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惜時——零碎時間可以成就偉大事業(yè)
- 20幾歲一定要悟透的50個成功智慧
- 問道 宿春君
- 2857字
- 2016-02-26 10:08:26
片刻的時間比一年的時間更有價值,這是無法變更的事實。時間的長短與重要性和價值并不成正比。偶然的、意想不到的5分鐘就可能影響你的一生。但誰又能預料這個重要時刻在什么時候來臨呢?隨時珍惜你的零碎時間,也可以成就你偉大的事業(yè)。
學會善用零碎時間來贏取時間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里這樣寫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又算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出門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還要多,有時乘火車,有時坐輪船,但無論到什么地方,他總是隨身攜帶著一包書籍,以供隨時閱讀。一般人浪費的零碎時間,他都能用來自修、閱讀。結(jié)果,他對于歷史、文學、科學以及其他各國的重要學問,都有相當?shù)囊姷兀蔀橐粋€學識淵博的人,從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但是,大多數(shù)人卻在浪費自己的寶貴零碎時間,甚至在那些時間里去做對身心有害的事情。
從一個人怎樣利用他的零碎時間上,怎樣消磨他冬夜黃昏的時間上,就可以預言他的前途。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自強不息,隨時求進步的精神,充分利用零碎時間是一個人卓越超群的標志,更是一個人成功的征兆。
一個人,只要能利用有限的零碎時間去讀書,總會取得很大的成就,可恰恰相反,很多人卻浪費了這些空閑時間,到頭來等待他的肯定不會是成功。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是個擠時間的高手。他說他讀書特別注意利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古人遠行大多騎馬,因此馬上的時間便是歐陽修用來讀書的時間;枕上是指臨睡前的時間,歐陽修也常常夜讀;而廁上是指上廁所的時候。當然,從健康與衛(wèi)生的角度,歐陽修的做法也許不太科學,但他珍惜時間、勤奮讀書的態(tài)度卻值得我們學習。
在擠時間方面,著名數(shù)學家楊樂、張廣厚是我們的典范。他們?yōu)榱斯?jié)約看報的時間,改在吃飯的時間用收音機聽新聞;為了節(jié)約吃飯的時間,他們在喝熱粥的時候,改用小碗喝。這樣的擠時間,真稱得上是爭分秒、惜光陰了。
有些人是把擠出的時間累積到一起進行學習——白天利用零散時間把該處理的日常瑣事抓緊做完,于是晚上學習的時間就擠出來了。在所有可積累起來的學習時間中,早晨和晚上的時間是最好的,因為這兩段時間比較長、比較完整,環(huán)境比較安靜,腦子又比較清醒,適于讀書、思考、鉆研問題。因此,古人有“一日之計在于晨”、“聞雞起舞”的佳話;也常有“燈下漫筆”、“夜讀拾零”之類的書文。
有些同學好不容易在書桌旁靜下心來,開始學習,不一會兒就發(fā)現(xiàn)一本重要的參考書不在手邊,得回過頭去找書;一會兒又發(fā)現(xiàn)做作業(yè)畫圖用的尺子、圓規(guī)不見了……這樣零零碎碎地浪費了不少時間。而善于擠時間的同學,在學習之前先把學習中要用的工具書、作業(yè)本、文具等準備得一應俱全,以免受耽誤,節(jié)約出更多的時間用以學習。
在車上時,在等待時,都可用于學習,用于思考,用于簡短地計劃下一個行動等。把零碎時間用來從事零碎的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短期內(nèi)也許沒有什么明顯的感覺,但積年累月,將會有驚人的成效。
魯迅先生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
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
三國時期的董遇是個大學問家,他告訴去找他求學的人先“讀書百遍”,之后才可能“其義自見”。當求學者抱怨說“沒有時間”時,他回答說:“當以‘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也。”要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雨天學習。在古代人們就已經(jīng)知道利用余暇時間來做學問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許多人都常常感到時間緊張,根本沒有時間干許多重要的事。而魯迅先生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實際上正是如此。
同樣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思考問題的空閑時間,不妨試著堅持每天睡前擠出十幾分鐘的時間,一旦形成了習慣,長期堅持下去就很容易了。
看來,零碎的時間實在可以成就大事業(yè)。
沒有利用不了的時間,只有自己不利用的時間。
20%的時間獲得80%的成就
一個人大部分的重大成就——包括一個人在專業(yè)、知識、藝術、文化或體能表現(xiàn)上所表現(xiàn)出的大多數(shù)價值,都是在他自己的一小段時間里達成的。在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與花在創(chuàng)造活動上面的時間這兩者之間,有極大的不平衡,不論這時間是以什么為單位來度量。
如果快樂能測度,則大部分的快樂發(fā)生在很少的時間內(nèi),而這種現(xiàn)象在多數(shù)的情況里都會出現(xiàn),不論這時間是以分、刻、還還是天、星期、月、年或一生為單位來度量。
用80/20法則來表述就是:
80%的成就,是在20%的時間內(nèi)達成的;反過來說,剩余的80%時間,只創(chuàng)造了20%的價值。
一生中80%的快樂,發(fā)生在20%的時間里,也就是說,另外80%的時間,只有20%的快樂。
80/20時間法則的結(jié)論表明:我們所有的時間里,有一小部分時間比其余的多數(shù)時間更有價值。如果我們好好利用20%的時間,將會發(fā)現(xiàn),這20%是用之不竭的。
人們所謂的零碎時間就包括在這“20%”之內(nèi),不浪費這“20%”中的零碎時間,也可以為你贏得80%的成就。
我們常常這樣說,“噢,只有5~10分鐘就要開飯了,什么事都干不了。”但實際上,有多少身處逆境、命運多舛的人,充分利用了這些被我們許多人輕易浪費的時間,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人生和事業(yè)的豐碑。那些被你虛擲的時光,如果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的話,完全有可能使你出類拔萃,成為杰出人物。馬莉恩·哈倫德的成功主要源于她能夠精打細算地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作為一個勤勞的母親,她既需要照顧孩子,又需要操持家務。終其一生她都受到各種各樣的消極干擾,這種干擾完全可能使得其他絕大多數(shù)婦女在瑣碎的家庭職責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別的作為。然而哈倫德,由于她超常的毅力和對待時間態(tài)度上的分秒必爭,她最終做到了化平凡為輝煌。在婦女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像她那樣。
愛因斯坦曾組織過享有盛名的“奧林比亞科學院”的每晚例會,他總是愿意同與會者手捧茶杯,開懷暢飲,邊喝茶,邊談話。愛因斯坦就是利用這種閑暇時間,交流自己的思想,把這些看似更平常的時間利用起來。后來他的某些理想主張,他的各種科學創(chuàng)見,在很大程度上產(chǎn)生于這種飲茶之余的時間里。
一個人如果連一分一秒的時間都能有效地利用,他一定會像愛因斯坦一樣在同時間的賽跑中獲勝。
所有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成功,必須善用余暇與零碎時間。
同樣的土地,有人收獲豐盛的糧食,有人只能收獲雜草。為什么?因為付出不同,利用的方式也不同。時間也是如此,其價值在于我們付出與利用零碎時間的程度。
時間無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利用零碎的時間,把時間拉長的人,就擁有了更多做事情的本錢。
我們擁有和比爾·蓋茨一樣多的時間,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像他一樣出色、成功?幾分鐘,幾小時,這樣的零碎時間所起的作用,就是成功與平庸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