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六兩 桂枝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一塊(如雞子大)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此為風寒兩傷營衛而設,即麻黃湯加石膏、姜、棗也。麻黃湯中本用桂枝,可見仲景治寒未嘗不兼治風,則風寒兩傷營衛者用麻黃湯亦足矣,而必加石膏等三味者蓋因風寒兩傷營衛,非但傷風傷寒之可比,郁熱必倍加。故用石膏體重味輕,以瀉郁熱;姜、棗甘溫,以反佐之
發表之劑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 桂枝 芍藥(酒炒) 細辛 甘草(炙)干姜三兩 半夏 五味子半升此方全為外有風、內蓄水而設。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復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變而為辛散,外去風而內行水,亦名曰青龍者,亦取發汗,天氣下為雨之義也。
發表之劑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 生姜三兩 桂枝 芍藥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太陽癥無汗宜用麻黃湯矣,乃變其法,于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二味,此中奧義全在“惡風”二字。但惡風而不惡寒,則不在寒傷營之例,乃太陽表癥未解,將入陽明之象。故用麻黃以發汗,桂枝以去風,參用葛根,以阻其入陽明之路。若拋荒本經之病,而預用引經之藥,便為開門揖盜,仲景斷不為也。
發表之劑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此癥機竅,全在“反發熱,脈沉”五字。蓋太陽之邪,初傳少陰,故脈癥如此。方中用細辛、附子溫腎,以捍衛本經,格外來之邪不使深入;用麻黃以散太陽之邪,使之仍從原路而出。只此三味,而治法之妙如此,非仲景其孰能之?
發表之劑
升麻葛根湯
升麻三錢 葛根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炙)加姜煎。
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陽明。又恐升提太過,致人喘滿,故用芍藥、甘草,酸收甘緩以佐之。究竟互相牽制,不如獨用葛根為君,加牛蒡、連翹、桔梗、薄荷等。斑疹、時疫,則加馬勃、青黛等,未為不可也。
發表之劑
柴葛解肌湯
柴胡 葛根各三錢 羌活一錢 白芷一錢 黃芩三錢 芍藥 桔梗 甘草各一錢加姜三片,棗二枚,石膏一錢,煎服。
此證無脅痛、耳聾之象,與少陽無涉,乃首用柴胡,開門揖盜,一忌也;大青龍湯用石膏,全為煩躁而設,輒用石膏以傷胃氣,二忌也。此方斷不可用。
發表之劑
柴胡升麻湯
柴胡 前胡 黃芩六錢 升麻五錢 桑皮四錢 葛根四錢 荊芥七錢 赤芍 石膏一兩加姜三片,豉二十粒,煎。
升麻之為物,用以治天行癘疫,化毒消斑則可;尋常陽明癥中,不可輕用。且用石膏為君,意在清肺胃耳,獨不慮寒胃太過,其更改不可問乎!
發表之劑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術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黃芩 甘草一錢加生姜、蔥白煎。
此方用以代麻桂等湯,實為穩妥。但地黃滋膩太過,不如仍用桂枝湯中之芍藥,斂陰而不滋膩也。至其辛散燥烈,陰虛氣弱者忌用,則固自言之矣!
發表之劑
十神湯
麻黃四兩 葛根十四兩 升麻 川芎 白芷 紫蘇 甘草 陳皮 香附 赤芍各四兩每服三錢,加姜五片,蔥三莖煎。
時邪瘟疫,天行之癘氣也。故此方于升散中多用芳香辟穢之品,辛烈善走,雖有芍藥、甘草,不能制之。不可作陽經外感之通劑用也。
發表之劑
神術散
蒼術(制) 防風二兩 甘草(炙)一兩加姜、蔥煎。本方除蒼術,加白術二兩,不用蔥,名白術湯。
神術、白術二方,乃治寒傷脾胃,濕淫于里之妙法。夾有外感受寒無汗者加蔥白,受風有汗者去蔥白。動有法度,正不必謂其可代麻黃、桂枝二法也。
發表之劑
太無神術散
蒼術(泔浸) 濃樸(姜汁炒)各一錢 陳皮二錢 甘草(炙) 藿香 石菖蒲各一錢五分
發表之劑
蔥豉湯
蔥白一握 豉一升解表通陽最為妥善。勿以其輕淡而忽之。
發表之劑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
此不過尋常固本治標法耳,用之于虛人感冒則可,若表里俱實,則不增劇為幸,尚望病之輕減乎?傷寒用人參,仲景本有成法,并非以人參助元氣,為驅邪之主也。嵐瘴則濕毒為多,亦非感冒可比。至疫癘之氣,中人更烈,陽毒則有發熱、煩躁、斑疹等癥,陰毒則有面青、腹痛、下利等癥。若用此方治陽毒,既無清火解邪之功,以之治陰毒,又無回陽急救之力,均未見其可。予于喻西江先生最為服膺,豈敢輕議。但謂表藥中有用人參之法則可,若謂表藥中用人參更為得力,則不敢阿私所好也。
發表之劑
川芎茶調散
薄荷八錢 川芎 荊芥四錢 羌活 白芷 甘草(炙)一錢 防風錢五分 細辛一錢每三錢,食后茶調服。
輕揚解表,三陽并治,兼用細辛,并能散寒。惟虛人宜去此一味,蓋細辛善走,誠恐重門洞開,反引三陽之邪內犯少陰,此不可以不慮也。
發表之劑
再造散
人參 黃 桂枝 甘草 附子(炮)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姜 棗此方但可施于常時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脈見浮緊,便是太陽之寒傷營,此方斷不可用。注中又引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予不以為然。蓋親見喜用升柴者殺人無數,故不得不加意慎重。非偏執己見,不喜升柴,實不敢泥紙上之成方,誤目前之人命也。
發表之劑
大羌活湯
羌活 獨活 防風 細辛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術 白術 甘草(炙)三錢 生地黃知母 川芎一兩每服五錢,熱飲。
兩感傷寒,一日太陽、少陰,二日陽明、太陰,三日少陽、厥陰,古方俱有加減治法,但予意更有進者。若至二日,而前癥未解,則是四經合?。蝗斩鞍Y未解,則是六經俱病矣。四經合病者,既未有成方;而六經俱病者,更難于措手。仲景以后,豈復有補天浴日手段?大羌活湯,漫無分別,亦不過盡人事而已!
發表之劑
桂枝羌活湯
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等分 每服五錢瘧發在處暑前,宜從時瘧治。且《內經》只分邪在肌表,在衛、在營,初無六經之說,更不
涌吐之劑
瓜蒂散
甜瓜蒂(炒黃) 赤小豆共為末,熱水或酸齏水調下。
“高者因而越之”,經有明訓,即吐法也。后人視為畏途,久置不講,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間,消之匪易,因其火氣上沖之勢,加以吐法,使傾筐倒篋而出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類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風治黃。惟注中“食填太陰,欲吐不出”二語,須與申明∶蓋飲食必先入胃,食填太陰者,非既出胃而入脾也,乃胃氣窒塞,使脾氣不通耳。
又必新入之食,尚為完谷,故可用吐,若經宿之后,將為燥糞滯于胃中,便宜攻下,豈可尚用吐法乎!
涌吐之劑
參蘆散
人參蘆(研為末)水調下一、二錢?;蚣又駷r和服。
化痰清火,頗為平穩,但用以涌吐,恐力尚不逮也。
涌吐之劑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 淡豉四合服令微吐。
注中治傷寒汗吐下后,虛煩不眠,懊 身熱等癥?!昂雇孪潞蟆币徽Z,宜善體會,蓋言或汗后,肌表雖解而里熱未除;或吐后,痰氣雖平,而陽邪未去;或下后,里滯雖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節而言,并非謂三法并用之后也。今人死煞句下,往往誤認三法并施,雖有壯夫,豈能堪此?且三法并用之后,豈尚有余邪未清者乎?不參活句,謬以千里矣!仲景用梔子,令上焦之熱邪委宛而下;用豆豉以開解肌理。真超凡入圣之方,其各種加減之法,亦俱有精義,不得草草讀過。
涌吐之劑
稀涎散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礬一兩共為末,溫水調下五分,或加藜蘆。
治上焦用涌吐之法,此義本之《內經》,而方則出于仲景。古人體氣壯實,不妨用之,后世機心日開,嗜欲日甚,元氣大傷,稟受甚薄,一經涌吐,汗而且喘,百變叢生。后人不敢輕用,蓋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癥,方足以斬關奪門,然尚有醒后緩投藥餌,痰不可盡攻之戒!可知虛人及尋常之癥不可輕用吐法也。
涌吐之劑
干霍亂吐方
燒鹽 熱童便三飲而三吐之。
痧癥至元而始著。元以前,但有霍亂之名,無所謂“痧癥”也。欲吐不得,欲瀉不得,陰陽顛倒,氣閉血凝,癥極危險,故不可進藥餌谷食。燒鹽、童便以吐之是也。然必須外用針刺人中、少商、委中、舌尖等處,再用手揉其穴,令血能多出,則毛竅方開,而氣始得漸達。
攻里之劑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枳實五枚 濃樸半斤先煎樸、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
攻下之法,原因實癥俱備,危在旦夕,失此不下,不可復救。故用斬關奪門之法,定難于俄頃之間,仲景所以有急下存陰之訓也。乃后人不明此義,有謂于攻下藥中,兼行生津潤導之法,則存陰之力更強,殊不知一用生津滋潤之藥,則互相牽制,而蕩滌之力輕矣!此譬如寇盜當前,恣其焚掠,所過為墟,一旦聚而殲之,然后人得安居,而元氣可以漸復。是去實可以保陰,乃相因之理,方得“存”字真解。并非謂攻實即是補陰,并可于攻下中寓養陰法也。仲景制大承氣湯,用枳實開上焦,用濃樸通中焦,芒硝理下焦,而以大黃之善走者統率之,以蕩滌三焦之堅實,正聚寇盡殲之大法。而又恐藥力太猛,非可輕投,故又有欲用大承氣,先與小承氣之訓。夫以仲景之神靈,豈尚待于先試,實恐后人審癥未確,借口成法,孟浪輕投,不得不諄諄告誡,此實慎重民命之婆心也。至于三陰多可下之癥,三陽惟正陽明可下,少陽必不可下,而陽明中夾有太陽、少陽癥者,亦斷不可下。惟太陽癥脈緊、惡寒、無汗、腹痛者,乃陰氣凝結營分,亦可用溫、用下。細看方書,宜下忌下之條,慎重斟酌,始為得之。
攻里之劑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 枳實三枚(麩炒)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癥,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矩方圓之至也。
攻里之劑
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浸) 芒硝一兩 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惡熱口渴、腹滿,中焦燥實”數語,最宜著眼。可見病在脾胃,全與上焦無涉,若雜入枳、樸以犯上焦,則下焦之濁氣必隨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樸,加甘草,使之專入脾胃,而又緩芒、黃善走之烈,謹慎周詳,毫發無憾。
攻里之劑
大陷胸湯
大黃二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為末)先煮大黃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
傷寒下之早,則反為結胸。蓋緣邪尚未入陽明,若先下之,則邪未去而徒傷胃氣,邪反得乘虛入胃,而為結胸?;驘釀?、寒勝、痰勝、濕勝,諸瀉心湯參酌用之,最為妥善。此癥仲景用瀉心、承氣諸法,而用大陷胸湯者,因三焦俱實,而又有水氣,故不得不改用此方。
觀胃至前后兩條,有云∶“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此則津液大傷,近于陽結。又云∶“或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沉”,為水結胸,則近于陰結。此二條,似不堪此峻劑矣!丹溪亦微有不滿之意,后人自當以慎重為宜。
攻里之劑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一枚小陷胸湯非但治小結胸,并可通治夾滯時邪,不重不輕,最為適用。
攻里之劑
大陷胸丸
大黃八兩 芒硝 葶藶(炒)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合研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二合,煮服。
變湯為丸,加葶藶、杏仁以泄肺氣,是專為上焦喘滿而設。
攻里之劑
十棗湯
芫花(炒)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棗十枚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或棗肉為丸。
十棗湯乃逐水之峻劑,非大實者不可輕試。至河間之三花神 丸,除大棗而加大黃、黑丑,已是一味峻猛,不復留脾胃之余地,更加輕粉,則元氣搜刮殆盡,病雖盡去,而人亦隨亡??芍倬耙允畻椕?,全賴大棗之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
攻里之劑
三物備急丸
巴豆霜 大黃 干姜等分蜜丸。
此不過猝急備用方耳,姑存之以備一法。
攻里之劑
砂丸
砂 巴豆(去油) 三棱 干姜 白芷五錢 木香 青皮 胡椒二錢五分 大黃 干漆(炒)一兩 檳榔 肉豆蔻一個為末。釅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棱、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 砂,熬成膏,和諸藥杵丸綠豆大,每五丸姜湯下。
凡積聚之成,多由陽虛氣弱。陽分虛則不能化濁,而陰氣日凝;氣分弱則不能和營,而血脈閉塞。種種積聚,由此而成。施治之法,當以通陽理氣為第一義。若但用攻劫峻劑,吾見其立敗也。
攻里之劑
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醋炒) 陳皮(去白) 枳殼(炒) 黃柏(酒炒) 黃連(茱萸湯炒) 三棱(醋煮) 莪術(醋煮)五錢 大黃(酒浸)一兩 香附 黑牽牛二兩 芒硝水丸。一方加當歸,酒洗。
此較 砂丸已從輕減,但峻烈之品尚多,試問病退之后,元氣尚存幾許?即有加當歸一味,一潤而十攻,豈尚能有濟乎?此等方法注中原載施壯實之人,究竟壯實之人患此癥者絕少,大抵皆脾虛氣弱者多。斷不可借口于經驗之方,而任意輕投也。
攻里之劑
枳實導滯丸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神曲(炒)五錢 白術(土炒) 茯苓二錢 澤瀉三錢蒸餅為丸。
治濕熱蘊結,腹痛泄瀉,頗為得力。但黃芩、黃連尚在可減之律,恐苦寒太過,反傷中、上二焦也。
攻里之劑
倒倉法
黃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切碎、洗凈,用長流水、桑柴火煮糜爛,濾去渣,取凈汁,再入鍋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擇一靜室明快不通風者,令病患先一夜不食,坐其中,每飲一鐘,少時又飲,積數十鐘。病在上者必吐,病在下者必利,病在中者吐而且利。視所出物可盡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不得與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之,名輪回湯,非惟止渴,兼滌余垢。行后解退倦臥覺饑,先與米飲,次與稀粥,三日后漸進濃粥軟飯。戒牛肉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