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大陷胸湯
大黃去皮,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兩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胷丸
大黃半斤葶藶熬杏仁去皮熬芒硝各半升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nèi)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洗,半升(艸舌)蔞實大者,一個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艸舌)蔞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桃核承氣湯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大黃四兩桂枝去皮芒硝甘草炙,各二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抵當湯
水蛭熬蝱蟲熬去翅足,各三十個大黃酒浸,三兩桃仁去皮尖,二十個
右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當丸
蝱蟲二十五個桃仁去皮尖水蛭各二十個大黃三兩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瓜蒂散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一分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
于梔子豉湯方內(nèi),加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
于梔子豉湯方內(nèi),加生姜五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梔子厚樸湯
梔子十四枚,擘厚樸姜炙,四兩枳實炒,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干姜湯
梔子十四枚,擘干姜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炙,三枚梔子擘,十四枚豉一升,綿裹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梔子蘗皮湯
梔子擘,十五個甘草炙,一兩黃蘗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
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黃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生姜瀉心湯
生姜切,四兩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三兩半夏半升,洗干姜黃連各一兩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黃芩干姜各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湯
黃芩三兩甘草炙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于黃芩湯方內(nèi),加半夏半升,生姜一兩半。余依黃芩湯服法。
黃連湯
黃連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阿膠三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蘗秦皮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升麥門冬去心,一升人參三兩甘草炙,二兩半夏洗粳米各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
于白虎湯內(nèi),加人參。余依白虎湯方法。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甘草炙,二兩干姜一兩半人參一兩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加人參湯
于四逆湯內(nèi),加人參一兩。余依四逆湯方法。
通脈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蔥味辛以通陽氣。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芍藥之酸,通寒利氣,腹中痛為氣不通也。嘔者,加生姜二兩。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咽中如結(jié),加桔梗則能散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經(jīng)曰:脈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脈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可服之。
四逆加豬膽汁湯
于四逆湯方內(nèi),加入豬膽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白通湯
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蔥白四莖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蔥白四莖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附子湯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四兩茯苓芍藥各三兩人參二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炙,各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干姜附子湯
干姜一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真武湯
茯苓芍藥生姜切,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氣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芍藥之酸泄氣,干姜之辛散寒。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姜散氣。《千金》曰:嘔家多服生姜,此為嘔家圣藥。
理中湯
人參甘草炙白朮干姜各三兩
右四味,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脾虛腎氣動者,臍上筑動?!秲?nèi)經(jīng)》曰:甘者令人中滿。朮甘壅補,桂泄奔豚,是相易也。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兩。嘔家不喜甘,故去朮;嘔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下多者用朮以去濕,悸者加茯苓以導氣。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津液不足則渴,朮甘以緩之。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里虛則痛,加人參以補之。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腹?jié)M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胃虛則氣壅腹?jié)M,甘令人中滿,故去朮也。附子之辛,以補陽散壅。
理中丸
即理中湯方。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九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甘草干姜湯
甘草炙,四兩干姜炮,二兩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干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蜀椒去子并汗,各四兩細辛附子炮桂枝人參黃蘗各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圓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圓,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圓。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吳茱萸湯
吳茱萸洗,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切,六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當歸四逆湯
當歸桂枝芍藥各三兩細辛甘草炙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個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于當歸四逆湯方內(nèi)加吳茱萸二升生姜切,半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碎禹余糧碎,各一斤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甘草炙,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姜切五兩代赭石一兩半夏洗半升人參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樸去皮炙生姜切,各半斤半夏洗,半升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甘草湯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豬膚湯
豬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苦酒湯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右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镮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服之。
半夏散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已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與之。
半夏湯
即前半夏散方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與之。
燒裩散
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襠燒灰。
百合知母湯治汗后百合證。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右先將百合水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又將泉水二升,另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百合滑石代赭湯治下后百合證。
百合七枚,擘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綿裹碎滑石三兩,綿裹碎
右煎,如上法服。
百合雞子湯治吐后百合病。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
右先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勻溫服。
百合地黃湯治不經(jīng)汗吐下百合證。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如上法,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百合滑石散治百合病變寒熱者。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
右為末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百合洗方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百合一升,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千金》曰:如渴仍不瘥,可用(艸舌)蔞根并牡蠣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大橘皮湯治動氣誤發(fā)汗,心煩骨痛,目運吐食。
陳皮三錢青竹茹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
右銼,作一貼,入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狐惑熏方治狐惑病蟲蝕其肛者。
雄黃
右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赤小豆當歸散治成已前證膿者。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當歸三兩[三兩:《金匱》原缺,據(jù)《千金》卷十傷寒不發(fā)汗變成狐惑病補。]
右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升麻鱉甲湯治陽毒。
升麻甘草各二兩雄黃研,半兩當歸蜀椒炒去汗,各一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紫石寒食散治傷寒令愈不復。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太乙余糧花粉防風桔梗文蛤鬼臼鍾乳煉,各十分,燒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
右十三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