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宮斗角逐

·周公旦為何放棄近在咫尺的天子之位

說起周公,似乎總與“解夢”糾纏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過于執政六年后讓位于成王,實現權力的和平過渡。于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當危難過后便毅然讓位,周公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受萬代稱頌,同時也引發了后人對其讓位之舉的質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中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抖Y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渡袝ご髠鳌犯鞔_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著天下的國事。

又有人考證說,《尚書·大誥》中出現的“王”,把周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而“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應是周公。《尚書·唐誥》中也有記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誥》中的“王”稱康書為“弟”,顯然這個“王”也是周公。如此說來,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根據以上證據,便有人認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紀尚幼之時,便有謀權的意圖。之后以“王”之名義,行“王”之權力,雖說東征西伐、治國安邦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掩蓋其意欲以權奪位的野心。

至于周公最后沒有取成王而代之,實乃應變形勢的無奈之舉。因為遭到當時地位舉足輕重的召公、太公的懷疑,而成王也對周公起了疑心,并且周公的兩個兄弟管叔、蔡叔又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合起兵,關中局勢動蕩不安,形勢對周公極為不利,周公不得不還政于成王,以平息眾怒。

此番質疑,對世人心目中周公那無畏無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更多的人仍堅持認為,從周公臨危受命而勤勉攝政之舉,從他在武王病危之時愿意以身代死的決心,便可看出周公對國對君的一片赤誠之心。如此忠君愛國之人,絕不可能做出僭越奪位之事。

無論是無奈還政,還是真心讓位,不過是后人充滿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隨他而去,深埋黃土之中。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不過是篡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勤于政事,舉賢任能,體恤百姓,減輕刑罰,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在后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國歷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這樣一位英明圣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門兵變”的歷史實情一直讓后人迷惑,而他后來修改國史的行為也讓人議論紛紛。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別設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于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之后,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唐太宗究竟出于何種動機要重置史館,修改國史呢?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未有確定的答案,給歷史留下了一樁疑案。后人對此持有不同觀點。

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修改國史,是為自己殺兄逼父篡位辯護。這種觀點認為,李世民的皇位并不是合法繼承而來,是其弒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為并不符合封建法統和封建倫理,就在李世民自己看來,也是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誡。所以,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也為了確立他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決定撰修國史,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

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并稱是“使得自修改耳”。 其實,作為帝王原本就是不可以隨便看史官寫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史官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成為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給人造成皇位本屬于他的印象,李淵退位后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如此一來,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合理多了。

還有種說法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于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將李淵描繪成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于維護李世民的統治,防止人們以此為例,起兵謀反。

以上說法多是各家的推測,并沒有明確的史料依據。但是李世民繼位后修改創業國史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他為何要修改國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討伐武則天失敗的駱賓王最終結局如何

作為“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詩文并茂尤其擅寫詩作,留給我們也有比如《帝京篇》等名篇,讓他名揚天下的就是其起草的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討武氏檄》,就連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后不由得感嘆:“宰相安得失此人?”

公元683年,駱賓王在其老家浙江的臨海縣當一個普普通通縣官,這一年冬天,長期病態的高宗扶鸞而去,遺詔立太子李顯為皇帝,因為高宗在位的時候,武氏已代替高宗掌握朝政已達幾十年,她無法放棄這至高的權柄,廢長立幼,以便自己獨掌大權。為了鞏固皇權,她下令排除異己并大肆誅殺唐室勛臣,并設立間諜機構、當時人人以告密自衛。整個帝國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這時的駱賓王親眼目睹了武氏集團犯下的種種惡行,心中憤懣不已,于是他就聯合當時仍握有兵權的徐敬業準備起事伐武,就誕生了《為徐敬業討武瞾叫檄》這樣義正詞嚴,氣勢恢宏的檄文,并確立了“擁戴李顯,匡扶唐室”的政治主張,起義軍開始形勢很好,后因徐敬業沒有抓住有利戰機,被武則天派兵圍剿。

公元684年這場歷時僅3個月起義就在揚州城下宣告失敗。

當天晚上駱賓王、徐敬業等準備連夜坐船逃亡高麗,但是由于徐敬業的部下叛變,徐敬業被殺,但是駱賓王的去向卻不為人所知。

有記載說他被誅殺?!顿Y治通鑒》中明確地寫出起義軍失敗后徐敬業、駱賓王被叛軍誅殺的場景;《舊唐書》也肯定了誅殺駱賓王的事實。

第二種說法稱他逃跑了。如《新唐書》記載,武則天死后,李顯即位,為了表揚駱賓王為大唐江山作出的犧牲,他下令郄云卿在全國各地搜集有關駱賓王的詩作,并要求對其兵敗后的下落做出嚴密的調查,在兵敗后他接觸了哪些人,還有遍訪駱賓王的好友,起初郄云卿認為駱賓王可能已被叛軍誅殺,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和得到的線索越來越多,他便提出了逃跑這個說法。

說法三是講,駱賓王出家。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在杭州靈隱寺,碰到一個老和尚替他對了兩聯妙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睋f此人就是駱賓王。但是后有人去找再也沒有找見。

2005年,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駱賓王研究專家駱祥發向媒體公布了自己多年研究駱賓王下落的結果,他說駱賓王兵敗被誅殺的論證值得懷疑,因為官方的史冊完全出現兩種不同記載,這本身就值得商酌。他還提到在他家的宗譜上面也有關于駱賓王逃出后隱身在江蘇南通一帶的蘆葦蕩,輾轉一段時間后,客死南通、埋骨黃泥口的記載,終年70歲左右。

無論駱賓王下落和在,他的敗亡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盡管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卻投入到了反抗國家最高權力的斗爭中,終將難以全身而退。

·臨危受命的明代宗為何不得善終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早年被封為郕王,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土木堡戰役之后,明英宗被俘,朱祁鈺被迫臨危受命,登基稱帝。景泰帝在位一共才8年,后因生病,被復辟的英宗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

朱祁鈺的一生命途多舛。按照封建等級制度說來,朱祁鈺的出生卑賤。因為他的生母是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宣宗皇帝征討朱高煦時,在返京途中邂逅了吳氏,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深深打動,于是便將她接回京城。

由于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不能被封為嬪妃,于是宣宗將其安排在緊貼宮墻的大宅院中,時常臨幸。吳氏為宣宗生下了次子朱祁鈺后,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后宣德皇帝病重,將朱祁鈺母子托付給自己的母后張太后,至此朱祁鈺才被封為郕王,并在宮外修建王府,與母親居住。

原本朱祁鈺和母親是可以這樣平靜地度過一生的,但是土木堡的狼煙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土木堡戰役,英宗御駕親征,便讓郕王朱祁鈺奉命擔任監國。然而土木堡敗訊傳來,英宗被俘,舉朝大震,群臣聚哭,莫知所措。國家社稷的重任落到監國朱祁鈺身上,可朱祁鈺卻不愿意登基。由于太子朱見浚才兩歲,不情愿的朱祁鈺就被群臣推上了前臺,在孫太后的授意下繼承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

代宗登基與于謙也有關聯。早在朱祁鈺擔任監國時,就爆發了關于“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后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這一提議得到了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墒怯捎谧孀诘淖趶R和陵寢都在北京,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并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

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使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洪流。當英宗被俘,王振被殺時,群臣的怨氣似乎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朱祁鈺懲治王振的黨羽,當王振的同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時,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見此情形,被嚇壞了的朱祁鈺唯恐發生嘩變,準備逃走,根本就不想登基為帝。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朱祁鈺的衣袖,對他解釋大臣們并不是沖著他來的,只要朱祁鈺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們甘愿輔佐他共創宏圖大業。于謙的話讓朱祁鈺鎮定了下來,于是便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同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埋下的積怨之深。至此,代宗和于謙之間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所以代宗登基,于謙應該是推手之一。

但不幸的是代宗當了八年皇帝后突然大病,王振余黨曹吉祥等人趁機擁立英宗復位。英宗在天順二年二月乙未,廢景帝為郕王,將其遷到西宮。不久之后,景帝便薨于西宮,年僅三十。英宗毀其所營建的壽陵,以親王禮葬于西山。同時英宗還廢掉了他的帝號,賜謚號為“戾”,稱“郕戾王”。其實這是一個惡謚,表示景帝終身為惡,死不悔改。

后來的一些臣子開始為景帝平反,認為景帝賜謚號“戾”給代宗是不公的。代宗臨危受命,削平惑亂,使老百姓安居樂業,退外敵,迎回英宗,總的說來還是有一番作為的。后憲宗下旨恢復景帝帝號,但其謚號只有5個字,與明朝其他皇帝17個字的謚號相比,其規格較低,而且還沒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才給景帝加上廟號“代宗”,并增加謚號到17字。至此,景帝在禮儀規格才與明代其他皇帝齊平,他的歷史功績也稍稍為后人所知。

·為什么萬歷皇帝二十年不上朝

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墒侨f歷皇帝剛主持朝政十四年后居然開始不上朝,從此之后的二十年里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作為一個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內之事,可是為什么萬歷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呢?有人說是朱翊鈞開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也有人說他是染上鴉片煙癮。但更多的人則認為,萬歷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才不出宮門,不理朝政的。

萬歷皇帝16歲的時候,太后、大臣們便替他選擇了王氏和劉氏作為皇后和昭妃,然而叛逆的萬歷根本不喜歡這樣強加的婚姻,更不喜歡皇后和昭妃,所以他對這兩個妻子十分冷淡。

萬歷20歲時,偶然臨幸一王姓宮女,后得長子朱常洛。在當時,正宮皇后沒有生出嫡長子的情況下,按慣例朱常洛應該立為太子??墒呛髞?,萬歷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紅顏知己,一生最愛的女人鄭貴妃。鄭氏本是一個宮女,因容貌秀美,機智聰明得皇帝的喜愛,很快被封為貴妃。兩人相互彼此傾慕,朝夕相伴,簡直一刻也不能分離。四年后,鄭貴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萬歷皇帝愛屋及烏,對剛出生的孩子表現了極大的寵愛,直接將鄭貴妃晉封為皇貴妃,帝位僅次于皇后。與此同時想將朱常洵立為太子。

萬歷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對,大家認為廢長立幼是不合宗法禮制的,為了社稷,應當立皇長子為太子。群臣的反對令萬歷招架不迭,只好極力鎮壓。于是把戶科給事姜應麟等強烈反對的大臣都貶官問罪。知道此事的慈圣太后開始質問萬歷皇帝。無奈的萬歷就將冊立太子的事推遲,采取“拖”的方法。

為立太子的事情,萬歷和他的全體朝臣相對抗,誰也壓服不了誰。這讓萬歷大傷腦筋,也大為惱火。后來萬歷采取不上朝的方法,同他的大臣們消極對抗。幸而官僚體制還起作用,就是沒有皇帝,內閣及部府仍然照常工作。有事陳奏上去,皇帝不批,就等于默認,便照章辦理。誰再說立太子的事,他就“留中”,讓疏文自動作廢,外間就無法知道真相了。

直到萬歷二十九年,萬歷怕自己一旦殯天,朝綱大亂,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冊立朱常洛為太子,這場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終于結束了。

其實從深層次的原因來講,萬歷不上朝的主要原因是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了劇烈沖突,皇權受到了壓抑,萬歷就是用消極的方式來對抗。但是有兩點萬歷仍然值得肯定,其一萬歷皇帝并沒有因大臣與之作對甚至漫罵皇帝貴妃而殺掉一人;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辦公,萬歷年間的國家大事小情都是萬歷處理的,大的比如萬歷三大征,特別是明、日的壬辰戰爭也一直在萬歷指導下進行。

·解密努爾哈赤上位經歷

一代英杰努爾哈赤是明末建州女真族的首領。他憑借十三副祖傳鎧甲闖天下,馬上征戰四十余年,于1616年建立后金,即汗位。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努爾哈赤是如何統一建州女真各部落,脫穎而出建立后金政權的?

努爾哈赤本出生于建州女真一個貴族家庭里,祖父和父親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也是明朝封的建州左衛官員。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有一身好武藝。十歲那年,母親死去,他的繼母待他不好。努爾哈赤不得不離開家庭,和當地小伙伴一起在莽莽林海里打獵、挖人參、采松子、拾蘑菇,然后將這些山貨帶到撫順賣掉,掙錢過活。努爾哈赤就是在那里接觸到了許多漢人,并且學會了漢文。

建州女真的部落總是互相攻殺,因此明朝駐軍將領也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來加強這一地區的統治。努爾哈赤二十五歲那年,建州女真部土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帶引明軍攻打古勒寨城主阿臺。而阿臺的妻子是努爾哈赤的妹妹。于是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去古勒寨探望孫女,不巧正碰上明軍攻打古勒寨,在混戰中都被明軍殺害。

年幼的努爾哈赤悲痛不已,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說:“殺我的祖父、父親是尼堪外蘭,只要你們把尼堪外蘭交給我,我也就甘心了?!比欢鞒倮糁话阉娓?、父親的遺體交還他,卻不肯交出尼堪外蘭。由于念及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軍,于是努爾哈赤滿腔悲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親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發給他手下兵士,向土倫城進攻。努爾哈赤英勇善戰,尼堪外蘭不是他的對手,狼狽逃走。努爾哈赤攻克了土倫城,繼續追擊,趁機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蘭東奔西竄,最后逃到了鄂勒琿(今齊齊哈爾附近),請求明軍保護。努爾哈赤也追到那里。明軍看他不肯罷休,怕因此引起戰爭,就讓努爾哈赤殺了尼堪外蘭。

自從努爾哈赤消滅了尼堪外蘭之后,就聲名大噪。又過了幾年,努爾哈赤就統一了建州女真。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當時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還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的葉赫部最強。公元1593年,葉赫部聯合了女真、蒙古九個部落,結成聯盟,合兵三萬,分三路進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聽說九部聯軍來攻,事先做好迎戰的準備。他在敵軍來路上埋伏了精兵,并且在路旁山嶺邊安放了滾木石塊。一切安排妥當,他居然安安穩穩睡起覺來。他的妻子看了很著急,把他推醒,問他:“九部兵來攻打,你怎么睡起覺來,難道真的你給嚇糊涂了?”努爾哈赤笑著說:“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著?!?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報敵兵人數眾多,將士們聽了也有點害怕。努爾哈赤就告訴將士們:“別害怕,現在我們占據險要地形,敵兵雖然多,不過是烏合之眾,一定互相觀望。如有哪一個領兵先攻,我們就殺他一兩個頭目,不怕他們不退?!?

九部聯軍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嚴陣以待,先派出一百騎兵挑戰。葉赫部一個頭目沖來,馬被木樁絆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殺了,另一頭目看到這情景也嚇昏過去。這一來,九部聯軍沒有統一指揮,四散逃竄,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擊敗了葉赫部。又過了幾年,基本統一了女真族各部。

·康熙遺詔是否被雍正篡改

清康熙帝駕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是如何即位的,長期以來在民間有種種傳說,史學界對這一問題也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還是一個懸案。

在民間傳說中,多認為雍正即位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一種說法就是所謂“矯詔篡立說”。早在雍正帝在世時,社會上就盛傳:康熙帝要將皇位傳給胤禵,在他患病的最后幾日,曾經下旨要召胤禵回京,但是胤禛的死黨隆科多卻隱瞞了諭旨。致使康熙去世當日,胤禵不能趕到。于是隆科多假傳圣旨,擁立胤禛為皇帝。另一種說法為“盜改遺詔說”??滴踉瓉砭陀惺謺?,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禵,卻被人將“十”改成了“于”字,于是遺旨明明傳位于胤禵,卻變成了傳位于胤禛,那么,是誰來盜改了這個遺詔呢?有傳說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說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說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養的武林高手所改寫的……

然而這種觀點遭到了部分學者的質疑。

一,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成的,不可能篡改。

二,隆科多與雍正原非深交,何苦冒險矯詔擁立?關于矯詔奪位的種種傳聞,無非是出于政敵的中傷。

三,皇十四子胤禵若是康熙選定的王儲,為何長期滯留邊陲?

四,康熙臨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時又將幾位皇子和大臣召至榻前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笨梢娍滴跸肓⒌木褪怯赫?。

五,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后22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對胤禛之子弘歷寵愛有加,稱贊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見,雍正是后來居上的皇太子候選人。

后世有人根據雍正在品格、才干、年齡和氣質上的眾多特點以及雍正本人在皇宮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煉多年的特征,康熙對雍正的認識和父子感情基礎,當時諸子爭儲互斗的背景,還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遺詔的在場人物、地點、時間以及情節等來綜合分析,認為雍正根據皇父“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是合法即位的,可信的。

官書中記載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前,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胤禛請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卻讓胤禛奉命代替自己到南郊祀天,并且命他待在齋所虔誠齋戒,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這時才不得不破例把胤禛召到暢春園來。而在胤禛沒到之前,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已經在康熙的命令下來到御榻前??滴鯇λ麄冋f:“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贝藭r,恒親王胤祺因冬至奉命在東陵行祭典、胤祿、胤禮 、胤禑、胤祎等小皇子都在寢宮外候旨。當胤禛來到康熙面前時,康熙還能夠說話,告訴胤他的病情日益惡化的原因,但是到了夜里戊時,康熙就歸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布“遺詔”。胤禛聽后昏倒于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則向胤禛叩頭,并勸他節哀順變,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職權,主持康熙的喪葬之事。雍正曾特別強調:當日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壽終正寢后才開始的,是屬于正常并且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官書眾口一詞,都是同一個口徑。但是雍正繼承皇位后仍然存在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且他即位后的很多言行,尤其是與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連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

這些問題使一些清史專家耗費了很多的精力,直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梢哉f,在沒有獲得新的可靠材料之前,雍正的即位是否合法合理,依舊是個謎。

·是什么令慈禧改變廢光緒的念頭

慈禧發動政變以后,將光緒帝囚禁在西苑的瀛臺,它四面環水,實為一小島,唯一通向陸地的通道是北部的木橋。光緒軟禁后,服侍光緒的太監,均經李蓮英親自挑選,對光緒帝名為服侍實為“管教”。據說某年冬季,南海水面已經結冰,一日光緒帝微服出行,孰知剛走不遠,便被守門人發現,即被“跪阻”。慈禧太后得知后,居然命人將冰鑿開,以防其逃走。這似乎還不足以泄憤,在政變后的幾天里,慈禧又陸續把過去侍奉光緒帝的太監全部發落,對珍妃更是痛下狠手,將她囚禁在冷宮中,就是今日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

雖然慈禧已經將光緒帝變為囚徒,但她依然心存隱憂。畢竟自己垂垂老矣,而光緒帝只是幾近而立,一旦自己百年,光緒帝就可以名副其實的成為大清皇帝。因此,她有了廢掉光緒帝皇位的計劃。

首先,折殺光緒帝在臣下面前的威嚴。慈禧指揮鎮壓了變法以后,多次組織大臣圍攻和訓斥光緒帝,為光緒帝羅織罪名。在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政變當天光緒帝被圍攻和慘遭訓斥的場面。

其次,大肆制造皇帝患病的聲勢。這引起朝野上下極為震動,光緒帝四月份還在雷厲風行地主持變法,此間未曾聽說身體不適,緣何慈禧在鎮壓變法的同時突然昭示天下:皇上已患有重病,連太醫都不可醫治。

第三,選擇宗室近支之子立為大阿哥,為同治帝立嗣。要廢黜在位的皇帝,就必然要確立一個新皇帝。

光緒帝患“重病”以及立溥儀為大阿哥的消息散播以后,朝野上下議論蜂起,慈禧企圖廢帝的陰謀也隨之被人洞穿。但兩種勢力的反對,使慈禧陷入被動的泥沼,也迫使慈禧廢掉光緒的計劃破產。

首先,國內工商界人士聯名致電慈禧反對罷黜光緒。

慈禧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儀為大阿哥"諭旨頒發以后,上海于次日下午獲悉,將詔諭刊登在日報之上。于是上海一時人聲鼎沸,上海的電報總辦經元善聯合上海紳商市民1200余人,立志諫阻慈禧廢黜光緒帝的企圖與行為,力求保皇。元善之舉在全國各地得到了響應。無疑,給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其次,各在華列強反對強烈。

變法失敗以后,順其自然是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復舊勢力全面控制朝局。出于維護在華利益的需要,在華列強認為,支持光緒帝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政府對自己在華利益更為有利。于是,當獲悉光緒帝"患重病"的消息后,他們一再要求覲見,力圖摸清光緒帝病情真偽與下落。在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國使館醫生,提著自己的藥箱,走進了紫禁城皇宮大門,此行此舉非比尋常,他不僅僅以西方醫學之代表的身份來為中華帝國的皇帝檢查身體,更代表了在華強的意愿。這樣的行為也是不合常理,史無前例的。沒有史料記載慈禧為什么會同意西醫來給光緒帝診病,但多半是出自于她對在華勢力的無奈。

多德福診病的結果是病勢無大礙,唯患血虛之病。

自此,慈禧感受到了列強的強硬態度,不能不有所顧忌。于是,暫且收斂了廢帝活動。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了宣戰詔書。作為中國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不諳世界大勢,孤注一擲向列強宣戰,鑄成千古遺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博兴县| 眉山市| 仁怀市| 澜沧| 安国市| 泰州市| 富顺县| 刚察县| 共和县| 鄂伦春自治旗| 赤峰市| 黑山县| 铜川市| 霞浦县| 浪卡子县| 花莲县| 沈阳市| 谢通门县| 三亚市| 玉树县| 潞西市| 措美县| 沛县| 金乡县| 柘城县| 肇源县| 清镇市| 隆德县| 成安县| 教育| 镇江市| 平顶山市| 麻城市| 玉田县| 广宗县| 龙门县| 贵南县| 崇阳县| 同心县|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