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龍椅上的奇聞
- 歷史不忍細看:超值白金版
- 邢群麟
- 11576字
- 2016-02-29 11:09:36
·皇帝竟然也攢私房錢
《詩經》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很好地表達出了在封建制度下,皇帝對國家的絕對主宰地位。但縱然如此,在清朝以前,皇帝們為了存“私房錢”,也都會設一個私密的小金庫。
先從漢朝皇帝的小金庫說起。漢朝時,國家規定的稅目非常繁多,有田賦、人頭稅、關稅、酒稅,等等。人們不堪重負,許多剛出生的嬰兒都死在了人頭稅上。漢朝律例規定,3歲到14歲之間的小孩每年要交23文被稱為口錢的人頭稅。對于許多窮人家這是很大的一筆錢。因為交不起口錢,很多嬰兒一生下來就被掐死了。而這每個小孩每年所交的23文錢里,有20文都流向了皇帝的小金庫。本來每年的這筆口錢就已經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了,由于地方政府的腐敗,一年往往又會征收好幾次,而且不是3歲開始征收,而是一落地就開始征收了。這讓更多出生在貧寒家庭的孩子無法存活了。由于小孩人頭稅的問題,漢朝民間殺嬰的現象非常嚴重。漢朝皇帝的小金庫沾滿了嬰兒的鮮血。
到了宋朝以后,開始出現了名字叫做“封樁庫”的內庫,“封樁庫”是從宋太祖趙匡胤時開始設立的。每年皇帝都會把國家財政節余的部分拿出來,藏到“封樁庫”里。起初,皇帝設立這個庫的目的是為了存下一些錢,用來應付突發事件。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封樁庫”并不能算作皇帝私有的。但是,后來慢慢地,皇帝開始把它據為己有,最終,“封樁庫”變成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庫。后來,國家遇到緊急情況時,官員們向皇帝借錢,皇帝甚至表現得極不情愿。雖然政府總是會及時歸還皇帝的私房錢,但是,皇帝還是很不愿意把錢借給政府。宋真宗甚至還下過這樣的詔書,“切戒三司,毋得復有假貸”。
相對于宋朝皇帝的不情愿,明朝皇帝的表現更讓人無語。明朝皇帝不僅明確地表示不會從自己口袋里掏錢給政府,還時常想方設法地把手伸進國庫中去撈錢,甚至經常把數額巨大的錢款從國庫挪到內庫。政府沒有錢支付軍餉時,皇帝卻說,“諭廷臣足國長策,不得請發內弩”。可見在皇帝眼中,國家安危都沒有保住私房錢重要了。
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以后,發現崇禎的小金庫里竟有3700萬兩的私房錢,而之前,由于政府沒錢支付軍餉,大臣們只好想出諸多名目向老百姓增加稅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對政府非常怨恨,各種社會矛盾都被激化了。這也是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軍隊沒有糧餉,人民在各種各樣稅收的重壓之下怨聲載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崇禎居然還抓著那么多的私房錢不肯放手,這個時候,明王朝如果不滅亡才是一個奇跡。
而明朝的滅亡,除了崇禎個人的原因之外,整個龐大的皇室對國家財政的沖擊也不可忽視。明代建國之初,皇室不過幾十口人,但是,發展到萬歷年間,這個數字就成了近20萬。龐大的皇族宗室成了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嘉靖年間,宗室祿米超過了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了軍糧,財政問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使明王朝在后期內外交困。
明朝的財物問題對清朝的建制起了很強的警示作用。到了清朝以后,皇帝不再設立“小金庫”了,并且開始讓皇室財政獨立于國家財政。為了避免皇室財政對國家財政造成損害,清代皇帝成立了內務府。內務府是專門負責管理皇室財政的機構,與管理國家財政的戶部相互獨立。戶部每年會給內務府撥一定數額的錢,作為皇室的花銷,而其他情況下,皇帝沒有權利向戶部提出撥款的要求。這樣的制度對清朝財政機構的正常運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玄宗終生不立后位的背后真相
唐玄宗李隆基一開始立下折沖府的一位姓王的果毅都尉的女兒為皇后,果毅都尉是五品的武官,所以這位皇后也算是將門之女。最初王皇后憑借過人的膽識,和她將門虎女天生的氣魄,協助李隆基扳倒韋皇后,斗贏太平公主。可以說,李隆基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軍功章里有王皇后的一半。
漸漸的,李隆基與王皇后之間的感情便越來越淡了。王皇后讀書不多,胸無點墨,而且沒有子嗣,這讓李隆基對她越發不滿。之后,李隆基寵幸起了一位姓武的妃子,王皇后為挽回李隆基的心,只要一有機會,她便會在李隆基面前說那位妃子的壞話。
可是事情并沒有想王皇后期盼的那樣發展,李隆基不但沒有遠離姓武的妃子,反而是對王皇后日漸心生厭煩,逐漸產生了廢黜皇后的想法。
王皇后為了挽回唐玄宗的感情,不敢再有強硬的態度。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何況王皇后與唐玄宗是共同患難,一路走來的。雖然唐玄宗一直有廢黜王皇后的心思,但一時找不到理由,也沒有動作。
一日,唐玄宗去探望王皇后,王皇后乘機訴苦:“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這里是提到當日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一次過生日去到了王皇后家里,正巧王皇后的父親好賭,將家里積蓄都輸光了。為了不怠慢李隆基,他便將自己身上的紫半臂脫下來當了,買了面回來給李隆基做了一碗長壽面。
既然王皇后都提到了這樣的往事,李隆基自然不好再提廢后的事情。可惜王皇后生性不夠隱忍,看到得寵的武氏兒女成群,她忍不住去求神靈幫忙,找到一個名叫明悟的和尚做法。她做法的第二天,李隆基便得知了,他一詢問,得知皇后的咒語是:“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后。”
李隆基頓時大怒,要做天皇后,那不是要學武則天嗎?這下不論王皇后再怎么辯駁,都無濟于事,李隆基將王皇后打入冷宮,從此再不過問。不過兩年,王皇后便郁郁而終。皇后的位子空了出來,按理說,應當立最得寵的武氏為皇后,可是李隆基卻遲遲沒有動作。原因便是這一幕與之前的武則天當皇后的一幕太相似了,廢王立武,這一切似乎都是70年前的歷史重演。所以大臣們紛紛阻撓立后一事,理由有三:其一,武家與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何還能讓武姓母儀天下;其二,太子已立,武氏若當皇后,必然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倒是難免動蕩;其三,不愿意歷史重演。
大臣們擔憂的也有道理,唐玄宗便放棄了立武氏為皇后的念頭,最后,他只得封武氏為惠妃,算是補償。而后,也便打消了立皇后的念頭。
皇帝的屁股竟被群臣打爛
皇帝是萬人之上的,絕不會有人膽敢對皇帝指手畫腳,棍棒相加。哪怕僅僅是對皇上不敬或所欺瞞,也是株連族親的大罪。帝王犯錯也會被罰,但通常這樣的責打不會直接作用與龍體。電視劇包青天不就有打龍袍代替打皇上本人的做法。不過據史書記載,金國第二任皇帝金太宗確實因為犯錯,被大臣從龍椅下拖下來痛打,這也是中國歷史記載中唯一的一次皇帝挨打事件。
金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想來大家并不陌生,金太宗正是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完顏吳乞買。當年完顏阿骨打還沒稱帝,作為隸屬于遼的部落首領參加頭魚宴時,有民族氣節的阿骨打不愿做遼帝王的笑料,依慣例跳舞。就是吳乞買靈機一動表演他擅長的赤手擒熊博得遼皇帝一笑,免了阿骨打的大不敬之罪。完顏阿骨打建國后,他一直擔任暗班勃極列,即我們所說的皇位繼承人,隨著皇帝征戰,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阿骨打死后,他就順利繼承帝位,并未受到任何抵觸。
這個天生神力、徒手空拳擒熊縛虎的皇帝,之所以會被臣子揪下龍椅棍棒伺候,與他死去的哥哥密不可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甚至建國之艱,就連皇宮都修建的十分潦草,從不鋪張浪費。他死前曾在群臣面前許下諾言,國庫的財物只準在戰爭爆發時用來應急,除了打仗,任何人只要動用國庫的財物都要打二十大板。這條鐵令一直被金國的群臣和百姓牢記。完顏吳乞買剛剛繼位時,的確恪守兄長的鐵令。他絲毫不敢鋪張浪費,就連宮墻也不過是榆樹和柳樹做的籬笆,甚至非進行重要軍事會議,皇宮中沒有士兵把守。他不追求華服、也不追求豪宅,安守本分做著皇帝該做的工作,就連口腹之欲也極其克制。
久而久之,完顏吳乞買越來越忍受不了這樣清貧的帝王生活。他趁人不備,于夜深人靜之時偷偷打開國庫,拿一些財物美美地享受了一頓美餐。不久后,在清點國庫時,丞相發現了此事,他將事情告知重臣粘罕。當日朝堂之上,粘罕揭發了皇帝所為,并依照完顏阿骨打的鐵令懲罰了奢侈的“昏君”。從此之后完顏吳乞買再不敢犯同樣的錯誤,過著罕有清寒的帝王生活直至駕崩,沒有再花費國庫中的一分一毫。
其實相較于其他帝王,完顏吳乞買堪稱廉潔清正。鮮少有皇帝如他一樣貧寒,如窯洞一樣的皇宮,屋前辦公,屋中睡覺,就連宮墻也是天然的隔離帶,甚至沒有侍衛護衛站崗。可是就這樣一位帝王挨打的理由竟然是奢侈無度,不得不讓人深思。最難得的是這位君王在挨打后,面對請罪的群臣,非但不曾責罵,反而大度的飲下壓驚酒,恕其無罪。之后依然恪守帝王職責,盡心盡力做一位好皇帝。
滿朝文武是閹人的絕版國家
宦官干預朝政,欺上瞞下之舉在史書中屢見不鮮,但中國歷史上竟然有這樣一個國家,除了最高統治者皇帝外,其他所有管理者皆為閹人。這個國家就是五代十國之一的南漢。
有人也許會想,究竟是皇帝怎樣寵信太監才會營造出這樣一種局面。然而實際上,這是南漢奇特的選官制度造成的。南漢最初名為大越國,是唐末地方軍閥劉隱、劉巖所建。歷經五代國君,國家最為強盛時,領土涵蓋今日的廣東、廣西兩省,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劉巖稱帝,改過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建國初期,劉巖政事清明,賢良愛民。國家也漸漸變得“府庫充實,輯睦四鄰,邊烽無警”,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的治世勝景。但隨著國強民富,劉巖自傲自滿,開始了驕奢淫逸的帝王生活。他不僅草菅人命,肆意殺虐取樂,甚至還頒布了兩條讓人費解的法令;飯考上進士的人要先閹割,在委任官職。就算未及進士,受帝王寵信器重之徒,也要閹掉。為了推行這一法令,皇帝下令將負責閹割的技術人員編制成特定的機構。一時之間,朝政混亂不已。趨炎附勢之徒甚至自己進行閹割,以求能做官。許多人將官途進士之位看的比當一個真切的男人還重要。
南漢的諸多帝王中更夸張的要數劉鋹,他是南漢亡國前的最后一任國君。他生活荒淫,重用宦官,沉迷酒色,性情昏庸。不理政事的他把政事委托給侍中郎盧瓊仙、黃瓊芝,宦官龔澄樞處理。依照龔澄樞的指示下達指令。命群臣中有才能的,或進士狀元之徒閹割后才予以重任。即便是入宮探討禪修的和尚道士也要閹割后才得以與圣上交談。南漢后主劉鋹有一種獨特的理論,他以為唯有百姓無家無室才能對皇上盡忠。有家室之人不過是偽忠罷了。
他聽信內侍陳延壽,將倚靠偏財謀生的樊胡子迎進宮中。樊胡子裝神弄鬼,自稱是奉玉皇大帝旨意下凡,稱劉鋹是玉皇大帝的太子,而宦官龔澄樞之徒則是應運而生,輔佐劉鋹平定四海,統一天下的良臣名將。一時之間,劉鋹對宦官的鐘愛更甚,對于自己認定的歪理更加堅持,也更加不理朝政,專心酒色。
他夜夜與姬妾飲酒作樂,以觀看罪犯與猛獸搏斗作為樂子,稍有心情不佳動輒就將看不順眼的大臣燒煮、剝剃。一時之間,舉國上下人人自危,將劉鋹視為活閻羅。興建土木,建造驕奢的宮殿。甚至命專人為他采珍珠,供他做手工自娛。
劉鋹的所作所為使府庫空虛,為求維持驕奢的生活,他一再加大賦稅。久而久之國不成國,民不聊生。劉鋹很快就自食其果,滿國宦官為臣,讓南漢抵擋 不住討伐的宋軍。就這樣劉鋹投降,一個堪稱為奇葩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明成祖屠殺三千宮人的真正意圖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很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統治期間,改革吏治,發展經濟,出現“永樂盛世”。但是,除去這些華麗的光環,他又是一位敏感多疑、性格固執、剛愎自用、殺人如麻的皇帝。
永樂五年,明成祖的妻子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再未立過皇后,但是他在后宮養了許多寵妃,權賢妃就是這些寵妃中的一個,而且她最受朱棣喜愛。權賢妃是從朝鮮選來的美女,她美艷殊麗,能歌善舞。永樂八年,朱棣率大軍北征時,特意命權氏隨軍出塞,不料歸途中,權氏卻死在了臨城,朱棣傷心欲絕。
在朱棣為寵妃過世傷心之際,有個姓呂的宮女揭發,呂妃串通太監和銀匠用砒霜害死了權氏。朱棣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處罰呂妃。被告與呂妃勾結的太監和銀匠,直接就被處死了。而呂妃本人也遭受了極其嚴酷的刑罰,在被用烙鐵烙了整整一個月后,呂妃體無完膚,死在獄中。在這次事件中,受牽連而被處死者達數百人之多。
其實,呂妃并沒有謀害權氏,她是被那位姓呂的宮女誣陷的。而她為何會與一個宮女結下如此大的梁子,以至于對方非要拿她的命不可,就得從這位呂姓宮女入宮說起了。呂姓宮女是一位朝鮮商賈的女兒,她被選入宮后,遇到了先她入宮的美女呂氏,也就是后來的呂妃。見到呂氏之后她想與呂氏結交,但是呂氏卻瞧不起她,拒絕跟她來往。從此,這位呂姓宮女就對呂氏懷恨在心。后來權妃死的時候,她落井下石,用誣陷的方式報復了呂妃,讓呂妃為她曾經的傲慢付出了生命。
永樂十八年,朱棣的又一位寵妃王氏暴死。朱棣非常寵愛王氏,本來是要將她封為皇后的,所以可想而知朱棣有多傷心。而正在這時,呂姓宮女與宦官相好之事敗露。雖然宮女與宦官結為假夫妻的事情很久之前就有,而且在明代也不算什么罕見的事,但是,朱棣此時卻勃然大怒,他命令嚴查此事。嚴刑拷打之下,呂姓宮女竟然供出當年誣陷呂妃的事情。
朱棣得此口供之后,并未善罷甘休,為了弄清呂姓宮女等人是不是還有其他陰謀,在他們畏罪自殺之后,他又拘捕并親自刑審了與呂姓宮女親近的侍婢。嚴刑之下,宮婢們竟承認后宮有人要謀害皇帝。聽聞這一口供之后,朱棣極為惱怒,下令徹查后宮的謀逆之事,結果有兩千八百余名宮人連坐被誅。
這兩千多名宮人均被凌遲處死。凌遲又被稱為“千刀萬剮”,在行刑的時候,將漁網緊箍在犯人身上,使他們身上的肉從漁網眼中凸出,然后劊子手再拿刀一刀一刀地切割。
據《李朝實錄》記載,朱棣對宮人行刑的時候,有宮殿被雷電擊毀,宮人們暗自竊喜,以為朱棣會因為畏懼上天的報應而停止屠殺。但是朱棣卻沒有住手,他依然恣意殺人,跟平時沒有任何區別。在屠殺宮人的同時,朱棣還命畫工畫了一幅畫掛在后宮羞辱宮人,畫的內容是呂姓宮女與宦官抱在一起。
這兩次屠殺,被誅的宮人達三千多人。據說,他這么嗜殺的原因是在晚年他患上了一種疾病,很容易發怒,而且發怒時歇斯底里,甚至無法控制。本身的殘忍嗜殺再加上晚年的疾病,他的狂暴程度可想而知。我們不能考證他當時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為什么會患那樣的病,但是他對宮人的殘忍迫害和虐殺卻永遠記錄在史冊當中。
·連娶兩寡婦的皇太極目的何在
清朝歷史上,滿蒙之間的聯姻從清代初年開始一直不斷,從清太祖、太宗、世祖到圣祖,出自蒙古貴族的后妃就有四個皇后、十三個妃子。清史記載,清太宗皇太極的后妃之中,地位最崇高的就是“崇德五宮后妃”,這五妃不僅全是蒙古女子,而且其中兩位竟是寡婦。
那么,皇太極既然貴為天子,為何要娶兩個寡婦為妃呢?其實這也是其政治聯姻的結果。
政治聯姻對于滿洲政權的建立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皇太極之父努爾哈赤的十四個后妃之中,有七位都是由于政治關系而締結的婚約。
在努爾哈赤的正妃佟佳氏之后,努爾哈赤先后又納了建州女真的棟鄂部、蘇克素護河部的鈕祜祿氏、兆佳氏、伊爾根覺羅氏為妾。這些力量的加入,使得建州女真成為女真族最為強盛的三大部落之一。
當時,女真三大部落的另外兩個部落分別是哈達部和葉赫部。哈達部首領歹商將妹妹阿敏格格嫁給努爾哈赤為側妃,葉赫部首領納林布祿將妹妹孟古姐姐嫁給努爾哈赤為大福晉。孟古姐姐生下了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接著,努爾哈赤又與葉赫部締結婚盟。此次要嫁給努爾哈赤的就是滿洲歷史上著名的美女東哥。但是葉赫部首領布揚古,也就是東哥的兄長卻毀婚了,遲遲不送東哥成婚。最后還將東哥嫁給了喀爾喀蒙古貝哈達爾漢貝勒之子莽古爾代。努爾哈赤也將此次婚約為作奇恥大辱,從此與葉赫部勢同水火。
政治聯姻作為一種手段為努爾哈赤的雄圖大業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所以這種聯姻也在努爾哈赤的兒子之中繼續。但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們聯姻的對象大多是蒙古貴族女子。因為隨著后金的不斷壯大,漠南蒙古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后金入主中原的進程。努爾哈赤通過武力和征撫征服了漠南蒙古,聯姻就成了征撫的手段之一。努爾哈赤娶了科爾沁蒙古貝勒明安之女為妃,這是滿蒙之間的第一次聯姻。后來,努爾哈赤又娶科爾沁郡王孔果爾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妃。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娶扎魯特部鐘嫩貝勒女為妻,第五子莽古爾泰娶扎魯特部納齊貝勒妹為妻,第八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莽古思貝勒女為妻,第十子德格類娶扎魯特部額爾濟格貝勒女為妻,第十二子阿濟格娶科爾沁部孔果爾女為妻,第十四子多爾袞娶阿爾寨臺吉女為妻。
滿蒙之間的聯姻逐漸成為政治趨向。史籍記載,清太宗皇太極有名號的后妃共有十五人,在這十五位后妃中,有七位來自蒙古草原。而且在這七位蒙古籍妃子之中,“崇德五宮后妃”的五位蒙古女子之中,有三位都出自蒙古科爾沁部左翼首領、明安貝勒之兄莽古思一門。分別是皇太極中宮皇后孝端文皇后,也稱為哲哲皇后,她是莽古思之妹;第二位是莊妃,她是孝端文皇后胞弟宰桑貝勒之女;第三位是宸妃,即是海蘭珠,她是莊妃的姐姐,是名寡婦,為皇太極所喜。從此一門姑侄三人同侍一夫。
除這三位有名的后妃,另外,皇太極還娶了林丹汗遺孀多羅大福晉——嫡妻囊囊太后娜木鐘,后者被封為西宮麟趾宮貴妃。
由此可見,皇太極后妃之中有兩位寡婦,他之所以娶這兩個寡婦,雖然其中不乏有感情存在,但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
·皇帝穿補丁衣服,是真吝嗇還是假做派
古代帝王中,商紂這樣豪奢縱欲之徒并不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力倡節儉”的吝嗇鬼,道光皇帝就是這樣一個另類皇帝。
漢代,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也曾倡導節儉,得到后人的極力贊揚,可是節儉起來,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比漢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道光皇帝卻并未因此獲得史家的稱譽,反而,人們在談起他的節儉時,往往彼此會心地、駕輕熟路地揶揄他的吝嗇、摳門。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說起來,道光的節儉,有他個人經歷的原因,也有出于對整個時局和國家財政狀況的考慮。
盛京,也就是今日的沈陽,乃是清王朝在入關之前的首都,被稱為所謂“龍興之地”,到現在仍有沈陽故宮作為歷史景點向游人開放。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時為皇太子的道光隨著父親嘉慶一同去盛京祭祖。同是皇宮,但無論是外在的氣度還是內里的舒適,沈陽故宮較之北京的紫禁城不知差了多少。一心教子的嘉慶還特地領著道光來到清寧宮東暖閣,將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極其簡陋的舊時用物拿出來給他看,讓他“憶苦思甜”。早已被人們遺棄不用的糠燈,蠢笨的牛皮烏拉,光禿禿的粗糙拐杖……這些祖先遺物在道光并不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回到北京后,道光與妻子將情況一說,擁護丈夫的妻子立即找人清空了家里床鋪桌椅之外的家具,以示將戒奢從簡進行到底。這還不夠,夫妻兩個又從飲食上算計起來:他們每天只吃太監從宮外一路小跑買回來的燒餅。雖然時間一久,燒餅已然是又冷又硬,但道光夫婦仍然就著熱茶將之吃下肚去,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事實上,大清朝走到道光這一步,確乎是“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乾隆時期雖然敗家奢侈,但國庫內也有個八千萬兩白銀;而到了道光時候,卻只有不到兩千萬兩白銀。而這也不過是好看許多的賬面數字,真情到底如何,道光皇帝恐怕根本沒勇氣認真核查一番。
登基之后,道光又將他的“節儉模式”推廣到四海之內,他發了一道《御制聲色貨利諭》,號召全國上下官員一起認真學習。孔圣人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話被道光引為至理名言。他認為,只要自己省著點,就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于是下令叫各省督撫停止每年的進貢。按說,進貢的貢品很多不過是些土特產,比如閩南的荔枝、湘贛的春筍、云南的藥材之類,并不值多少錢,可是這些地方離京城太遠,來回運送所需的人力與財力就不是一筆小數。所以道光的這個命令是有些道理的。
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是無法協調。道光的命令是雖然下去了,各省督撫卻猶疑起來:皇帝這回是玩真的,還是說給老百姓聽的?更何況,給皇帝進貢,自己也可以撈點油水——廟里的和尚,其吃穿用度不就是出自信徒供給佛祖、菩薩的香油錢嗎?于是貢品接著送,只不過改名為“孝敬”,叫道光皇帝不好意思不收。而且這“孝敬”也不能責令其送回,因為這樣一來,運費自會翻番,變成“省事適足以滋事”了。于是停止進貢之事就此作罷。
當時,中國仍是農業社會,又值幾千年來人口頂峰,土地資源有限,而生產能力停滯,所以欲求富足,只能從節儉上下工夫。不過,道光雖然節儉,卻擋不住各級官吏的豪奢,所以實際上他的節儉運動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若他肯睜眼看看這個世界,當他自己在啃窩頭的時候,他的下屬“奴才”卻山珍海味地胡吃海喝,不知會作何感想。
更諷刺的是,道光皇帝不光沒有管理好臣子,也未曾管理好家門,他的兒子咸豐與兒媳慈禧都比著賽地奢華縱欲。
“人力有時而窮”,道光帝身處清王朝的小破路上,總想竭盡全力地延緩其衰落,又豈可得?在他黑夜里借著月光縫補衣服上的補丁時,英國人架著利炮的“堅船”的馬達正轟隆隆地發動,就要強行破入這個老大帝國的港口了。
·光緒為什么不肯與皇后同床
清朝從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政治聯姻和家族婚姻。政治聯姻主要是滿蒙之間的聯姻,如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等多人都娶了蒙古貴族女子為妻妾。家族婚姻其實是政治聯姻的延伸,就是有親戚關系的兩族貴族子女成婚,諸如姑表親婚、婚姻不拘行輩等。比如皇太極之時,兄莽古思一門姑侄三人共同嫁給了皇太極為妃,順治皇帝就娶了母親孝莊皇太后的哥哥的女兒為后,順治皇帝和皇后就表兄妹的關系。這也是滿洲落后婚姻習俗的表現。
光緒年間,光緒皇帝娶了自己的表姐為皇后,也就是后來的隆裕皇后。慈禧把隆裕嫁給光緒,也主要是效仿了孝莊太后。隆裕是慈禧親哥哥桂祥之女,從娘家算是慈禧的內侄女。而光緒并非慈禧親生,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氏之子,從娘家這方來說,光緒又是慈禧的內侄子。所以如果從慈禧娘家這方算來,光緒和隆裕就是表親的關系。隆裕比光緒年長,隆裕應當就是光緒的表姐。慈禧把自己的侄女嫁給自己的侄子,也算是親上加親。
光緒這個皇帝做得有點窩囊,雖然身為皇帝,可是面對專權的慈禧,也只有認命的份,光緒對慈禧是言聽計從的。光緒與表姐隆裕成婚前的關系一直不錯,隆裕作為姐姐,對光緒特別照顧,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一樣,兩人的關系十分融洽。可是突然之間,慈禧把自己的姐姐指給了自己做皇后,光緒實難接受。但為了服從慈禧,也為了討好慈禧,光緒不得不這么做。
慈禧給把隆裕嫁給光緒做皇后的同時,還選了他他拉氏的瑾妃和珍妃兩個給光緒做妃子。光緒帝一生也就只有這一后二妃,是清朝皇帝中后妃最少的皇帝,也是最晚成婚的皇帝。慈禧的做法也是為了出于其政治上的考慮,目的就是要把朝政交給光緒后,慈禧還能夠利用皇后來操縱光緒,最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因此,光緒的心里也十分郁悶,大婚的當晚甚至還撲倒在隆裕皇后的懷里大哭說:“姐姐,我永遠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為難啊。”更何況少年天子光緒,自是希望自己的皇后能漂亮點,但是隆裕的長相丑陋身材瘦弱還有些駝背,這也十分不合光緒的意。心里不痛快的光緒自然就不肯與皇后同床了。后來光緒緒又發現珍妃不僅聰明漂亮,而且有政治遠見,非常符合他的一些想法,光緒就非常喜歡珍妃。光緒也就不肯與隆裕在一起了。
·淑妃文繡為何要與溥儀鬧離婚
“我要離婚。”中國最后一位封建皇帝溥儀的淑妃娘娘文繡輕輕地吐出這句話,聲音不大,卻狠狠地擊碎了末代皇帝的帝國情懷。
文繡,是滿族鄂爾德特氏端恭之女。1922年,溥儀隨手一畫,徹底改變了這個女子的命運。1921年,已經退位但仍然保留帝號的溥儀選立皇后,亡國之君自然不能再像盛世之時的祖上一樣在全國甄選佳麗入宮,但是依然擁有冊立皇后的“義務”。考慮到皇后那頂華麗的桂冠所具有的吸引力,文繡的父母決定將她的照片送入宮中應選,起初文繡抵死不從,但最終也只好無奈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溥儀圈中的人正是文繡,但由于當時文繡的家族已經衰落,光緒帝的遺孀堅決反對立她為后。最后,滿洲正白旗郭布羅氏榮源家的女兒被立為皇后,也就是婉容。由于“皇上已經圈過文繡,她是不可能再嫁給臣民”,所以文繡被立為“淑妃”,和婉容一起進了宮。就這樣,13歲的文繡嫁給16歲的溥儀,成為末世皇帝的妃子。
文繡入宮之初,溥儀對她十分眷戀。但對于古代的帝王而言,女人往往只是工具或者玩物而已,他們需要的是那種俯首帖耳、唯命是聽的女子,連有名無實的皇帝溥儀也不能例外。然而,文繡卻偏偏不是這種女人。從進宮的第一天起,她心里就對這莫名其妙的命運充滿了抵抗情緒。她的不安與反抗開始表現出來,甚至偶爾會流露出要求自由與平等的“非分之想”。溥儀漸漸疏遠了文繡,以至于后來她與皇后婉容發生矛盾時,溥儀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偏袒。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溥儀被趕出了皇宮。幾個月之后,文繡隨溥儀搬到天津,并在靜園中郁悶地過了六年多。這段時間,脫離了皇宮里無形的封建綱常的壓制,文繡很想改變原來在宮中的生活,甚至希望能與溥儀保持平等的身份。這些想法不僅沒能改善她與溥儀以及婉容的關系,反而使溥儀對她的態度從冷淡變成了反感。據說當時溥儀與婉容住在二樓,文繡住在一樓,平日里甚至不相往來,形同陌路。對于溥儀與婉容來說,文繡就像是局外人一樣。文繡后來曾將自己形容為“哀苑鹿”,稱“鹿在苑內,不得其自由,猶獄內之妃,非遇赦不得而出也”。
1931年,在一次與溥儀爭吵之后,文繡心中的委屈與憤怒終于爆發了,她離開了靜園,并向溥儀提出了離婚。皇帝的妃子要離婚!這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少數思想開化者對這場“妃子革命”表示支持,但大多數守舊者發瘋般地圍攻“淑妃”,指責她大逆不道。
事態愈演愈烈,多番溝通后溥儀自知再也無法勸回文繡,又不想把帝王家的家事鬧上法庭,只好同意離婚并簽訂了和解議案。文繡終于把婚離了,但離婚的議案中卻有一道符咒:文繡必須承諾“永不再嫁”。
為了挽回體面,1931年9月,溥儀在京津滬的報紙上刊登了“上諭”:“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離婚的事實被冠以“廢妃”的名號,清朝皇室的體統與尊貴似乎得到了保全,但在今人看來,這樣局促的窘態似乎更加可笑。
比文繡更加悲慘的是,皇后婉容最終落了個瘋癲的下場。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代皇后和皇妃,她們既是帝制時代的犧牲品,更是近代社會巨變的縮影。
為何明清皇帝第一任皇后都不得善終
自古帝王尊稱為龍,皇后尊稱為鳳。依照常理,執掌后宮的皇后應該威風八面,生活在錦衣玉食的環境中。然而,據史書記載,明清兩個朝代近五百年的歷史,無論皇后是否賢良淑德,第一任皇后總是不得善終。
翻開史書查驗,明朝共有16位帝王。洪武帝朱元璋的馬皇后,想來并不陌生。這位伴隨朱元璋受盡苦難,經歷戰爭之苦的馬皇后對朱元璋頗有情誼。史書上對她的評價是“仁慈有智鑒,好書史”。但這位馬皇后早早離世,先于夫君20年。也許有人以為是因為馬皇后出身貧賤,不堪鳳冠壓身。其父馬公“元末殺人,亡命定遠”,母親早亡,她作為郭子興的養女才被許配給朱元璋。做皇后不過是其時來運轉,能享那幾十年富貴就算不易了。
將軍之女出身的永樂帝后的遭遇也說明皇后不得善終這一現象。徐皇后乃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她先做燕王妃,朱棣奪取皇位后成為一國之母。識大體、聰慧賢德的她還沒正位北京坤寧宮就病死了,最終葬在北京十三陵的長陵之中。
更悲慘的要數徐皇后的兒媳,洪熙帝朱高熾的張皇后。在她人太子妃時,曾多次險些因為太子過于肥碩而被廢。在她的幫助下,身為太子的朱高熾用“減膳”的法子控制體重,重獲永樂皇帝的喜愛,但即位不到八個月就與世長辭。此后張皇后一人守寡,面對空蕩的后宮,度過漫長的孤燈獨眠歲月。與她一樣守寡而亡的皇后有明弘治帝朱佑樘的張皇后,正德帝朱厚照的夏皇后。
除了病逝、守寡,有些皇后生前根本沒有母儀天下,只不過接受的是死后追封。如隆慶帝朱載的李皇后,她雖然為朱載孕育一子,但那個孩子不到四歲就過世了,二十幾歲的李皇后經歷這樣的悲痛早早身亡。朱載即位后才追封其皇后惠好。同樣泰昌帝朱常洛的郭皇后,也死于夫君繼位之前,受追封才成為一國之母。
除此之外,朱允炆之妻馬皇后,受建文帝之累,喪命靖康之役南京淪陷時,葬身火海。成化帝朱見深的吳皇后,因責打皇上寵愛的萬貴妃,被盛怒之下的成化帝詔廢。剩下明朝的皇后們,要么病死,要么被廢,再不然就是受家族子嗣所累,走入黃泉。
明朝的十六位皇后如此,清朝的十二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也都是悲劇收場。努爾哈赤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死的時候不過29歲。就連死前唯一的愿望見一見掛念的母親,也因為時局緊張沒能達成。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年時開始寡居生活,盡管手握權柄執掌后宮,但也堪稱凄涼。順治帝福臨的第一任皇后冊立兩年后就被廢黜。康熙帝玄燁的皇后因難產而死,死的時候不過22歲。其他帝王的第一任皇后命運也大多相近,許多女子都早早香消玉殞,在史書上不過留下只言片語的記載。清朝最后一人皇后溥儀之妻郭布羅氏的遭遇更加凄涼。她與溥儀的結合就是一出政治悲劇、愛情悲劇。
從這些皇后的遭遇看來,皇后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頭銜。個中辛酸想來也只有這些已經逝去的女子自己知曉。能當皇后不見得是什么福分,也許就是因為當了皇后,才遭遇那些悲苦,最終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