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8章

  • 傷寒門
  • (清)陳夢雷
  • 4952字
  • 2015-12-27 00:59:34

浴腸湯 【《千金方》,下同】 治陽厥發狂將成疸。

大黃四兩,濕紙裹煨大青甘草炙,各一兩梔子二兩

右水五升,煎去二升,內(石卜)硝五合,熬去一升,分四服,量虛實與之。

五勝散治四時傷寒冒風,身熱頭疼昏倦,寒痰咳嗽及中滿,傷寒三日以前服,無不效。

甘草石膏白朮五味各一兩干姜炮,三分

右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二盞,入生姜二片,棗子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中滿以鹽煎,傷風頭痛加荊芥煎,不計時候服。

咳逆方治傷寒咳逆噎食,尋常亦可服。

丁香柿蒂各一錢甘草良姜各半錢

右為末,用熱湯猛點,乘熱一服效。

青膏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

當歸芎藭蜀椒白芷吳茱萸附子烏頭甘草各三兩

右八味(口父)咀,以醇苦酒漬之再宿,以豬脂四斤煎,令藥色黃,絞去滓,以溫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傷寒一日,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

黃膏治傷寒赤色,頭痛項強,賊風走風。

巴豆五十枚大黃附子細辛干姜蜀椒桂心各半兩

右七味(口父)咀,以醇苦酒漬一宿,以臘月豬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傷寒赤色發熱,酒服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數百過,兼治賊風絕良。風走肌膚游風所在,摩之神效。

白膏治傷寒頭痛,向火摩身體,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摩身當千過,藥力乃行。并治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治之。先以鹽湯洗瘡,以布拭之,傅膏。癰腫,火炙摩千過,日再,自消。

天雄烏頭莽草羊(艸蹢)(艸躅)各三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作東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大,取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灶上炊以葦薪令釋,內所漬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復上,如是十二過,令土盡遍,藥成去滓。傷寒咽喉痛,含如棗核一枚,日三。摩時令勿近目。

度瘴發汗青散治傷寒赤色,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體疼。

桔梗細辛吳茱萸防風白朮各一兩川烏頭干姜蜀椒桂心各一兩六銖麻黃二兩半

右十味,治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頭疼發熱,此為內實,當服快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頭重者,可以二大豆許內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時行病。

崔文行解散治時氣不和,傷寒發熱者。

桔梗細辛各四兩白朮八兩烏頭一斤

右四味,治下篩。若中傷寒服錢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覺,復小增之,以知為度。若時氣不和,旦服錢五匕,辟惡氣。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治傷寒赤色惡寒。

附子白朮各一兩六銖防風細辛各一兩十八銖桔梗烏頭各三兩十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以溫酒服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頃不汗出者,進溫粥一杯以發之,溫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離,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溫粉粉之。微者不須粉。不得汗者,當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當服神丹丸。

青散治春傷寒,頭痛發熱。

麻黃五兩苦參厚樸石膏各二十銖大黃細辛各二兩烏頭五枚

右七味,治下篩。覺傷寒頭痛發熱,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熟訖去滓,盡服,覆取汗。汗出多,溫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有大黃故也。

詔書發汗自薇散治傷寒三日不解者。

白薇十二銖杏仁貝母各十八銖麻黃一兩八銖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臥,汗出即愈。

華佗赤散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后中風寒,經氣腹大。

丹砂十一銖雄黃二十四銖蜀椒蜀漆干姜細辛黃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各一十八銖吳茱萸三十銖麻黃代赭各二兩半

右十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姜、桂、丹砂、雄黃不熬,余皆熬之。

赤散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

干姜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桔梗吳茱萸各一兩附子二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水解散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

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

右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強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錄》黃連、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皰瘡疼痛,及解肌出汗。

六物解肌湯治傷寒發熱,身體疼痛。

葛根四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麻黃牡蠣生姜各二兩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錄驗》無生姜甘草。

解肌湯治傷寒溫病。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芩芍藥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快豉丸下之。《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

解肌升麻湯治時氣三四日不解。

升麻芍藥石膏麻黃甘草各一兩杏仁三十枚貝齒貝齒:原作「具齒」,據《千金》卷九改。三枚,一作貝母十八銖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溫覆發汗便愈。

葛根龍膽湯治傷寒三四日不差,身體煩毒而熱。

葛根八兩龍膽大青各半兩升麻石膏萎蕤各一兩甘草桂心芍藥黃芩麻黃生姜各三兩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內余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梔子仁黃連黃蘗大黃各半兩豉一升蔥白七莖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內后蔥白、豉煮得三升,頓服一升,日三服。湯訖溫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復取汗。不得汗者,復服重發。此藥無忌,特宜老小,神良。

七物黃連湯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

黃連茯苓黃芩各十八銖甘草一兩六銖芍藥葛根各一兩小麥三合

右各(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安乃臥。藥主毒氣,服湯之后,胸中熱及咽喉痛皆差。其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人。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一升,稍稍服。

三匕湯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脅痛,四肢逆,干嘔,水漿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日數十行。

茯苓如雞子大黃芩人參各三兩芒硝干地黃各一升大黃麻黃寒水石各半斤(艸舌)蔞根四兩

右九味搗篩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絞去滓服之,日三。溫覆,汗出即愈。病劇與六七匕。

五香麻黃湯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劇者偏著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

麝香半兩熏陸香雞舌香各一兩沉香青木香麻黃獨活防風秦艽葳蕤甘草各三兩白薇枳實各二兩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又方治傷寒三日外,與前藥不瘥,脈勢仍數者,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

石膏八兩桂枝黃芩甘草各二兩升麻葛根生姜各三兩芍藥六兩梔子二七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兩服訖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進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加麻黃二兩,足水二升,再依方服。

雪煎治傷寒。

大黃一斤十二兩,金色者杏仁三斗四升麻黃十斤

右三味(口父)咀,以雪水五斛三斗,漬麻黃于東向灶釜中三宿,內大黃攪令調,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復內釜中,搗杏仁內汁中復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攪令調得二斗四升,藥成可丸,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復服一丸。密盛藥,勿令泄氣。

神丹丸治傷寒赤濇,惡寒發熱體疼者。

人參茯苓半夏各五兩朱砂一兩附子烏頭各四兩

右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湯下,日三。須臾進熱粥二升許,重復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前法。若得汗足,應解而不解者,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熱者令飲水,寒者溫飲解之。治瘧先發服二丸。《要略》用細辛,不用人參,別有射罔棗大一枚名赤圓,主寒氣厥逆。

麥奴丸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飲水,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溫,以杖發其口開,灌藥咽中,藥得下則愈。麥奴圓一曰黑奴丸,二曰冰解丸。

麻黃二兩麥奴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塵黃芩大黃芒硝各一兩

右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圓破漬置水中,當藥消盡服之。病者渴欲飲水,極意不問升數,欲止復強飲,能多飲為善。不欲飲水,當強飲之。服藥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藥,日移五尺許不汗,復服如前法。不過再三服佳。小麥黑葧名麥奴。

水導散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

甘遂十兩白芷二兩大黃四兩厚樸八兩枳實五枚芒硝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樸、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兩寸芒硝二合

右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

大柴胡葳蕤知母湯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干屎,讝語。

柴胡半斤葳蕤知母大黃甘草各二兩人參黃芩芍藥各三兩生姜切五兩半夏半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即下為效。《集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又方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

柴胡梔子仁芍藥知母各四兩黃芩大青杏仁去皮尖,各三兩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快豉丸消傷寒留飲,宿食不消。

豆豉一升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杏仁六十枚芒硝甘遂各三兩

右九味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四物甘草湯[四物甘草湯:據《千金》卷九發汗吐下后作「麻黃杏人石膏甘草湯」。]治傷寒發汗出而喘,無大熱。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石膏半斤杏仁五十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令減二升,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大青湯治傷寒熱病十日已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后諸熱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皆治之。

大青四兩甘草阿膠各二兩豆豉一升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內阿膠令烊,頓服一升,日三服。欲盡復作,常使有余。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

苦參湯治熱病五六日已上。

苦參三兩黃芩二兩生地黃八兩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一升,日再。

凝雪湯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

芫花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即除,當溫暖四肢護厥逆也。

(艸舌)蔞湯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但胸中煩干嘔。

(艸舌)蔞黃芩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柴胡半斤生姜四兩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

生蘆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只,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隨便飲。不瘥,重作取瘥。

又方治傷寒后嘔噦。

通草三兩生蘆根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隨便稍飲。不瘥更作,取瘥止。隨便飲。不瘥,重作取瘥。

又方治傷寒后虛羸少氣嘔吐。

石膏麥門冬半夏各一升竹葉一把人參一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米熟湯成,飲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姜五兩。

豬膽湯治傷寒五六日斑出。

豬膽苦酒各三合雞子一枚

右三味合煎三沸,強者盡服之。羸者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

鼻衄方治傷寒鼻衄,肺間有余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

牡蠣二兩半石膏一兩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勞便鼻衄者。

咽痛方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

生烏扇一斤,切豬脂一斤

右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大,薄綿裹之,內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芍藥羚羊角各三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生蘆根切,一升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煎方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

石膏半升蜜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內蜜復煎,取如餳,含如棗核。盡復合之,大良。

又方治傷寒熱病后,口干喜唾咽痛。

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

右二味和搗,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

又方治傷寒后下利膿血。

阿膠一兩黃蘗二兩黃連四兩梔子十四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甲乙方》無黃蘗,有黃芩。

又方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上匿下蟲)蟲在下部。

麝香礬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黃各等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梅河口市| 南木林县| 盐源县| 河南省| 亚东县| 广宗县| 中方县| 砚山县| 搜索| 安丘市| 曲阳县| 乌鲁木齐县| 定安县| 蓬莱市| 岳阳市| 凤冈县| 万源市| 金秀| 屏东市| 中西区| 张掖市| 遵义市| 遂川县| 司法| 绵竹市| 望江县| 耿马| 江陵县| 定日县| 亚东县| 万安县| 九龙坡区| 仁怀市| 温泉县| 赣州市| 阿图什市| 当阳市| 宕昌县| 临高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