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鼻部證治(計十一證)(1)

  • 外科證治全書
  • 許克昌
  • 4717字
  • 2015-12-27 01:37:56

筋脈

山根,(一名下極,即俗所謂鼻梁是也。)足陽明胃脈交山根。

面王,(在鼻頭,相家曰準頭,亦曰明堂。)足陽明胃脈起面王,筋亦結面王旁。

鼻孔,(即面王兩旁,一名鼻隧。)手陽明大腸脈挾鼻孔,手太陽小腸脈抵鼻孔,足太陽膀胱筋結鼻孔。

生鼻柱,屬督脈經。鼻為肺竅,故又屬肺。色紫腫硬,時覺木痛,多由郁火壅結。初宜服千則例潰后治法。

千金漏蘆湯漏蘆(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 樸硝(一兩) 大黃(一兩五錢) 生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 黃芩(一兩) 白蘞(一兩) 連翹(一兩,去心) 升麻(一兩)上共研末 每用三錢,水一鐘,薄荷葉一錢煎五分溫服,以取便利為度。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一名 肉、痔癰。)生鼻孔內,如肉贅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氣息不通,香臭莫辨,或臭不可近,痛不可戒酒腥暴怒。

加味瀉白散桑白皮(生) 地骨皮(各三錢) 生甘草(八分) 桔梗 辛夷(各二錢) 黃芩 陳皮 木通(各一錢五分)上水煎,食遠服。一方加山梔仁生研一錢。

黃白散輕粉 杏仁(去皮尖) 白礬 雄黃(各一錢) 麝香(少許)上五味,用乳缽先研杏仁如泥,后入雄、礬、麝香同研極細,瓷器收貯。患者于臥時用箸頭蘸米粒許,點 肉上,一日臥點一次,半月效。

千金 肉方(存驗。)瓜蒂 華陰細辛(等分)上為末,綿裹少許塞鼻中。一方加枯礬、雄黃等分,麝香少許。

(一名酒 鼻。)鼻準及鼻兩邊紅赤,系陽明血熱,好酒者多得此病,肺受熱郁所致,亦或血熱遇寒,污濁凝陳酒一杯,調五靈脂末二錢,熱服。氣弱者,加黃 酒炒三、五錢。如不好酒者,肺風致病,不用五靈脂,加防風、荊芥。外俱用硫黃膏,臨臥洗面凈涂。

硫黃膏硫黃 白芷 天花粉 水粉(各五分) 全蝎(一枚) 芫青(七個去頭、足、翅) 蟬蛻(五個)上為細末,用麻油一酒杯,黃蠟一錢許,熬勻離火,方入前藥末,和勻。每于臨臥時洗面凈,以少許涂面,勿近眼。數日間腫處自平,赤鼻亦消,如退風刺,一夕見效。

硫黃散(存驗。)硫黃 輕粉(各一錢) 杏仁(五分)上為末,用蜜酒調。于臥時涂上,次早洗去,效。或用津唾調搽更妙。

附 石殿撰鼻 方(存驗。)天臺烏藥(三錢) 銅綠(三錢) 樟腦(三錢) 大楓子(三兩)上為細末,將大楓子仁去殼搗如泥,入瓷罐內隔水重湯煮三柱香,取出炸油和藥,搽鼻患處

面鼻起碎紅疙瘩,形如黍屑,破出白粉汁,宜用硫黃膏,洗面后涂之,數日愈。

硫黃膏(見前鼻 。)

生鼻孔內,腫脹痛引腦門,寒熱交作,甚則唇腮俱浮腫,須速治,宜服奪命湯,奪命丹。更以奪命丹研細,吹鼻內。

奪命湯 奪命丹(俱見發無定處疔瘡內。)

生鼻竅內,狀如粟米,初覺干燥疼痛,甚則鼻外色紅微腫,痛似火炙,乃肺經壅熱上攻。內用黃芩湯清之,外用辰砂定痛散搽鼻內,如干燥者,以麻油頻潤之。

黃芩湯黃芩(二錢,酒炒) 桑皮(三錢,生) 梔子(一錢五分,連皮酒炒) 桔梗 赤芍 連翹(各一錢) 薄荷(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上水煎,食后服。

辰砂定痛散辰砂(五分,末) 石膏(一兩, ) 胡黃連(五錢) 冰片(二分)上共研極細末,生地汁調搽鼻中,或麻油調亦可。

多生小兒鼻翅兩旁,色紫斑爛,膿汁浸淫,癢而不痛,乃肺經風熱。內服澤瀉散,外搽青蛤散即愈。

澤瀉散澤瀉 郁金 生山梔仁 生甘草(各一錢)上水煎,或為末,開水調服。

青蛤散蛤粉 石膏(各一兩) 黃柏(生末) 輕粉(各五錢) 青黛(三錢)上共研細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加涼水調稀,涂瘡上。

鼻流濁涕,經年累月不止。當別寒熱∶涕臭屬熱,膽移熱于腦,風寒伏郁所致,用奇授藿香丸;涕清不臭,覺腥者,屬虛寒,用八味地黃丸加川芎、升麻、蒼耳子。所以用腎藥者,腦屬腎也。又有虛暈腦痛不出水者,即控腦痧,有蟲食腦中,用天蘿散,外以桃葉作枕,枕之自愈。

奇授藿香丸藿香連枝葉(八兩)上研細末,雄雞膽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錢,食后蒼耳子湯下,或清酒送下。

天蘿散絲瓜藤(近根處者,燒存性)上為末,每服三錢,食后清酒送下。

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陰虛火動,氣逆于肝,血隨鼻出,不甚不足慮,甚而久者與吐血無異。治宜涼血行血,用黃芩、白芨各二兩,水丸,服之神效。如不甚,只用外治,一用水紙搭鼻沖,責其火在胃也;一用涼水拊后頸,責其火在膀胱也;一用線扎中指,左衄扎左,右衄扎右,左右皆衄,左右皆扎,責其火在心胞絡也。皆治鼻衄捷法。

鼻竅常塞,不聞香臭,用鐵鎖在石上磨取末,豬脂調,綿裹塞鼻內。又方,用干姜為末,蜜調塞鼻。

鼻毛一晝夜忽長一、二尺,漸粗圓如繩,摘去更生,痛不可忍,因食豬羊血過多所致。

用砂、乳香飯丸,早晚水下十粒,自落。

耳部證治(計十四證)

耳中,(腎氣通耳,耳中病,責在腎。)手太陽小腸、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脈俱入耳中。

耳前,足陽明胃脈上耳前,筋結耳前。足少陽膽脈、手少陽三焦脈俱走耳前。三焦脈從耳前屬目。

耳后,手太陽小腸筋、足太陽膀胱筋俱走耳后完骨。足陽明胃脈之支、足少陽膽脈、手少陽三焦脈俱過耳后。

(一名耳后毒。)發在耳后,宜別陰陽治之。患色白者,按陰疽例治;患色紅者,按陽癰例治。如發耳垂后,名耳根毒,辨治亦然。

耳孔內時出膿,曰膿耳。赤腫潰爛流膿,曰停耳。膿濕結塊塞耳暴聾,曰耵耳。皆內火攻沖瀉肝湯加柴胡。外俱用紅棉散。

一、有耳忽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血水流出,或痛不可忍者,用蛇蛻燒灰存性,研細末,鵝翎管吹之立愈。

紅棉散海螵蛸 枯礬(各三錢) 干燕脂(一錢五分,燒存性) 麝香(五分)上共研細末,瓷器收貯聽用。每少許吹入耳內,或摻潰爛處俱效。

膿耳方(存驗。)菖蒲根(水洗凈)上搗取汁,先用棉碇卷干耳內膿,然后將菖蒲汁灌入蕩洗,數次即愈。

耵耳方(存驗。)地龍糞 釜底墨 生豬脂上共搗勻,蔥汁和,捏如棗核,綿裹塞耳,潤則換。

歸芍地黃丸(通用三七十。)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三證皆生耳竅內,耳痔形如櫻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耳菌形如蘑菇,頭大蒂小,耳梃形如棗皮破,偶一觸犯,痛引腦巔。內俱用加味逍遙散,甚者,龍膽瀉肝湯。外用雞矢白炒研敷之,或黃白散點之,漸漸消化。又方,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時,即可鉗出。

加味逍遙散(通用十六。)龍膽瀉肝湯(通用九。)黃白散(見前鼻部鼻痔。)

生耳竅暗藏之處,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錐刺,引及腮腦,破流血水。急服奪命湯,外用蟾酥、雄黃等分為末,水和濃,滴入耳內。

奪命湯(見發無定處疔瘡。)

耳內不膿不腫,只作干痛,或作癢,或出水,或經年不愈,或交接便發,此皆肝腎二家虛火為病,加減八味丸主之。

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耳鳴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火 然,或若流水聲,或若簸米聲,或睡外,止于竅中, 有聲。格外入之者,為其內聲所混,聽之不清,服攝陰煎;脾胃弱者,兼服補中益氣湯。

一、有因怒而鳴者,乃三焦氣逆,小柴胡湯加當歸、川芎、山梔仁主之。

攝陰煎活磁石(一兩) 地黃 首烏 龜版 鱉甲(各五錢) 山茱萸肉 白芍 山藥(各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上水煎二次,去渣,食前溫服。治元陰虛損、高年逆上之氣,屢有奇效。如為丸,將方內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小柴胡湯(通用十四。)

暴聾者,猝然閉塞無聞,腎氣虛脫則有之,亦或三焦氣逆、氣郁而然者。其證必哄哄 ,脹悶煩熱,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中氣弱者,加減歸脾湯。亦或肝膽風熱上攻而然者,其證必兼頭痛,小柴胡湯加川芎、歸身、山梔仁。亦或因損傷、挖傷、雷炮震傷,患 耳潰膿不止等證而聾者,則宜用開通之法。如腎虧精脫,或年衰,或病后,或勞倦過度,或大恐氣結,漸至耳聾者,須大培根本,用八珍湯、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之類。然多難愈。

開通法一、用酒浸針砂一日,至晚去砂,將酒含口中。取活磁石一塊塞耳,左聾塞左,右聾塞右,此導氣古法也。

一、用巴豆一粒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搗,綿裹塞耳中,再易,甚效。

一、用大蒜一瓣,中剜一孔,以巴豆一粒去皮膜,入蒜內慢火炮極熟,用新棉包定,塞耳中,三次效。

一、用全蝎四十九枚,以生姜濃片如數,鋪鍋內,置蝎于其上,輕烙姜片至黃色,取蝎去毒愈。

四物湯(通用二十三。)小柴胡湯(通用十四。)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生耳后縫間,延及耳折上下,色紅如刀裂之狀,時流黃水,乃膽脾濕熱,用穿粉散搽之即愈。

輕粉(隔紙微炒研) 穿山甲(炙) 鉛粉 黃丹(各三錢,飛用)上共研細末,香油調搽。

附方(存驗。)胡黃連上一味,研細末,麻油調搽。

耳竅中時流鮮血,肝腎火升所致。用地芩飲,或六味地黃湯加山梔仁、赤苓,外用蒲黃炒黑研末,摻入即止。

地芩飲生地黃(一兩) 黃芩(二錢,酒炒)上加青荷葉五錢,水煎去渣,微溫服。

六味地黃湯(通用四十三。)

凡蟲偶入耳中,以生姜搽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入耳內,蟲即出。或用米醋滴入,其蟲不出亦死,用細蘆管入耳吸之,蟲隨出。

一、蜈蚣入耳,用香雞肉置耳邊,豬肉炙香亦可。

一、飛蛾入耳,用雞管極氣吹之,或擊銅器于耳邊。

一、蟻入耳,用韭汁灌。

一、蜒蚰入耳,用鹽撒耳內即化水,或以苦酒注之。

一、螞蝗入耳,取田中泥一盆枕耳,聞氣即出。

一、磕頭蟲(其蟲按其后,即磕頭有聲。)入耳,灌以生油即出,不可殺之。

一、蚤虱入耳,用菖蒲末炒熟,袋盛枕之。

一、蛆蟲入耳,用杏仁搗爛取油滴入,不出即死。

一、水銀入耳,用金銀著耳邊即出。

一、水入耳中,用薄荷汁滴入立效。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口,(脾氣通口,口之四周為吻。)足陽明胃筋、脈俱挾口,手陽明大腸脈出兩吻。

涎,(俗名口水。)脾主之,脾虛不能約束,則涎自出,脾損發熱,則涎泛濫。

滿口糜爛,色紅作痛,口干舌燥,甚者腮舌俱腫。初宜服導赤湯加麥冬、五味子、薄荷;如湯;如口燥、大便溏,屬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最善,或兼服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外俱用珍珠散搽之。

連理湯人參 白術(各二錢,炒) 干姜(一錢) 黃連(一錢) 甘草(一錢,炙)上水煎熱服。

導赤湯(通用十。)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蘇子利喉湯(見后喉癰下。)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珍珠散(見后喉癰。)

滿口白色斑點,甚者陷露龜紋,口干不渴,此屬心腎不交,虛火上炎,宜服歸芍地黃湯加麥,乃無根之火,宜服加減八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一、初生小兒,口內滿生白屑,名鵝口,一名雪口,先用棉蘸水絞去口中白屑,以珍珠散頻吹,內服犀角汁即愈。

口瘡神效方(存驗。)吳茱萸,上為末,米醋調敷兩足心,一夜即愈。不拘多少,小兒累用神驗,引虛火歸元之功也。

附方(存驗。)用陳白螺螄殼燒灰,加兒茶少許為末,吹患處一次即愈。諸疳悉治。

歸芍地黃湯(通用三十七。)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珍珠散(見后喉痛。)

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熱氣滯而生,宜內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火郁火熾,則生舌上,治法詳見舌部。

加味甘桔湯甘草(三錢,生) 桔梗 荊芥 牛蒡子(炒) 貝母(去心) 薄荷(各一錢五分)上水煎服。如內熱盛或飲食入口即吐者,加黃連一錢,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黃芩、山梔仁。如有腫處,加金銀花五錢。

珍珠散(見后喉癰。)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漸發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有經年不愈者,有時愈時發者,皆原素食肥甘所致。食肥多熱,食甘滿中,其氣上溢生疳。

一、小兒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貼男左女右腳心,一周時愈。

珍珠散(見后喉癰。)

小孩腮內生一紅塊,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五錢,酒浸搗爛,涂腳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縛好,干則易之,至愈乃止。

小兒口內生黃馬牙,即螳螂子,口噤頰腫,證重者,以針微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涂立愈。(附驗。)

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四、五寸余,吐球出,方能飲食,以手輕按,痛徹心腑。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調頻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生于上 ,形如紫李,脾經蘊熱所致。不急治,恐毒瓦斯上攻頭腦,則不可救。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凈瘀血,吹珍珠散,內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見前目菌。)珍珠散(見后喉癰。)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唇,(脾、胃、肝三經所主。)脾之榮在唇四白,足陽明胃脈環唇,足厥陰肝脈環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良县| 白水县| 福贡县| 巢湖市| 额尔古纳市| 大悟县| 咸阳市| 双桥区| 广安市| 吉林省| 黎川县| 托克托县| 额济纳旗| 珲春市| 三门县| 绵阳市| 蓬安县| 渝中区| 盖州市| 河曲县| 四川省| 宁蒗| 绥滨县| 宜昌市| 天长市| 庆城县| 鸡西市| 黎川县| 靖宇县| 微山县| 大竹县| 广昌县| 永修县| 电白县| 建阳市| 绿春县| 宜城市| 株洲市| 新竹市| 黄平县|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