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心腹痛論
書名: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jǐn)?shù): 12384字更新時間: 2015-12-27 01:18:35
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藏氣相搏。上下沖擊。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證。發(fā)則腹中撮痛。干啼無淚。腰曲背弓。上唇干。額上有汗。此名盤腸內(nèi)吊之痛。亦由冷氣入臟所為也。今敘諸方于后。
木香丸治心腹痛及脾痛。
木香(一分) 肉桂(一分) 茯苓(去黑皮半兩) 檳榔(半兩) 當(dāng)歸(去蘆一分醋浸一宿炙令黃焦)上為細(xì)末。酒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柳枝湯下。不拘時候。
蓬莪術(shù)散治氣刺心腹痛。
上以蓬莪術(shù)炮熟透。銼杵,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無時。
寬中湯治心腹疼痛不可忍。悶亂啼哭不止。
良姜 木香(各半兩) 丁香 桔梗(去蘆) 青皮(去穣炒黃) 甘草(炙各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溫酒調(diào)下。無時。
當(dāng)歸木香丸治如前。
當(dāng)歸(去蘆一兩) 蓬莪術(shù)(一兩炮銼) 木香(半兩) 人參(去蘆半兩) 桂心(半兩不見火) 黑牽牛(一錢炒微黃)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生姜湯下。無時。
當(dāng)歸丸治腸胃冷襲而痛。啼哭不休。當(dāng)歸去蘆芍藥等分。為細(xì)末。
面糊和丸綠豆大。米飲湯下。不拘時候。
乳香湯治如前。
木香 五靈脂(去砂石) 乳香(各一錢別研) 天南星(取中心末一錢)上為細(xì)末同研勻。每服半錢。水半鐘。生姜一片。煎至三分。去滓溫服。無時。
溫胃丸治腹痛哭不止。
人參(去蘆一兩) 白術(shù)(一兩) 木香(一兩) 良姜(半兩) 五味子(半兩) 當(dāng)歸(半兩)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湯下。無時。
橘香丸治如前。
青皮(去穣一兩炒) 吳茱萸(揀凈一兩) 木香(一兩) 當(dāng)歸(去蘆一兩) 干姜(半兩) 丁香(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無時。
烏藥散治乳母冷熱不調(diào)。敗壞乳汁。因以飼兒。致兒心腹疼痛。或時下痢。但令乳母服藥。調(diào)和乳汁哺兒。
香附子(炒去毛) 良姜 赤芍藥 烏藥(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用一大錢。酒水各半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兒能服藥者。兼與之。
鯉魚腸治腸胃中有瘡。而作疼痛。以鯉魚腸煮食之。
鉤藤膏治盤腸內(nèi)吊腹痛。
好乳香(研) 沒藥(研) 木香 姜黃(各四錢) 木鱉子仁(二十個)上為細(xì)末。煉蜜為劑收之。一歲兒半皂角子大。煎鉤藤湯化下。無時。量大小加減。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以溫水化阿魏一錢。去砂石。浸蓬莪術(shù)半兩。一晝夜取出。焙干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煎米飲紫蘇湯調(diào)下。空心服。
阿魏丸治盤腸吊痛。日夜叫啼不止。以阿魏為末。用大蒜半瓣。火炮熟。研爛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五六丸。煎艾湯送下。無時。
乳香蝎梢丸治盤腸內(nèi)吊。痛不可忍。
乳香(一錢半別研) 蝎梢(十四個) 沒藥(半錢) 沉香(一錢半)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黍米大。嬰孩三丸,一歲兒五丸。三歲兒七丸。乳香湯下。不拘時候。
桃符丸治如前。
銀朱(一錢研) 乳香(一錢研) 大蒜(一瓣煨熟研爛為膏)上前二味和勻。入蒜膏再研。硬軟得所。丸綠豆大。每嬰孩三丸。半歲五丸。一歲七九。二三歲九丸。薄荷湯下。無時。
腹脹論
小兒腹脹。有虛有實(shí)。(或因吐瀉。或因乳食)動于脾胃。致脾胃虛而氣攻所作也。實(shí)者悶亂喘滿。治可下之。錢乙用紫霜丸白餅子。虛者不喘。治不可下。又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藥治之。以脾胃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只好用藥。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錢乙用塌氣丸。若誤下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脾肺子母皆虛也,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色黃虛甚。則目胞腮頰四肢黃色而腫。錢乙用塌氣丸。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nèi)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shí)。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dāng)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氣上行于四肢。面目腫若水狀。腎氣浸浮于肺。即大喘也。錢乙亦用塌氣丸。未愈漸加丸數(shù)。病愈后面未紅者。虛衰未復(fù)故也。若治虛腹脹。塌氣丸未愈。腹中有食積法。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shí)。飲水能食者。亦可不。蓋脾初虛而后有積法也。所治宜先補(bǔ)脾。后與下之。下后又復(fù)補(bǔ)脾。即愈也。若不先補(bǔ)而便下之。則大虛矣。又不可補(bǔ)肺。恐生虛喘也。錢乙所用方。本集載之外。敘諸方于后。
家寶塌氣丸治小兒啼哭未定。或氣息未調(diào)。遽以乳飲。或寒冷相干。腹脹氣急。乳食不化。
巴豆(十片) 胡椒(十粒) 丁香(十個) 青皮(十個湯浸一宿令軟去穣)上將青皮每個入巴豆一片。胡椒一粒。丁香一個。裹了。以麻線纏定。都裹十個畢。頓鍋內(nèi)。入釅醋一碗。
煮至醋干。取出細(xì)切。同諸藥焙干為末。粟米糊和丸粟米大。每三歲下兒二三丸。上者五丸。五歲兒七丸。七歲兒十丸。米飲湯下。無時。
褊銀丸治痰涎氣壅。膈實(shí)上熱。乳食停滯。腹脹喘急。
巴豆(去殼半兩取霜) 好墨(八錢研) 麝香(半錢研) 水銀(半兩用鉛二錢半結(jié)沙子)上將巴豆霜與墨再研勻。次入沙子麝香。又拌研至細(xì)勻。以陳米粥和丸綠豆大。捻褊。一歲兒一丸。二三歲三丸。煎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得化破。食后服。
濃樸丸治風(fēng)冷。寒邪客于臟腑。腹脹滿悶。氣不宣通。
濃樸(去粗皮一兩姜制) 丁香(一兩) 木香(一兩) 白術(shù)(一兩) 青皮(去穣半兩) 牽牛子(一錢炒)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陳皮湯下。無時。
分氣丸治腹脹腹痛。
巴豆(十個去殼皮膜出油盡) 木香(一錢) 附子(一個重半兩炮去皮臍尖)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二丸。熟水送下。
又方 治腹脹。(又名塌氣丸)蝎(半兩) 胡椒(一兩) 木香(半兩) 巴豆(一分去殼皮膜出油盡)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蔥白湯下。無時。
胡粉鹽治腹脹。以胡粉鹽炒色變。以摩腹上。或以車轂中脂和輪下土作丸。吞之。
韭根汁治如前。杵韭根汁。和豬脂煎服。或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
半夏丸治腹脹。及暴腹脹欲死。以半夏隨多少。火炮為細(xì)末。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兒小者乳汁下。大者生姜湯或米湯下。未瘥加之。日二服。只用末貼臍。亦佳。
又方 治心腹脅肋脹滿。煩悶欲死。以雞子殼燒末。酒服一錢或半錢。
塌氣丸治脾胃氣虛。腹脹滿悶。
全蝎(一錢) 黑牽牛(四錢一半炒熟一半生用) 蘿卜子(四錢一半炒熟一半生用) 陳皮(二錢去白)青皮(去穣二錢) 京三棱(二錢炮銼) 蓬莪術(shù)(二錢炮銼一方生用)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蘿卜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生姜湯下。無時。
塌氣丸治腹脹氣滿如腫。
胡椒(半兩) 甘遂(一分) 黑牽牛(一兩炒) 木香(一錢)上為細(xì)末。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姜湯送下。無時。
塌氣丸治脾虛腹脹。或面目四肢發(fā)腫。(此方便是錢乙集中方也)胡椒(一兩) 蝎尾(半兩去毒)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量大小加減。一方有木香一錢。
一方全蝎一枚。胡椒十粒。同為末。一剜耳。米飲調(diào)下。
五百丸治氣虛腹脹。
郁李仁(別研) 胡椒 丁香 黑牽牛 蘿卜子(各一百粒)上為細(xì)末。蔥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兒大加之。煎蔥湯下。無時。
白術(shù)膏治脾胃不和。腹脹氣痞。小便不利。
白術(shù)(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一分) 人參(去蘆一分) 滑石(一分) 澤瀉(半兩)上為末。煉蜜和丸。每用皂子大。米飲化下。無時。
豆蔻散治腹脹煩渴。小便少而吐瀉。
硫黃(一分) 白滑石(三分) 丁香(半分) 肉豆蔻(面裹煨半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米飲調(diào)下。無時。
托養(yǎng)丸治陰陽氣痞不通。腹脹膨悶。嘔吐煩渴。手足時厥。
硫黃 水銀(各半兩同研不見星) 附子(炮去皮臍) 木香 當(dāng)歸(去蘆洗焙各半兩) 大黃(一兩濕紙裹慢火煨熟)上為末拌勻。煉蜜和丸櫻桃大。每服一丸,生姜湯化下。無時。
木香丸治小兒氣脹。腹?jié)M不下食。能去惡氣。木香訶黎勒煨去核。等分為末。以沙糖水煮糊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無時。
葛根汁治小兒熱氣。痞滿腹脹。以生葛根杵爛。絞汁飲下。
桂心丸治小兒飲雜果。腹脹氣急。以桂心為末。飯和丸綠豆大。熟水下五丸。未瘥再服。不拘時候。
治小嬰腹中脹滿。或未能服藥者。 以晚桑葉不拘多少。濃煎湯。熏下部。通手時淋洗肚腹。
治小兒腹脹滿急。不能服藥。 以生姜煨熱,綿裹內(nèi)下部。冷即易。
賺氣丸治小兒腹脹。
丁香(一錢) 蘿卜子(半兩用巴豆一分拍破同炒至黑色去巴豆不用)上為末。水浸蒸餅心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橘皮湯下。無時。
治小兒上熱痞悶。氣壅脹滿。以葛根搗汁。量大小輕重與服。
腫病論
小兒腫病有二。一者氣腫。因脾胃虛而氣攻腹。腹脹誤行轉(zhuǎn)藥下之。致虛氣上附于肺。行入四肢面目而作腫也。疳氣亦然。二者水腫。因上焦煩渴。飲水無度。脾胃虛而不能約制其水。腎反乘脾。土隨水行。上附于肺。肺主皮膚。脾主四肢。故水流走于四肢皮膚而作腫也。甚則腎水浸浮于肺。則生大喘。為難治也。
款肺散治小兒風(fēng)痰。咳嗽喘氣逆嘔吐。面目浮腫。
白僵蠶(五兩湯洗去灰絲并頭足焙干) 玄胡索(去皮三兩生)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淡齏汁放溫調(diào)下。如嬰孩。乳汁調(diào)半字。不拘時候。
熊膽丸治小兒疳氣。體瘦肚腫吃水。
熊膽 雄黃(研水飛) 佛頭青(各半兩入麝香少許同研細(xì)) 桂心 人參(去蘆各一錢為末)上拌研勻。糯米粥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食后。
檳榔丸治小兒疳氣腹脹。四肢腫滿。氣急喘悶。小便不利。
檳榔 木香(各二錢) 青皮 姜黃(各一兩) 蘿卜子(炒) 牽牛子(各取末七錢半)上為末。糊丸黍米大。生姜湯下。二三十丸。食后。
緋綬丸治小兒疳氣。黃瘦肚大。手腳浮腫。飲水不休。
川楝子(去核) 川芎(各二錢) 橘皮(四兩去穣) 龍膽(去蘆二兩) 巴豆(十四個去皮膜將陳皮龍膽同巴豆炒焦黑時去巴豆不用)上四味為末。糊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三十丸。米飲下。腹脹陳皮湯下。食后。
治小兒手足身體浮腫 以小便溫暖漬之。大良。
又方 治如前。以巴豆五十個,去皮心。水三升。煮取一升。綿蘸拭病上。隨手即消。
治小兒渾身頭面及陰囊虛腫 以使君子一兩。去殼。用蜜半兩。炙盡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食后。只三服效。
內(nèi)消丸治小兒頭面手腳虛腫。
青皮(五個湯泡去穣) 巴豆(七個去殼) 木香(一錢炮) 防己(一錢半) 丁香(十四個)上先以青皮巴豆銚內(nèi)同炒。至巴豆蒼黑。去巴豆不用。將青皮諸藥為細(xì)末。蒸餅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
量大小加減。男孩兒煎陳米湯下。女孩兒煎艾葉湯下。七八歲者十丸。不拘時候。
紅粉散治渾身虛腫。氣喘不食。
朱砂(一錢) 檳榔(一錢) 輕粉(半錢)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薄荷煎湯調(diào)下。一服利。止后服。用家寶觀音散。或人參散調(diào)補(bǔ)。忌生冷堅(jiān)硬之物。
通草散治一身黃腫透明。
通草(蜜涂炙干為末) 木豬苓(去黑皮為末各等分)上為細(xì)末。再入研細(xì)。去土地龍麝香少許。每服半錢或一錢。米飲調(diào)下。神效。亦治腎腫。
圣餅子治氣腫。大戟子半兩。甘遂末一分。牽牛末一兩。共拌勻。每用半錢。以白面半錢。水和作餅子。
如錢大。煮令熟。放冷細(xì)嚼。姜湯下。小者一餅。大者二餅。食前。
金華散治水氣腫滿。通身明亮。
大黃末(四錢) 牽牛末(三錢) 樸硝(研末八錢) 巴豆肉(五個研)上同拌勻。每服一字。生姜蜜水調(diào)下。(此方猛烈。斟酌所宜)葶藶丸治水氣腹腫。小便澀滯。以葶藶子半兩微炒。杵如泥、入棗肉再杵。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棗湯下。空心晚后。
郁李仁丹治一切諸腫。
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檳榔(半兩) 牽牛子(一錢炒)上為細(xì)末。滴水和丸。每服十粒。煎蔥白湯下。空心服。
海蛤散治身體腫滿。大小便不利。
海蛤 桑白皮(各一兩) 漢防己(半兩)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白術(shù)(半兩) 甜葶藶(紙襯炒紫)川樸硝 木豬苓(去黑皮各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后。
杏仁膏治小兒卒然面目浮腫。杵杏仁膏敷之。
治小兒渾身虛腫。及頭面陰囊并腫。
木香(一錢) 檳榔(一枚銼以茱萸炒去茱萸) 青皮(一錢以巴豆七個去皮炒去巴豆)上同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調(diào)下。食前。
治小兒因?yàn)a痢后。身體虛腫。硫黃一兩。焰硝三錢同研細(xì)。蒸餅和丸蘿卜子大。蚌粉為衣。每服十丸。米飲下。量兒加減。食前。
虛羸論
小兒虛羸者。由諸病之后。或誤行轉(zhuǎn)藥。或吐而痢。致脾胃虛弱。不能傳化谷氣。飲食不入。肌膚消瘦。乃成虛羸也。有冷者時時下痢。唇口青白。有熱者身體溫壯。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錢乙治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治熱者胡黃連丸。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昔錢乙治齊郎中。其人好收藥散施。有子忽患藏?zé)帷}R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餌之。服畢。至三更瀉五行。其子困睡。齊言子睡多生驚。又與一服。再瀉數(shù)行。加口干而身熱。齊言尚有其熱。又欲與青金膏。其妻曰。用藥瀉十來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乙看之。乙曰。已成虛羸也。先多煎白術(shù)散。時時與服。后用香瓜丸。十日愈。乙又治朱監(jiān)簿子五歲發(fā)熱。腮赤唇紅。煩躁引飲。前醫(yī)曰。此心熱也。遂用牛黃丸。及以一物瀉心湯下之。來日加無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乃便利黃沫。召乙看之。乙曰。此心經(jīng)虛而有留熱在內(nèi)。必被涼藥下之。致此虛羸也。乙先用白術(shù)散生胃中津液,以生犀散治之。朱曰。大便黃沫何如。乙曰。胃氣正即瀉自止。此虛熱也。朱曰。醫(yī)用瀉心湯何如。乙曰。瀉心湯黃連一物耳。性寒。多服則利。能寒脾胃也。坐久。前醫(yī)至。曰實(shí)熱。乙曰虛熱。若實(shí)熱何以瀉心湯下之不愈。又加面黃頰赤。五心煩熱。不食而引飲。前醫(yī)曰。既虛熱。何大便黃沫。乙笑曰。便黃沫者。服瀉心湯多故也。乙復(fù)與胡黃連丸。愈。乙又治一子夜發(fā)熱。曉即如故。前醫(yī)作熱治。以涼藥解之。
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醫(yī)又以鐵粉丸下之。其病益甚。至五日大渴引飲。唇白不食。召乙看之。乙曰。此肺怯有熱。不可下之。若下之。
則損脾胃。致虛羸也。乃用白術(shù)散。更以術(shù)一兩。煎藥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飲多不作瀉否。乙曰。無生水不作瀉。縱瀉亦不作怪也。但不可下耳。朱曰。先治何病。乙曰。止瀉治涎。退熱清神。皆此藥也。至晚服盡。乙看曰。更可服之,又作三升。服盡稍愈。第三日又作三升與服。其子不渴無涎。遂投阿膠散二服而安。以上三證。皆因誤行轉(zhuǎn)下之藥。亡耗津液。致胃虛發(fā)渴不食。而成虛羸。錢乙并先煎白術(shù)散與服。以生胃中津液。
得胃氣正。然后根據(jù)本病為治也。如齊郎中子藏?zé)帷Ec香瓜丸。朱監(jiān)簿子心虛熱。與生犀散胡黃連丸。次子肺怯。與阿膠散。并皆安愈。故閻孝忠云。轉(zhuǎn)下過多。泄瀉等諸病煩渴者。皆津液內(nèi)耗也。不問陰陽。煎錢乙白術(shù)散。使?jié)M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今特為詳而論之。使學(xué)人法矣。錢乙所用方。本集載之外。治虛羸諸方。具于后。
丁香黃 散治脾胃虛弱不能食。漸致肌瘦虛羸。
丁香 綿黃 (銼) 人參(去蘆) 白術(shù) 當(dāng)歸(去蘆) 鱉甲(涂酥炙焦去裙 各一兩) 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二片。棗一個。煎至五分。去渣溫服。食前。
集香煎治如前。
丁香 沉香 木香 藿香(去土) 濃樸(去粗皮姜制各一兩)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豆蔻(各半兩)上為細(xì)末。入研細(xì)麝香一錢拌勻。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銀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棗不用。攪勻。頓當(dāng)風(fēng)處陰干。每用皂角子大。米飲化下。乳食前。
國老丸治瘦瘠虛羸。 少氣。以甘草炙焦黃。杵末。煉蜜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下。日三服。一歲兒五丸。以上者七八丸。以意加減。無時。
咳嗽論(附痰飲上氣)
夫咳嗽者。內(nèi)經(jīng)以為肺感微寒而所作也。若七八月之間。肺氣旺盛之時。病嗽者。其病必實(shí)。非久病也。其證面赤痰盛而身熱。治當(dāng)下之。錢乙用葶藶丸。若病久者。不可下。若十一月十二月嗽者。
乃傷風(fēng)寒嗽者。風(fēng)寒從背第三椎肺俞穴入。其證煩悶惡風(fēng)憎寒。晝輕夜甚。治當(dāng)汗之。錢乙用麻黃湯。若有熱證。則面赤飲水。涎壅咽喉不利。錢乙兼用甘桔湯。若嗽于五六月間。其病身熱痰盛唾粘。或痰盛不甚喘。面赤或時飲水。錢乙并以褊銀丸下之。若肺盛。嗽而后喘。身熱悶亂而腫。或飲水不飲水者。錢乙用瀉白散。昔錢乙治張氏孫兒九歲。病肺熱咳嗽。前醫(yī)以珠犀龍麝牛黃藥治之。一月不愈。其證咳嗽喘急悶亂。飲水不止。全不能食。召乙治之。乙用使君子丸益黃散。張?jiān)弧1居袩帷:斡中袦厮帯Kt(yī)用涼藥攻之。一月尚無效。乙曰。涼藥久則胃寒不能食。小兒虛不能食。當(dāng)與補(bǔ)脾。候飲食如故。即瀉肺經(jīng)。病必愈矣。服補(bǔ)脾藥二日。其子欲飲食。以瀉白散瀉肺遂愈。張?jiān)弧:我圆惶摗R以弧O葘?shí)其脾。然后瀉肺。故不虛也。
又傷風(fēng)寒咳嗽。無熱證而但嗽者。錢乙用麻黃湯。及化痰藥治之。若肺虛。而嗽有哽氣。時時長出。喉中有聲者。此久病當(dāng)補(bǔ)也。錢乙用阿膠散。昔錢乙治杜氏子五歲。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風(fēng)寒入肺也。風(fēng)在肺中。故嗽而吐痰。宜以麻黃輩發(fā)散。后用涼藥壓之。即愈。他醫(yī)卻以諸藥下之。其肺即虛而嗽甚。至春三月間尚未愈。乃召錢氏看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氣。又時長出氣。錢曰。病困十已八九矣。
所以然者。面青而光。乃肝氣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肺衰之時也。嗽者肺之病。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肺虛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俱虛。復(fù)為之所勝。此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氣。長出氣也。乙急與瀉青丸瀉肝后。
與阿膠散實(shí)肺。次日面青而不光。乙又與補(bǔ)肺。其嗽如前。又與瀉肝。未已。而又加肺虛。唇白如練。乙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旺而肺虛絕。肺病不得時。而肝勝之。今三瀉其肝。而肝病證不退。三補(bǔ)其肺。
而肺病尤虛。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證病于秋者。十救三四。病于春夏者。十難救一。果大喘而死。
又肺氣不足。謂寒邪所干。咳嗽喘滿短氣者。治補(bǔ)肺。昔錢乙治李轉(zhuǎn)運(yùn)孫八歲。病嗽而喘滿短氣。他醫(yī)以為肺經(jīng)有熱。用竹葉湯牛黃膏治之。三日加喘。召乙治之。乙曰。此肺氣不足。復(fù)有寒邪。即便喘滿。當(dāng)補(bǔ)肺脾。
勿服涼藥。李曰。已服竹葉湯牛黃膏。乙曰。何治也。前醫(yī)至曰。退熱退涎。乙曰。何熱所作,醫(yī)曰。肺經(jīng)熱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乙曰。本虛而風(fēng)寒所作。何熱也。若作肺熱。何不治肺。而反調(diào)心也。竹葉湯牛黃膏皆治心藥也。
醫(yī)有慚色。乙根據(jù)所論而治愈。
又咳嗽咯膿血者。肺熱也。錢乙用甘桔湯。若嗽而吐痰涎喘者。先實(shí)其脾。錢乙用益黃散。后微下之。錢乙用褊銀丸。涎退即補(bǔ)肺。乙用阿膠散。昔乙治段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shù)日咯血。前醫(yī)以桔梗湯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請乙治之。乙下褊銀丸一大服。復(fù)以補(bǔ)脾藥治之。或問此子咯血肺虛。何以下之。乙曰。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dāng)下其涎。若使不吐涎。便為甚。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shí)上攻。亦使發(fā)搐。故根據(jù)法只宜先下其痰為順。此治先下后補(bǔ)。與前論先補(bǔ)后下。其意相反者。經(jīng)以謂病有緩急。治有先后也。治病證如錢乙。所以得圣人之旨趣,學(xué)人宜為法耳。嗽而吐青白綠水者。此胃冷有停飲也。乙用百祥丸下之。嗽而吐痰涎乳食者。此有傷宿滯不化也。乙用白餅子下之。
若久嗽肺虛亡津液者。乙用阿膠散補(bǔ)之。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則補(bǔ)之。風(fēng)則散之。更量大小虛實(shí)。以意施治。是以慎護(hù)小兒。須常著夾背心。雖夏月熱時。于單背心上當(dāng)背更添襯一重。蓋肺俞在背上。恐風(fēng)寒傷而為嗽。嗽久不止。亦令生驚。若百 內(nèi)兒病嗽者。十中一二得全。亦非小疾也。
又有停飲作痰者。由兒乳飲失宜。致脾胃不和。停滯其飲不散。留結(jié)成痰。若隨氣上干于肺而嗽者。此為痰嗽。若不嗽者。則肺壅不利。咽塞唾涎。脅腹膈滯。
又脾胃冷熱不調(diào)。涎不歸胃。致涎流口角。而無休止。冷者鼻上色青。及大便青白。熱者鼻上赤色。及大便赤黃。以上除錢乙所用方。本集載之外。今敘諸方于后。
金華散治嬰小咳嗽。
郁金(半兩) 防風(fēng)(去蘆及叉枝一分) 半夏(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皂角(一挺)上以水一升。于銀器用煮諸藥。至水干。去巴豆皂角不用。外三味別用溫湯洗凈。焙干為細(xì)末。每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上者一錢。薄荷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藿香散治不因風(fēng)寒所得。肺胃氣不和而咳嗽。
藿香(去土二十一葉) 枳殼(二片去穣濕紙裹煨令熟) 蚌粉(枳殼大一塊)上為細(xì)末。嬰小服一字。二三歲半錢。蜜水調(diào)下。不過二三服安。兒大以意加之。無時。
紫金丸治諸咳嗽。墜化痰涎。以葉子雌黃不拘多少。研細(xì)。入鍋?zhàn)觾?nèi)。微火中燒令成汁。候冷取出。再研細(xì)軟。飲和丸蘿卜子大。熟水下丸二個。臨睡。
杏仁煎治小兒咳嗽上氣。以去皮尖炒黃杏仁一升熟搗。用蜜三合。先入一合。搗令強(qiáng)。次入一合搗如膏。
又入一合搗熟。每食后用少許。頓兒口中。含化咽之。日三次。無時。
生姜煎治小兒咳嗽。
生姜(一兩) 干姜(六錢炮) 桂心(一分) 甘草(四錢炙) 杏仁(去皮梢炒黃一兩) 款冬花(去枝梗) 紫菀(各四錢)上為末。以蜜一兩。入藥在內(nèi)。微火上煎之如飴。量大小多少與含化咽。百日兒如棗核大。甚效。
款冬花丸治小兒咳嗽。日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復(fù)啼。
款冬花 紫菀(各一兩半) 桂心(半兩) 伏龍肝(一分)上同為細(xì)末。煉蜜和如泥。每取棗核大。敷乳上。令兒吮之。漸漸令兒飲。一日三次。
麥門冬湯治初生兒十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息。
麥門冬(去心一兩) 紫菀(去蘆三分) 甘草(二錢半) 桂枝(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以綿蘸。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遍。仍節(jié)乳哺。
五味子湯治小兒風(fēng)冷入肺。咳嗽氣逆。面青喘迫。晝夜不息。飲食不下。
五味子(去枝梗) 當(dāng)歸(去蘆各半兩) 麻黃(去節(jié)) 干姜(炮) 桂心 人參(去蘆) 紫菀 甘草(各一分) 細(xì)辛(去苗半分) 大棗(三枚)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量兒大小。
人參半夏湯治小兒痰逆。咳嗽不止。
人參(去蘆) 半夏曲 白芷(各半兩) 藿香葉(去土一分) 丁香 杏仁霜(各半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生姜五片。陳粟米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時時呷服。日三四。忌醋咸炙爆生冷。
款肺散治小兒風(fēng)壅痰盛。咳嗽氣急。壯熱頰赤。昏憒嘔吐。面目浮腫。乳食減少。
白僵蠶(五兩凈洗去絲頭足焙干) 玄胡索(去皮三兩)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澹韭汁溫調(diào)服之。無時。嬰孩只乳汁調(diào)半字。
治小兒咳嗽。聲不出。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以水一鐘搗取汁) 紫菀(去蘆半兩洗去土為末)上將紫菀末入杏仁汁中。更入蜜一合。同煎成膏。每服半茶匙。清粥飲調(diào)下。無時。
皂莢豉湯治小兒咳嗽。以皂莢燒灰。研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豉湯調(diào)下。無時。
露蜂房散治如前。以露蜂房二兩凈洗。去蜂糞塵土。以快火燒為灰。研末。每服一字。米飲下。無時。
葶藶散治如前。
甜葶藶(半兩炒) 麻黃(去根節(jié)一分) 甘草(一分炙) 貝母(去心炒一分) 杏仁(去皮尖一分炒黃研)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渣溫服。無時。
訶子膏治如前。以訶子一兩。每個分作兩片。甘草一分。水一大盞。煮至水盡為度。焙干為末。煉蜜和膏雞頭子大。每用一大豆許。薄荷熟水化下。無時。
生姜浴湯治如前。以生姜四兩。煎湯沐浴。
一捻金散治風(fēng)痰咳嗽。頰赤痰盛。喘促氣急。吐嘔浮腫。乳食減少。
白僵蠶(直者去絲嘴一兩) 甘草(半兩炙) 玄胡索(去皮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捻。齏汁調(diào)下。嬰孩只乳汁調(diào)下半字。食后。
惺惺散治傷寒風(fēng)熱。痰壅咳嗽。
桔梗(去蘆) 細(xì)辛(去葉) 人參(去蘆) 甘草(銼炒) 白茯苓(去皮) 白術(shù)栝蔞根(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薄荷五葉。煎至半盞。溫服。如要和氣。更入生姜三片同煎。一方更有防風(fēng)一分。
保肺丸治肺胃受風(fēng)熱。痰盛咳嗽喘吐。連聲不止。及治久嗽不愈。
白僵蠶(去絲嘴炒二兩) 山藥(半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紫蘇葉(一兩) 藿香(去土一兩) 百部(半兩) 黃芩(一兩) 防風(fēng)(去蘆一兩) 杏仁(去皮尖麩炒一兩) 百合(半兩) 五味子(去枝梗一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雞頭大。每服半丸一丸。煎桔梗湯化下。食后臨臥服。
貝母湯治肺感風(fēng)邪。咳嗽喘滿。
貝母(去心一兩炙黃) 半夏(一兩白礬湯洗七次焙干) 干姜(半兩炮) 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款冬花(去枝梗半兩) 甘草(半兩炙)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三片。杏仁二個。去皮尖。同煎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菖蒲煎治肺中風(fēng)邪。肩息喘鳴。或發(fā)咳嗽。
石菖蒲(一兩一寸九節(jié)者良) 款冬花(去枝梗一兩) 紫菀(去土凈洗焙干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桂心(一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和劑。入石臼中。杵一二百下。丸皂子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飲化下。食后臨臥服。
絳朱丹治驚風(fēng)涎痰。咳嗽喘滿。
天南星(二兩炮) 半夏(二兩湯洗七次去滑) 枯白礬(一兩半) 滑石(二兩火 通赤) 鉛白霜(一分)上為細(xì)末。面糊和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粒。姜湯送下。食后臨臥服。
人參犀角散治時氣塞壅。咳嗽痰逆。喘滿驚悸。風(fēng)熱。
前胡(去蘆八錢) 桔梗(五錢) 人參(去蘆三錢) 甘草(三錢炙黃) 杏仁(浸去皮尖曬干為末五錢)上先將前四味為末。入杏仁末拌勻。粗羅篩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后。亦能調(diào)和五臟六腑。進(jìn)美乳食。又治一切風(fēng)熱。服尋常涼藥即瀉減食者。尤宜與服。
油滾丸治痰盛咳嗽。亦治乳嗽。
五靈脂(末一錢) 雷丸(末一錢) 巴豆(三十個去皮膜取霜)上為細(xì)末。滴水丸芥子大。每服三五丸。油滾井水送下。臨臥而服。
龍爪散治涎喘咳嗽。以豬蹄甲四十九個。洗凈控干。每個豬甲內(nèi)入半夏白礬末各一字。入一罐子內(nèi)封閉。不透煙火。 通赤放冷。為細(xì)末。入研細(xì)麝香一錢拌勻。每服半錢。糯米飲調(diào)下。空腹。
辰砂半夏丸治寒痰咳嗽。
栝蔞根(蜜炙) 天南星(湯洗) 半夏(湯洗七次) 干姜(炮各半兩)上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生姜湯下。不拘時候。
玉珠丸治諸涎嗽。半夏一兩。湯洗十次。硝石一分。為細(xì)末。滴水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百部丸治肺寒咳嗽微喘。
百部(焙干秤三分) 麻黃(去根節(jié)秤三分二味先為末)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炒更煮三五沸焙干研細(xì))上同勻細(xì)末。煉蜜和丸皂子大。溫水化下二三丸。日三服。錢乙加松子仁五個。糖和丸。含化大妙。
露蜂房丸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滿。嘔逆不食。
露蜂房(二錢炒) 蟬殼(去土二錢炒) 蛤蚧(一只重四錢酥涂炙干) 丁香 木香 人參(去蘆) 地黃 麻黃(去節(jié)根)馬兜鈴子 五倍子(去蟲各二錢) 五味子(去枝梗) 貝母(去心焙) 杏仁(童子小便浸二宿去皮尖炒)半夏曲(各二錢半) 款冬花(去枝梗半兩)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湯下。日三四服。食后。
緩息湯治風(fēng)傷肺氣虛喘。咳嗽上氣。
桑白皮(一兩半) 白茯苓(半兩) 白僵蠶(半兩去絲炒) 甘草(一分炙) 杏仁(半兩去皮尖研后入) 人參(去蘆一分) 桔梗(去蘆半兩) 白術(shù)(半兩) 陳皮(半兩去白)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杏仁二個。煎至六分。
去滓。時時溫服。
白術(shù)五味湯治氣逆上喘咳嗽。
白術(shù) 五味子(去枝梗炒) 人參(去蘆) 款冬花(去枝梗各半兩) 細(xì)辛(去土葉一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服。
桔梗湯治咳嗽痰壅。呀呷。咽膈不痢。
桔梗(去蘆半兩) 甘草(半兩炙) 紫蘇葉(半兩去土微炙) 石膏(半兩) 半夏(半兩湯泡七次)皂莢(一分燒灰存性)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無時。
澹竹瀝治咳嗽短氣。胸中吸吸。咯唾稠濃臭粘。以竹瀝一合服之。日三四次。
木香半夏丸治肺胃有寒咳嗽。
木香 半夏(湯泡七次焙干) 肉豆蔻(面裹煨各一兩) 藿香(去土) 丁香 白術(shù)(各半兩)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送下。不拘時候。
白蜆殼散治卒然暴嗽不止。以白蜆殼不拘多少。杵研極細(xì)。每服半錢。米飲調(diào)下。無時。
五靈脂丸治久嗽漸成羸弱。恐變疳癆。
五靈脂(去沙石半兩) 蟾頭(一枚酥炙黃) 蟬殼(去土半兩微炒) 款冬花(去枝梗半兩) 青黛(一分研) 雄黃(一分研水飛)上同研勻細(xì)。糯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食后。
人參半夏丸治痰飲咳嗽。
人參(去蘆) 半夏(湯泡七次) 白術(shù) 川姜(炮) 南星(微炒各半兩)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姜湯下。月內(nèi)百 兒丸針頭大。乳上吮服。不拘時候。
馬兜鈴?fù)柚畏污湛人詺獯4蟊悴焕?
馬兜鈴 紫蘇子(炒) 人參(去蘆各一兩) 木香 款冬花(去枝梗各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研后入一分)上前五味。先為末。入杏仁末拌勻研。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生姜湯下。不拘時候。
百合湯治肺經(jīng)風(fēng)寒。痰壅不利。
百合 紫菀(洗焙) 白術(shù) 人參(去蘆各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 青皮(去穣) 甘草 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淡竹葉三片。薄荷二葉。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爽神湯消寒痰。除肺壅。清神爽意。
白術(shù) 人參(去蘆) 白茯苓(各一兩) 桔梗(去蘆) 栝蔞 甘草(各半兩) 細(xì)辛(去苗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荊芥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蘇香湯治肺壅。消痰滯。
紫蘇葉(去土) 木香 人參(去蘆各半兩) 五味子(去枝梗) 甘草 陳皮(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生姜自然汁少許。荊芥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蟬殼湯治肺氣壅滯不利。
蟬殼(去土微炒) 人參(去蘆) 五味子(去枝梗各一兩) 陳皮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生姜湯下。無時。
神曲湯治痰涎壅滯。氣不和順。腹脅滿悶。
神曲(一兩微炒) 木香(一兩) 半夏(一兩用姜半斤同杵爛炒令黃姜是生姜也) 蕪荑(一兩) 青皮(去穣半兩炒) 甘草(半兩炙) 白茯苓(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鹽少許。沸湯調(diào)溫服。無時。
白金丹消肺壅痰實(shí)。治胸膈不利。
桑白皮(一兩銼) 前胡(去蘆一兩) 半夏(一兩湯泡七次) 白術(shù)(一兩) 人參(去蘆半兩) 陳皮(半兩) 甘遂(一分微炒)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溫水下五七丸。周 至一二歲兒三丸。以上者以意量加。不拘時候。
前胡半夏丸治風(fēng)熱痰實(shí)。肺氣壅滯。涎流口出。
前胡(去蘆一兩) 半夏(一兩湯泡七次焙干) 大黃(半兩炮) 麥門冬(去心半兩) 川樸硝(半兩)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不拘時候。
犀角丸治風(fēng)熱面赤。胃氣不和。大小便秘瀝。(瀝音澀)痰實(shí)涎盛。三焦壅滯及積熱蘊(yùn)毒。
生犀末(一分) 人參(去蘆半兩) 黃連(去須一兩) 枳實(shí)(去穣炒半兩) 檳榔(半兩) 大黃(二兩酒浸一宿切作片子以巴豆一百粒去殼皮貼大黃上紙裹定飯上蒸三次去巴豆切研炒焦)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加丸數(shù)。服此疏利極穩(wěn)之藥。
治小兒痰壅肚熱諸病 以雞子亂發(fā)熬良久。得汁與服之。良。
枳殼湯治痰實(shí)肚熱。心膈煩悶。氣不調(diào)順。不早治。恐生驚癇。
枳殼(一兩去穣麩炒)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 前胡(去蘆一兩) 木香(一兩)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三片。陳皮一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溫脾丸治脾胃宿冷。口角涎流。(若涎漬頤頷。口角生瘡。名曰滯頤。別立于后)丁香(一兩) 木香(一兩) 半夏(一兩用生姜六兩同杵爛炒令黃) 青皮(去穣半兩炒) 白術(shù)(半兩) 干姜(半兩微炒)上為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丁香湯治如前。
丁香(一兩) 白術(shù)(半兩) 肉豆蔻(麩裹煨半兩) 半夏(半兩白礬水浸一宿洗凈炒黃)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 人參(去蘆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小兒口中涎出 以白羊屎納口中。
麻黃湯治小兒風(fēng)中肺經(jīng)。喘急肩息。氣上不安。
麻黃(去根節(jié)二兩) 半夏 生姜(各二兩制曲) 甘草(一兩) 桂心(半兩)五味子(去枝梗半升)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無時。
馬通粟粒丸治小兒喘急肩息氣逆。脅下作痛。寒熱往來。不進(jìn)乳食。漸成羸瘦。
馬通中粟粒(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 紫菀(去蘆) 細(xì)辛(去苗各半兩) 石膏 秦艽(去蘆)半夏(湯泡七次) 茯苓(去皮) 五味子(去枝梗各一分)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生姜湯下。日三服。加至十二丸。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