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成功是道選擇題(3)
書名: 優秀孩子成功8步作者名: 崔宇本章字數: 2791字更新時間: 2016-02-15 15:27:00
4.我覺得我在這個公司沒有自由
有人專門做過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各大公司年輕人辭職的理由中有23%是:我覺得我在這個公司沒有自由。這種情況在中小企業中尤其多。
5.我就不想來了
前面那些辭職至少是有理由的,但是對于最近一些沒有理由的辭職,一些企業老總感到很無奈,比如劉經理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在招聘會上劉經理招到了剛剛畢業的小孫,前幾天突然到辦公室說了句“我不干了”,第二天就不見他來上班了,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就消失了。
很顯然,如今有很多年輕人并不把工作當回事,認為工作是自己的事,高興了就來,不高興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這是責任感缺失的一種表現。
如今,不少青少年都缺乏責任感。有的老師、家長曾經跟我訴苦,說孩子一點責任心都沒有:作業沒完成,不是推說自己生病了,就是說幫爸爸媽媽干活了,沒有來得及做;摔壞東西時,要么把東西藏起來,要么就撒謊說不知道是誰打破的;有的孩子則把老師通知開家長會的事情拋到腦后,等等。
在孫云曉寫的《夏令營的較量》一文中,孩子責任心的缺失更是可見一斑:為了讓自己更輕松些,孩子們紛紛將背包扔進馬車,一路上,東西隨處亂扔……
一個人責任感的強弱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責還是敷衍了事,繼而決定了他做事的好壞。如果你在生活中,對待每一件事都很用心,出現問題也絕不逃避,而是想辦法解決,那么你就是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而如果某個人責任感缺失,即使是最擅長的事情,也會做得一塌糊涂。我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里茲做了一輩子木匠,并且以其敬業和勤奮深得老板信任。當年老力衰時,里茲想退休回家享受天倫之樂。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決。于是老板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希望他能再幫自己蓋一座房子。里茲答應了。
蓋房子的時候,里茲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他只想著如何和家人一起度過晚年的生活。在用料上,他沒有原來那么嚴格,做出的活也全無往日的水準。老板看在眼里,卻什么也沒有說。等到房子蓋好以后,老板將鑰匙交給里茲:“這是你的房子,我送給你的禮物。”里茲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一生蓋了無數精美的房子,最后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座粗制濫造的房子。
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往往顯得異常自私,因為缺少使命感,他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一個喪失責任心的人,其內心在沒有良知監督與鞭笞的狀態下,很難把事情做好,當然也不會創造出任何卓越的成績。
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必然懂得用自己的思想與行動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不想“啃老”,就要學會獨立
近年來,一個新名詞——“啃老族”應運而生。而且,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物價、房價上漲等原因,“啃老族”這支隊伍越來越龐大。有媒體報道,“啃老族”已經開始從城市向農村蔓延。
我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這樣一件真實的事:
小琦大學畢業時并不像很多同學那樣急于找工作養活自己。她有自己的想法,現在就業形勢嚴峻,以自己的本科學歷肯定難以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于是她決定考研。而考研失敗后,她也并不灰心,想趁著年輕再搏一回。于是,在別的同學上班或上研究生的時候,她拎著大包的考研資料回家備戰了。
小琦的父母對于她的決定也很支持,從此小琦就開始了衣食無憂的考研生活。
可沒想到,半年后考研的再次失利讓小琦成了一名“失業者”。雖然家庭條件還可以,但是,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妥當,于是小琦決定先找份工作。可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談何容易,小琦能看上眼的公司,對方嫌她學歷低又沒有工作經驗,而愿意要她的公司,小琦又覺得待遇低,看不上。最后,還是父母托人給她在一家公司找了一份文秘的工作。可沒干幾個月,小琦就滿腹牢騷:“伺候人的活兒,不好干!”“人際關系好復雜,做什么事都得看人臉色。”后來,小琦干脆辭職回家,也不愿意再出去工作了。
現在,小琦每天在家就是上網聊天、玩游戲,或者約朋友逛街,買回一大堆沒用的東西……就這樣,小琦的脾氣還越來越大,不是嫌生活沒勁,就是覺得父母給的零花錢不夠。對于小琦的表現,父母在唉聲嘆氣的同時卻也無可奈何。
曾有人編了一段順口溜來形容“啃老族”的生活狀態: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這段話真是既形象又諷刺。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一種投資,到達一定階段后就可以收到回報。但時至今日,這一觀念前所未有地被顛覆著。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6年公布的調查顯示,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據調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類人: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約占20%;二是以工作不適應等為由而離職的年輕人,占10%左右;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欲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又不愿打工,約占20%;四是頻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于比較過去輕松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越比越不如意,干脆離職,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臟、累的工作,卻因怕苦怕累索性待在家里的年輕人,占30%。
六大“啃老族
也有人稱“啃老族”為“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閑坐家中,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大多在23~30歲,實際上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啃老族的出現有其復雜的成因,比如社會、家庭、自身等,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家長或孩子,但啃老族這個群體及其可能引發的系列問題,確實讓人憂慮。
如果說“傍”字還是以親情為基礎維系的,有些許溫情的成分,是社會新人在“心理斷乳期”的短暫依賴,人們還可以容忍,那么,“啃”字的出現就令人心寒了。
“太辛苦”、“太累”幾乎是所有“啃老族”都會用到的拒絕工作的理由。他們表示,自己會不斷地尋找那些不那么累的活兒。年輕人就這樣揮霍青春和精力,而他們正在老去的父母卻為了維持生計,埋頭在“太辛苦”的工作里。在現代社會里,割肉孝親、臥冰求魚等二十四孝故事逐漸被人們遺忘,如今是父母在無奈地“割肉養子”,實在令人心酸。
就業壓力大、物價過高等原因,確實催生了更多的“啃老族”,但是,現在的孩子文化素質比父母高,身體比父母壯,年老的父母尚能在這種生活壓力大的環境中想方設法地養家糊口,年輕的他們為什么不能?
父母終究會老。當“啃老族”在被這個社會指責的同時,我不禁也要問問他們:“啃”完了父母,再“啃”什么去維持生活呢?
在這里,我想給那些正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敲響警鐘,如果你們長大后不愿意成為令人鄙夷的“啃老族”,那就應該學會獨立,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分依賴他人。拉美國家有一句諺語:“自力更生勝過上帝的手。”一個人在有利的條件下重視獨立能力、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