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多看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
- 一生要為孩子做的50件事
- 子志編著
- 3283字
- 2016-02-19 12:01:40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錯誤或失敗是在所難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錯,免蹈覆轍,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有一個企業家在回憶錄中寫道:“上小學時,即使我玩得過分,成績退步了,父母也從不嚴厲地責罵我。”
“當我把成績單交給他們的時候,他們看著各門分數的成績,然后看看我的臉。當然我覺得很不好意思,而且等待著挨父母的罵。然而他們卻沒有罵我,這樣反而使我更加感到愧疚,決心下學期一定要好好讀書。”
日本有一屆議長在回憶他的童年時,也說過:“小時候母親經常要我去買東西。有時我不是買錯了,就是買漏了。但是母親發現后,從不責罵,只是說明天再去買回來。這樣就養成了我把要做的事都寫在紙上的習慣。”
從上面這兩人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犯了錯誤,他們自己也是有愧疚、有改正的要求的,而且也會想辦法改正。問題是父母怎樣對待,怎樣啟發他們認識錯誤和感到愧疚。很多家長采用的管孩子的主要方法是責罵,這種趨向發展到更深的程度便是“棍棒政策”,用粗暴的棍棒管教孩子,這不僅會對孩子造成生理上的嚴重傷害,心理上的傷害同樣嚴重。事實上,單純地依靠棍棒政策對待孩子的錯誤和失敗常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原來可以反省的,也不再反省,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錯誤。
但是要做到啟發孩子的自我反省,信任孩子能改正錯誤卻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日常最常見的是簡單地責罵,或者埋怨孩子不聽話:“你看,我所說的沒有錯吧!”
父母想強使孩子確認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使孩子對他們聽從。他們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這種埋怨和責問實際上等于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判斷,會使孩子喪失自信。有的甚至還會對父母的這種怨詞感到反感:“什么都是你說得對!”
所以當孩子出了差錯,尤其是當孩子反省自己的差錯時,父母應保持沉默。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簡單的好壞還是能區分的,并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恥感,因而做錯了事,出于貪玩而荒廢了學業,考試不及格,他們是知錯并有一定的羞愧的。當然,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問題是怎樣啟發他們的自尊心、羞恥感,進而反省,自我下決心改正。
小孩子正值學習的階段,他們犯錯的機會一定很多。如果我們習慣采取批評、挑剔的態度來指出他們的錯誤,無形中會使他們不能改變錯誤的現況。例如很多小孩子說話時偶爾會結巴,但是如果沒有受到任何壓力,這種情形通常很快就會自然消失;但是如果我們對類似這些小錯誤過于敏感,加上求好心切,希望孩子能馬上改過,結果不但不能如愿以償,反而帶來更大的困擾。因此,批評、責罵的方式并不能引導孩子,只會增加他們的挫折感。
日本兒童心理學家和幼兒教育家多湖輝在他一本關于子女教育的專著中曾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念中學時,校風非常嚴格,課堂上答不出問題,就要留校補課。老師用心良苦,而他卻并不感激,而且對老師抱憎恨態度。他一向成績不好,經常留校,于是只想如何在學校搗蛋。在高年級時,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搗毀了存放軍訓教材和槍械的教室。事后,他們才發現事情太嚴重,面臨退學的危險。回到家里,他準備接受母親的責打,但母親卻只說:“現在你要后悔也來不及了,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這次滋事的后果,我想你心里有數,所以我也不再說什么了。你可能會被勒令退學,你就想想將來該怎么辦吧!”
這些話比任何叱責更令他深感內疚和對不起父母,于是發誓此后絕不再給母親帶來任何麻煩。同時還應記住一點:人在犯了錯誤時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關懷。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些有效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吧!
1.多多了解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一個小孩子能改變行為,我們就必須了解他做這項行為的原因。只有改變他的動機,我們才可能使他改變自身的行動。有時我們只需要觀察他的行為反應,便能很容易找出他的行為目的。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父母的不當行為,往往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一些家長在盛怒的時候,幾乎不給孩子任何解釋的機會,那種沖動的樣子簡直就是一個失去理智的人。他們經常怒氣沖沖地指著孩子,張嘴就罵:“你怎么這么笨啊?怎么一點用都沒有!”無論孩子是否真的犯了錯誤,都會被這種陣勢嚇壞的,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面對家長的這種態度,也會在心里產生抵觸、反感甚至仇恨。因此,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應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架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做家長的應該真正放下身架,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作協商
如果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兒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作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