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醫(yī)方論
  • 費伯雄
  • 3696字
  • 2015-12-29 09:34:48

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 甘草(炙)二兩冷服。面赤加蔥九莖,腹痛加芍藥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嘔吐生姜二兩。

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而設(shè)。仲景立此方,以治傷寒之少陰癥。若太陰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陰之惡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蓋陰慘之氣深入于里,真陽幾幾欲絕,非此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發(fā)陽光。又恐姜附之性過于燥烈,反傷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緩之。立方之法,盡美盡善。后人分傳經(jīng)為熱厥,直中為寒厥,程郊倩譏之。然亦有未可盡非者。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fā)熱,應(yīng)下之。”此明明說厥逆在前,發(fā)熱在后,及至發(fā)熱則不復(fù)厥冷,乃傷寒失下之癥,故蕩滌邪滯,則發(fā)熱自退,本非為厥而不熱者言也。

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熱,非下其厥也,遇發(fā)熱則可下,遇厥則萬不可下。”此數(shù)語最為明白了當(dāng),可見傳經(jīng)之邪亦自有當(dāng)下者,但不可概謂之熱厥耳。四逆者,必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脈沉細無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備,方可用之,否則不可輕投。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 桂枝 芍藥 細辛三兩 甘草(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吳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加吳茱萸生姜厥陰為藏血之經(jīng),故當(dāng)歸四逆湯以和營為主,加桂枝、細辛以和衛(wèi),營衛(wèi)和則厥自解矣。

雖有寒而不加姜附者,恐燥烈太過,劫陰耗血也。

四逆散

柴胡 芍藥(炒) 枳實(麩炒) 甘草(炙)等分為末,水調(diào)飲。

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劑。熱結(jié)于內(nèi),陽氣不能外達,故里熱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礙厥。

故但用枳實以散郁熱,仍用柴胡以達陽邪,陽邪外泄,則手足自溫矣。

真武湯

附子(炮)一枚 白術(shù)(炒)三兩 茯苓 白芍(炒) 生姜三兩北方曰幽都,乃陰寒濕濁之地,賴真武之神,運用水火以鎮(zhèn)攝之,濁陰方漸得解散。此方取名真武,乃專治腎臟之劑。坎之為象,一陽居二陰之中。水中之火,是為真火,此火一衰,則腎水泛濫。停于下焦,則腹痛自利;水氣犯中焦,則作噦,欲吐不吐;水氣犯上焦,則咳嗽、心悸、頭眩。方中姜、附以助真陽,用苓、術(shù)以制二陰,水氣一收,則上中下三焦俱無病矣。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炮)一枚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少陰病,下利脈微。服白通湯后,利不止,厥逆無脈,此為陰寒過甚,陽氣將絕之候。

加人尿、豬膽汁者,以類相從之義也。服后脈暴出,則陽氣盡泄,孤立無根據(jù),故隨脫而死。

脈微續(xù)者,陽氣漸回,以次可復(fù),故得生。外用蔥艾熨灸氣海、關(guān)元。表里通陽,亦為善策。

吳茱萸湯

吳茱萸(泡)一升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六兩吳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溫通,用以破除陰氣有余矣。又恐辛燥太過,耗氣劫陰,故用人參、大棗之甘緩以濟之,又能補土扶陽,使?jié)彡幉坏蒙锨宓溃畏ǜ鼮橹艿健?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煎,去滓,內(nèi)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圣于醫(yī)者,不辨有此。

十四味建中湯

黃 (蜜炙)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茯苓 甘草(蜜炙) 半夏(姜制) 當(dāng)歸(酒洗) 白芍(酒炒) 熟地 川芎 麥冬 肉蓯蓉 附子 肉桂加姜棗煎。

于十全大補中又加四味,究竟陽藥太多,若以治陰虛之勞瘠,非抱薪救火乎?至樂令建中湯,加柴胡、細辛之開透善走,欲其創(chuàng)建中氣,不亦難乎!

小建中湯

桂枝 生姜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炙)一兩 大棗十二枚入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強,則脾土受制。脾陽不運,虛則寒生,陰氣日凝,陽氣日削,故見腸鳴、泄瀉、腹痛等癥。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當(dāng)從吳氏之說,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溫里,桂枝解表,用各有當(dāng)也。且肉桂性能殺木,合芍藥以制肝,又用姜、棗、甘草、飴糖之甘溫以補脾,斯中州之陽氣發(fā)舒,而陰寒盡退矣。

白術(shù)附子湯

白術(shù)二兩 甘草一兩 附子(炮)一枚每服五錢。 姜五片、棗一枚煎。

此為治腎風(fēng)之藥,腎為水臟,得火則平,而濁陰退所矣。若肝風(fēng)頭眩,則當(dāng)用養(yǎng)血之劑。

誤用此方,則風(fēng)火相搏,而病益劇,不可不知也。

益元湯

附子(炮) 干姜 艾葉 黃連 知母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甘草加姜、棗、蔥白煎,入童便一匙,冷服。

戴陽者,陰不抱陽、虛陽上浮,幾幾欲絕。若誤作熱癥治,立見敗壞。此方用姜、附、艾葉

回陽救急湯

附子(炮) 干姜 肉桂 人參五分 白術(shù) 茯苓一錢 半夏 陳皮七分 甘草二分五味子九粒加姜煎,入麝三厘調(diào)服。無脈加豬膽汁,泄瀉加升麻、黃 ,嘔吐加姜汁,吐涎沫加鹽炒吳茱萸。

此方治中寒之緩癥則可。若云救急,則姜附中又合六君、五味子,反令姜、附之性多所牽制,不如四逆湯,為能斬關(guān)奪門也。

四神丸

破故紙(酒浸一宿,炒)四兩 五味子(炒)三兩 肉豆蔻(面裹煨)二兩 吳茱萸(鹽湯泡)一兩用大棗百枚、生姜八兩,切片同煮爛,去姜,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

命門為日用之火,所以薰蒸脾胃,運化谷食。若腎瀉者,宜二神丸。脾瀉者,若由木旺克土,則吳茱萸能散厥陰之氣,用以抑木則可;非此則不如去五味子,吳萸,加茴香,木香者之為佳也。

感應(yīng)丸

木香 肉豆蔻 丁香一兩五錢 干姜(炮) 百草霜一兩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 巴豆七十粒(去心、皮、膜、油)巴豆、杏仁另研,同前藥末和勻,用好黃蠟六兩溶化,重絹濾去渣,好酒一升,于砂鍋內(nèi)煮數(shù)沸,候酒冷蠟浮,用清油一兩,銚內(nèi)熬熟,取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nèi)和前藥末乘熱拌勻,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湯下。

制方之法,極有巧思,然走者太走,而澀者太澀,偏師陷陣,終不如堂堂正正之為得也。

譽之者嘆為雖有巴豆,服之不瀉,此不過藉蠟性為之封固耳,吾不敢以為神妙也。

導(dǎo)氣湯

川楝子四錢 木香三錢 茴香二錢 吳茱萸一錢(湯泡)長流水煎。

此為治疝之通劑,有川楝子苦寒,濟以茴香、木香、吳萸之辛溫,肝腎并顧,寒濕盡祛,至為妥善。

天臺烏藥散

烏藥 木香 茴香(鹽炒) 良姜(炒) 青皮五錢 檳榔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一粒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炒黑,去麩及巴豆,同余藥為末,酒下一錢。

治疝大法,當(dāng)溫腎柔肝,兼治寒濕,何至用巴豆之峻攻,不及導(dǎo)氣湯遠矣。

疝氣方

吳茱萸 枳殼 梔子 山楂(炒) 荔枝核( )等分為末。空心,長流水下二錢。

此方亦平易近人,雖無近效,然較之烏藥散要穩(wěn)妥多矣。

橘核丸

橘核 川楝子 海藻 海帶 昆布 桃仁二兩 延胡索 濃樸 枳實 木通 桂心 木香五錢酒糊丸鹽湯或酒下。

此乃治 疝之專劑。理氣、破血、軟堅、行水之法俱備,其知痛楚者不可誤用。

四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濃樸(姜汁炒) 扁豆(炒)五錢 黃連(姜炒)三錢冷服。

暑濕 三氣,初學(xué)不能分別,多致錯誤,今為明白言之。時當(dāng)夏令,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處其中。暑上侵而濕下襲,暑為天之氣,濕乃地之氣,其熱之甚者則為 ,此三氣之分也。今就暑病門中,先論暑癥,雖有冒暑、傷暑、中暑、伏暑等名,不過略分輕重,其為陽邪則一也,其因暑而貪涼受風(fēng)者便是傷風(fēng),因暑而食冷受寒者便是傷寒,但與冬月之傷風(fēng)、傷寒治法不同。因暑傷風(fēng),當(dāng)辛涼表散;因暑傷寒當(dāng)于清解中參用溫藥,此為正法。四味香薷飲,乃治感冒暑氣、陽邪遏抑之劑,即冬月傷風(fēng)中用桂枝、荊、防之例。今人誤以香薷為涼藥,不論是何暑病,首先用之,殊可怪嘆。

清暑益氣湯

黃 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shù)(炒)五分 蒼術(shù)一錢 神曲五分(炒) 陳皮 青皮(麩炒) 甘草(炙) 麥冬 五味子 當(dāng)歸(酒洗) 黃柏(酒炒) 澤瀉各二分 升麻一錢 葛根三分姜棗煎。

清暑益氣湯,藥味龐雜,補者補而消者消,升者升而瀉者瀉,將何所適從乎?且主治下,有胸滿氣促一條,則黃 、升麻在所當(dāng)禁。予謂此等癥,但須清心養(yǎng)胃,健脾利濕足矣,何必如此小題大做。東垣先生,予最為服膺,惟此等方不敢阿好。

生脈散

人參 麥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肝主氣,心主血。生脈散養(yǎng)心肺之陰,使氣血得以榮養(yǎng)一身;而又有酸斂之品,以收耗散之氣,止汗定咳。虛人無外感者,暑月宜之。

六一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diào)下。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薄荷,名雞蘇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六一散,施之于體壯熱盛,濃濃太過之人則可。若體虛氣弱者,則寒傷脾而滑傷腎,反致飲食減少,津虧作渴。至益元散、雞蘇散、碧玉散,亦同此例也,不可因夏月而一概混投。

縮脾飲

砂仁 草果(煨去皮) 烏梅 甘草(炙)四兩 扁豆(炒研) 干葛二兩。

方中辛燥太過,用以健脾去濕則可。若謂清暑、除煩、止渴,吾不謂然。

消暑丸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干) 茯苓 甘草 半斤(生用)姜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

消暑丸不治暑而治濕,使?jié)袢ザ钜嘟担靡馍跫选H槐仨毤媲褰庵幰弧⒍稙榈谩?

大順散

干姜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

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過,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二錢。

此即治暑月之傷寒也。因暑傷寒,故但治寒而不治暑。

五苓散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炒)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桂五錢濕為地之氣,其中人也緩,其入人也深,其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臥卑濕,汗?jié)n雨淋,此濕之自外來者也;多食濃膩,過嗜茶酒,此濕之自內(nèi)生者也。治濕必先理脾,脾土健運,始能滲濕,此定法也。又須分利,使?jié)彡帍南露觯喽ǚㄒ病N遘呱ⅲ倬氨緸槊}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設(shè)。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諸濕、腹?jié)M、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癥、身痛身重等癥。總之治寒濕則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陰生陽,積濕化熱,盒飯加清利之藥,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減之附方,各有宜稱,亦當(dāng)細細參之。

豬苓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阿瓦提县| 彭州市| 西安市| 临武县| 吕梁市| 岳阳县| 北京市| 栾川县| 金堂县| 长阳| 通州市| 平塘县| 闻喜县| 北海市| 堆龙德庆县| 旬邑县| 黄浦区| 济宁市| 临湘市| 汝阳县| 平潭县| 大洼县| 兰西县| 建德市| 体育| 卓尼县| 宣威市| 寻乌县| 商都县| 甘谷县| 晋江市| 屯门区| 若尔盖县| 民权县| 东城区| 北海市| 保定市| 镇雄县| 芜湖县|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