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賓退錄
  • 趙與時
  • 3770字
  • 2015-12-28 14:16:52

《新唐書 承天皇帝亻炎傳》以興信公主季女張為恭順皇后冥配焉。汪玉山 辨證,謂冥配前已有,而《新書》不書。當考汪外孫鄭子敬注引《唐會要》:懿 德太子重潤,中宗即位,追贈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為冥婚合葬,雖然不始于〔此外文字有脫漏〕〔此處文字有脫漏〕月傳國工身,今親見阮仲容,則亦以為仲容所作,豈咸 用琵琶余制而作阮耶據此,則是常之不知阮咸所出。余按《國史 纂異》云:元 行沖賓客為太常少卿時,有人于古墓中得銅物似琵琶,而身正圓,莫有識者。元 視之曰:“此阮咸所造樂具。”乃令匠人改以木,為聲清雅,今呼為阮咸者是也。 《盧氏雜說》云:晉壽稱阮咸善彈琵琶,后有發咸墓者得琵琶,以瓦為之,時人 不識,以為于咸墓中所得,因名阮咸。陳晉之《樂書》云:阮咸五弦本奏琵琶, 而頸長過之,列十二柱焉。唐武后時蒯明于古冢得銅琵琶,晉阮咸所造也。元亨 中命工以木為之,聲甚清徹,頗類《竹林七賢圖》所造舊器,因以阮咸名之。亦 以其善彈故也。圣朝太宗于舊制四弦上加一弦。三說蓋大同而小異。今世所行, 皆四弦十三柱者。與時竊聞今禁中女樂,別有所謂阮,其制視民間者絕不同,且 甚大,須坐而奏之。鄉人郭子云守南安時,大庾令之婦乃出宮人,能為此,郭蓋 親見之。《唐書 樂志》云: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 太宗悅甚,后人習為ㄐ琵琶。則是,唐已有五弦矣。不知因唐之太宗而誤為本 朝邪抑別有考按邪《夷堅 支乙》載紫姑《詠手》詩:“笑折櫻桃力不禁,時攀楊柳弄春陰。 管弦曲里傳聲漫,星月樓前斂拜深。繡幕偷回雙舞袖,綠窗間整小眉心。秋來幾 度挑羅襪,為憶相思放卻針。”唐韓致光《香奩集》亦有《詠手》一詩:“暖白 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背人細捻垂肓肩發,向鏡輕勻襯臉霞。悵望昔逢 褰繡幔,依稀曾見托金車。后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一杈。”其體正同,蓋 皆言手之用爾。韓詩獨首句不然。

侯嬴為夷門監者,按大梁城十二門,東曰夷門,則夷門者,大梁之一門耳, 后人遂直指汴京為夷門,非也。《容齋續筆》辨臺城、少城類此。

古者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今遂寧府譙門之外有橋曰儀橋, 不知何時所造,上加欄,道分為三尚,仿佛古人之意。謂之儀者,猶儀門也。

周文忠序《文苑英華》,首云:太宗皇帝丁時太平,以文化成天下,既得諸 國圖籍,聚名士于朝,詔修三大書,曰《太平御覽》,曰《冊府元龜》,曰《文 苑英華》。洪文敏序《夷堅三志癸》亦云:太平興國中,詔侍從館閣,集著《冊 府元龜》、《文苑英華》、《御覽》、《廣記》等四書。予按《冊府元龜》,乃 景德二年編類,至大中祥符六年書成,皆真宗朝,二公之言偶失之。

俗間謂“籠燭”為“照道”,此二字出《儀禮》注。

冬至賀禮,古無有也。其殆始于漢乎漢《雜事》曰:冬至陽生,君道長,故 賀。沈約《宋書》曰: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寮稱賀,因小會,其儀亞于歲朝。 《北齊書》庫狄伏連冬至之日,親表稱賀,其妻減馬豆設豆餅,伏連大怒。蓋歷 代行之,至今不廢。按《月令》,仲冬之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齋戒, 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易》 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五經通義》云:冬至寢兵鼓,商 旅不行,若不聽政事。曰:冬至陽氣萌,陰陽交精,始成萬物,氣微在下,不可 動泄。王者承天理,故率天下,靜而不擾也。《白虎通》云:冬至前后,君子安 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今仆仆交相賀,則所謂安身靜體、 靜而不擾,以待陰陽之定者,果何在哉又按《月令》,仲夏之月日長至,仲冬之 月日短至。今世反稱冬至為長,至尤非是。曹子建《冬至獻襪頌表》云:伏見舊 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崔浩《女儀》云:近古婦人常以冬至上 履襪于舅姑,踐長至之義也。隋杜臺卿《玉燭寶典》云:冬至日極,南景極長, 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賀。蓋《周禮》冬至日在 牽牛,景長一丈三尺,日短而景長也。黃鐘之律九寸,于十二律為最長。《月令》 所謂短至,謂日之短。曹、崔、杜謂踐長履長者,景之長,之長也。雖所指不 同,然當以《月令》為正。

諫議大夫稱大諫,始于近世,然于古有之。“齊威公使鮑叔牙為大諫”,見 《管子》第二十篇。

韓子蒼云:韋蘇州少時以三衛郎事元宗,豪縱不羈。元宗崩,始折節務讀書。 然余觀其為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掃地焚香而坐,與豪縱者不類。其詩清 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又豈似晚節學為者豈蘇州自序之過歟然天竇 間不聞蘇州詩,則其詩晚乃工,為無足怪。葉石林《南宮詩話》云:蘇州詩律深 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 物亦當高勝不凡。《劉禹錫集》中有:太和六年,舉自代一狀。然應物《溫泉行》 云:“北風慘慘投溫泉,忽憶先皇巡幸年。身騎廄馬引天仗,直至華清列御前。” 則嘗逮事天寶間也,不應猶及太和時。蓋別是一人,或集之誤。《苕溪漁隱》云 《蘇州集》有《燕李錄事》詩云:“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玉墀。”又 《溫泉行》云:“出身天寶今幾年,頑鈍如錘命如紙。”今以《編年通載》考之, 天寶元年至太和六年,計九十一年,應物于天寶間已年十五,及有出身之語,不 應能至太和間也。蔡寬夫云:“劉禹錫所舉別是一人,可以無疑矣。”《容齋隨 筆》云《韋蘇州集》中有《逢楊開府》詩云:“小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 里中楊,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 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讀書事已曉,把筆學題詩。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非卞梁不容,出守撫煢嫠。 忽逢楊開府,諭舊涕俱垂。”味此詩,蓋應物自敘其少年事也。其不羈乃如此。 李肇《國史補》云:應物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 建安已還,各得風韻。蓋記其折節后事也。應物為三衛,正天寶間,所為如是, 而吏不敢捕,又以見時政矣。與時謂:應物行事散軼,《唐史》失不立傳,故諸 家之說未能會于一。近世沈明遠始A8括《應物集》及它書,為傳甚詳,然論斷 中亦以劉賓客所舉為疑,今筆于此:韋應物,京兆長安縣人也,其家世自宇文周 時孝寬以功名為將相,而其兄高尚不仕,號為逍遙公,之孫待價,仕隋為左 仆射,封扶陽公。待價生令儀,為唐司郎中,令儀生鑾,鑾生應物。少游太學, 開元天寶間,宿衛仗內,親近帷幄,行幸畢從,頗任俠負氣。洎漁陽兵亂后,流 落失職,乃更折節讀書,屏居武功之上方,復返灃上,園盧蕪沒,貧無以自業⊥ 游江淮間,所與交結,皆一時名士。因從事河陽,去為京兆功曹,攝高陵令。永 泰中,遷洛陽丞。兩軍騎士倚中貴,勢驕橫,為民害,應物疾之,痛繩以法,被 訟,弗為屈。棄官養疾同德精舍。起為令。大歷十四年,除櫟陽令,復以疾謝 去,歸寓西郊。擇勝隱于善福祠。從諸生學問,澹如也。建中二年,拜尚書比部 外郎,明年出為滁州刺史滁山川清遠,山中多隱君子,應物風流,豈弟與其人覽 觀賦詩,郡以無事,人安樂之。四年十月,德宗幸奉天,應物自郡遣使,間道奔 問行在所。明年興元甲子使還,詔嘉其忠。終更貧不能歸,留居郡之南巖。俄擢 江州刺史。居二歲,召至京師。貞元二年,由左司郎中補外,得蘇州刺史。在郡 延禮其秀民,撫其{旬子}嫠甚恩。久之,白居易自中書舍人出守吳門,應物罷郡, 寓于郡之永定佛寺。太和中,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后, 年九十余矣,不知其所終。有子曰慶復,為監察御史、河東節度掌書記,善為詩, 氣質閑妙,渾然天成。初若不用工,而近世詩人莫及也。白居易嘗語元稹曰:“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深得諷諫之意,而五言尤為高遠雅淡,自成一家。”其 為時人推重如此。浮屠皎然者,頗工近詩,嘗擬應物體格得數解為贄,應物弗善。 明日,錄舊贄以見,始被領略。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蓋自天分,學力有限, 子而為我,且失其故步矣。但以所詣,自名可也。”皎然心服焉。應物鮮食寡欲, 所居焚香掃地而坐。為吳門時,年已老矣。而詩益造微,世亦莫能知之也。子沈 子曰:“予讀韋蘇州詩,超然簡遠,有正始之風。所謂朱弦疏越一唱三嘆者。” 應物當開元天寶,宿衛仗內為郎,刺史于建中,以迄貞元。而文宗太和中,劉禹 錫乃以故官舉之,計其年九十余,而猶領轉輸劇職,應物何壽而康也。然自吳郡 以后,不復有詩文見于錄者,豈亡之耶使應物而無死,其所為當不止此,以應物 為終于吳郡之后,則禹錫之所舉者猶無恙也。蓋不可得而考也。《新唐書 文藝 傳》稱應物有文在人間,史逸其傳,故不錄。子既愛其詩,因考次其平生、行義、 官閥,皆有憑藉始終,可概見如此。恨史官編摩疏陋耳。嗟夫!應物崎嶇,身閱 盛衰之變,晚乃折節學問,今其詩往往及治道而造理精深,士固有悔而能復,厄 而能奇者如應物有以自表,見于后世,豈偶然哉《漁隱叢話 后集》又載韓子蒼 云:韋蘇州少時以三衛郎事元宗,豪縱不羈。奈因記《唐宋遺史》云:應物赴杜 鴻漸宴,醉宿驛亭,見二佳人在側,驚問之。對曰:“郎中席上與司空詩,因令 二樂妓侍寢。”問:“記得詩否”一妓強記,乃誦曰:“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 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間事,惱亂蘇州刺史腸。”觀此,則應物豪縱不羈之性, 暮年猶在也。子蒼又云:余觀韋蘇州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掃地焚香而坐。 此是韋集后王斂臣所作序載《國史補》之語,但恐溢美耳。與時謂:盡信書不如 無書。《國史補》之說固未可信,又安知《唐宋遺史》為得其實乎此未可臆斷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怀安县| 嘉祥县| 宁海县| 富平县| 尖扎县| 融水| 深泽县| 昆山市| 江源县| 铅山县| 大冶市| 龙泉市| 浙江省| 福建省| 靖西县| 郯城县| 溧阳市| 昌都县| 高要市| 六安市| 山阳县| 上杭县| 邯郸县| 鲁山县| 景东| 龙井市| 敦煌市| 榆社县| 肇庆市| 甘南县| 信宜市| 临夏市| 柳林县| 东源县| 罗平县| 赫章县| 巨鹿县| 姜堰市| 山西省|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