碑》:自萬年尉擢為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與御史令黃門監(jiān)漁陽公承旨鞠偽。景龍中,葉靜能諂諛媚妒,權(quán)勢傾人。公劾奏其僻,中宗原而宥之。無何,加朝散大夫,遷尚書司勛左司二員外、右司郎中、中書舍人。(《文苑英華》八百九十三。)
《舊盧齊卿傳》:長安初,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旭擇僚吏堪為御史者,齊卿薦萬年尉李。(《新傳》同。)
章仲昌(見郎官度中補,又監(jiān)察。)
邵炅(見郎官考外補,又監(jiān)察。)
《御史臺記》:邵景自歙州司倉遷至右臺監(jiān)察、考功員外。(《太平廣記》二百五十五。詳考外補。)
李誠(見郎官左中,又監(jiān)察。)
獨孤舟(見郎官戶中。)
苗延嗣(又監(jiān)察。)
《新麥》:苗氏襲夔子延嗣,中書舍人、太原少尹。 《舊張嘉貞傳》:開元中,張嘉貞為中書令,中書舍人苗延嗣等皆為所引,位列清要。(《新傳》略同。)
司馬銓(見郎官戶中,又監(jiān)察。)
《新文藝劉憲傳》:司馬銓歷殿中侍御史。
崔液(見郎官吏外補,又監(jiān)察。)《舊崔傳》:弟液,官至殿中侍御史,坐兄配流,逃匿于郢州人胡履虛家,遇赦還,道病卒。 《新表》:博陵、安平、崔氏、雍州司功參軍、安平男擢子液,吏部員外郎,襲安平男。(則液是挹兄子從兄弟,與《舊傳》異。)
陳惠滿(見郎官倉中補,又監(jiān)察。)
蔣欽緒(見侍御。)
韋鏗(見郎官考中補,支監(jiān)察。)
《御史臺記》:神武皇帝即位,考功員外邵景與殿中御史蕭嵩,韋鏗俱升殿行事,職掌殊別,而制出,景、嵩俱授朝散大夫,而鏗無命。(《太平廣記》二百五十五。)
格遵《新表》:格氏、武后相輔元子遵,殿中侍御史。 《新岑長倩傳》:舉明經(jīng)第,為太常寺太祝。輔元誅,亡命,匿中牟十余年。神龍初,訴父冤,擢累贊善大夫。
李察(見郎官戶中。)
蕭嵩(見郎古勛外,又監(jiān)察。)
《舊?!罚荷颀堅辏{(diào)補州參軍。景云元年,為醴泉尉,僚騎陸象先為中書侍郎,引為監(jiān)察御史。象先知政事,驟遷殿中侍御史。開元初,為中書舍人。
蘇《授蕭嵩太子舍人制》稱,朝請大夫、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判尚書司勛員外郎、上柱國蕭嵩。(《文苑英華》四百四。) 《御史臺記》:神武皇帝即位,邵景與殿中御史蕭嵩、韋鏗俱升殿行事,職掌殊別,而制出,景、嵩俱授朝散大夫。(《太平廣記》二百五十五。)
敬昭道(又監(jiān)察。)
賈至《授敬昭道殿中侍御史等制》:敕。朝議郎行監(jiān)察御史敬昭道,見素為質(zhì),懷清守道。學以潤身,文能比事。自乘聰曉謁,縶(一作‘擊’。)隼秋飛,或出稟五綸,或入持天憲。傳使者之命,往則有功;按罪人之贓,居而不撓。因其績用,采其聲華,宜葉歲遷,允符時議??梢狼凹?。(《文苑英華》三百九十五。) 《舊五行志》:開元四年五月,山東螟蝗害稼,分遣御史捕而埋之。河南、河北檢校捕蝗使敬昭道等。(見侍御康ㄘ注,《會要》同。)
和逢堯《舊良吏》(下)《強循傳》:睿宗時,和逢堯以御史中丞攝鴻臚卿,充使報突厥。
趙履沖(見侍御,又監(jiān)察。)
張晤(又監(jiān)察。)
玄宗《遣官祭五岳四瀆風伯雨師詔》稱,少詹事張晤祭江瀆。(開元十四年。
《大詔令》。)《舊張傳》:弟晤等,皆居清列。不言何官。 《新王琚傳》:張弟晤等,仕皆請近。
崔沔(見郎官祠外,二傳失載)
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擢左補闕,以公嫉邪念佞,除殿中侍御史。(《文苑英華》七百一、《唐文粹》九十二。) 顏真卿《崔孝公陋室銘記》:擢拜左補闕,遷殿中侍御史。奉敕按竊金者,公得其情,許之不死,竟得減論。
諸王或恃貴不遵法度,舉而按之,其不吐茹也如此。尋遷起居舍人。(《顏魯公文集》十四。)
霍庭玉(見侍御,又監(jiān)察。)
楊軌臣(見侍御,又監(jiān)察。)
李全昌(見郎官勛外。)
蘇《授李全昌工部員外郎制》稱,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李全昌。(《文苑英華》三百九十二。)
柳澤(見郎官左外,又監(jiān)察。)
《舊玄宗紀》:開元二年,殿中侍御史為監(jiān)選使柳澤上書諫,上嘉納之。十二月,右威衛(wèi)中郎將周慶立為安南市舶使,與波斯僧廣造奇巧,將以進內(nèi)。《新傳》:景云中,為右率府鎧曹參軍,拜監(jiān)察御史。開元中,轉(zhuǎn)殿中侍御史,監(jiān)嶺南選。歷遷太子右庶子。
梁渙(又監(jiān)察。)
《文苑英華》(五百二十四)有梁渙《對津吏告下方傷水判》。
麴先沖(見郎官吏外,又監(jiān)察。)
崔安儼(見郎官主外。)
杜令昭(見侍御,又監(jiān)察。)
李庭
游子騫(見傳御。)
王執(zhí)言(見侍御,又監(jiān)察。)
張游(見侍御,又監(jiān)察。)
員嘉靜見郎官吏中,又監(jiān)察。
朱渭輔(見侍御,又監(jiān)察。)
王易從(見郎官封中。)
蘇《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王公神道碑》:擢拜左臺監(jiān)察御史。一歲遭內(nèi)艱,衤覃闋,制復(fù)舊,遷殿中侍御史。無何,拜尚書戶部員外郎。(《文苑英華》九百二十六。)
李全交(又監(jiān)察。)
《新表》:李氏東祖房沂州刺史志子、光祿少卿全昌弟(見上。)全交,忠州司馬。《舊張薦傳》:開元初,御史李全交糾張驚,語多譏刺。 《朝野僉載》:開元二年,安國觀道李若虛被御史李全交致其罪。(《廣記》二百十六,又二百五十九引《朝野僉載》有石惠泰《與監(jiān)察御史李全交詩。)
徐知仁(見侍御,又監(jiān)察。)
張敬輿(見郎官左中,又監(jiān)察。)
崔隱甫《新表》:崔氏清河大房正平令元彥子隱甫,刑部尚書、忠公。(《舊傳》:太平令。) 《舊良吏傳》下:開元初,再遷洛陽令。 《新傳》:解褐左玉鈴衛(wèi)兵曹參軍,遷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脅人子女,隱甫劾狀,反為所擠,貶邛州司馬。玄宗立,擢汾州長史,兼河東道支度營田使,遷洛陽令。
李庭誨(見郎官金外,又監(jiān)察。)
李畬(見郎官勛外,又監(jiān)察。二見。)
蘇《授李畬司勛員外郎制》稱,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李畬。(《文苑英華》三百九十一。又蘇《龍門天竺寺碑》文稱,殿中侍御史趙國李畬,與此同時,景云歲辛亥也,二傳失載。)
郭震(見侍御,又監(jiān)察。二見。)
《新趙彥昭傳》:玄宗時,殿中侍御史郭震劾暴彥昭舊惡。(《舊傳》略同。)
崔(見郎官封外補。)
徐玄之(見郎官吏中,又監(jiān)察。)
杜咸(見郎官祠外,又監(jiān)察。)
《新杜正倫傳》:從孫咸,累遷右臺監(jiān)察御史,遷侍御史。
高力范
王旭(見傳御。)
李謹度(見郎官勛外,又監(jiān)察。)
宋遙(見侍御,又監(jiān)察。)
張冠宗(見侍御。)
楊《舊良吏傳》(下):初為麟游令,擢拜殿中侍御史。 蘇《授楊侍御史制》稱,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楊。(《文苑英華》三百九十四。)
元光大《容齋隨筆》(八):衡山有唐開元二十年所建《南岳真君碑》,衡州司馬趙頤正撰,荊府兵曹蕭誠書,末云別駕、賞魚袋、上柱國光大至。 《金石錄》(二十六):《唐南岳真君碑》有別駕、賞紫金魚袋光大至。(《爾雅釋詁》:至,大也。案《元和姓纂》二十二元:虞部郎中、太府少卿元知讓生至,侍御史,河南洛陽縣人。疑郎此人。光大當郎至字,蓋以字行,此云光大至,或碑文未載其姓,或趙洪脫書‘元’字,惜石刻已失,無從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