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向成功出發(2)
- 優秀孩子成功8步
- 崔宇
- 2604字
- 2016-02-15 15:27:00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到一所學校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對一個班上的一些孩子說,你們是天才,智商非常高。又對另外一些孩子說,你們的智力水平一般。15年后,那些被認為是高智商的孩子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那些被認為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成就的確很一般。后來,這位心理學家發表研究成果時說,其實那些孩子們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那些被認為擁有高智商的孩子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就是因為受到了暗示——我是“天才”,因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們時時處處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并且讓自己不斷地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而那些“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聽到科學家對自己的評價之后,認為自己智力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而也就甘心當一個平凡人,而最終,他們也就真的成了一個平凡人。
咒語,就是自己反復說給自己聽的語言。
一個年輕的乞丐,終日懶洋洋地斜躺在地上,面前放著一個破碗,旁邊還放著一根討飯棍。每天都有很多人從他跟前經過,有的人見他很可憐,就在他的破碗里丟幾個硬幣。
一天,一位律師找到乞丐,對他說:“先生您好,您的一個遠房親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萬美元的遺產。根據我們的調查,您是這筆遺產的唯一繼承人,請您在這份文件上簽個字,這筆遺產就屬于您了。”一瞬間,這個人從一無所有的乞丐變成了富翁。
一位記者采訪他:“您得到這筆3000萬的遺產后,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這個人回答說:“我首先要去買一個像樣一點的碗,再去買一根漂亮的棍子,這樣我就可以像模像樣地討飯了。”
故事很可笑,但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數不勝數。有的人因為自己某一方面不夠好,就覺得自己以后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只能碌碌無為。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那么,不妨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要記住:“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最終你會發現,自己真的成了當初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別在溫暖的被窩里待太久
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愿意離開原來的生活圈子。我們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還有許多人覺得外出時不管住的地方有多么舒適,剛開始的時候總是難以適應。心理學家發現,這種存在于大多數人心中的共同感覺,叫做“心理舒適區”。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舒適區,我們在這個區域里面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不愿意被打擾,不愿意被指責,不愿意按照被規定的時限做事,不愿意主動思考尖銳的問題……但是,一個人在自己的舒適區待久了,容易形成惰性。
人們一旦走出這個舒適區就會不舒服,心靈遭受折磨和鍛煉。就跟我們穿新鞋子一樣,總是會覺得不太舒服,但是穿過一段時間后,就感到舒適了。與緊張的學習狀況相比,網游等娛樂活動更讓我們感到身心舒暢,同樣是業余時間,有的人選擇在完善自我上下工夫,有的人更愿意在休閑上消耗,結果就大不一樣。
你設定了新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就必須離開原有的舒適區。但若是離開舒適區而達到了新的目標,就有一個很關鍵的變化——你的舒適區擴大了!
所以,我們要及時發現自己的舒適區,并及時地走出這個舒適區,走進勇氣區,因為我們的成長,要從走出心靈的舒適區開始。盡管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經歷孤獨、壓力、等待和痛苦,但是最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
有一則笑話說:
一位年屆四十的男子,對自己幾十年工作和生活的種種都不滿意,于是他找到一位算命先生,請他點撥。算命先生告訴他:“你二十歲的時候,對生活是不滿意的!”男子點頭稱是。算命先生接著說:“三十歲的時候,你對生活還是不滿意。”男子忙答:“對!那么四十歲以后呢?”算命先生告訴他:“四十歲以后,你就會滿意了。”“為什么呢?”男子迫不及待。“因為你已經適應了這種生活。”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總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你將日漸平庸。
只有走出狹隘的舒適區,走進勇氣區,才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并由此不斷超越。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不自在,這是因為你正在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必須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踏入陌生的區域,超越種種極限。
要想擁有成功、完整的人生,就不能總是安于現狀,應當擁有勇氣,不斷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它們僅僅代表的是我們感到最安全和最自在的區域。我們的目標并不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相反,我們的目標是對更廣大、更美好的世界擁有越來越舒適自在的感覺。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擴大既有的舒適區,不斷走出原來的舒適區,去經歷未知的領域,并將未知變成已知。盡管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危險,但是,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就將錯過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
熱情是年輕人最大的優勢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總是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青少年。這天,我接到了一個求助電話,電話里家長一再懇請我幫幫他的孩子,在電話里我能感受到他急切的心情。
這天下午,我來到了約定的地點,遠遠地就看到那里坐著一對父子。看到我,父親熱情地迎了上來:“崔老師,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空來見我們。”接著,父親回頭讓孩子跟我打招呼。孩子慢騰騰地站起來,懶懶地說:“崔老師好。”
坐下后,父親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起了孩子的情況:“崔老師,我家孩子其他都好,平時挺聽話的,學習成績也還可以。但是就有一點讓我很擔心,他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總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我一邊聽父親說話,一邊仔細地觀察了那個孩子,的確如他父親所說。
聽完這位父親的敘述,我大概了解了孩子的癥結所在,于是開口說:“其實,你的孩子缺乏對生活、對學習的熱情,所以總是一副慵懶的樣子。”
父親點點頭:“是這樣的。”
我繼續說:“缺乏熱情的人,做什么都沒有積極性,因為他覺得做什么都沒有意義。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這樣的人最容易消極應對,甚至逃避。”
“那我該怎么辦呢?”
“我的建議是,你回去以后跟他好好談談,讓他嘗試著發現生活、學習的樂趣,同他一起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目標。發現了生活的樂趣所在,他也會漸漸對生活充滿熱情。”
愛默生說:“沒有熱情,就干不了大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都有著積極的心態,無論碰到什么事情,都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去行動。
熱情不是來自外在空間的力量,而是自信、熱忱、樂觀、激情在人的內心翻轉,有機地綜合而來的。心中永遠保持住熱情,積極的精神狀態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世界首名女性打擊樂獨奏家伊芙琳·格蘭妮曾經說:“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一定不要讓其他人的觀點阻擋我成為一名音樂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