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脅肋三部證治(計三證)
癰疽就簡
腋癰腋疽,在腋窩居中。淵疽,在腋下三寸, 腋間。肋癰肋疽,一名夾熒,在肋條骨間。脅癰脅疽,生在肋下近軟肉處,又為季脅癰疽。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生胳肢窩中,堅硬勢如釘頭,其色紫黑,癢而且痛,寒熱往來,四肢拘急,或煩躁作嘔,痛引半背,治法同疔瘡。
(一名體氣。)患狐臭者,腋中有棕紋數孔,臭從孔出,治之方法頗多,鮮能除根,止堪塞竅耳。惟用銅青好者,不拘多少,米醋調成膏,先以皂角湯洗凈腋下,用輕粉摻過,將膏涂之。內用蒜肚方蒜肚方公豬肚一具,入大蒜頭四十九枚,去殼入肚內,以線扎口水煮極爛,用鹽醋蘸肚,隨便食之。
又法用癩蝦蟆一個,同入肚內,如前煮爛,去蝦蟆大蒜,用熱酒食之,洗浴發汗,避風三日,其臭頓改。
右脅有聲如蝦蟆,常欲以手按之,否則聲聲相接,此因驚氣入臟而成,鎮驚朱砂丸主之,以利為度。
鎮驚朱砂丸朱砂(飛) 雄黃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麝香(一分) 巴豆仁(二十粒,去油)上共研勻細末,蜜搗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時,以車前草煎湯下,數日必下利。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為度。
肩部證治
筋脈
肩,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筋脈俱至肩。手太陰肺筋結前 。足少陽膽脈至肩上肩井穴。足太陽膀胱筋結肩 。
肩解,(背上兩角為肩解。)手太陽小腸脈出肩解。
肩胛,(肩解下成片肉為肩胛。)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筋脈俱繞肩胛。
癰疽就簡
肩癰肩疽,生肩正中。干疽,生肩前廉。過肩疽,生肩后廉。 疽,生肩下腋之后,外層歧則例治法。
膊臂手三部證治(計十九證)
筋脈
肩下曰膊,膊下對腋曰 , 盡處曰肘,肘當背腕,肘以下為臂,臂掌交接處為手腕,手腕以上大指本節后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
按手大指,(一名巨擘。)屬肺。肺脈自腋入 至大指出其端,肺筋起于大指端少商穴之次,穴太淵穴為肺 ,太淵后有經渠穴為肺經,手腕后一寸五分有列缺穴為肺絡,背腕曲中有尺澤穴為肺合,循內側上 。
次指(一名食指。)屬大腸。大腸筋、脈皆起于次指端商陽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大腸井,上側中有陽溪穴為大腸經,腕后三寸有偏歷穴為大腸絡,肘曲紋頭盡處有曲池穴為大腸合,由是歷三里、肘 、五里三穴直上。
中指,(一名將指。)屬心包絡之脈,自腋循 入肘背至中指出其端,其筋即起于內側之未中者之間。)取勞宮穴為心滎,掌后兩筋之間有大陵穴為心 ,去腕二寸兩筋間有內關穴為心絡,去腕三寸有間使穴為心經,至肘曲中央陷中有曲澤穴為心合,循 天泉穴而止。
無名指,(即小指之次指。)屬三焦。三焦筋、脈俱起無名指外廉關沖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為于手腕陷中之陽池穴為三焦原,直上腕后二寸名外關穴為三焦絡,腕后三寸名支溝穴為三焦經,結于肘外大骨上陷中名天井穴為三焦合,于是上 。
小指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心脈循 下肘出小指之端,心筋起小指之端內側少沖穴之次,歷少海穴在肘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上頭得之,又歷極泉穴在背內側下筋間。小腸筋、脈俱起于小指外側少澤穴之次,穴去爪甲一分為小腸井,溜于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名前谷穴為小陽谷穴為小腸經,腕后五寸有支溝穴為小腸絡,肘下兌骨之后,有小海穴為小腸合,由是上 。
膊臂手三部證治(計十九證)
癰疽就簡
癰 疽,生肩之下,肘之上。藕包毒,生 后垂肉處,一名鴨蛋毒。石榴疽,生肘尖上寸兩筋陷中。手背發,生于手背。掌心毒,生手心勞宮穴,若偏于掌邊名穿掌毒,一名穿梗毒,又名 癰。有單方,用新桑葉不拘多少,研爛罨之。虎口疽,生于大指次指歧骨間,又名丫隱有紅在線攻腋內,合谷疔,須將疔眼挑去,當紅線盡處,用針砭斷,按疔瘡用治法。手丫發,生于丫骨縫間,除大指合谷穴,其余手丫生患者皆同此名。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一名肉蛋癰。)生于手背,情勢如蝦,高梗橫長,赤腫疼痛。用嫩桑葉七錢、生地三錢、冰片一分,搗爛敷之。
又方用食鹽、酒糟、香油同炒令香,淬以滾湯,淋洗患處即消;內服仙方活命飲。如潰,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患生手大指,初漫腫,漸如李,青紫麻木,癢痛徹心,宜刺破出膿血,貼洞天膏,服仙方活命飲倍黃芩。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此二證俱生手指頭尖∶初起小泡色紫,疼痛堅硬如釘者,名蛇頭疔;初起悶腫無頭,色紅痛如火燎者名天蛇毒,其治法相同。取白羅卜一段挖空,以雄黃填入,蒸半熟,套患指上,或取烏梅捶碎去核肉,只取仁研粉,米醋調涂,皆可消。如患色白者,當作疽治,小金丹服愈。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此五證,名雖殊而治一也。蛇眼疔生于指甲兩旁,形如豆粒,色紫,半含半露,硬似鐵釘。蛇背疔生于指甲根后,高腫色紫。蛇節疔(一名蛙節疔。)生于中節,繞指俱腫,其色或黃或紫。蛇腹疔生于指中節前面,腫如魚肚,色赤疼痛。泥鰍癰一指通腫色紫,形如泥鰍,熱痛連肘背。五證俱敷雄黃散,內服仙方活命飲,潰貼洞天膏即愈。
雄黃散明雄黃(一錢) 輕粉(五分) 蟾酥(二分) 冰片(一分)上共研細末,新汲水調濃,重湯燉溫,敷于患指,用薄紙裹之,日三次。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生于指甲之內,先腫 熱,疼痛應心,初宜用蔥葉、烏梅仁(捶碎去核肉只取仁。)共研和醋,此系內膿已成,但無頭路潰出,急用線針在指甲身上就膿頭處針一小孔,膿方得出。捏盡余膿,以膏貼之,若失治或過敷涼藥,致毒膿遏郁,必潰浸好肉,爪甲脫落。用洞天膏貼之,一兩月方愈。
脫疽多生手指節中,無名指上最多。不紅不熱,腫如蟾腹疼痛。乃少陰痰氣凝滯。書云∶急和湯,小孩用小金丹,最重者用犀黃丸,皆可消之。若初起色紅者,則按泥鰍癰治法。
陽和湯(通用五。)小金丹(通用五十二。)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兩手相對而生,亦有成攢者,起黃白膿包,癢痛無時,破津黃汁香末、枯礬末各八錢,雄黃細末一兩,攪勻候溫涂之,以痊為度。忌食動風、雞鵝魚腥等物。
此證《大成》書名狐貍刺,《外臺》、《總錄》二書名狐尿刺。乃螳螂當甚暑交媾,精汁染后蓋螳螂又名野狐鼻涕,此證取名,乃本于此也。一云狐尿刺有孔刺痛有蟲,用曲末和獨蒜杵勻納瘡孔中,蟲出愈。
手足掌心,燥癢起皮,堅濃枯裂者,以豆腐漿沫熱洗之,輕者搽砒油,每日三、四次,至愈乃止。如日久延及遍手枯裂極重者,用二礬湯。
砒油方紅砒(一錢,敲細如粞。)上用麻油一兩,煎至砒枯煙盡為度,去砒留油聽用。凡患風之處,先以火烘皮熱,以油擦之,日三次,至愈乃止。
二礬湯白礬 皂礬(各四兩) 兒茶(五錢) 側柏葉(半斤) 上用水十碗煎湯,先用桐油搽抹患上,氣熏蒸,勿令泄氣,待湯微熱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忌下湯水,永不再發。
即油灰指甲。用白鳳仙花搗涂指甲上,日日易之。待至鳳仙過時,灰甲即好。
爪甲忽然倒生肉內,刺痛如錐,食葵菜即愈。
手生丫指,疼痛無奈,用通草為末,雞子清調敷即愈。
治丫指方用鍛石內未燒透石子,澆生蜂蜜,在粗石上椎融,敷患處,一夜即愈。
十指斷壞,惟有筋連,無節肉蟲出,如燈心長數寸,遍身綠毛,名血余,用茯苓、胡黃連煎服即愈。
即手大指之間所生,俗名丫指,用活蟹杵爛涂之。
背部證治(計一證)
筋脈
背從脊開一寸五分∶對第三椎曰肺俞,對第五椎曰心俞,對第七椎曰鬲俞,對第九椎曰肝俞四椎曰腎俞,對第十六椎曰大腸俞,對第十八椎曰小腸俞,對第十九椎曰膀胱俞。
從脊開三寸∶對肺俞曰魄戶,故肺藏魄。對心俞曰神堂,故心藏神。對肝俞曰魂門,故肝藏腸筋挾脊。手少陰心脈與脊里細絡相連貫。足太陰脾筋著脊。足少陰腎脈貫脊。足太陽膀胱筋脈挾脊,分左右上頂。
膂,(脊兩旁曰膂。)足太陽膀胱脈循膂。足少陰腎脈挾膂。
發背乃癰疽中大患,因其患位對心對肺對臍耳。偏曰手搭發背,因手可搭而名。紅腫痛甚者屬陽,以陽癰治法。初起用五通丸、醒消丸早晚以散毒湯輪服,則皮皺痛息,再服至愈。如潰,即用內托散、醒消丸,亦早晚輪服,外貼洞天膏收功,此陽發背之治法也。色白腫痛或平塌不痛者屬陰,以流注陰疽治法。初起用加味二陳湯加陽和丸,或即用陽和湯消之。皮色稍變,痛急難忍,惟服陽和湯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膿之余地,使已成膿者至不痛而潰。既潰,貼陽和解凝膏,內服陽和湯,氣虛者,兼加味保元湯,毒深兼犀黃丸,早晚輪服,至愈乃止。愈后或背上仍如負板,舒轉不快者,用小金丹十丸,每日早晚兩進,再按背部之患,如蓮子發、蜂窩發、陰陽二氣疽、串疽、連珠發、禽疽、痰注發、黃瓜癰,諸書名類頗多,概名之發背。洞曉陰疽陽癰,變通治法,則無誤矣。
五通丸(通用五十。)醒消丸(通用四十七。)陽和丸(通用六。)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陽和湯(通用五。)犀黃丸(通用四十八。)小金丹(通用五十二。)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腰部證治(計三證)
筋脈
腰,(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之上也。)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脈入腰。足太陽膀胱脈抵腰。
生腎俞穴,在脊骨兩旁陷肉處,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卷三腰部證治(計三證)
筋脈
腰間發一紅 如瘤,兩邊各生一紅線纏至臍腹則死。用墨水磨濃調雄黃末,涂之即愈。
生腰肋間,累累如珠形,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干者色紅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較干者更疼,屬肝脾濕熱,宜服胃苓湯加山梔、防風、石膏,其小泡用線針穿破。外俱用糞桶箱,炭火燒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或用蛇蛻( 、)毛廁蹲板上泥,等分,麻油調敷俱效。
此證不速治,纏腰已遍,毒瓦斯入臍,令人膨脹悶嘔者危險,須急治之。
胃苓湯蒼術 陳皮 澤瀉 濃樸 豬苓 生甘草上水煎,溫服。
除濕逐丹湯(治蛇串白泡。)防風(五錢) 蒼術(三錢) 赤苓(五錢) 陳皮(一錢) 濃樸(一錢) 山梔(三錢) 甘草(三分) 白術(三錢) 薄桂(三錢)水煎服,連服數劑,丹退而愈。
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腹部證治(計四證)
筋脈
臍,(人生胞蒂之處。)手少陰心筋、足太陰脾筋結臍。足陽明胃筋脈挾臍。
少腹,(臍之下曰少腹,亦曰小腹。)足厥陰肝脈抵少腹。
癰疽就簡
幽癰,生臍上七寸上脘穴。中脘疽,生臍上四寸中脘穴。嚇癰,生臍上三寸建里穴。沖疽,氣海、丹田、關元三穴之際。緩疽,生少腹旁,左右同。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生于少腹兩旁,大腿界中,形如腰子,皮色不異,硬如結核,按之微痛是也。初起每日取皂角刺下,日三次至愈乃止。切忌用刀針,刺破無膿,惟出白膩漿,主三百日內死,自潰者亦然。
一、有自潰者,用生料補中益氣湯、小金丹日令輪服亦有收功者。少壯之人,血氣未傷,能自保攝,雖潰猶可救援十中二、三也。
一、有身患楊梅,又患橫 者,其間用藥最難。惟用犀黃丸,每日空心時,酒送三錢,輕者十服,重者加倍,二證全愈。
子龍丸(通用五十六。)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流黃水,或浸淫成片,此腸胃積濕,宜服芩連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復發。
芩連平胃散黃連(三錢) 陳皮(三錢) 蒼術(一兩,炒) 生甘草(三錢) 茯苓(一兩) 濃樸(三錢)上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滾湯調下。(按臍中出水,不腫不痛,其無熱可知。用此方當去黃連加防風三、五錢為妙。)三妙散檳榔 蒼術(生) 黃柏(各等分)上共研細末,干搓臍上。
小兒沐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畢,宜時常留意,不可令尿濕浸臍。如不知慎,遂曰臍瘡,用螵蛸散敷之。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嬰兒肚臍突出赤腫,虛火是也。用二豆散敷之,日二次,其腫漸消。
一、初生旬日外,兒臍忽腫如吹,不紅,捻動微響,或驚悸作啼者,此受寒濕也。用白芍藥湯加苡仁,煎汁頻灌嬰兒,敷藥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