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疫
小兒多患此癥,以受四時不正之氣,郁于皮膚,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發在遍體頭面,乃為腑癥。邪毒傳胃,牙根出血,久則必至虧損。初起宜服羚羊角散清熱涼血。久則胃脾湯滋益其內。又有牙根腐爛者,人中白散。
加減羚羊角散 (此方銀花、羌活、僵蠶、生地等皆可酌入)。
羚羊角(末) 防風 麥冬(去心) 元參 知母(酒炒) 黃芩 牛蒡子(研炒) 甘草節金銀花淡竹葉十余片,煎服。
胃脾湯 此湯必實有不足之癥方可用,初起切勿輕投。
白術(土炒) 茯神 陳皮 遠志(去心) 麥冬(去心) 沙參 五味子(研) 甘草節虛弱自汗者,去沙參,加參、 。
人中白散 治小兒走馬牙疳,牙齦腐爛黑臭。
人中白(尿壺中白堿, ,一兩) 兒茶(五錢) 黃柏 薄荷 青黛(各三錢) 冰片(二分五厘)共為細末,先用溫湯漱凈,吹藥于疳上,日六七次,吹藥涎從外流者吉,內收者兇。
捻頸瘟
其癥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枳殼(麩炒) 川芎(酒洗) 茯苓 人參甘草姜、蔥煎,食遠服。發冷倍用蔥。
捻頸瘟
蝦蟆瘟
其癥咽喉腫痛,涕唾稠粘,甚則往來寒熱,身痛拘急,大便秘結,有類傷寒,亦與捻頸瘟相似,但以不腹脹為異。治法,涼散、和解、攻下、敗毒,隨癥施治無不獲愈。方俱散見各醫書,本門不多贅。其治療捷法,于初起時,用手在病患兩臂,自肩、項,極力將其中凝滯癘氣惡血,趕至手腕數次,用帶子將手腕扎住,不令惡血走散,用針刺少商穴,并十指近甲蓋薄肉正中處,捻出惡血則愈。(少商穴在大指外邊仄面靠甲角處,摸有穴者便是。)又法,將脖項患處,口銜鹽水,用力吮咂,俟其皮色紅紫成片則愈。或用針將項下一挑,手捻針孔出血,密密挑捻愈。
捻頸瘟
大頭瘟
(外科門亦名時毒。)此癥有陰陽,有可汗不可汗者。其癥發于頭上,并腦后、項、腮、頰與目,赤腫而痛,發熱,癥似傷寒。治療散見各醫書,本門茲不多贅,用前刺法亦妙。
大力子丸 兼治啞瘴。
元參 連翹(去隔) 甘草 桔梗 川大黃(生熟酌用) 石膏( ,研) 川連(酒炒) 黃芩(酒炒) 荊芥 防風 羌活 大力子(炒,研)為末,作丸。或姜煎服亦可。
又方 僵蠶(二兩,浸) 大黃(二兩)姜汁丸彈子大。蜜水和服一丸。
又方 普濟消毒飲(見《醫方集解》,專治大頭瘟初起。)又方 大頭瘟生疙瘩及喉閉,并將疙瘩刺出血,即愈。
瓜瓤瘟
其癥胸高脅起,嘔汁如血,宜生犀飲。
生犀飲黃土(五錢) 犀角(二錢,鎊) 蒼術(泔浸,油炒) 川連 山茶(一撮)流水煎,入金汁和服,日三夜二。虛,加人參(鹽水炒);大便結,加大黃;渴,加花粉;表熱,去蒼術、黃土,加桂枝;(性熱,似不宜,當酌加別解表藥。)便膿血,去蒼術,倍黃土,加黃柏(使;)便滑,人中黃代金汁。
楊梅瘟
(形似楊梅。)其癥遍身紫塊,忽發出霉瘡者是也。用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并刺塊出血。(霉,音枚,物著濕變色。)清熱解毒湯川連(酒洗) 黃芩(酒洗) 生地 白芍(酒炒) 石膏( ,研) 知母(鹽、酒炒)人參 甘草 升麻 葛根 羌活日三服,夜二服。姜煎。
人中黃丸大黃(三兩,尿浸) 蒼術(油炒) 桔梗 滑石(各二兩) 人參 川連(酒洗) 防風(各五錢)香附(兩半,姜汁浸,生用) 人中黃(二兩。如無,坑垢代之。)神曲糊為丸,清熱解毒湯送。如氣虛,用四君子湯送;如血虛,四物湯送;痰甚,二陳湯送;熱甚,童便送。
錦按∶二方用參,非取其補,取其鼓舞之,以祛邪也。
疙瘩瘟
其癥發 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三棱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并服人中黃散。(委中穴在兩腿屈盤當中,前對膝蓋。)人中黃散人中黃(一兩) 明雄 朱砂(各一兩)共為末,薄荷、桔梗湯下二錢,日三夜二。
消毒丸 治時疫疙瘩惡癥。
大黃 牡蠣( ) 僵蠶(泡去涎,炒。各一兩。)共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新汲水化下一丸,無時。
軟腳瘟
其癥便清泄白,足 難移,(即濕瘟。)宜蒼術白虎湯。(即白虎湯加蒼術。)
絞腸瘟
(一名痧。)其癥腸鳴干嘔,或水瀉,氣不通則探吐之,宜雙解散。有陰陽二癥。
陰痧∶腹痛,手足冷,身上有紅點,用燈草蘸油點著,將紅點淬之。陽痧∶腸痛,手足暖。
以針刺少商穴,并十指尖近甲處。(刺法見前。此刺法,治諸中、霍亂、咽喉等病俱效。)陰陽水方 滾水(一盅) 冷水(一盅)對服立愈,或加炒鹽少許妙。
觀音救苦丹 (磨點眼角二、三次,兼治咽喉諸癥。含麥大一塊,化咽。一切腫毒、惡瘡、蛇蝎傷,津研,擦患處。)火硝(一兩) 白礬(四兩) 黃丹(二兩) 朱砂 明雄(各五分。以上二方兼治陰陽二痧。)共細研,勺化開,候稍冷,搓成小錠,瓷器收貯聽用。(毋出氣。)地漿 于南墻背陰處,掘一坑,入涼水一罐繳之,再候澄清,取飲。
又方 生明礬末二錢,冷水、滾水各半盅,調服。
又方 綠豆一、二升,水二、三桶,熬湯,以甕貯之,令病患澆洗。稍冷,全身入甕中,泡透或稍愈,且毋遽出,效。
雙解散 (即防風通圣散。泄瀉,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涎嗽,加姜制半夏。)防風 荊芥 薄荷 麻黃 白術(土炒,泔浸) 川芎(酒洗)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連翹(去隔) 山梔(炒) 黃芩 石膏( ) 桔梗 甘草 滑石(末) 芒硝 大黃(生熟酌用)《醫方集解》之雙解散,減去硝、黃,引用生姜、蔥煎。(以上四方,專治陽痧。)
鸕瘟
其癥兩腮腫脹,憎寒,惡熱。外用赤小豆、柏葉,共搗爛,水醋調敷。內服,薄荷濃煎湯,服之。
龍須瘟
其癥喉硬、舌強,并牽耳中。急以針刺喉上,橫七針,豎七針。朱砂,不拘多少,研。蜜一匙,入燒酒和勻,灌之。
芋頭瘟
其癥昏沉不食。用芋頭燒灰存性,研,黃酒送下。
蟹子瘟
其癥喉痛,發熱惡心,痛連腮頰,頭亦痛,喉旁有疙瘩,四散紅絲如蟹爪,壓舌針挑之。要挑爪,不可挑頂。每爪上挑一針,令血出,旋以朱砂末搽之,再含咽醋少許即愈。如刺當中頂,即為傷蟹蓋,必出膿,不食而危。
版腸瘟
(刮出紫疙瘩六個,即難治。)其癥初發如傷寒熱病,三四日小腹脹滿。不治數日即死。用麻一縷,如指粗。
先自兩肩頭刮至手腕,刮出紫疙瘩,針刺破,擠去惡血,又自兩大腿跟刮至兩足跟,有紫疙瘩刺破,去惡血,(俱男先左,女先右。)又自咽窩刮至臍下,刺法如前,實時汗愈。
脅痛瘟
(一名結肋瘟,甚惡,不治數日即斃。)其癥但脅肋痛。蘿白切片,蘸燒酒刮痛處,出痧即愈。未愈,用豆油一大盅,銅勺熬三分之一,服之愈。又法,青布包黑礬,蘸燒酒刮痧。又法,烙香油濃餅碗口大,乘熱熨痛處,冷即易,可用三四餅,餅棄勿食,忌生冷。
刺蝥瘟痧
其癥壯熱、煩悶,遍身痛如蝥刺所傷,俗名蝥刺瘟,以痧治之。林月溪患時疫,壯熱,口渴,胸腹迷悶,手摩之如蝥刺傷痛,遍體皆然,因放腿灣痧廿余針,毒血成流,用山甲、天蟲、角刺,加活血順氣藥,稍飲之而痊。
地葡瘟痧
暑熱時疫,惡毒之氣攻于里,則為痰喘,為血瘀。昏迷沉重,不省人事,若元氣壯實,內不受邪,不入于里,即散其毒于肌膚血肉之表,為腫為脹。忌飲熱湯熱酒,刺腿灣痧筋并十指尖出毒血,內服寶花散。(治痧仙劑。)郁金(一錢) 細辛(三錢) 降香(三錢) 荊芥(四錢)共為細末,清茶調三匙,冷服。
桃仁紅花湯 (治血凝結。)桃仁(去皮、尖) 紅花 蘇木(各一錢) 青皮(八分) 烏藥(四分) 獨活(六分)白蒺藜(去刺、搗末,一錢二分)水煎服。
紫樸湯 (治痧有食氣壅盛者。)濃樸(姜汁炒) 山楂 葡子(研) 三棱 莪術 枳實(麩炒) 連翹(去隔) 青皮 陳皮 細辛等分,水煎,冷服。
手足麻瘟
其癥先少腹痛,作羊毛疔挑之,無血,隨作紫疙瘩,手足麻,麻至不知人而死。急令人以足病者手之三關脈上,(男 左手,女 右手。)用力 勿放,直待四肢不麻,病患自覺心頭發火,方放之,自愈。若放之早,雖愈后亦纏滯。三關脈即兩手寸口診脈處。
扣頸瘟
此癥仕宦幕友不可不知,倘遇患此死者,而顧執言為人所逼勒可乎?可補《洗冤錄》一則。
聞之老醫臧枚吉云∶余髫時聞先祖言,凡人無故自縊者,為扣頸瘟。伊芳時未解詳問,及后遍閱方書,并無此說。辛巳年一人來言∶其鄉有一婦人,平日家道充裕,子女成立,夫婦和偕,忽一日無故自縊幾死,救之始免。詢之毫無所為,惟日郁郁不樂,藏繩袖中,無人處即自縊。羅守月余,飲食言動如常,述此求治。余因憶少時所聞,細繹其或者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不結于脅下,而結于手足厥陰,及手太陰之三臟合病者。《內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今病則憂戚,可知刺瘧論曰∶厥陰之瘧,意恐懼,腹中悒悒。又,肝瘧者,善太息,其狀若死。又,肺瘧者,善驚,如有所見。瘧如此,疫可類推。因處一方,用香附、郁金、雄黃為九氣湯,開膻中之郁,再加二陳以開膈中之痰,更加羌活、細辛溫肝逐風,鬼箭羽、丹參、赤小豆,以通心包兼泄火邪,生姜煎服。服后竟頭痛,發熱,身痛,瘟疫癥悉具,自出其袖中之繩云∶誰納我乎?告以自縊,茫不記憶。寢疾七日,又服發汗藥而解。始知此癥亦系疫癘或百合病之類乎。
按∶既云疫癘之疾,何不投火、赴水、刎頸,而必欲自縊乎?意或太陰邪氣傳厥陰,而風木太過者,故不思金、火、水,而獨喜木也。緣肺金藏魄,肝木藏魂,脾土藏意智,而心君藏神,為一身之主。包絡實為臣使,代心君行令,而主喜樂,今手厥陰包絡先病,臣使失其喜樂之職,以擾心君之神明,君火不生土,傳足太陰脾而意智不清,土不生金,因傳手太陰肺而悲憂,金不平木,因傳足厥陰肝而郁怒,肺金承所不勝,而木寡于畏,故風木太過。且肝之魂挾肺之魄,不安其舍,出而為祟,故喜木而自縊也。非有祟憑之,乃魂、魄、意智作癘也。或蘇合丸、牛黃清心丸,當亦可用,惜未診其脈色何如也。此癥原名扣頸傷寒,然與寒疾太無涉,故改名瘟疫,而名實俱當也。
野狼掐翻
(有兩種。)其初喉痛,旋氣不通,殺人甚速。對直虎耳尖,照耳葉邊用瓷鋒刺出血即愈。(徐樂然傳。)又一種,心中不安,旋不能言,牙關緊閉,不醒人事,身冷,出涼汗,以手試其兩頰下有斜出一硬物礙手便是。竹箸搖開口,入指探喉,兩旁有物如麥大,有單有雙。并掐破出血,初病血鮮,久病血紫立愈。指頂先用鹽擦。
蚰蜒翻
(小兒多患此。)兩目紅腫,鼻流涕,日夜啼號。以針密刺太陽穴,(兩眉尖后。)如指甲大一塊,立愈。刺后以芋頭搗爛,敷印堂至山根。
椅子翻
不語不食,形如呆癡。用椅子圈手拿處削下木片,煎服愈。
扁擔翻
發即兩肋撐脹難忍。用扁擔肩挑處削下木片,煎服愈。
王瓜翻
兩脅形如王瓜,脹痛。用針自咽喉挑起,從上而下密挑至臍上,橫挑兩肋,挑至腰脊骨而止,隨挑隨愈。初挑無血,漸挑即有血,挑至腰脊對頭即愈,不然再發不救。(馬道人傳。)
白眼翻
其癥唯翻白眼。頂門灸三艾,如不愈再灸三艾,即愈。
繞臍翻
(一名痧,莒父岳廷臣傳。)其癥先繞臍痛,漸痛至滿腹,旋氣塞胸脅,兩肋脹滿,沖咽喉,氣不通,不省人事,不急治即死。先以針挑兩耳尖,次挑結喉下咽窩兩骨尖,次挑背后肩胛骨下兩骨尖,并令出血立愈。
疙瘩翻
其癥先寒后熱,渾身發疙瘩赤紫黑色,漸至大,惡寒發熱,不治即死,宜參連散。
參連散人參 黃連(共為細末,等分) 麝香 冰片(各少許)四味再共研,黃酒調服。外以透骨草、黃龍尾,(俗名黃連一草。)煎水洗之。
松峰日∶一名紫疙瘩,與前疙瘩瘟癥治迥異。
麻雀掙
其癥胸背腫痛,小腹脹滿,見食即嘔,心中跳躍,挑兩大腿腋,見血即愈。
鴉子掙
其癥眼腫,渾身青紫,兩脅攻心,句似有落字。大小便不通。男挑龜頭,女挑雞冠,(陰戶之心。)出血即愈。
烏沙掙
其癥兩脅脹,胃口痛甚。隨將病者手腕趕捻,視有紫疙瘩者,即此癥也。治用大針將手腕重刺一針,起針時若見紫血噴出,痧脹隨消,忌冷、白飯、綠豆。
黃鷹掙
其癥肚腹攪痛,翻上翻下。治法從胳膊上趕下內中氣血,用帶子將兩手腕扎住,各指稍抱甲肉上當中刺一針,捻出惡血即愈。
羊毛掙
(一法,用青布蘸燒酒遍身擦,黃蒿水薰洗亦可汗。又法,用手推背上二筋,撮起掐緊時許。)其癥發熱無汗,心內發燒,口干嘔吐,前后心毛孔周遭高阜,(句疑有錯誤字。)紫色三四處,即此癥也。治用針挑前后心,挑患處,將羊毛剔凈,蒙被出汗即愈。如不應,再用砂糖少許,生姜三片,武夷茶一撮,同煎服。忌腥冷月余,無不效。
鵓鴿掙
其癥渾身發燒,解里衣體熱不可當,心口一塊滾上滾下,挑肚臍并兩乳即愈。
烏鴉掙
(狗掙同此治法。)其癥頭痛,頭沉,頭揚,惡心,眼黑發搐,指甲先青,然后遍體皆青,上吐下瀉,不能言,小腹痛,甚至無脈,身涼,如不急治,傾刻殞命。牙關如閉,速用箸搖開口,令病患卷舌視之,根下如有青紅紫泡,急用針刺泡見血,用雄黃末點之,滾水和雄黃末飲之,或炮藥點之亦好,被蓋頭出汗即愈,忌風三日。
兔兒掙
其癥直走曠野,趨跳不寧。急用涼水和炮藥灌之,只許走治,不許坐治。或有用濕土埋其頭,使聞土氣即愈者。
長蛇掙
其癥腹痛打滾。先挑肚腹三針,次頭頂一針,腳心三針即愈。
纏絲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