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養生勝于治病,健康在自己手中
很多人都只關注疾病,不關注健康
健康對人的重要性誰都明白,但是很多人只關注疾病,不關注健康,該吃飯時不吃飯,該睡覺時加班、看電視、泡吧或整天對著電腦目不轉睛,身體動也不動,吃飯時胡吃海塞等。為了票子、房子、車子、孩子和心儀的人,透支著自己的身體,而只在生病時才著急忙慌地吃藥、看醫生,也只有這時候才想起要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讓它不生病。
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是疾病?!睹献印じ孀由稀分姓f:“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意思是說對于一棵樹,人們還要照顧它,適時地修剪、澆灌,而對于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愛惜和保養,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多關注身體的健康情況,在未病時注重保健,而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想方設法消除疾病。
還有些人,他們也關注健康,注重保健,但就是關注的時間晚了些。有位知名的企業家說:“我只有真正得了這個嚴重的病,躺在手術臺上,把自己的命交給手拿手術刀的醫生的那一刻,才真正體會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是那樣的脆弱,人在生病的時候是那么的無助?!覜]有真正體會到病來如山倒的可怕,現在,我終于知道了,所以現在我做得比誰都好??上У氖?,身體經過這場浩劫,永遠也不可能回到過去那個生龍活虎的狀態了,我知道的還是太遲了?!敝詴霈F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總是錯誤地認為,養生是老年人的事情,自己現在還年輕,身體壯,應該先忙事業,等老了退了休再去養生。殊不知,養生是沒有年齡界限的,人老時應該保養身體,年輕時、中年時,即使是幼年,也應該珍借身體,真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養生之道就為時太晚了。
一個人的健康,就像雪山一樣,看上去巍峨偉岸,卻隨時有崩塌的可能。所以,我們平時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越是工作忙,越要保健,而不要等到失去時空留遺憾。
“無病先防”勝于“有病再養”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聰明的人不會生病了才想著去治療,而是未雨綢繆,預防在先,防病于未然,這在中醫上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就是當疾病尚未發生時,能提前預測到疾病的發展趨勢,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方法,以杜絕或減少疾病的發生。比如春季萬物萌生,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應活躍,感冒之類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開來,所以中醫提出“正月蔥、二月韭”的飲食,以提高人們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氣炎熱,中暑發生的可能性相對就大,中醫就強調“飲食清淡”、“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養生方案,使中暑的發生減少。秋季氣候干燥,咳嗽一類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所以中醫強調秋季以“養肺除燥”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從而使一些時令病的發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體內的陽氣,注意保暖,早臥晚起,好好休息等。
中醫“治未病”還體現在一個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并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復真正的健康。不過,相對而言,如今的醫療水平卻只停留在應付“已病”的人群上。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區別,治未病就像是洪水爆發之前駐堤壩、泄洪的各項防護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濫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沒有更多精力談預防。
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預防導致疾病纏身,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我們提早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最大意義。
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鄭幅中是當代著名的中醫保健大師,在他的養生作品中有這樣一段話:“對待自己的身體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應該關心它、幫助它、引導它、鍛煉它,不要漠視它、壓抑它、強制它、仇視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我們就要去傾聽他的訴說,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給警察、送進監獄,當然也不可放任自流。身體是自己的,猶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樣,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泄,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但我們往往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這無異是一種瘋狂的自相殘殺。當淘氣的孩子被打折了一條腿,他還會坐在輪椅上大聲哭嚎,惹得你還想揍他,可他已經殘疾了?!?
的確,身體就像我們的孩子,當孩子淘氣不聽話,犯了錯誤時,我們不能采用暴力,拳打腳踢,而是要循循善誘,悉心教導。同樣,身體不舒服,生病時我們也不能隨便使用“暴力”,打針吃藥動手術,不管身體接受不接受,都強加給它,這是不妥的。
其實,身體自身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自愈力,有些小病小痛,不用醫藥,利用身體的自愈力就會治愈。也許我們有過類似的經驗:不小心把皮膚蹭破流血了,但等你發現的時候出血已經止住了,過了幾天,傷口結痂,再過幾天,痂脫了,皮膚恢復成原來的樣子,一點痕跡都沒有,這時你已找不到破損的地方了。
出血之所以能自行停止,就是因為人體有自愈能力。人體本來就是一個完善的系統,一般情況下,“矛盾”都可以內部解決,萬不得已才需要借助藥物。
人體的自愈力也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治、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的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偏性來調動人體的元氣,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就沒有了。而我們生下來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這點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
所以,不管是有病還是無病,對待身體就要像對待孩子一樣,要用溫和的方法,要懂得利用人體的自愈力。
當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依賴人體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是食物。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
維護好身體的大環境,謹防“壞人”作亂
沒有人會否認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怎樣做才能保證健康呢?有人說健康在于運動,多做運動就可以保證,但事實證明那些長壽之人往往不是馳騁在競賽場上的運動員;有人說不吸煙、不喝酒,規規矩矩就能健康長壽,但看看那些年逾百歲的老壽星,吸煙喝酒的大有人在;甚至那些撿破爛的人或者以乞討為生的人,他們整天跟細菌打交道,但健康長壽也屢見不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太多的細菌和病毒,甚至在身體內部也有細菌相伴,但是你沒有權利把病菌趕盡殺絕,因為人和病菌一樣是大自然的產物,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存的權利,同時也給細菌和病毒生存的權利,存在就是合理的。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和病菌或者說是致病因子可以處于一種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活你的,他活他的,各自相安無事。這也應了那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我們把身體維持在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下,致病因子是無法讓你生病的。
就像我們這個大社會,好人和壞人是并存的,當我們的社會大環境是好的,社會秩序都很正常的時候,有幾個壞人是無大礙的,因為他們就算有些壞動作,也不會影響到整個大的社會環境。就比如某地治安不錯,但每到年節的時候也會有幾個小偷犯案。這個時候只要居民提高防范意識,警察加大監察力度,幾個小毛賊是不能怎樣的。但是如果社會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各種監察機構秩序混亂,不能行使職權,那么壞人就能興起更大的風浪,說不定就能把整個國家搞垮。
所以,只要我們的身體保持一種和諧、陰陽平衡的狀態,任何病菌都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如果我們外受“六淫”和內受“七情”的影響,使你身體的內環境發生變化了,給了病菌興風作浪的機會,那我們的身體就會患病。這也給那些困惑的人找到了答案,那些抽煙喝酒的人照樣活得健康長壽,就是因為他們能使自己的身體達到一種內外和諧狀態,他們覺得這樣很舒心,即使有“邪”也不能興風作浪,但是對于那些特別注意生活品質的人照樣得病短命,就是因為他們給自己的身體內部的大環境搞遭了,身心都不和諧了,吃什么喝什么都不舒心,這樣稍微有“邪”來侵襲,身體就招架不住,從而被疾病纏身,甚至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那么,到底怎樣做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其實,人體是一個很有靈性的機體,在漫長的進化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理平衡系統,它會自發的調節呼吸、飲食等活動,來適應環境的需要,進而維持人體內部和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動態平衡。所以,只要我們遵循機體平衡系統的運行規律,在生活細節中順應身體的平衡需求,即該睡覺時睡覺、該起床時起床、春天要保養生機,冬天要注意收藏……
當然,一個人在追求平衡的時候,一定要牢記“因人而異”、“辨證施治”,仔細分析自己的具體情況,看看自己屬于何種體質,然后再確定具體的養生方法,以及需要把握的度,而不可依葫蘆畫瓢,照搬他人的養生方法,否則不僅不會達到好的效果,還會讓自己的身體偏離平衡,讓健康脫軌并越偏越遠。
從《黃帝內經》承襲中醫的內求之道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而它的精神主旨都是注重內求,從人體自身尋找健康和長壽的奧秘。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中醫的發展。它并不倡導有病就趕快吃藥,求助于藥物,而是告訴我們要把重點放在預防上,怎么能夠根本不生病,而不是有病了怎么去對付。所以,它講內求,向內看,回歸人體自身。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康長壽都是要靠自求才能實現,這就是養生的要義所在。如皋的老人們沒有一個是靠著四處求醫問藥長命百歲的,他們能夠長壽都是通過順應自然、頤養身心求來的,這就是內求。
但是,世代以來,能夠潛心內求的人總是極少數,很多時候人們還是愿意相信存在神奇的靈丹妙藥,吃上一粒便可長生不老,結果,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因吃所謂的“靈丹仙藥”致死。也正因為這樣,西醫的發展才能如此迅猛,因為內求需要很大的意志力,需要一種敏銳的感受和領悟,而相比之下,用眼睛向外看就簡單得多,借助醫療器械得出一個數據,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哪怕是需要很多煩瑣的檢查,要吃苦口的藥物,這也比內求要省事得多。
也有人會說:內求,什么是內求?這太虛了,沒有什么標準,沒有什么界定,怎樣就是內求呢?而且現代人都追求效率,內求看不到即時的效果,還不如病了就來點藥,馬上就不難受了,多有效多快啊。更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中醫也很浮躁,病人找他,他根本就不望聞問切,而是簡單地問兩句,就直接開藥,完全偏離了中醫的軌道。
當然,這并不是在教唆大家,真的生病了之后不去看醫生,也不去吃藥,而是告訴大家把該做的事情早點做好。在生病之前就懂得內求,好好養護自己。靜下心來,真正地靜下來,思考一下中醫;思考一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災難、瘟疫,為什么沒有滅亡,為什么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思考一下在西醫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是怎樣看病治病的。明白了這些,我們才能懂得內求對自己,甚至對整個國家有多么重要。
長壽地如皋,奧秘就在養生方
我國有個著名的長壽之鄉——江蘇如皋。國際公認的長壽之鄉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有75位百歲老人,但在如皋的145萬人口中,百歲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90~99歲的老人有4000多人,80~89的老人已經超過4萬。如皋的長壽老人數量遠遠高于國際標準,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如皋的地理位置并不像其他長壽之鄉一樣遠離城市文明。相反,如皋地處長江三角洲城市圈內,與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比鄰而居,接近蘇杭等旅游勝地,自然環境并非人們所想像的崇山峻嶺、水秀山青。經過研究人員調查,如皋老人健康長壽的原因就是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飲食方面,如皋老人每餐都吃得很清淡,早晚都喝大米粥或者玉米糝兒粥,外加包子等主食;中午就是米飯加三菜一湯,青菜、蘿卜、豆腐是主打,如皋人都相信“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諺語;他們每頓飯只吃八分飽,喜歡吃應季的新鮮蔬菜,不吃反季的大棚菜,而且不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