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人物(上)(2)

  • 澎湖廳志
  • 林豪
  • 2800字
  • 2015-12-27 01:15:14

洪廷貴,烏嵌人;少年有膽力。在臺灣中路貿易,與內山村氓相習。咸豐三年臺屬林供之亂,廷貴在事有功,兵備道裕鐸獎給九品頂戴。同治元年春,彰化戴萬生、林戇晟作亂;是冬水師提督吳鴻源渡海剿賊,兵備道洪毓琛遣廷貴軍前效力,作為引導。廷貴自備資斧,隨軍進剿,屢獲要犯,賞五品功牌。二年冬十月,陸路提督林文察發功牌十八道,檄廷貴赴嘉、彰二屬聯莊;即備資募勇五十名趨辦,聯絡二百四十一莊取結存案,賞四品銜盡先把總。委帶先鋒隊攻破侖仔頂賊莊、克斗六土城及林戇晟賊巢,均在事出力。時逆黨陳弄等負隅未下;三年春,署水師提督曾元福命深入賊莊,招其黨羽,以身為質。出入賊中者數,因得縱觀夷險,深知虛實;以地形縷陳大帥,擁水環浸賊寨,克之,逆弄就擒。四月,署臺澎總兵曾玉明飭赴二林、王宮、番控等莊扎營,鼓舞紳董夾攻垓坮、大突、八房各逆莊。五月,命添募壯勇前敵進戰,焚毀數十莊,擒斬逆黨陳老林等。事平,曾鎮札準預保都司,面許奏補實缺,先委署大甲守備;而左右婪索,貧無以應,卒為他人所得。四、五年間,大憲舉辦善后事宜,廷貴歷陳皆寢不錄。時嘉義布袋嘴海口蔡沙以捕魚為名,率竹筏小船在港截劫,接濟洋盜,藏匿逆黨。廷貴以為欲清洋面,當絕盜源,請賜貴一軍,愿剿捕群丑,毀其窟穴;曾鎮不許。六年正月,廷貴自訟戰功,乞當道省錄。其略曰:『戴逆擾亂以來,廷貴奉檄備資引導大軍,聯莊拒賊,訂期夾攻,出萬死一生之中,深入賊巢,獲犯出力,有行營中軍城守營參將林某可證。數年間借墊勇費盈千,勇丁傷斃多名,給醫藥、恤眷屬,家貲告罄。乃前鎮憲并無計功獎勵,有錢者保之、無錢者掩之,欺罔誤國,使貴舉家飄泊郡城,艱辛萬狀;灰壯士敵愾之心,失草莽效忠之望,非淺渺也。敢冒死哀乞據情核辦,無任貴賠累含冤,則德同再造矣』。不報。廷貴遂失意落拓,悒悒以終。聞者惜之(「誦清堂文集」)。

鄉行

薛應瑞,內垵社人。好善樂施,嘗筑東衛、西嶼義塚。又自北山至中墩、自中墩至潭邊,海港阻隔,厲涉維艱;因獨力修造兩石堤,費白金數百兩,俗名蟳廣汐,迄今遂為通津。時通判王欐、協鎮葉相德,各錫匾褒之。

張希文,赤嵌澳人。性剛正,好行善事,周貧恤困,澳之人猶津津樂道也。康熙六十年平臺有功,乃受職而不受官;上憲嘉之,給功加扎付以榮其身。其恬退又如此。

顏起浩,小池角人;我揚之兄也。鄉黨稱其正直無私。解紛息訟,有王彥方之風。兄弟友愛,至老怡怡。康熙四十九年,臺灣令張宏舉鄉飲賓,稱為齒德兼優云。

許福基,瓦硐澳人。性長厚,口不言人是非;每教人為好人、存好心、行好事。有爭競者,必力為解勸,不使赴控公庭,澳內化之。康熙五十三年,臺防廳攝臺灣縣事洪一棟嘉其行誼,舉充鄉飲賓,予「頌德可風」匾額。

呂良棟,瓦硐澳人。質直好義,澳內事無大小,恒以身任;又能緩急相濟。古稱任恤,此其選歟!乾隆七年,臺灣知縣楊允璽〔舉〕充鄉飲賓,匾曰「望重鄉評」(以上節胡氏「紀略」)。

陳傅生,岐頭社人。性純厚,事母順。與弟大業共敦義讓,衣服飲食必讓美于弟。每遠賈歸,輒市異書滿架,欲令周知古今事。嘗囑曰:『吾家門賴汝振書香。汝兄慣習風波,耐勞苦,無勞遠念。汝讀書人,宜善自愛』!歸聚一室,則歡談竟日,不忍離。視侄如子,一粒一縷不自私。大業亦奉事維謹,事必請而后行。遇地方善舉,每善體兄志,竭力襄成;人尤韙之。大業見文學傳。

陳崑山,沙港人。內行敦篤,言訥訥如不出口。家不甚饒,而慷慨好施。嘉慶二十一年,歲饑,傾囊散賑。嘗捐建萬善祠、助修蟳廣汐石堤,廣印「感應篇」、「敬信錄」、作「戒溺女文」以勸世。聞有女將溺,亟謂其家厚給之,令哺活。一日見里人盜其瓜,疾引身避之;后其人知而愧悔。里黨以此重之。惜年僅四十一而歿,聞者皆為太息。

陳文獻,字如瑞,沙港人。三歲失怙,母邱氏撫之成立。性質直好義,為人解爭釋訟。鄉鄰有急,輒量力賑貸,不責償。訓子孫有法,一家合食數十人,和睦無間。嘉慶九年,臺灣令薛志亮舉鄉飲賓。壽七十二,子孫皆諸生。

郭克齊,字遜可,通梁人。素行友恭,待人寬厚,治家嚴肅。好勸人讀書,家中男婦皆知敬惜字紙。為子擇師,尊禮備至;修金不給,輒質衣物以奉。后移家臺灣,澎人到臺者多受其惠。嘉慶丁卯年,孫開榮游泮。回籍,倡同人鳩貲拾字紙,又印施「敬惜字紙文」勸世。壽至古希,恭遇覃恩,賜八品頂戴。孫開榮亦舉彰化學。

張世光,瓦硐澳人。性剛直,好利物濟人。遇不平事,必力為勸解;以故鄉無事爭訟者數十年。嘉慶十八年,鳳山學訓導揀選知縣黃人龍舉鄉飲賓,匾曰「善行可風」。

陳龍慶,西嶼小池角人。好為人排難解紛,鄉中事無大小,皆就決于龍慶。康熙五十年,臺灣知縣俞舉充為鄉飲賓,匾曰「雍睦可風」。壽八十四。

陳登科,字爾耀,通梁人;業儒。生平多善,尤篤內行。鄰有子忤其親,苦勸不從,乃自伏母膝呼天;雷急震,不孝子且作栗懼狀。如是數次,鄰子化之。訓幼弟循循不怠,論文獲新義,必詳語之。和以處眾,不干訟事、不報無道,為士人矜式。

歐陽挺,土地公前社人。五世同堂,男孫三十三人、女孫十四人,合家五十余口,和睦無間。挺性寬厚,家道清肅。課兒孫以禮讓,處鄉里無纖芥嫌,終其身未嘗一涉訟庭。耄年猶健,舉家熙熙為樂。皤發子婦孝養無虧,班衣娛老。壽九十二。長子庶奇、次慶時,年俱至八十余。道光元年覃恩,賜八品頂戴(「續編」)。

李洊科,小池角人,原籍同安縣浯嶼;以醫術游澎,因家焉。好為人解忿息爭,舍藥施茶,利人方便。事繼母極順。道光元年,由臺灣府學舉充鄉飲賓,澎湖廳丁嘉植匾曰「鄉間表式」。子安邦,列郡庠。

陳改淑,字以文,通梁社人。溫良和粹,口必擇言,目不窺色。因名場落拓,退而訓蒙自給,屏除俗務。晚年喜種菊,善琵琶。嘗客游蘇、杭,遍歷名勝,以圍棋高手著名。所著有「楂客紀游」詩集,散佚不存(以上節「續編」)。

林享,網垵人。性敦厚,寡言笑。事祖母甚謹,教子弟循循有法。同居五十余人,飲食皆相推讓,無私積者。享死后,子孫猶敦義讓不衰,澳人述為美談(以上本「續編」)。

林孝,西嶼人。住媽宮澳之觀音亭,長齋奉佛。為人傭工及所得香火微資,盡出以修除道路,收枯骸、掩廢墳,有余以施諸貧者。又嘗攜篋,遍拾字紙。晚年往普陀山禮佛,歸仍居觀音亭誦佛號不輟,但未下發耳。一日,促其侄遠歸,甫登岸,即有商船遭風壞于外塹港內,得隨眾撈舍有所獲。以是顓愚艷說孝能前知矣。后復往普陀,怛化于善化寺,壽七十余歲(參「續編」)。

紀春雨,雙頭跨社人。家饒于資;而天性謹愿,順事九十歲繼母。兄弟年皆六十余,猶合食。一家男女數十人,耕讀各守分,雍睦無間。遇里中義事,隨分襄成。道光辛卯年,澎地大饑,以蔣通守勸諭,出白金三百元助建義倉。事聞,議敘八品頂戴。子孫皆諸生(洪捷元采)。

許媽,字源裕,湖東人。道光庚戌年卒。壽九十六(洪純仁采)。

蔡光任,字仲鄉,雙頭跨社人也。素習儒,兼學醫術,尤善痘科。人招之即應,不索謝;遇孤苦,或助藥資。時以好行方便稱之。享壽八十。孫榮賢,能世其業(陳雁標、洪純仁同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江县| 平安县| 乌兰察布市| 青浦区| 句容市| 故城县| 平凉市| 乐都县| 高唐县| 鄂托克旗| 唐海县| 错那县| 桂林市| 鹤岗市| 韶关市| 靖宇县| 二连浩特市| 惠水县| 邵武市| 廊坊市| 麻阳| 孟津县| 宁强县| 嵊泗县| 宁陵县| 县级市| 策勒县| 泽州县| 尚志市| 莱芜市| 合川市| 郧西县| 诸暨市| 阜宁县| 扬州市| 津市市| 丰顺县| 赤壁市| 浦江县| 徐水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