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為病。發時手青腹滿痛不可忍。名蛟龍病。治之方。(青。原本作背。今據趙本及證類本草改之。)硬糖(二三升千金云服寒食餳三斗大驗)上一味。口兩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瘥。
(程)芹菜。生江湖陂澤之涯。蛟龍雖云變化莫測。其精那能入此。大抵是蜥蜴虺蛇之類。春夏之交。
遺精于此故耳。且蛇嗜芹。尤為可證。按外臺秘要云。蛟龍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變成龍子。須慎之。
飴粳米杏仁乳餅煮粥食之。吐出蛟子。大驗。仲景用硬糖治之。余考之本草。并無硬糖。當是粳米飴糖無疑。
二物味甘。甘能解毒故也。(金鑒同。案程所引外臺文。并無考。詳見下。)案劉熙釋名云。糖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
強硬如錫也。時珍云。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明硬糖。即是餳。程注殆妄矣。
千金云。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似癲癇。面色青黃。因食寒食餳過多。便吐出狀似蛟龍。有頭有尾。
外臺。廣濟。療蛟龍病。三月八月。近海及水邊。因食生芹。為蛟龍子生在芹菜上。食入人腹。變成龍子。須慎之。其病發似癲。面色青黃。少腹脹。狀如懷妊。宜食寒食餳方。
寒食粥餳三升。日三服之。吐出蛟龍。有兩頭及尾。開皇六年。又賈橋有人。吃餳吐出蛟龍。大驗。
醫說云。古有患者。飲食如故。發則如癲。面色青黃。小腹脹滿。狀如妊孕。醫者診其脈。與證皆異。
而難明主療。忽有一山叟曰。聞開皇六年。灞橋有人。患此病。蓋因三月八日。水邊食芹菜得之。有識者曰。
此蛟龍病也。為龍游于芹菜之上。不幸食之而病也。遂以寒食餳。每劑五合。服之數劑。吐出一物。雖小但似蛟龍狀。而有兩頭。其病者根據而治之獲愈。(出名醫錄。)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黍穣(黍原本作黎今根據程本金鑒及肘后外臺改之案穣禾莖也黎何有穣其訛明矣)煮汁。數服之解。(肘后。外臺。作飲濃汁數升。)(程)苦瓠。匏也。詩云。匏有苦葉。國語云。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此苦瓠也。黍穣。能解苦瓠毒者。風俗通云。燒穣可以殺瓠。或云種瓠之家。不燒穣。種瓜之家。不燒漆。
物性相畏也。人食苦瓠過分。吐利不止者。以黍穣汁解之。本諸此。(程注本于時珍)蘇敬云。服苦瓠過分。吐利不止者。以黍穣灰汁解之。
扁豆。寒熱者不可食之。(本草。引弘景。)(鑒)扁豆。性滯而補。如患寒熱者忌之。
久食小豆。令人枯燥。
(程)小豆。逐津液利小便。津液消減。故令肌膚枯燥。
千金云。赤小豆。不可久服。令人枯燥。
食大豆屑。忌啖豬肉。(屑。原本作等。今據徐程及千金改之。)(程)大豆壅氣。豬肉滯膈。故忌之。小兒十歲以下。尤忌。
千金云。大豆黃屑。忌豬肉。小兒以炒豆豬肉同食。必壅氣致死。十有八九。十歲以上不畏也。大麥久食。令人作 。(沈作癬。)(程)大麥下氣。久食令手足痿弱。而懈惰。
(鑒)李 曰。 。疥同。蓋麥入心。久食則心氣盛。
而內熱。內經曰。諸瘡瘍皆屬心火。故作 。
案 。字典。俗疥字。而農家多常食大麥。未盡患疥。
李注不可從。孟詵云。暴食似腳弱。為下氣故也。程則本此。
白黍米。不可同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
(程)黍米。令人煩熱。飴蜜令人中滿。故不可同食。黍米合葵食。成痼疾。亦不可合食。
千金。黃帝云。五種黍米。合葵食之。令人成痼疾。
蕎麥面。多食之。令人發落。
案本綱蕎麥。一名 (音翹)麥。千金。黃帝云。蕎麥作面。和豬羊肉熱食之。不過八九。頓作熱風。
令人眉須落。又還生仍稀少。涇 以北。多患此疾。今蕎麥面。人多食之。未有發落者。此必脫和豬羊肉等字。程金鑒并云。蕎字有誤。當詳之。蓋失考耳。
鹽多食。傷人肺。
(程)鹽。味咸。能傷腎。又傷肺。多食發哮喘。為終身痼疾也。
千金云。鹽不可多食。傷肺喜咳。令人色膚黑損筋力。
食冷物。冰人齒。
食熱物。勿飲冷水。
(鑒)寒熱相搏。脾胃乃傷。
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
(鑒)酒性純陽。蒼耳味苦有毒。苦先入心。飲酒以行其毒。故心痛。
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
(程)夏月大醉。汗流浴冷水。即成黃汗。扇取涼。即成漏風。
飲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腸結。(程金鑒。無忌字。)(程)毋灸大醉人。此灸家所必避忌也。
資生經。下經云。灸時不得傷飽大饑飲酒。
醉后勿飽食。發寒熱。
(鑒)醉則肝膽之氣肆行。木來侮土。故曰勿食飽。發寒熱。
飲酒食豬肉。臥秫稻穣中。則發黃。
(程)飲酒而食肉。則腠理開。臥稻穣中。則濕熱入。是以發黃也。
食飴。多飲酒大忌。
(鑒)諺云。酒家忌甘。此義未詳。
凡水及酒。照見人影動者。不可飲之。
(程)此涉怪異。宜不可飲。
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程)醋酸斂。而酪粘滯。令作血瘕。
千金黃帝云。食甜酪竟。即食大酢者。變作血瘕。及尿血。
食白米粥。勿食生蒼耳。成走注。
(程)白米粥。能利小便。蒼耳子。能搜風。小便利。而食搜風之物。虛其經絡。反致走注疼痛。
(鑒)同食成走注病。然必性味不合也。
巢源云。走注候。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體虛受邪氣。邪氣隨血而行。或淫奕皮膚。去來擊痛。游走無有常所。故名為走注。千金黃帝云。食甜粥。復以蒼耳甲下之。成走注。
食甜粥已。食鹽即吐。
(程)甘者。令人中滿。食甜物。必泥于膈上。隨食以鹽。得咸則涌泄也。
犀角箸。攪飲食。沫出。及澆地墳起者。食之殺人。
(鑒)抱樸子云。犀食百草及眾木之棘。故知飲食之毒。若攪飲食沫出者。必有毒也。澆地墳起者。
此怪異也。故食之殺人。
抱樸子云。蠱之鄉有飲食。以此角攪之。有毒則生白沫。無毒則否。國語云。置鴆于酒。置堇于肉。
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韋昭注。墳。起也。又范寧注谷梁云。地賁。賁。沸起也。
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千金。滿。作懣。外臺引千金。)苦參(三兩) 苦酒(一升半千金用酒二升半不用苦酒外臺同)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瘥。或以水煮亦得。
(程)酸苦涌泄為陰。苦參之苦。苦酒之酸。所以涌泄煩滿。而除食毒。
又方。犀角湯亦佳。(肘后附方。引梅師方云。或取煮犀角汁一升。亦佳。)(鑒)中毒煩滿。毒在胃中。犀角。解胃中毒。
千金。治諸食中毒方。
飲黃龍湯。及犀角汁。無不治也。飲馬尿亦良。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
鹽(一升) 水(三升)上二味。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出食。便瘥。
(程)咸味涌泄。鹽水以越心腹堅滿。
千金。治霍亂蠱毒。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方。
用極咸鹽湯三升。熱飲一升。以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吐。更服訖。復飲。三吐乃住。此法大勝諸治。俗人以為田舍淺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病。即須先用之。
礬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程)礬石。傷骨蝕肉。內用必傷心肝也。礬石得水則化。故亦禁水。
本草吳普云。礬石。久服傷人骨。宗 云。礬石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水化書紙上。干則水不能濡。故知其性卻水也。
商陸。以水服殺人。
(程)商陸有大毒。能行水而忌水服。物性相惡而然也。
葶藶子敷頭瘡。藥成入腦殺人。(徐沈并云。成。恐是氣字。程金鑒。作氣。)(鑒)葶藶大寒。雖能敷瘡殺蟲。然藥氣善能下行。則瘡毒亦攻入腦矣。故殺人。
水銀。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銀著耳邊。水銀則吐。(徐沈并云。吐。疑是出。)(鑒)水銀大毒。入耳則沉經墮絡。皆能死人。以金銀著耳門。引之則吐出。此物性感召之理。猶磁石之引針也。
苦楝。無子者殺人。
(程)苦楝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可入藥用。案此注本于宗 。
凡諸毒。多是假毒。以投無知。時宜煮甘草薺 汁飲之。通除諸毒藥。(案無。原本。作元。無元字形相似。故訛耳。程金鑒。作無。是也。投無。徐沈作損元。不可從。)(程)凡諸毒。多借飲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覺之。則時時煮甘草薺湯飲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
外臺引肘后云。諸饌食。直爾何容有毒。皆是以毒投之耳。既不知是何處毒。便應煎甘草薺 湯療之。漢質帝食餅。魏任城王啖棗。皆致死。即其事也。
證類本草云。金匱玉函。治誤飲饌中毒者。未審中何毒。
卒急無藥可解。只煎甘草薺 湯服之。入口便活。(案與本經文頗異。故錄備考。)巢源云。凡人往往。因飲食。忽然困悶。少時致甚。乃至死者。名為飲食中毒。言人假以毒物。投食里而殺人。但其病頰內。或懸壅內。初如酸棗大。漸漸長大。是中毒也。
急治則瘥。久不治。毒入腹則死。但診其脈。浮之無陽。微細而不可知者。中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