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浮圖始西域教,予聞佛以濟人為德,則夫仗佛力而藉神庥,拔渡苦海,誕登彼岸,不特往來官商之志,當亦斯人大共之福也已。
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秋七月吉旦撰(碑內闕三字)。
澎湖自來無僧,今既建城隍廟,延僧住持;而西嶼塔院又不可以土民職掌,遂屬僧人分司其事。日用香燭之費,開列于左。
一、西嶼為澎湖要口,向無公館;坐汛者賃住民房,月出租錢一千文。今既建有公館,上憲寅僚可以為守風停足之所,而坐汛者即將此項租錢,按月交給常住。
一、塔廟住持,公館租錢一十二千文不敷所費;今就往來挽泊西嶼與進媽宮者,各行公議每船捐錢一百文,其杉板船只每船捐錢五十文,交給常住。
附捐資銜名
臺灣掛印都督府黃果捐番銀一百元。
臺灣督學兵備道張棟捐番銀五十元。
臺灣府知府蔣元樞捐番銀五百元。
臺灣海防分府鄔維肅代墊各船戶捐番銀五百四十元。
臺灣海防分府劉基捐番銀五十元。
臺灣理番分府史崧壽捐番銀五十元。
臺灣淡防分府成履泰捐番銀一百元。
泉州廈防分府張朝搢捐番銀一百元。
臺灣縣知縣郁正捐番銀一百元。
鳳山縣知縣李桐捐番銀一百元。
諸羅縣知縣李桐捐番銀一百元。
彰化縣知縣倪慶捐番銀一百元。
廈門囗囗行共捐番銀三百元。
廈門囗囗行共捐番銀二百元。
廈門囗囗行共捐番銀二十四元。
督視工程晉江監生楊慶余、右工蔣寶、梁長。
續修西嶼塔廟記澎湖廳蔣鏞(黃梅人)
西嶼塔燈始于乾隆四十三年,前郡伯蔣公元樞暨前廳謝維祺醵金建造,募僧住司燈火,為臺、廈商艘往來之標準,亦本地商漁船出入之瞻依;工程堅固,厥功甚巨,舊碑刻內已詳言之。嗣因屢遭風災,塔前廟宇傾圮,照管乏人,以致玻璃損壞,塔燈興廢不時,有名無實。道光三年春,鏞商請前升協鎮、現任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即就原基重修廟宇,中供天上圣母神位;募該地有家室妥實之人住持,復司燈火,每年照舊西嶼寄碇商船每船每次捐錢一百文、尖艚船每次捐錢五十文,以資住持供給。近來商船稀少,所有前議公館租錢十二千文及媽宮商船、漁船捐費俱無所出,不敷住持一歲之用,且每月塔燈需油數十觔,全年需油數百觔,亦無經費。各董事課館錦豐等設簿勸捐,眾心踴躍,先后共集番鏹四百四十元,交媽祖宮董事十家輪流生息,妥為經理;并于西嶼就近契買園地三處,付住持耕種收租,藉資補助。每歲買油存貯,按月給住持領用;如有盈余,積為將來修理塔廟及補購玻璃之用,以圖久遠。從此慧燈常明,安瀾穩渡,亦好善者之所樂為也。
茲將樂輸姓名備泐諸石,以志不朽。所有每年出入數項,另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董事輪管備查。
附捐資銀數及園地畝
一、臺郡各郊行共捐番銀二百元(姓名俱勒石)。
一、澎湖鋪戶、商船、尖艚、漁船共捐番銀二百四十元(姓名俱勒石)。
一、典買許侯來園契二紙價番銀三十六元。
一、典買許宗來園契一紙價番銀七元。
一、典買李選來園契一紙價番銀五元。
一、典買媽宮街店屋契一紙價錢二百六十千文。
以上契據,俱交董事輪年收管。
建修龍神祠記澎湖廳蔣鏞(黃梅人)
澎地僻處汪洋,宦途客艘及本地士農工賈往來海上,穩渡安瀾,悉賴龍神默佑。且此地風多雨少,尤藉神佑,常沛甘霖,用占豐稔。自應立祠妥侑,以迓休和。乃澎地向未設立專祠,惟神像先后寄奉水仙、天后二宮,亦無專祭。原以轄隸臺邑,郡城祀典修明,此地可無專設。第思官民居斯土者,滄海遙隔,春秋之祭缺如,祈禱亦無定所,于勤民而后致力于神之義猶有歉焉。顧建祠必須地靈,方足以妥神明而邀嘉貺。查觀音亭向來禱雨輒應,地甚靈爽,東邊舊有廂屋四囗〈木間〉,近就傾圮,各董事林超等禱卜建修。惟重新拆造需費不貲,爰會同協鎮孫得發、署左右營游府黃步青、林廷福倡捐,合轄士耆商庶隨緣樂輸,共襄斯舉。用選董事林超等于道光丙戌年夏季興工,越四月而告成。從此廟貌維新,神居永奠。并詳請與風神廟春秋二仲各興祀典,以答鴻庥;庶幾安恬普濟,優渥頻施。人和而神降之福,其肇于斯乎?
用將題捐暨董事備書于匾,以志不朽。所有每歲收支各數,與神廟共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備查。
續修文石書院記澎湖廳蔣鏞
澎湖文石書院,自乾隆三十一年前廳胡勉亭創建,規模大備,嘉惠士林;至今敬業樂群者,咸思念之。五十五年夏風災,椽瓦損壞,前廳王慶奎捐資補葺。嘉慶己未,前廳韓蜚聲捐貲重修;改建魁星樓于后,以后堂作講堂。乙亥,前廳彭謙就院后再建一進五間,專祀文昌帝君。每歲春秋二丁,廳官率士子用少牢之饗,致祭五賢夫子、文昌帝君、魁星神君;士子亦各分祭胡、韓二公及前廳有公德于澎者。惟文昌帝君祀典應用太牢,向無動項開銷,不足以昭誠敬。歲丙戌,余詳請以小案山新升額外餉銀四兩七錢六分四厘,又籌撥番銀一百一十元,每年生息銀一十六元五角,為春秋二祭太牢之需;不足之數,由官捐辦。每年出入用數,列入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以備稽考。祭日,會同武營暨士子虔誠行禮;二丁日仍舊,同士子致祭焉。
丁亥秋祭時,余與各士子巡閱院宇,椽瓦榱桷多損壞,魁星樓剝蝕更甚,幾就摧折。商諸協鎮孫得發、右營游戎兼署左營游戎江鶴,各捐廉倡修;合澎士庶,欣然樂助。是歲季冬,鳩工先修五賢祠及左右翼室。己丑春,改建魁星樓巽方,取文明之象。文昌祠墻垣就圮,亦經拆造,添蓋拜亭,以昭宏敞、壯觀瞻。是歲夏,余奉委署臺防卸事,接任者為丁霽亭司馬,勸修益力,均次第修理。督工者生員呂作屏、勸捐者生員王云鵬等。經始于丁亥季冬,落成于庚寅仲冬。前后體制,煥焉一新,且工程亦甚完固。五賢祠兩旁排設考場棹凳,為每年歲、科兩試及每月課期之用。從此勤修肄業者,月有課、季有考,良師益友砥礪磨礱,所謂「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必深有私淑夫紫陽夫子之教,而無負胡公勉亭建立書院興賢育才之遺意者。至于文光燦爛、奎璧輝煌,諸生學力行成,科第蔚起,揚休和而資拜獻,又不僅一時盛事也!
所有捐資出力者,備書于石,以志不忘。是為記。
文石書院碑記
澎之形勝仍舊而氣象聿新者,蓋自胡公設立書院始。公諱建偉,號勉亭,粵東三水縣人。戊午己未聯捷進士,出宰直隸無極縣,紀大功二次,轉福寧、福鼎縣。壬午科入閩闈,薦拔十郡名宿。繼宰閩縣,造就多英才,洵文學之權衡也。乾隆三十一年,授臺澎分府。甫下車,即留心作人,觀風設教。諭諸紳云:人藉地靈,地因人重。澎湖島連三十六,繡相錯也;石蘊五采文,奇攸鍾也。則是巨浸中之砥柱,為全閩之樞紐,將來其圣天子文教之名區乎!遂陳請列憲,就地考校,錄取送院,免諸童府、縣試兩番渡海之難。列憲嘉其雅意,如請。公遂捐俸以倡,卜筑于廳治右畔百武之近地。其地環山帶水,文峰錯落可觀。是歲九月經始,明年二月告成。匾其額曰「文石書院」。崇祀五夫子,春秋二祭;延名宿掌教,月給膏火。公余之暇,時詣院與諸生童講學論文。季考月課,循循善誘。終如其初;經公指授者,頓開茅塞,果慶連茹。丙戌、丁亥科、歲兩試,入泮者六、備卷者四。從此而掇巍科、登顯仕,人文鵲起、甲第蟬聯,皆我公樂育之功也。今者榮擢屆期,澎人士能忍默然?爰敬陳始末,而壽諸貞珉,以志不朽云。
乾隆三十四年(歲次己丑)仲秋吉旦,闔澎紳士同勒石。
序
普濟堂序澎湖廳蔣鏞
周禮: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慈幼、養老、安富而外,有曰振窮、恤貧、寬疾。遺人掌鄉里之委積,以恤民之囗〈難,喜代隹〉;厄門關之委積,以養老孤。此發政施仁必先四者之遺意。后世普濟堂之設所由昉也。我朝懷保惠鮮,各省州縣皆設額內、額外孤貧口糧,每于丁耗內動銷。澎地籍隸臺邑,距縣治遠隔汪洋,廳治田賦無多,向無此項經費。凡閭閻孤貧、廢疾無依者,徒抱向隅而已。余蒞任數載,念之每切惻然。
道光六年,先籌捐番銀四百元,擬建普濟堂一所,為收養之地。嗣因工程浩大,且各孤貧等尚有住址可棲,一旦遷居住處,誠恐督理不得其人,反滋流弊。爰將前項四百元,先交媽祖宮董事輪年生息。又闔澎衿庶共捐番銀二百一十元,于道光九年正月交課館連金源生息。又續捐收銀折錢二十二千文,又期票錢二十五千五百文,俟繳齊后,一并出借生息。又詳請以查出小囗〈舟古〉船三百六十五只,每只年納餉錢一百二十文,內以二百號撥充風、龍神廟春秋祭費,以一百六十五號每年征錢一十九千八百文撥充孤貧口糧,同所存息銀通算,可以收養孤貧三十名;每名每月大建給錢三百文、小建給錢二百九十文。此外有續報者,列為額外孤貧注冊;俟額內缺出,挨次頂補。似此酌予收養,雖于普濟堂之名百不逮一,然事在謀始,將來官斯土者,遇有豐稔之年,與合澎人士擴而充之,于振窮、恤貧之義,未必無裨云。
所有捐資姓名及每年用存數目,俱打印簿二本,一存署、一發房,以備稽考。
勸捐義倉序澎湖廳蔣鏞
自古有治法必有治人;義倉之設,尤須得人理之。斯良法美意,不致日久弊生。前奉督憲趙檄飭各屬舉行義倉,業經邀請各衿耆殷戶勸捐未果。道光七年,早收歉薄,續行勸捐,亦未就緒。只緣澎地殷戶無多,又乏建倉之處;且購運米谷薯絲,地氣潮濕,不能久貯。倉正、倉副,恐滋后累,仍多觀望不前。本年上季歉收,尚望下季豐稔,殊料七、八月間雨澤愆期,九月間復遭大風、咸雨,花生、地瓜失收。民間苦無蓋藏,又無銀錢積蓄。現雖詳報請賑,隔海風囗〈日凡〉不常,難以應急。爰是商同本營吳協戎暨左右府廳倡捐,勸同媽宮街行店量力輸助,并遴舉生員呂作屏、陳大業等分赴各鄉諄勸各殷戶題捐,以圖久遠。幸皆踴躍樂輸,共計捐錢三千五百余緡。若由臺購運薯絲來澎接濟,尚恐緩不濟急;即以此項發給各鄉殷實老成之人,作為總理;督同鄉甲具領,分借貧民,暫救燃眉,以待拯濟。俟來歲秋成后,鳩還義倉項下。如有延欠,稟官飭追。其錢仍歸總理之人經手營放,年底連息結數報官立案,不經官吏之手。每年息錢,準以一分歸義倉項下公存;再有余息,即歸總理之人開銷辛金用費。倘有侵虧短少,惟總理之人賠補。如值荒年再借,必須通澎合議,計各鄉歉收之輕重,定借錢丁口之多寡,造冊報官,方準借貸。似此,既免修倉需費之繁,又免貯谷霉變之慮。將來遇有豐年,必須再加拓充;設遇饑饉之歲,藉以有備無患。若得屢獲豐稔,積有盈余,相地購料建倉,早購雜糧以備不虞,每年出陳易新,添舉副手協理,亦聽其便。果能實心奉公,五年屆滿,由官詳報憲獎;仍憑鄉眾衿耆公選妥人接替,以均勞逸,而杜私弊,并垂永久。商之闔澎衿耆,均皆稱善,不致紛歧。除將題捐姓名造冊詳請分別獎敘外,惟冀總理之人秉公經理,任勞任怨,全始全終,嘉惠梓桑,永垂奕囗〈示冀〉,共享升平之福。斯治人治法,胥于是乎在此。蓋仿義倉之意,不必泥義倉之跡;因地制宜,惟期便民而己。后之蒞茲土者,變通鼓舞,當更有善于此者。
道光辛卯年孟冬月序。
引
修義冢勸捐小引劉伯琛(皖桐人)
昔周西伯掩胔路曲,后世稱仁;漢曹褒埋骼山阿,于今頌德。澎湖海涯斥鹵,土薄沙浮。凡客歿此邦、旅櫬未能歸垤者及澎人貧而絕嗣、難營窀穸者,多草草淺殯于大海之濱;岡阜既屬平衍,潮汐又復沖齒。荒原日落,眠冢上之狐貍;古岸風凄,聚墦間之蠅蚋。觸境興念,極目傷懷。琛等從善有心,赴義無力。詠陸士衡哀亡之賦,徒教淚灑平蕪;讀庾蘭成感逝之文,不覺情深宿草。知眾擎之易舉,爰撰詞以勸捐。腋集裘成,土移邱積。所冀宰官善士,慨然解囊;每當佳節良辰,埋殖筑冢。從此荔衣蘿帶,游魂皆匿影銷聲;依然麥飯棠梨,靈魄定銜環結草。非同托缽,勿吝傾筐。條議章程,悉具于左。是為引。
跋
嘉蔭亭跋澎湖廳胡格(江夏人)
太傅題詩之路,柳暗花明;右軍高會之亭,茂林修竹。凡茲喬柯飛棟,敢求海島殊方。第由文澳以達媽宮,每多躑躅;沖寒風而冒烈日,未免趑趄。雖蔭樾之樹難栽,而堅致之亭易設。爰捐清俸,不日落成。庶幾扶杖婆娑,聊舒倦足;擔簦來往,藉息勞肩。坐看碧水淪漪,潮無聲而不怒;遙望遠山蒼翠,夕有照以皆紅。后之同心,孝為留意。
賦
九柯十匠,貫鑒虛心;兩劍雙珠,風流擱筆。詩才罕覯,賦手尤難。矧茲孤島荒墟,敢問六朝騷雅?向來勉亭所輯,只有周仙觀海、文石二賦,已登舊志。賦海既乏元虛,登山亦少康樂;其它騷壇吟社,非無摘艷流香之句;而冰花雪蕊既于風土無關,水佩風裳復非霜毫能罄。姑從割愛,豈憚摭聞!(生員蔡廷蘭)
詩
登太武山高會四川藩司(號發吾)蔡守愚(同安人)
縹緲奇峰亦壯哉!登臨況復有群才?十年馳騁余雙眼,萬事浮沉共一杯。日照山嵐呈錦繡,云收海氣起樓臺。與君同約知何日,為報暮鐘且莫催(澎人多以此詩為勉亭胡別駕作。近閱「百一齊詩集」,乃前明方伯蔡發吾舊句。所稱太武,系浯嶼鎮山,其上有十八奇諸勝。澎湖亦有此山,故傳聞之誤耳。明鼎革后,侍御盧若騰流寓來澎,隱此山下,舊有「太武游仙詩集」,今亡)。
觀海諸羅令周鍾瑄(貴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