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地奇觀,都是誰的杰作(2)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4901字
- 2016-02-29 16:27:51
非洲巖畫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可以從巖畫中了解當時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和社會形態。然而這些原始巖畫究竟是誰的杰作,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有的學者認為巖畫是非洲本土產物,是當地土著布須曼人創作的。不少專家指出,巖畫中表現的非洲土著居民臀部高聳的形象正是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種特征,這是歐洲史前巖畫中不可能有的。他們認為非洲許多原始居民在漫長歷史時期中共同完成了這些巖畫。也有個別學者認為巖畫是已經滅絕的霍屯督人的作品。
然而許多歐洲學者認為非洲史前巖畫是外來文化傳播的產物,有的干脆說是歐洲史前巖畫復制品。他們認為在公元前5 萬年左右,首批歐洲移民尼安德特人來到非洲,后來隨著克羅馬依人大批移居非洲,把巖畫帶到了非洲,但是這一觀點缺乏足夠的事實作有力證明。雖然西班牙東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區巖畫確有相似之處,一些考古學家也因此推想在遙遠年代的狩獵者及狩獵藝術家,是從地中海漂泊到好望角去的,當他們漫游到當時還是綠色而富饒的撒哈拉及東非大平原時,找到了理想的狩獵區,而后到達山區高原時就停止前進了,于是在那里創作了許多最早的非洲巖畫。然而這些只是他們沒經證實的主觀猜測和臆想。
對于巖畫中奇怪的人物形象,人們更是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都說藝術是生活的反映,然而生活在幾千年前的裸身的原始人也許會想到樹葉和獸皮,但怎么會想到密封的太空盔呢?這些非洲巖畫上人物形象的依據又是什么呢?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英國巨石陣之謎
作為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巨石陣可能是史前世界最不可思議的奇跡之一,它們默默地在風雨中矗立了幾千年。可是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的人類怎樣才能建立如此雄偉的巨石陣,目的何在?
在英格蘭東南部的索茲伯里附近,一個叫阿姆斯伯里的小村莊因為名的史前遺跡巨石陣而聞名世界。這些巨石默默地在風雨中經過了幾千年,注視著人間的滄桑。
這個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個空曠的原野上,占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巖組成,每塊約重50噸。這些石柱排成圓形,最高的石柱高達10米,不少橫架在兩根豎直的石柱上。巨石陣的主體,是幾十根巨大的石柱,它們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巨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坑用灰土填滿,里面還夾雜著人類的骨灰。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在石陣中心的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大約30噸,更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橫架在石柱的上面。巨石排列成的馬蹄形位于整個巨石陣的中心在線,馬蹄形的開口正對著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東北側有一條信道,在信道的中軸線上豎立著一塊完整的砂巖巨石,高4.9 米,重約35噸,被稱為踵石。更為奇特的是,巨石圈有意識地正對著夏至——全年最長的一天的拂曉時太陽升起的方位排列,這更加增添了巨石陣的神秘色彩。
幾個世紀以來這些巨石塊一直與神秘和離奇的傳說聯系在一起,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的人類怎樣才能建立如此雄偉的巨石陣,目的何在?有許多關于巨石陣的推測,有些非常復雜,甚至荒誕。有人說是個祭掃天神的場所,有人說是古代墓地,還有人說是太陽鐘,莫衷一是,至今尚無定論。
最近又有人提出一種假設,巨石群可能是一種季節鐘:用石柱來測量太陽的移動位置,從而了解四季的變化。日出的位置,在一年中,慢慢移動,當時人們發現了這個現象,就在能夠一覽無余地觀測日出的平原上豎起了石柱,從日出方位和石柱之間的位置移動來了解季節的變化。此說正確與否,有待科學論證。
根據科學家實地考證,巨石陣建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的漫長時期,屬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很可能是在輪子的發明傳入歐洲之前。在沒有先進機械的古代,巨石陣的建筑規模和工程難度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它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還要早700年。
無數學者經年累月地找尋著巨石陣的建造者。有人認為是當地早期居民凱爾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認為是古羅馬人為天神西拉建造的圣殿,還有人認為是丹麥人建造用來舉行典禮的地方,然而這些虛無縹緲的想象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學者們感嘆巨石陣與埃及金字塔一樣的神秘莫測,有人提出巨石陣的建筑石料均是160多公里外的地方運輸而來,開采、運輸、安放如此巨大的石塊,除了具備高超的技術巨匠誰也不能,于是他們認為巨石陣與金字塔出于同一位巨匠之手——外星人。巨石陣真是外星人建造的嗎?沒有證據否認,也無證據肯定。
那么,生產技術低下的古代人,費盡辛苦壘起這么一座“石頭城”究竟想干什么?這個令人困惑不解的問題引起考古學家和每年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們的注意。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史前當然沒有大型吊車等工具,先人是如何把這些重達數十噸的大石頭高高架起來的呢?這成為長久無法破解的一大謎團。
幾百年來,神秘的巨石陣遺址一直困擾著人們。關于巨石陣最早的記錄是1126年英國史學家杰弗里編寫的《中世紀編年史》,它記載了阿瑟王的謀臣默林用魔法把巨石陣從愛爾蘭運到英格蘭以作葬地之用的功績。此外,還有人傳說巨石陣是入侵英國的古羅馬祭司朱伊特建造的祭壇。直到現在,每年夏至,還有人身著朱伊特的白袍,聚集在巨石陣周圍,吹響號角,迎接夏季的到來。
巨石陣遺址究竟是天文觀測器,還是進行祭祀活動的宗教場所,或是其他東西,目前仍然是個謎,也許永遠也不能揭開。但是不管怎樣,如此雄偉壯麗的巨石建筑,所需的智慧和力量不能不令人佩服。
空中花園只是一個傳說
一提到巴比倫文明,令人津津樂道、浮想聯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園”??罩谢▓@是一個奇跡,它的美麗是許多人都向往的,可是它究竟建在哪里呢?
“空中花園”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通過一些古跡發掘,人們相信,在遠古時代的巴比倫王國,有一座美麗的“空中花園”,可誰又知道,這座花園連同它傳說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的不解之謎。
相傳在公元前6世紀,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個寵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她生于長于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那里重巒疊嶂起伏,與巴比倫尼亞的一馬平川迥然不同。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公主每每想起故國的山川美景,總是不由得低頭垂淚,娥眉緊鎖。國王不忍心看著心愛的王妃郁郁寡歡,費盡周折終于猜透了她的心思。于是,國王下令仿照王妃故鄉的模樣,在巴比倫宮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階梯花園。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堡壘、流傳至今的“空中花園”。
這座林木茂密、花卉盛開的高臺懸在空中,遂以空中花園得名。它與金字塔等齊名,共為世界七大奇跡。令人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樣,早已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我們要了解“空中花園”,只能通過后世的歷史記載和近代的考古發掘。
圍繞“空中花園”的學術爭論,紛紛擾擾,喋喋不休。大多數學者認為,“空中花園”是確實存在的,因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許多歷史著述中都有關于它的記載。比如,公元前1世紀中葉西西里島歷史學家狄奧多魯斯,以及50年后在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位時代著有《地理學》一書的斯特拉波,都曾先后描寫過“空中花園”的情形。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還有一座根據傳說而復原的“空中花園”。
然而,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及“空中花園”的古人,也僅僅只是從別人口中間接聽到“空中花園”的情況,并沒有親眼目睹過實物。事實上,流傳至今的有關“空中花園”的記載,確實也幾乎都是出自古希臘、古羅馬作家及歷史學家之手。更讓人不解的是,建立了豐功偉績、名揚四鄰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流傳下來的詔令與書寫板無數,但世人卻從中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有關“空中花園”的片言只語。
于是,有人得出了驚人結論:“空中花園”是詩人和古代歷史學家的想象力制造出來的一大世界奇觀。
“空中花園”到底存在否?如果存在,它究竟身在何方?
1899年,德國人羅伯特·科爾德維通過一番發掘,發現了巴比倫城的遺址。他們在發掘南宮苑時,在東北角挖掘出一個不尋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長方形的建筑物,面積約1260平方米。這個建筑物由兩排小屋組成,每個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兩排小屋由一走廊分開,對稱布局,周圍被高而寬厚的圍墻所環繞。西邊那排的一間小屋中發現了一口開了三個水槽的水井,一個是正方形的,兩個是橢圓形的。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這些小屋可能是原來的水房,那些水槽則是用來安裝壓水機的。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遺址。而且,考古學家也的確在遺址里發現了大量種植花木痕跡。然而,到目前為止,在所發現的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泥版文書,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獻記載。因此,考古學家的解釋是否正確仍需進一步研究。總之,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它的真實面目依舊隱身于歷史的迷霧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有關“空中花園”的傳說,將永遠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它的確切之處也許根本無法知曉,也許它并不存在于某個特定的地方。但是,“空中花園”的美好畫面和無限的想象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它是美的象征,也是古人智慧的代表。
太陽神巨像風采究竟如何
羅德島的太陽神巨像為無數的船只指引了方向,可是大受其益的人們,為何沒有留下它真實的面貌呢?
羅德島是愛琴海上的一個島嶼,它因為建有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太陽神巨像而聞名于世。太陽神像建在島北端的羅德市港口,形象為一個手舉火炬、腳踩兩岸的青銅巨人。進港的船只都要從他胯下通過,而明亮的火焰則晝夜不息地為來往船只引航。
公元前4 世紀,馬其頓將領率領強大的軍隊對羅德島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但是在羅德島人民堅決抵抗和埃及的大力支援下,終于在公元前304 年,打退了強大的馬其頓的進攻。羅德島居民為紀念這次勝利,把馬其頓軍隊丟棄的銅制槍械收集起來,統統予以熔化,由雕刻大師哈列塔斯負責鑄造一座太陽神阿波羅(羅德居民也稱為赫利阿斯)神像,因為傳說中阿波羅是羅德島的保護神,當地居民以此來感謝阿波羅對他們的保佑。哈列塔斯用了整整12年時間(公元前294年至公元前282年)才把巨像塑成。它耗費了450 噸青銅,高達32 米,腳趾頭有一個人合抱那么粗,中空的兩腿內填滿了石頭用以加固。
在古希臘,建造10米左右高的雕像并不罕見,但建造如此巨大的神像卻是空前絕后的。怪不得巨像建成之初,便被同時代的羅馬哲學家安蒂培特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如此巨大的雕像是如何鑄成的?在缺乏起重設備的遠古時代又如何把它豎立起來的?這些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事,也是太陽神巨像讓人迷惑驚奇的原因之一。
然而,羅德島巨大銅像只矗立了50余年就慘遭不測。在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大地震中,羅德島的城墻、船塢、房舍皆遭嚴重破壞,巨像也倒塌了。它從基座上被拋起,雙腿齊膝折斷,上半身倒在地上。
巨像的殘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公元653年,阿拉伯人侵入羅德島,發現了躺在地上的巨像殘骸,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殘骸運送到敘利亞,賣給了一位商人。據說那個商人用了880頭駱駝才把殘骸運完,以后巨像就不知去向。又有人說,巨像倒塌不久后就被人盜走,但賊船在海上遇風暴沉沒,銅像埋在深深的海底。但銅像真的躺在港口近千年無人過問嗎?據說神像倒塌后埃及的托勒密三世立即送來了重建銅像的資金,可見當時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君主對此還是相當重視的。有沒有可能被他們運回本國收藏起來了呢?銅像究竟去了哪里?恐怕是無從知曉的了。
這尊巨像的建造在當時頗負盛名,以至古代作家只要談到雕像,無不以稱贊的筆觸加以描述。但是這些描述沒有流傳下來,后人只能憑借史書中的簡略記載為根據來構思它的規模,再加上自己的揣測,“設想”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太陽神巨像”的形象。
早在公元11世紀,人們就對傳說中的羅德島神像外形作出這樣的推測:巨像右手舉著投槍,左手按著長劍,柱腳是很高的圓柱,四周環繞著起伏的海浪。但有人認為,太陽神阿波羅像應該是頭戴太陽光環,駕馭著馬車,馬車上載著一輪鮮艷的紅日,而且傳說中巨像的胯下能進出輪船。由于沒有確鑿的證據,誰也無法確定神像的外形。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羅德島的太陽神巨像又一次激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人們仔細研究古代文獻后認定:羅德島的太陽神巨像兩腳寬寬地叉開,橫跨在羅德港的兩岸。阿波羅手持火把,威嚴地注視著往來船只。在這里,羅德島巨像被設想成燈塔,它為進出羅德港的船只起著導航和保護作用。然而這個設想在崇尚科學、理性的近代也遭到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