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醫方論
- 費伯雄
- 3816字
- 2015-12-29 09:34:48
豬苓 澤瀉 茯苓 滑石 阿膠各一兩五苓散治濕濁不化,故用術桂,以通陽而化濁;豬苓湯治陽邪入里,故用滑石、阿膠,以降熱而存津。至于統治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乃借瀉膀胱以清腎臟,是活用之法,而非正治也。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生姜二兩茯苓宜于獨重,以其能滲濕安神也。姜桂性溫,開解腠理,能逐水氣從毛竅而出,用甘草以補土和中,方法特妙。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一升 茯苓三兩 生姜半斤古人立方,有藥味少而分兩重者,專走一門,為功甚巨,如半夏等湯是也。痰去,則眩悸自
加味腎氣丸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乳拌) 山藥(炒) 丹皮(酒炒) 山萸肉(酒潤) 澤瀉(酒浸) 川牛膝(酒浸) 車前子(炒) 肉桂一兩 附子(制)五錢蜜丸。
此方之妙,全在導龍歸海。命腎之火衰微,濁陰日漸凝結,始則小便不利,繼則水氣泛溢,腹脹肢腫。但用分利之劑,徒然耗正劫陰,小便仍不能利,惟用附桂以直達命腎,使命門之火得以熏蒸脾胃,腎中之真陽發越,則腎氣通暢,而寒水亦行,小便通,則泛濫之水如眾流赴壑矣。人但知水能克火,而不知火亦能制水,發陽光以消陰翳,此類是也。
越婢湯
麻黃六兩 石膏八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風與水在皮膚之間,故但腫而脹,變小青龍之制,使風、水俱從毛竅而出,故名越婢。
越婢者,悅脾也。
防己黃湯
防己 黃 一兩 白術七錢五分 甘草五錢(炙)每服五錢,加姜棗煎。
去風先養血,治濕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癥乃風與水相乘,非血虛生風之比。故但用治風逐水健脾之藥,而不必加血藥。但得水氣去而腠理實,則風水亦不能獨留矣。
腎著湯
干姜(炮) 茯苓四兩 甘草(炙) 白術(炒)二兩方中但燥濕健脾,而不用溫腎之藥。緣此癥乃積濕下注于腎,非腎之寒水為病也。若虛寒之體,即少加附子、杜仲亦可。
舟車丸
黑牽牛四兩(炒)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凈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紅一兩 木香五錢 輕粉一錢水丸。
仲景十棗湯,已極峻厲,此更厲而加厲,縱形氣俱實,豈能堪此。予謂此等癥全是陰結,非陽不通,宜用附桂兼疏肝逐水之劑。此等方法萬不可用。
疏鑿飲子
羌活 秦艽 檳榔 大腹皮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澤瀉 赤小豆 商陸等分加姜皮煎疏鑿飲,名色甚佳,用藥亦較舟車丸已輕一等,然吾見服商陸者,必然大瀉,胸腹驟寬,不超時而復脹,萬無生理。蓋逐水自前陰而出者得生,自后陰而出者必死,學人慎之哉!
實脾飲
白術(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濃樸(姜炒) 木香 附子 大腹皮 草豆蔻 木瓜片 黑姜加姜棗煎主治條下,有色悴聲短、口不渴、二便利數語,則此癥乃脾腎虛寒。當用香砂六君,合溫腎滲濕之劑。若徒事破氣利濕,色悴者不更加憔悴乎。
五皮飲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姜皮此亦為水邪客于皮膚而設。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發汗逐水之法,而但利小便也。
麥門冬湯
麥門冬五十枚(姜炒) 粳米五十粒麥門冬湯,解之者多談玄理,予則謂初起便見喘滿,則明是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水溢高原也。擬以桑白皮、栝蔞皮、苡仁米等代之,亦未為不可。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一錢 川芎 本 防風 甘草(炙)五分 蔓荊子三分此為治在表之濕,故獨用風藥。關節利則濕除矣,且屬外來之淺恙,本不在健運分消之例。
中滿分消丸
濃樸(炒)一兩 枳實(炒) 黃連(炒) 黃芩(炒) 半夏(姜制)五錢 陳皮 知母(炒)四錢 澤瀉三錢 茯苓 砂仁二錢 干姜二錢 姜黃 人參 白術(炒) 甘草(炙)豬苓一錢蒸餅丸,焙熱服。
中滿分消丸,解者謂治熱脹,此不過脾胃失職,積濕所化之熱耳,并非實火也。若有實火,則水氣安得橫行,濁陰豈得復盛乎?惟其寓補脾胃之法于分消解散之中,不傷元氣,極為正法。
中滿分消湯
川烏 干姜 生姜 黃連 人參 當歸 澤瀉 青皮 麻黃 蓽澄茄 柴胡二錢 吳茱萸草蔻仁 濃樸 黃 黃柏五分 益智仁 木香 半夏 茯苓 升麻三分熱服。
此方于大隊溫補中,用黃連、黃 ,所謂從權以寒熱藥下之也。于中又升散,又分利,雖屬開鬼門,潔凈府之法,究竟歧路太多矣。
大橘皮湯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赤茯苓一錢 豬苓 白術(土炒) 澤瀉 桂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木香 檳榔三分加姜煎,每服五錢利小便,即所以實大腸,使小腸之水滲入膀胱,而不入大腸,則五苓散中肉桂一味尤為得力也。
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 大黃二兩(酒浸) 梔子十四枚(炒)凡發黃癥,二便不利者,用大黃;若二便如常,當去大黃用黃連;至寒濕陰黃,則又當于分利中用熱藥矣。
八正散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蓄 甘草梢 梔子(炒黑) 滑石 大黃加燈草煎。
此方治實火下注小腸、膀胱者則可。若陰虛夾濕火之體,盒飯去大黃,加天冬、丹參、丹皮
萆厘清飲
川萆 石菖蒲 烏藥 益智仁等分 甘草梢 減半入鹽,食前服。
凡淋癥,皆由于濕熱,小便頻數,其為腎虛夾熱可知,但當于滋腎中加清利之藥。若烏藥、益智仁之溫澀,是反行禁錮而非厘清。解者謂此以疏泄為禁止,吾不謂然。
琥珀散
滑石二錢 琥珀 木通 蓄 木香 當歸 郁金(炒)一錢為末服。
上焦之熱下注小腸、膀胱,精道與溺道混淆,故成淋癥。此于清利中少加氣藥,以厘清濁,
防己飲
防己 木通 檳榔 生地(酒炒) 川芎(炒) 白術(炒) 蒼術(鹽炒) 黃柏(酒炒) 甘草梢 犀角食前服。
濕熱為病,不宜調補,亦不宜攻下。此方于健脾燥濕中,寓滋陰涼血之法,最為合度。
當歸拈痛方
茵陳(酒炒) 羌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蒼術 白術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苦參(酒炒) 知母(酒炒) 當歸 豬苓 澤瀉空心服疏風所以勝濕,健脾所以滲濕,通小便所以利濕。上下中三焦之濕盡去,則熱亦解散,而遍身之痛止矣。此不治痛,而痛自止之法也。
禹功散
黑牽牛四兩 茴香一兩(炒)為末,每一錢姜汁調下。
此方峻猛,不可輕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術(泔浸)四錢 防風二錢 茯苓 白術 芍藥一錢姜棗煎。
但升陽實脾,而濁陰自化,尤妙在不用升麻,最為的當。
瓊玉膏
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燥者,燥烈也,不能滋潤也。喻嘉言作涼字解,予于《醫醇剩義》中已詳論之。如瓊玉膏之潤燥亦善策也,人參、地黃氣血并補,金水相生;又加茯苓以寧心而補土,則水升火降,而
炙甘草湯
甘草(炙)四兩 生姜 桂枝三兩 人參 阿膠(蛤粉炒)二兩 生地黃一斤 麥冬(去心) 麻仁半斤(研) 大棗十二枚水、酒各半煎。內阿膠烊化服。
或疑姜桂之辛溫,恐不可以潤燥,不知此方仲景原為傷寒脈結代,余邪未解者而設。故溫散與清潤并行,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也。
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半夏之性,用入溫燥藥中則燥,用入清潤藥中,則下氣而化痰。胃氣開通,逆火自降,與徒用清寒者,真有霄壤之別。
活血潤燥生津湯
當歸 白芍 熟地一錢 天冬 麥冬 栝蔞各八分 桃仁(研) 紅花五分生津養血,本潤燥之正法。但桃仁、紅花雖云活血,恐其破血耳。
清燥湯
黃 一錢五分 蒼術(炒)一錢 白術(炒) 陳皮 澤瀉五分 人參 茯苓 升麻三分當歸(酒洗) 生地 麥冬 甘草(炙) 神曲(炒) 黃柏(酒炒) 豬苓二分 柴胡黃連(炒)一分 五味子九粒每服五錢方名清燥湯,而所用之藥,乃有二術、陳皮、黃柏、神曲等。以此清燥,非抱薪救火乎?不知此癥之要,全在肺金受濕熱之邪一語。蓋熱為積濕所化,濕不去則熱不清,徒用清滋,留濕即以留熱,故毅然用燥濕之品,使濕去而熱亦清,此其所以為清燥乎?
滋燥養榮湯
當歸(酒洗)一錢 生地 熟地 芍藥(炒) 黃芩(酒炒) 秦艽一錢 防風 甘草五分若大便風秘,便可用秦艽、防風;若大便如常,盒飯減去。風藥善走與火鑠肺金不宜。
搜風順氣丸
大黃(九蒸九曬)五兩 火麻仁 郁李仁(去皮) 山藥(酒蒸) 山茱肉 車前子 牛膝(酒蒸)二兩 菟絲子(酒洗) 獨活 防風 檳榔 枳殼(麩炒)一兩蜜丸。
此不過因大腸秘結,以之潤腸通氣耳,乃本方自注∶“久服則可百病皆除?!卑灿写簏S、檳榔之峻下,而可以常服者乎?
潤腸丸
大黃 歸尾 羌活五錢 桃仁(研) 火麻仁(去殼)一兩蜜丸。
此以通為潤,非專于清潤也。伏火燥結,得滌蕩而始清,不待潤而燥自除矣。
通幽湯
當歸身 升麻 桃仁(研) 紅花 甘草(炙)一錢 生地黃 熟地五分雖云病在幽門,亦無專治幽門之藥,不外調和氣血,開通胃府,清升濁降,而上下自安。
惟不用香燥攻下,最為有識。
韭汁牛乳飲
韭菜汁 牛乳等分,時時呷之。
韭汁祛瘀生新,又能開通胃氣;牛乳補血潤燥,兼通大腸。不用辛熱,劫陰傷津,洵為良法。
黃湯
黃 熟地 芍藥 五味子 麥冬三兩 天冬 人參 甘草三錢 茯苓一兩每服三錢。加烏梅、姜、棗煎。
氣血并補,斂陰生津,極為有力。惟方既有五味,不必再加烏梅。
消渴方
黃連 天花粉 生地汁 藕汁 牛乳將黃連、花粉為末調服。
治胃熱消渴,無花粉宜重用,黃連當用胡連,蓋川連但能瀉心火,生津止渴不如胡連之為佳也。
地黃飲子
人參 黃 (蜜炙) 甘草(炙)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枇杷葉(蜜炙) 石斛 澤瀉枳殼(麩炒)等分,每服三錢。
此方妙處在清金潤肺,以益水之源;又有澤瀉、枳殼以泄郁熱。斯渴止而煩躁亦除矣。
白茯苓丸
茯苓 黃連 花粉 萆 熟地 人參 覆盆子 玄參一兩 石斛 蛇床子七錢五分雞 三十具蜜丸,磁石湯送下。
金水俱傷,方成下消。蛇床子燥烈如火,萬不可用,即雞 之消導、磁石之鎮墜,皆非此癥所宜。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
桑白皮一斤 地骨皮三斤(合煎) 生地汁五升 麥冬汁二升 生葛根汁 竹瀝三升 生姜汁 白蜜一升 棗膏一升 牛酥三合頗有清肺化痰、除熱止咳之力。但久虛者恐其滑腸?;蛟偌榆蜍摺阉?、苡仁等,培土正以生金也。
治久嗽方
白蜜二斤 生姜二斤(取汁)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姜汁,微火熬,令姜汁盡,惟有蜜斤兩在則止,每含如棗大一丸,日三服。
肺有伏寒,久咳不止者可用。若陰虛者不宜。
豬膏酒
豬脂 姜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 酒五合分三服。
不過有此一法耳,若欲以此取效,吾恐其不能也。
麻仁蘇子粥
火麻仁 紫蘇子等分洗凈,合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啜。
氣血虧虛,不可通利,惟此潤導之法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