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甘草(五錢) 煮豆腐一塊極老敷上,一時許取去,另用∶血余(五錢) 舊船底上石灰(三錢) 陀僧(一錢五分) 黃柏(四錢) 生肌散(三錢)共末,用麻油熬成膏,多敷即愈。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踝下曰足。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名足面。足后跟曰跟。足指曰趾,趾者別于手也。
足之為聚紋毛。足下面著地者為踵,俗名腳底版。
足大趾外側屬肝,內側屬脾,脾筋、脈皆起于足大趾,隱白穴為脾井,溜于節后陷中大都穴為脾榮,注于內側核骨下太白穴為脾 ,循大趾本節后一寸公孫穴為脾絡,歷內踝前三分陷中穴之次。肝筋、脈皆起于足大指外側叢毛之際,大敦穴為肝井,溜于趾縫中行間穴為肝滎,行跗上注于本節后二寸動脈中太沖穴為肝 ,結于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之為肝經,循踝上五寸蠡溝穴為肝絡,直上內輔骨下橫紋盡處曲泉穴為肝合,陰股五里陰 之次。
足二趾(即大趾之次趾。)足三趾(一名中趾。)屬胃,胃筋、脈起于足中趾內側,歷兌穴為胃井,溜于次趾外側陷中內庭穴為胃滎,注入內庭后二寸陷谷穴為胃 ,過于跗上去內庭五寸沖陽穴為胃原,自足跗直上循足脛歷腕上系草鞋處解溪穴為胃經,又歷外踝上八寸豐隆穴為胃絡,結于膝下三寸三里穴為胃合,上膝循伏兔結于髀膝上起肉處為中趾內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足四趾(即小趾之次趾。)屬膽,膽筋起足四趾外端,竅陰穴之次為膽井,趾岐骨間有俠溪穴為膽滎,俠溪上寸半有臨泣穴為膽 ,俠溪上四寸五分有丘墟穴為膽原,外踝上四寸陽輔穴為膽經,外踝上五寸光明穴為膽合,由是上走髀,分為兩歧,前者結伏兔,后者結于尻,直者上季脅,其支自陽白直下出膝外 循經抵外踝至足 入四趾之間,支者別附上入大趾貫爪甲后足小趾,趾下屬腎,外側屬膀胱,筋、脈俱起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涌泉穴為腎井,又斜趨內,自跟別至跟后踝中大骨上兩筋間有大鐘穴為腎絡,踝上二寸復溜穴為腎經,上 (腿中肚曰 )。出 內廉結于內輔骨下陰谷穴之次為腎合,從是并太陽之筋上循陰股。
膀胱筋起小趾外側,至爪甲一分至陰穴之次為膀胱井,歷本節之前陷中有通谷穴為膀胱滎,為中為膀胱合,由 直上結于臀,其脈從腰抵 出小趾外側。
(一名足跗發。) 足背上為足背發凡腳赤腫痛潰膿,足三陽濕熱可治。微赤微腫膿清或出水,足三陰虧損難治。濕熱者用仙方活命飲,既潰用內托散加金銀花,外貼膏出膿而愈。虧損者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聽其漸愈,蓋四肢皆稟氣于胃,胃氣血盛則善步,胃血氣少則少肉善寒,漸成痿厥足痹,故足疾必。急著肉灸之,以行壅滯助陽氣,內服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以壯脾土,滋化源,亦有生者。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內托散(通用三十八。)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一名足心發,俗名病穿版,又名穿窟天蛇。)生足底涌泉穴,乃腎經虛損之證,當別紅白,按陽癰陰疽則例治之。
一、凡足心或熱或癢痛或麻或腫脹,皆腎虛,六味、八味消息用之。
一、有足心疼如中箭,忽發忽歇,此腎之風毒,瀉腎則愈,六味地黃湯加獨活、黃柏。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八味地黃湯(通用四十五。)
生足趾,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脫疽。初起色赤,腫痛如湯潑火燎者名敦癰。脫疽以手部脫疽法治之,敦癰以脛部毒熱流注法治之。
《靈樞》云∶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急治之,百日死。發于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按此二證,亦不外乎色紅色白癰疽別治。
(古名兔嚙,俗名腳攣跟。)足跟腫痛,或瘡如豆粒,當辨其色紅色白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但此乃二蹺發源之處,腎經,隨宜取用,以滋化源。蓋患先得于虛,既潰膿水淋漓,以虛益虛,雖大補氣血猶恐不及,若專治其外,務末忘本,必不能愈。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一名琉璃發。)生足跟旁,形如棗栗,色黃而亮,腫若琉璃,由行崎嶇之路,勞傷筋脈而成。初用仙方活命飲加木香,宣通壅滯,膿熟針之,余按陽癰則例治法。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生足掌,初如火燎,隨生紫白黃泡,悶腫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泡,皮濃難于自破,三、五,次用線針將泡挑破,泄去毒水,貼洞天膏,內服解毒瀉肝湯。如濕重流水者,則以五美散撒之,更用膏蓋貼。
解毒瀉肝湯防風 山梔 石膏 黃芩 蒼術 木通 生甘草(各二錢)上加燈心三十根,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深孔,紫黑血水腥穢,日久不愈,宜用蔥湯洗凈,鉛粉散敷之愈。
鉛粉散黑鉛(四錢,鐵杓內化開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鉛凈為度,去水取澄者三錢) 制松脂(一錢) 飛黃丹 輕粉(各五分) 麝香(一分)上共為細末,麻油調勻,涂瘡口,油紙蓋之。
(一作牛乘 。)生于腳掌,皮硬高腫,色黃疼痛,不能步履,由腳熱著冷水,寒熱搏滯而成。宜略去老皮,,洞天膏貼之,四圍頑皮浮起,則輕輕剪去,搽生肌藥而愈。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俗名爛腳丫。)腳丫起粟米白泡極癢,搓至皮爛,津腥臭水,覺疼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如故,經年不愈,間服自愈,外以五美散摻之。
爛腳趾縫方鮮鵝掌黃皮陰干,燒灰存性為末,摻之極效。
又方好黃丹一味,摻三、五次即愈。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趾甲旁起一 肉突出,潰爛浸黃水,疼痛難忍,常時舉發者名甲疽。用 毒油,日三次,毒消口斂。
毒油黃 (二兩,酒浸一宿) 野狼毒(一兩) 豬脂(五兩)上微火上煎取二兩,絞去渣,退火氣,以封瘡口效。
又方(存驗。)用綠礬置鐵片上 沸,色赤如熔金者為真。沸定取起,研末,以鹽湯調搽之。
足趾甲入肉作瘡,不能行履,用陳皮濃煎湯浸之,良久甲肉自離,輕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或綠礬 末敷之,蝕惡肉,生新肉,細細剪去甲角,旬日即效。
(俗名雞眼。)生于腳趾,形如雞眼,根陷內里,頂起硬凸疼痛,步履維艱,女子每因纏傷或著窄鞋,男子因窄鞋遠行,皆生此疾。用紫玉簪根搗涂。
又方用蔥剖開,將有汁沫一邊貼之,包住數次,即消。
兩足心凸腫,上生黑豆瘡,硬如釘,脛骨生碎孔髓流出,身發寒顫,惟思飲食,此是肝腎冷熱相吞。用韭子煎湯日服,外以炮川烏末敷之。
有指頭忽先發癢,已而作痛,指甲現黑色,第二日腳趾俱黑,三日連足面俱黑至腳上脛骨。
腳趾而不黑在腳面也。治法必須大補氣血瀉毒之味,用顧步湯;若已潰爛,多服數劑,無不愈也。
顧步湯牛膝 金釵石斛(各一兩) 人參(三錢) 黃 (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三兩)上水煎,服一劑而黑色解,二劑而疼痛止,三劑全愈。
凡遠行腳趼成泡,用白面水調涂之,一夜即平。
附方女人裹腳方(名脫骨湯。)杏仁(一錢) 桑白皮(四錢)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樸硝五錢、乳香一錢,封口煎化,置足于上,先熏后洗,三日一作,十余次后,軟若束綿矣。其生瘡潰爛者,荊芥末敷之。
遠行腳腫方草烏、細辛、防風 各等分為末,鋪鞋底內,以水拌濕布襯,踏之行。
冬月手足坼裂方(名黃蠟膏。)清油五錢,慢火煎沸,入黃蠟一塊同煎,光粉少許,熬紫色為度。先用熱水洗患處,火烘干,多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