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伊川易傳
- 程頤
- 4871字
- 2015-12-29 09:36:16
周易下經囗囗坎下兌上
(《困》,《序卦》:“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升者自下而上,自下升上,以力進也,不已必困矣,故升之后受之以困也。困者憊乏之義。為卦,兌上而坎下。水居澤上,則澤中有水也;乃在澤下,枯涸無水之象,為困乏之義。又兌以陰在上,坎以陽居下,與上六在二陽之上,而九二陷于二陰之中,皆陰柔揜于陽剛,所以為困也。君子為小人所揜蔽,窮困之時也。)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如卦之才,則困而能亨,且得貞正,乃大人處困之道也,故能吉而無咎。大人處困,不唯其道自吉,樂天安命,乃不失其吉也。況隨時善處,復有裕乎。有言不信,當困而言,人誰信之。)
《彖》曰:困,剛揜也。
(卦所以為困,以剛為柔所掩蔽也。陷于下而掩于上,所以困也。陷亦揜也。剛陽君子而為陰柔小人所掩蔽,君子之道困窒之時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以卦才言處困之道也。下險而上說,為處險而能說,雖在困窮艱險之中,樂天安義,自得其說樂也。時雖困也,處不失義,則其道自亨,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能如是者,其唯君子乎!若時當困而反亨,身雖亨,乃其道之困也。君子,大人通稱。)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困而能貞,大人所以吉也,蓋其以剛中之道也。五與二是也。非剛中,則遇困而失其正矣。)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當困而言,人所不信,欲以口免困,乃所以致窮也。以說處困,故有尚口之戒。)《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澤無水,困乏之象也。君子當困窮之時,既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茍不知命,則恐懼于險難,隕獲于窮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為善之志乎?)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六以陰柔處于至卑,又居坎險之下,在困不能自濟者也。必得在上剛明之人為援助,則可以濟其困矣。初與四為正應,九四以陽而居陰為不正,失剛而不中,又方困于陰揜,是惡能濟人之困。猶株木之下,不能蔭覆于物。株木,無枝葉之木也。四近君之位,在他卦不為無助,以居困而不能庇物,故為株木。臀,所以居也。臀困于株木,謂無所庇而不得安其居,居安則非困也。入于幽谷,陰柔之人,非能安其所遇,既不能免于困,則益迷暗妄動,入于深困。幽谷,深暗之所也。方益入于困,無自出之勢,故至于三歲不覿,終困者也。不覿,不遇其所亨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幽,不明也,謂益入昏暗,自陷于深困也。明則不至于陷矣。)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兇,無咎。
(酒食,人所欲而所以施惠也。二以剛中之才,而處困之時,君子安其所遇,雖窮厄險難,無所動其心,不恤其為困也。所困者,唯困于所欲耳。君子之所欲者,澤天下之民,濟天下之困也。二未得遂其欲、施其惠,故為困于酒食也。大人君子懷其道而困于下,必得有道之君求而用之,然后能施其所蘊。二以剛中之德困于下,上有九五剛中之君,道同德合,必來相求,故云朱紱方來。方來,方且來也。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以行來為義,故以蔽膝言之。利用亨祀,亨祀,以至誠通神明也。在困之時,利用至誠,如亨祀然,其德既誠,自能感通于上。自昔賢哲困于幽遠,而德卒升聞,道卒為用者,惟自守至誠而已。征兇無咎,方困之時,若不至誠安處以俟命,征而求之,則犯難得兇,乃自取也,將誰咎乎。不度時而征,乃不安其所,為困所動也。失剛中之德,自取兇悔,何所怨咎?諸卦二五以陰陽相應而吉,惟《小畜》與《困》,乃厄于陰,故同道相求:《小畜》,陽為陰所畜;《困》,陽為陰所揜也。)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雖困于所欲,未能施惠于人,然守其剛中之德,必能致亨而有福慶也。雖使時未亨通,守其中德,亦君子之道,亨乃有慶也。)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六三以陰柔不中正之質,處險極而用剛。居陽,用剛也,不善處困之甚者也。石,堅重難勝之物。蒺藜,刺不可據之物。三以剛險而上進,則二陽在上,力不能勝,堅不可犯,益自困耳,困于石也。以不善之德,居九二剛中之上,其不安猶藉刺,據于蒺藜也。進退既皆益困,欲安其所,益不能矣。宮,其居所安也。妻,所安之主也。知進退之不可,而欲安其居,則失其所安矣。進退與處皆不可,唯死而已,其兇可知。《系辭》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二陽不可犯也,而犯之以取困,是非所困而困也。名辱,其事惡也。三在二上,固為據之,然茍能謙柔以下之,則無害矣;乃用剛險以乘之,則不安而取困,如據蒺藜也。如是,死其將至,所安之主可得而見乎。)
《象》曰: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據于蒺藜,謂乘九二之剛,不安猶藉刺也。不祥者,不善之征;失其所安者,不善之效;故云不見其妻不祥也。)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唯力不足故困,亨困之道,必由援助。當困之時,上下相求,理當然也。四與初為正應,然四以不中正處困,其才不足以濟人之困。初比二,二有剛中之才,足以拯困,則宜為初所從矣。金,剛也。車,載物者也。二以剛在下載己,故謂之金車。四欲從初而阻于二,故其來遲疑而徐徐,是困于金車也。己之所應,疑其少己而之他,將從之,則猶豫不敢遽前,豈不可羞吝乎?有終者,事之所歸者正也。初四正應,終必相從也。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而已,茍擇勢而從,則惡之大者,不容于世矣。二與四皆以陽居陰,而二以剛中之才,所以能濟困也。居陰者,尚柔也;得中者,不失剛柔之宜也。)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四應于初而隔于二,志在下求,故徐徐而來;雖居不當位為未善,然其正應相與,故有終也。)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截鼻曰劓,傷于上也。去足為刖,傷于下也。上下皆揜于陰,為其傷害,劓刖之象也。五,君位也。人君之困,由上下無與也。赤紱,臣下之服,取行來之義,故以紱言。人君之困,以天下不來也,天下皆來,則非困也。五雖在困,而有剛中之德,下有九二剛中之賢,道同德合,徐必相應而來,共濟天下之困,是始困而徐有喜說也。利用祭祀,祭祀之事,必致其誠敬,而后受福。人君在困時,宜念天下之困,求天下之賢,若祭祀然,致其誠敬,則能致天下之賢,濟天下之困矣。五與二同德,而云上下無與,何也?曰:陰陽相應者,自然相應也,如夫婦骨肉,分定也。五與二皆陽爻,以剛中之德,同而相應,相求而后合者也。如君臣朋友,義合也。方其始困,安有上下之與?有與,則非困,故徐合而后有說也。二云享祀,五云祭祀,大意則宜用至誠,乃受福也。祭與祀享,泛言之則可通,分而言之,祭天神,祀地祗,享人鬼。五君位言祭,二在下言享,各以其所當用也。)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始為陰揜,無上下之與,方困未得志之時也。徐而有說,以中直之道,得在下之賢,共濟于困也。不曰中正,與二合者云直乃宜也。直比正意差緩。盡其誠意,如祭祀然,以求天下之賢,則能亨天下之困,而享受其福慶也。)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困既極矣,理當變矣。葛藟,纏束之物,臲卼,危動之狀。六處困之極,為困所纏束,而居最高危之地,困于葛藟與臲卼也。動悔,動輒有悔,無所不困也。有悔,咎前之失也。曰,自謂也。若能曰,如是動皆得悔,當變前之所為,有悔也;能悔,則往而得吉也。困極而征,則出于困矣,故吉。三以陰在下卦之上而兇,上居一卦之上而無兇,何也?曰:三居剛而處險,困而用剛,險故兇。上以柔居說,唯為困極耳,困極則有變困之道也。《困》與《屯》之上,皆以無應居卦終,《屯》則泣血漣如,《困》則有悔征吉,《屯》險極而《困》說體故也,以說順進,可以離乎困也。)
《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為困所纏,而不能變,未得其道也,是處之未當也。知動則得悔,遂有悔而去之,可出于困,是其行而吉也。)囗囗巽下坎上
(《井》,《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承上“升而不已必困”為言,謂上升不已而困,則必反于下也。物之在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困也。為卦,坎上巽下。坎,水也,巽之象則木也,巽之義則入也。木,器之象。木入于水下而上乎水,汲井之象也。)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井之為物,常而不可改也。邑可改而之他,井不可遷也,故曰改邑不改井。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盈,無喪無得也。至者皆得其用,往來井井也。無喪無得,其德也常;往來井井,其用也周。常也,周也,井之道也。)
汔至,亦未濆井,羸其瓶,兇。
(汔,幾也。繘,綆也。井以濟用為功,幾至而未及用,亦與未下繘于井同也。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所以五谷不熟,不如荑稗;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有濟物之用,而未及物,猶無有也。羸敗其瓶而失之,其用喪矣,是以兇也。羸,毀敗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巽入于水下而上其水者井也。井之養于物,不有窮已,取之而不竭,德有常也。邑可改,井不可遷,亦其德之常也。二五之爻,剛中之德,其常乃如是,卦之才與義合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雖使幾至,既未為用,亦與未繘井同。井以濟用為功,水出乃為用,未出則何功也?瓶所以上水而致用也,羸敗具瓶,則不為用矣,是以兇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木承水而上之,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君子觀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勞徠其民,而勸勉以相助之道也。勞徠其民,法井之用也;勸民使相助,法井之施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井與鼎皆物也,就物以為義。六以陰柔居下,上無應援,無上水之象。不能濟物,乃井之不可食也。井之不可食,以泥污也。在井之下,有泥之象。井之用,以其水之養人也,無水,則舍置不用矣。井水之上,人獲其用,禽鳥亦就而求焉。舊廢之井,人既不食,水不復上,則禽鳥亦不復往矣,蓋無以濟物也。井本濟人之物,六以陰居下,無上水之象,故為不食。井之不食,以泥也,猶人當濟物之時,而才弱無援,不能及物,為時所舍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
(以陰而居井之下,泥之象也。無水而泥,人所不食也。人不食,則水不上,無以及禽鳥,禽鳥亦不至矣。見其不能濟物,為時所舍置不用也。若能及禽鳥,是亦有所濟也。舍,上聲,與《乾》之“時舍”音不同。)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二雖剛陽之才而居下,上無應而比于初,不上而下之象也。井之道,上行者也;澗谷之水,則旁出而就下。二居井而就下,失井之道,乃井而如谷也。井上出,則養人而濟物,今乃下就污泥,注于鮒而已。鮒,或以為蝦,或以為蟆,井泥中微物耳。射,注也,如谷之下流,注于鮒也。甕敝漏,如甕之破漏也。陽剛之才,本可以養人濟物,而上無應援,故不能上而就下,是以無濟用之功。如水之在甕,本可為用,乃破敝而漏之,不為用也。井之初二無功,而不言悔咎,何也?曰:失則有悔,過則為咎。無應援而不能成用,非悔咎也。居二比初,豈非過乎?曰:處中非過也。不能上,由無援,非以比初也。)
《象》曰:井谷射鮒,無與也。
(井以上出為功。二,陽剛之才,本可濟用。以在下而上無應援,是以下比而射鮒。若上有與之者,則當汲引而上,成井之功矣。)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三以陽剛居得其正,是有濟用之才者也;在井下之上,木之清潔可食者也。井以上為用,居下,未得其用也。陽之性上,又志應上六,處剛而過中,汲汲于上進,乃有才用而切于施為;未得其用,則如井之渫治清潔,而不見食,為心之惻怛也。三居井之時,剛而不中,故切于施為,異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者也。然明王用人,豈求備也?故王明則受福矣。三之才足以濟用,如井之清潔,可用汲而食也。若上有明王,則當用之而得其效。賢才見用,則己得行其道,君得享其功,下得被其澤,上下并受其福也。)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井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知而不見用,以不得行為憂惻也。既以不得行為惻,則豈免有求也?故求王明而受福,志切于行也。)六四,井甃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