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國地理概況(2)
- 一本書掌握中國地理
- 子志編著
- 4862字
- 2016-02-19 12:01:28
礦產資源特點及分布
經過常年的開發,總體上說,我國的礦產資源既有優勢,也存在劣勢。基本特點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品種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2.大多礦產資源質量差,國際競爭力弱。
3.一些重要礦產短缺或探明儲量不足。
4.成分復雜的共(伴)生礦多,大大增加了開發利用的技術難度。
5.中、小型礦和坑采礦多,大型、超大型礦和露采礦少,嚴重制約著礦產開發的規模效益。
6.礦產資源地理分布不均衡,產區與加工消費區錯位。
7.能源礦產結構性矛盾突出。
8.貧礦多,富礦、易選的礦少,致使商品礦的成本大大增加。
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即是指海水水體及海底、海面本身有著直接關系的物質和能量。
海洋是地球上的生命搖籃,海水不但是珍貴的水資源,還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森林資源
經過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現今我國的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分別為1.34億公頃和101億立方米,排全球第六位,但人均量分別為0.12公頃和9立方米,只達到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蓋率雖已達13.9%,但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況下我國森林砍伐卻并沒有因此而減緩,過量采伐,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正日益使我國僅有的一點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改變,使我國多種以森林為棲息地的動物瀕臨滅頂之災,脊柱動物受到威脅的為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的為10種。由于成熟林面積銳減,林木蓄積量少,采伐有限,我國木材及其他林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市場缺口很大,為滿足國內需要,國家每年都要進口一定數量木材。根據預測,我國木材緊張狀況近期不會緩解,在很長時間內依靠進口木材補充國內需要的局面不會改變。
草場資源
我國占有草場面積近4億公頃,約合國土面積的42%;可是人均草地只有0.33公頃,僅占世界人均草地0.64公頃的52%;中國草地可以利用的面積相對比較低,優良草地比例較小,草地質量偏低;天然草地面積大,人工草地比例過小,天然草地面積逐年縮減,質量不斷下降。草地載畜量減少,普遍超載過牧,草地“三化(退化,沙化,鹽漬化)”不斷擴展,中國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積占50%,全國“三化”草地面積已達1.35億公頃,并且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我國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積約3.3億公頃。
我國的海岸線
我國大陸海岸線,從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口算起,經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市、自治區,直至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總共長約18000千米。海岸帶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如海水制鹽、水產養殖、砂礦和油氣等資源的開采,海洋工程的建設等。海岸又是保衛祖國的海防前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黃金海岸,海岸風景區,又成為人民休養、娛樂的好場所。
我國的地震
我國位于全球兩大地震帶之間——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地區。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我國地震活動有以下特點: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于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余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我國有23條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區。這五個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我國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訂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重要依據。
我國的火山
我國火山約有660座,大多都是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主要位于臺灣省、昆侖山區、黑龍江省、長白山和云南騰沖等地。黑龍江和吉林共有230多座,其中著名的有五大連池和白頭山。內蒙古是我國火山數量最多的地區,共有270多座,我國最大的,包含有100多座火山的火山群,就分布在這里,其中達里火山群有多達56座火山。臺灣省正好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中,是我國火山活動最為劇烈的地方。澎湖列島、火燒島、釣魚島等都是海底火山噴發而成的火山島。臺灣最著名的大屯火山群,在島的北部,由10多座海拔千米左右的火山組成。
行政區劃分
1.華北行政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2.東北行政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3.華東行政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臺灣省、山東省。
4.華中行政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行政區: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行政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行政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總共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23個省,4個中央直轄市,5個民族自治區及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省級行政區名稱緣由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后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湖廣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東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后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后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后合并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陜西行都司;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后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漢即設云南縣,為云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后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后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元設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省;建國后撤銷并入甘肅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后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