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積聚門
-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 劉完素
- 5187字
- 2015-12-29 09:35:52
積聚總論
《素問》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 瘕堅硬腹?jié)M,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中氣積聚之根也。(積者,不散。聚者,不化。留者,不行。飲者,停滯。痞者,不通。隔者,阻也。中滿者,濕,為積。霍亂吐下,留停,為聚。 者,征也。瘕者,假也。)斯疾乃五臟六腑陰陽變化盛衰之制也。亢則害,承乃制,極則反矣。謂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謂人形精神,與營衛(wèi)血氣津液,出入流通。謂夫腠理閉密,乃為痞也。謂腸胃膈絕,傳化失常,而乃滯也。土主形體,腹?jié)M于中央,乃曰中滿。以傳化失度,故甚則霍亂吐瀉也。癥者,腹中堅硬,按之應(yīng)手。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 也。
經(jīng)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nèi)凝,而乃瘕也。小腸移熱于大腸,乃為 瘕。大腸移熱于小腸,謂兩熱相摶,則血溢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行為 瘕。為 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或陽氣郁結(jié),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 瘕也。
或堅痞腹?jié)M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寒極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之腹?jié)M,或熱郁于內(nèi),而腹?jié)M堅結(jié),痛不可忍者,皆可為寒。誤矣!誤矣!何不以脈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推詳之。
五臟六腑,四季皆有積聚。心之積,名曰伏梁,在于臍上,大如臂,上至于心,橫于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賁(音奔。)氣,在左脅下,覆如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 瘧。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食不為膚肌。肺之積,名曰息賁,結(jié)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為肺癰。腎之積,名曰賁(音奔。) ,在于小腹,上至心下,如 奔走,往來無定。久不愈,令人喘逆,發(fā)為骨痿,少氣乏力。此為五臟之積也。常究斯義,未可悉也。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假令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臟之氣虛,而內(nèi)外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積聚。其脈沉細(xì)而微者,是也。
木香三棱丸 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營衛(wèi)不和,口吐酸水,嘔逆惡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無問久新。
青木香 破故紙 茴香 黑牽牛 甘遂 芫花 大戟 荊三棱 蓬莪術(shù) 川楝子 胡蘆巴巴戟(以上各一兩) 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分) 陳米(三合,將巴豆一處,同炒黑)縮砂仁(一兩半)上件一十五味,用好醋二升,除砂仁、木香,余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煮,醋盡為度,干,為細(xì)末,醋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后。加減看虛實,隨湯水下。
導(dǎo)氣枳殼丸 治氣結(jié)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分氣逐風(fēng),功不可述。
枳殼(去穣,麩炒) 木通(銼,炒) 青皮(去皮) 陳皮(去白) 桑白皮(銼,炒) 蘿卜子(微炒) 黑牽牛(炒) 莪術(shù)(煨) 茴香(炒) 荊三棱(煨。各等分)上為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橘皮湯下,不計時候。
透膈寬腸散 治腸上壅實,膈熱難行者。
白牽牛(一兩) 芒硝(三兩) 川大黃(二兩) 甘遂(半兩)上為末,食后溫蜜水調(diào)下一錢。虛實加減。疏動止。
密補固真丹 治脾腎真元損虛,泄利痰嗽,噦痞水谷酸臭,飲食無味,臍腹冷痛,肢體麻痹,下虛痿厥,上實壅滯,腎虛耳鳴,脾虛困憊,耳焦齒稿,面黧身悴,目黃口燥。發(fā)墮爪退,風(fēng)虛遍枯,中滿膈氣,一切脾胃虛證。常服補養(yǎng),宣通氣血。
天南星(半兩) 半夏(制) 神曲 麥 茴香(炒) 荊三棱(炮。各一兩) 白附子干生姜 川烏頭(生。各一兩) 巴豆(七個) 牽牛(三兩) 代赭石(二兩) 官桂(一分)上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溫水下。除泄瀉外,并加大黃一兩。
木香丸 治和脾胃,寬胃膈,消痰逆,止嘔吐,進益美飲食。
官桂 干姜(各半兩) 木香(一分) 大黃 蓬莪術(shù) 芫花(醋拌濕,炒干) 枳殼(去穣)陳皮(各半兩) 半夏(二兩) 牽牛(半斤,取末四兩) 茴香(一兩,炒) 巴豆(四個)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
軟金丸 治心胸腰腹急痛,或淋 ,并產(chǎn)后經(jīng)病,血刺腹痛。
當(dāng)歸(半兩) 干漆(二錢) 紅花(一錢半,用) 輕粉 砂 粉霜(各一錢)三棱(二錢)上同研勻,棗肉為膏,和丸綠豆大,新汲水下一丸。病甚者加,得利后減。
泥金丸 治心腹急痛,取久新腸垢積滯,推陳致新。
黃柏 大黃 巴豆 五靈脂(各半兩) 豬牙皂角(一分) 輕紛 粉霜 砂(各一分)干漆(二分)上研勻,煉蜜拌得,杵千下,丸綠豆大,新汲水下一丸。未利,更加服。
狀元丸 治膈氣酒膈酒積,腹痛吐逆痞滿。
巴豆(五十個,取霜) 神曲(半兩,末) 半夏(一兩,洗) 雄黃 白面(炒。各一兩)上研勻,滴水丸小豆大,細(xì)米糠炒變赤色,食后,溫水下。童子二丸,三四歲一丸,歲半半丸。止嗽,溫齏汁下。止嘔吐,生姜湯下。
玄胡丸 治積聚 瘕,解中外諸邪所傷。
玄胡索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當(dāng)歸 木香 雄黃(別研) 荊三棱 生姜(各一兩)上為末,酒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生姜湯下。
又一方,無陳皮、生姜,有廣術(shù)一兩、檳榔分兩同。
大延胡索散 治婦人經(jīng)病,產(chǎn)后腹痛,腹?jié)M喘悶, 瘕癖塊,及一切心腹暴痛。
延胡索 當(dāng)歸 芍藥 荊三棱 川苦楝 蓬莪術(shù) 官桂 濃樸 木香 川芎(各一分)桔梗 黃芩 大黃(各半兩) 甘草(一兩) 檳榔(二錢)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食前。如惡物過多,去大黃、官桂,加黃藥子、染槐子、龍骨各半兩,如前法煎服。平人心痛,加本方。得利尤良。后常服。
三棱湯 治 瘕 癖,積聚不散,堅滿痞膈,食不下,腹脹。
荊三棱(二兩) 白術(shù)(一兩) 篷莪術(shù)(半兩) 當(dāng)歸(半兩,焙) 木香(三錢)右為末,每服三錢,沸湯點服,食后,每日三服。
消飲丸 治一切積聚 癖氣塊,及大小結(jié)胸,不能仰按。
天南星 半夏 芫花 自然銅(生用。各等分)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溫水下。良久,蔥粥投之。
相虛實加減。
除濕丹 治諸濕客摶,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及癮疹,癰疽發(fā)背,疥癬走注,香港腳無首尾,瘡癤。功效不可盡述。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藥 澤瀉 葶藶(以上各二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別研)黑牽牛(半兩) 大戟(二兩,炒) 陳皮(四兩,去白)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溫水下,后食。如服藥前后忌酒一日,藥后忌濕面,食溫粥補暖。
保安丸 治 積,心腹內(nèi)結(jié)如拳,漸上不止,搶心疼痛,及繞臍腹痛不可忍者。
川大黃(三兩,新汲水浸一宿,蒸熟,切片子,焙) 干姜(一兩,炮) 大附子(半兩,去皮臍) 鱉甲(一兩半,好醋一升,伏時炙令黃色妙)上為末,取三年米醋一大升,先煎四五合,然后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醋或酒、米飲下。后取積如魚腸膿血爛肉汁青泥,當(dāng)下。
開結(jié)妙功丸 治怫熱內(nèi)盛, 癖堅積腸垢, 瘕積聚,疼痛脹悶,發(fā)作有時,三焦壅滯,二腸閉結(jié),胸悶煩心不得眠,咳喘噦逆不能食,或風(fēng)濕氣兩腿為腫脹,黃瘦,眼澀昏暗,一切所傷,心腹暴痛,風(fēng)熱燥郁,偏正頭疼,筋脈拘瘓,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頭目昏眩,中風(fēng)遍枯,邪氣上逆,上實下虛,腳膝麻木冷痛。宣通氣血。
荊三棱(炮) 茴香(炒。各一兩) 川烏頭(四兩) 神曲麥 大黃(各一兩,好醋半升,熬成稠膏。不破堅積,不須熬膏,水丸) 干姜(二錢) 巴豆(二個,破堅積,用四個) 半夏(半兩) 桂(二錢) 牽牛(三兩)上為末,丸小豆大,生姜湯下十丸、十五丸,溫水、冷水亦得。或心胸間稍覺藥力暖性,卻加丸數(shù),以加至快利三五行。以意消息,病去為度。
木香分氣丸 治積滯痞塊不消,心腹痞結(jié),疼痛搶刺,如覆杯狀。
陳皮(去白) 檳榔(各一兩) 破故紙(二兩,炒) 木香(一兩半) 黑牽牛(十二兩,炒香熟,取末五兩半,余不用)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湯下,食后臨臥服。
開胃生姜丸 治中焦不和,胃口氣塞,水谷不化,噫氣不通,噎塞痞滿,口淡吞酸,食時膨脹,噦逆惡心,嘔吐痰水,宿食不消,咳嗽,脅肋刺痛。寬中開胃,進飲食。
桂心(一兩) 生姜(一斤,切作片子,監(jiān)三兩,腌一宿,再焙干)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二兩) 縮砂仁(四十九個) 廣術(shù) 當(dāng)歸(各半兩)右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xì)嚼,沸湯化下。
導(dǎo)滯定功丸 治一切心腹卒暴疼痛,及胸中不利。消食,止逆,定疼痛。
大椒 木香(各一錢) 蝎梢(三錢) 巴豆(八個,出油為度)上為末,后入巴豆霜,研勻,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五丸至十丸,淡醋湯下。
積氣丹 治一切新久沉積氣塊,面黃黑瘦,諸氣無力, 瘕積聚,口吐酸水。
檳榔(二個) 芫花(一兩) 砂(二錢) 巴豆(二錢半,生) 青皮(去白)陳皮(各三兩) 蓬莪術(shù) 雞爪黃連 荊三棱 章柳根 牛膝(各一兩) 肉豆蔻(三個)大戟 川大黃 甘遂 白牽牛 干姜 青礞石 干漆(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石菖蒲(三錢)右為末,醋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燒棗湯下,每夜一丸。服后有積者肚內(nèi)作聲。病退為度。
金露紫菀丸 治一切脾積,兩肋虛脹,臍疼痛。
草烏頭(去皮尖,生) 黃連(各半兩) 官桂 桔梗 干地黃 干生姜 川椒 蕪荑紫菀(去皮) 柴胡 防風(fēng) 濃樸 甘草人參 川芎 鱉甲(醋浸) 貝母 枳殼(去穣) 甘遂(各一兩) 巴豆(三兩,醋煮半日,出油) 砂(三錢)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臨臥米飲湯下。或微疏動。詳虛實加減。
信香十方青金膏(灌頂法∶王予所傳十二上愿云∶藥師琉璃光如來應(yīng)當(dāng)供養(yǎng),正遍知明,行足善游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方境。)授治周身中外,陰陽不調(diào),氣血壅滯,變生百病,乃至虛羸,困倦偏攻,酒食內(nèi)傷,心腹?jié)M塞急痛。或酒積食積, 瘕積聚,癖堅積,中滿膈氣,食臭酸醋,嘔吐翻胃。或膈癉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飲,而數(shù)(色角切,頻也。)小便。或腸風(fēng)下血,痔 癢痛。或胃癰疹,或遍身癰疽惡瘡。或瘡毒已入于里,腹?jié)M嘔吐。或成瀉痢,或出惡瘡 肉,或下利腹痛。或一切風(fēng)氣,肢體疼痛,及中風(fēng)偏枯。
或痰逆生風(fēng),痰涎嗽。兼產(chǎn)后腹痛,及小兒疳積,諸風(fēng)潮搐。但平人常服保養(yǎng),宣行營衛(wèi),調(diào)飲食。
信砒 乳香 輕粉 粉霜 巴豆(以上各一兩,同研) 龍腦(半字) 麝香(半字)青黛(二錢。同研) 黃蠟(三錢)上研細(xì)末,熔蠟,入蜜半錢,就搓勻,旋丸綠豆至小豆大,先服小丸。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計時候。面東頂禮,一丸,凈器盛水送下。
如合藥,即凈處,面東,每一丸密念咒三遍。或病患不能咒,請人咒,或師氏咒過。
咒曰∶信香十方青金膏,藥師丸成蜜遍拋,普濟有緣除百病,常吞一粒體堅牢。密咒曰∶但言八金剛,莫說十方佛,五蘊六根俱不道,十二上愿自然成。
金黃丸 治酒積食積諸積,面黃膽,積硬塊。
荊三棱 香附子(各半兩) 澤瀉(二錢半) 巴豆(四十九粒,出油) 黍米粉 牽牛(各二錢半)上為末,用梔子煎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如心痛,艾醋湯下七丸。
導(dǎo)氣丸 治心胸滿悶,脅肋刺痛,不思飲食。常服寬膈,進美飲食。
姜黃(四兩) 香附子(四兩) 縮砂 甘草 廣術(shù)(各二兩) 丁皮 甘松 木香 荊三棱(各一兩) 白檀(半兩) 藿香葉(半兩)上為末,入綠豆粉二兩,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細(xì)嚼,白湯下,食后,日進三服。
丁香散 治 癖氣,脅下痞滿,息而不消,積而不散。元氣在胃,不妨飲食。
好丁香(二十五個) 白丁香(七十個) 密陀僧 舶上硫黃 黃鶯調(diào)(各五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皂子煎湯調(diào)下,不計時候。治肚內(nèi)生硬物,黑瘦如柴,嘔吐積滯,日三服,食后。
圣餅子 治一切沉積氣脹,兩脅氣滿,無問新久者。
大黃(三兩) 黑牽牛(頭末,一兩) 砂(三錢) 山梔子(半兩) 輕粉(二錢)上為末,煉蜜和丸,捻作餅子,如小錢大濃樣,食后,每服三餅子,細(xì)嚼,溫酒下。
臨臥。如行,粥補之。虛實加減。
無憂散(一名萬病散。) 治風(fēng)疾,瘡腫疥癬,或臟腑積冷,壅滯氣結(jié),風(fēng)勞,膀胱宿冷,臟腑虛衰,面色痿黃,內(nèi)有 癖氣并,當(dāng)有疳蟲蛔蟲,攻心、腹俱痛,忽中傷寒,頭痛不忍,狀若山嵐時氣瘟疫之疾,并宜急服此藥,宜通三五行,立瘥。或中風(fēng)口 ,語多謇澀,睡后口中涎出,不限時節(jié),不問男子女人,但五日一服,不過三服,永瘥。
人患腰膝疼痛,香港腳腫滿,運動艱難,飲食無味,并小兒疳痢脫肛者,量大小與服,利三五行,自瘥。大人久泄、氣痢,狀若休息痢,止有時,俱一服,取下冷膿一二升,當(dāng)日見效。藥無四時冷熱、老幼衰弱,病患悉皆除之。任服他藥無妨。若服常時,蓋緣搜出臟腑中積滯蟲膿故也。無孕婦人,久患血虛氣弱,痿黃無力者,亦可根據(jù)方服。宣通氣血,殊不困倦,無妨此藥。凡有百病,并皆治之,其功不可具載。有孕婦人,或遇陰晦時,即不可服,天道晴明可進。若雖復(fù)疾,而未愈者,可再服。
黃 木通 桑白皮 陳皮(各一兩) 胡椒 白術(shù) 木香(各半兩) 白牽牛(四兩,炒,別取頭末)上七味,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牽牛末二錢,生姜二錢,切作片子,煎生姜湯一大盞調(diào)藥,須臾,又用生姜湯或溫湯送下。平明可行三五次,快利無妨。如病瘥后,以白粥補之,痊矣。
五積丹 治心腹痞滿,嘔吐不止,破積聚者。
皂莢(一梃,一尺二寸,火燒留性,凈盆合之,四面土壅合,勿令出煙) 巴豆(十二個,白面一兩五錢同炒,令黃色為度)上為末,醋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鹽湯下,食后。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